金少良 郭志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進一步發展教育數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為數字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領域正在大力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進行新技術、新環境、新資源、新應用的探索,充分利用新技術賦能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助推教育數字化轉型。2012年,史家胡同小學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開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悟課程”正式實施,并獲得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十余年來,隨著育人環境的不斷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悟課程”在實踐中完成了迭代升級,形成了“漫步國博”“博悟之旅”“親子研學”三個系列,實現從1.0到3.0的躍變。2020年以來,隨著線上教學的大規模興起,史家胡同小學搭建了數字化課程平臺,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悟課程”4.0版本—“數字博悟”校本課程。
一、課程目標的重塑
數字時代的到來,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看待教育的方式也要從工業思維轉向數字思維。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引發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憂慮—教育應該回避還是擁抱數字技術?人如何贏得與機器的競爭?哪些工作可以交給機器、哪些工作是無法替代的?我們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在數字時代立足?所有這些憂慮的解決,都指向了育人目標的重塑。因此,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創新精神,更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方向。基于上述思考,“數字博悟”校本課程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更加注重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和數字素養養成。
一是了解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的不懈奮斗與突出成就,激發學生熱愛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二是了解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三是能夠利用數字平臺與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提升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等,不斷提高使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能力與思維品質。
二、課程內容的確定
“數字博悟”校本課程在內容選定上遵循原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悟課程”的基本理念,即不斷實現從“博物”到“博悟”的轉變。一方面,“博”指的是在外部打破時間、空間、內容、人際的邊界,指向視野的開放,以博物館為代表的真實世界都是課程的實施場所。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虛擬博物館、數字化文物資源進一步拓展了課程內容的廣度。另一方面,“悟”指的是內部突破學生思維和學習方式的邊界,指向思維的拓展,倡導學生在感悟和體悟中開展綜合學習,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文化認知與價值情感。數字時代,學校應進一步發揮數字課程的豐富性、交互性、參與性特點,在人機互動中拓展課程內容的深度。
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協會的數十位專家的論證與指導下,“數字博悟”校本課程的內容最終確定為傳統文化篇、愛黨愛國篇、時代踐行篇三個主題。其中,傳統文化篇是以各地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主要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愛黨愛國篇則是以各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為主體的黨史教育內容,主要指向黨史學習;時代踐行篇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取得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等為核心內容,主要指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
三、數字平臺的搭建
為配合課程的有效推進,史家胡同小學搭建了“數字博悟”校本課程數字平臺。該平臺將博物館里的文物進行數字化、可視化呈現,構建了基于網絡環境的云端博物館資源教學系統。
“自主探究”板塊:提供有待學生研究的問題和與之對應的研究素材,即文物的數字化資源。該資源可以通過人機交流、觸屏操作等,幫助學生對文物進行細節觀察。這個功能的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完整地觀察文物。在博物館里觀察文物的時候往往會受到燈光、展柜、墻壁、防護線(欄)的制約,讓學生的觀察有一定距離感,而借助數字技術,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為學生細致觀察、有效提問提供了可能,再輔以平臺上預留的研究性問題或任務單,為學生開啟自主探究性學習奠定了基礎。該板塊主要依托文物資源的數字化,實現課程的交互性。以“長信宮燈”為例,這件“中華第一燈”的構造十分巧妙,可拆卸構件、自由開合角度、無塵燈道等。宮燈內部的空腔是漢代人實現環保的訣竅。但是,在博物館的展柜前,這件文物的內部設計是游客很難看到的,文物數字化呈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隨意拆卸、組裝、觀察這件數字文物的細節。學生通過屏幕交互與探究發現,當燈燭點燃時,煙灰順著袖管徐徐進入燈的內部,并通過底部放置的水盤實現過濾與凈化,保持室內空氣清潔,充分感受這一兩千年前的“低碳環保典范”,進而對祖先產生了濃厚的敬佩之情。
“相關文物”板塊:單件文物提供的僅僅是一個個孤立的信息點,但是當多件文物按照某種歷史脈絡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則是一個完整的信息鏈條。此板塊以主題文物為核心,為學生提供更多同類別、同時代文物,或者是該器物發展變化的歷史變革等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探究,進而逐步厘清規律,體會歷史帶來的經驗、價值與意義。在探究中促使學生形成歷史性思維,能夠讓學生跳出個體看整體發展規律,正確理解人類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
“學習資源”板塊:該板塊為學生提供了探究過程中需要的多樣化資源。針對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提供的資源以視頻、虛擬展廳、手動建模的3D演示動畫等為主;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增加了一些學術性的文字鏈接,以輔助學生進行探究與分析。設計該板塊旨在培養學生資料篩選、處理、重組、應用的能力。
“專家解讀”板塊: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教師授課時面臨的專業性不宜把控和學生受校園場域限制缺乏直觀性問題,研發團隊特別邀請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齊吉祥為學生錄制專門的視頻講解課。齊吉祥先生經過反復覃思后,為學生錄制了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微視頻。視頻講述輔以3D文物,讓“數字博悟”校本課程資源有形有聲,讓“博悟”學習成為一場文化盛宴。該板塊旨在為課堂教學提供學術支撐。
“教師授課”板塊:為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探究,該板塊提供教師針對某一主題的授課微視頻,學生還可以跟隨視頻進行選擇性學習。該板塊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課程實施的優化
一是基于課后服務的系統研學。2021年9月,“數字博悟”校本課程進入史家胡同小學校園,為1500多名學生提供課后服務。該校本課程的定位是以歷史為線索,以文物為載體,倡導以物見人、以人講精神,聚焦學生歷史性思維培養,讓課后服務課程成為學生課堂學習之外的有效補給,成為學校教育的強助攻。每學期16件(組套)文物分別單獨成課,同時每一件(組套)文物分為三個年段進行課程設計,覆蓋小學1~6年級,一個學期共提供16個主題的48節課。“數字博悟”校本課程已經成為史家胡同小學參與學生最多的課后服務課程。“數字博悟”校本課程數字平臺的推出,改變了學校的傳統課程供給方式,讓“為學生提供更多課程的愿望”成為可能。
二是基于自主選擇的學生自學。“數字博悟”校本課程數字平臺支持學生開展基于個人興趣的自主選擇性學習,課程內容打破學科邊界,以主題探究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學科知識的聯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科教學內容實現有機整合。學生在與高清、3D國寶級文物資源的對話中,經歷“學思—知行—博悟—厚德”的學習路徑,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放置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長河中,從中尋找自我身份認同與歸屬感,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可以說,“數字博悟”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文化傳承與實踐探索中遇見這個撲面而來的未來。
三是基于日常融入的課堂導學。課程精選貫穿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遺產,以“活起來的數字文物”為載體,架起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數字橋梁。史家胡同小學在每個教室安裝了“數字博悟”校本課程數字終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按照實際教學需要調用平臺中的教學資源,解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實際問題。例如,數學課堂上,當涉及對稱、等分、同心圓等數學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現場調用“數字博悟”校本課程數字平臺中的“太陽神鳥”一課的教學資源,依托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金箔”開展課堂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與古人對話、與文物對話、與自我對話,解讀“太陽神鳥金箔”背后的數學元素與美學價值,感受古蜀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以及崇尚光明的樸素宇宙觀。
教育數字化轉型、學生數字素養培養的實踐中,教師的教學觀念轉型是關鍵。“數字博悟”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教師更新育人理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在技術操作維度,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能夠較為熟練地使用數字技術、數字工具、數字資源開展教學,營造了一種參與式、沉浸式、連接式、反思性的數字教學場景。在價值反思維度,教師不斷反思數字化時代的育人價值,面對學習場景、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師生關系的巨大變革,不斷思考“如何用數字技術為立德樹人工作服務”這一話題,不斷明晰數字時代的教育價值所在。
(作者系:1.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課程管理部主任;2.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