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監督工作是通過指揮、組織與監督,運用較強的管理能力,以提高整體表演水平的過程。其所能提供的關鍵藝術功能包括提升舞臺藝術表演的呈現效果、優化表演的演出流程、提高表演的接受度與調整激發藝術創作靈感。扎實的舞臺表演理論基礎是做好關鍵舞臺監督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表演團隊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才能確保規劃設計與呈現的舞臺效果相互一致。
一、舞臺監督提供的關鍵藝術功能
(一)提升舞臺藝術表演的呈現效果
舞臺監督是導演展現表演理念的具體實施結果。對舞臺表演進行監督,能確保導演布置的工作順利落實到位,燈光、道具、服裝每項工作恰到好處完成,提升表演效果。在與編劇、導演不斷探討舞臺表演的過程,就是進行舞臺監督的過程。為確保表演效果能高質量完成,尋找到現實舞臺與編劇理念的最佳結合點,將最美的表演效果展示給觀眾,通常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磨合。以粵劇《紅頭巾》的舞臺監督為例,從劇組開始籌備,到最終登臺表演,共歷時三年。在落實舞臺監督的過程中,劇組人員精益求精,多次實地采風,對劇中所用的服裝、燈光、舞美等細節不斷修改完善,劇本易稿次數就超過十次,最終才完美再現了阿麗姐妹、盧大海等人的傳奇經歷,將三水女性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自尊自強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為觀眾呈現了一部集觀賞性、藝術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經典作品。
(二)優化舞臺藝術表演的演出流程
舞臺表演與拍攝影視作品不同。影視作品的每個鏡頭與動作都是死的,是固定的,即便一次拍攝不滿意,也能重復拍攝,直至導演滿意為止。但舞臺表演是一次性的即時表演,對演員的個人素養與能力張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舞臺監督,合理安排出場流程,優化道具布置與舞美設計,能更好地讓表演按照規劃進行下去,確保表演順利完成。例如,在前期裝臺時,為建立符合導演構思規劃的藝術設想,在搭建時空舞臺時,監督者從道具、舞美等方面進行監督,做好前期的燈光調試、劇場布景、音響擺放工作,能更好地輔助表演順利進行。或者,為確保各個舞臺設施不會阻礙觀眾的正常觀演效果與演員的正常出演,需要監督者尋找最能讓設施高效、便捷發揮作用的位置,以平衡演出需求與藝術美感,呈現更具視覺沖擊力的表演效果。再或者,因演員的體力并非無窮無盡,在流程安排上,監督者通過創造較好的幕后休息環境,給予演員們一定的準備空間與充分的緩沖時間,確保演出的質量。
(三)提高舞臺藝術表演的接受度
舞臺監督者是舞臺演出的守護者,也是統籌表演團隊的指揮者,其能打破觀眾與演員間的壁壘,加強二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表演被觀眾的接受認可程度。監督工作的好壞決定舞臺的最終呈現效果。較好的觀賞體驗感能增加觀眾對表演的支持度與認可度,激發對藝術表演的興趣與喜愛。從演出監督的角度來看,監督者擔負著協調演員、組織演出、質量把控的重任。從演出管理的角度來看,監督者擔負著制定演出計劃、開展宣傳推廣、幕后環境凈化、提供經驗支持的重任。在正式演出之前,監督者通過對表演的受眾群體進行相關調研,能更加充分地把握群眾對所表演劇目的訴求看法與審美想法。將信息整理歸納,與編劇、導演進行溝通,進行靈活調整,能擴大表演的受眾數量。此外,發揮記錄作用,建立藝術檔案,確保決策可追溯,還能為后續的舞臺表演項目孵化工作提供強而有力的理論依據與經驗支持。
(四)調整激發藝術創作靈感
在我國的社會發展中,對藝術的審美受文化、經濟、政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個時代均呈現不同的審美情趣。先秦時期以健康結實為美,兩漢時期以柔弱細膩為美,魏晉時期以飄逸自然為美,唐代追求華貴雍容,宋代又變為嫵媚纖瘦。內容上從傳統的京劇、昆曲、民樂、雜技、皮影戲、木偶戲、相聲、評書,到中西合璧、交融匯聚而成的交響樂、芭蕾舞、拉丁舞、現代舞、薩克斯四重奏、鋼琴二重奏,舞臺表演的類型、市場流行的風格、民眾欣賞的角度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監督員是與民眾、市場、編導溝通的橋梁,能實現舞臺表演風格的轉變。藝術家的靈感多來源于實際生活,調研結果能賦予編導更多的靈感,促使其根據市場需求與自身需求進行二次創作,為傳統的舞臺表演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例如,在中央歌劇院開展湛江地區的文化志愿活動時,監督者通過走進粵西,充分調研、收集各種嶺南文化信息,將更多具有當地特色的表演要素與現代流行語的信息轉交給老藝術家,能夠有效激發老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重塑舞臺表演風格,確保舞臺表演緊跟時代發展腳步,不脫離實際,將更好的文藝作品送到基層。
二、提高舞臺監督藝術功能的策略方法
(一)從劇本解讀角度提高藝術功能
第一,深入解讀劇本,挖掘劇作蘊含的深層情感內核與表達含義。舞臺劇本中涉及的角色與劇情必然存在一定的主題。細致分析劇本,解構劇情,找到主旨,把握核心要素,明確情感發展軌跡與故事主線,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劇作想傳達給觀眾的情感與思想,提升藝術表演的效果。
第二,創新藝術表現元素,突破常規表達形式,激發觀眾興趣,引起情感共鳴。監督者可嘗試開發想象力,提高創意表達能力,為劇作的演出手法與舞臺構思大膽注入新的理解,創造更符合劇作表現風格,契合思想主題的舞臺氛圍特效,使劇作更加生動形象,為觀眾帶來更具有感染力的視聽盛宴。
第三,嘗試為劇作注入個性化的元素,提高表現效果。監督員通過總結劇本中每一幕場景,各個角色的風格特點與藝術魅力,適當注入夸張的藝術化的表現元素,讓角色與場景更具獨特性,更易得到觀眾認同,提高記憶效果,提升舞臺表演的表現力與影響力。
(二)從場景設計角度提高藝術功能
舞臺監督員的工作內容覆蓋面十分寬廣,其中以確保場景設計與舞臺布置順利完成占比最大。優秀的監督員可以不精通舞美、音響、燈光、音樂的專業知識,但其必須了解相關的設計方法。為確保表演質量,確保一切能有條不紊,按照相關計劃順利進行,監督員在場景設計中扮演著多面手的角色。在與舞美設計師溝通交流時,監督員通過為設計師提供更為引人注目的新穎舞臺概念,探討研究劇作表現方式,確立最佳的視覺表達方向,以推動舞臺表演的順利發展,助力二次創新。在與燈光設計師的交流中,監督員為營造最佳的視覺效果與舞臺氛圍,增強情感表達與視覺沖擊力,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從宏觀的角度確保舞臺表演的整體節奏無誤。在與服裝設計師的交流中,將自身放在群眾的角度,評判表演道具、服裝、裝置是否合理,契合觀眾審美,以確保最大限度發揮表演的觀賞價值與藝術感染力。
(三)從演員指導角度提高藝術功能
監督員是確保演員排練順利完成的有力保障。當演員的想法與表演過程缺乏一致性,就需要監督員進行適當、合理的調節。通過暫停訓練,召開分析、討論大會,監督員能幫助演員深度理解飾演角色的動機、情感與心理,明確角色成長線與性格轉變節點,提高表現效果。挖掘情緒、聲音、動作、語言等細節,深入解讀與分析角色意圖,是準確詮釋角色情感與個性的基礎。
(四)從舞臺管理角度提高藝術功能
1.明確角色定位,更新業內觀念
舞臺監督工作較為瑣碎,從排練到結束,從舞美到燈光,從裝臺到拆臺均屬于監督工作的范疇。監督員不僅要協調把控各個表演部門的音響、舞美、燈光進度,還要制作日程報告,標記演員調度、布置排練廳,提前貼地表,處理突發情況,看似職位微小,實則關系重大。目前我國的舞臺監督理論明確,業內人士清楚了解監督員的工作職能、發揮作用與具體工作內容,但在實際表演中,仍多由導演擔任。通常是在導演將舞臺表演排演成熟后,才將管理工作權限轉交給監督員。監督員在接手工作前,幾乎沒有管理權限,也無法過問表演細節。從管理角度來看,做好分工細化,明確工作定位,是發揮舞臺監督作用的關鍵。業內人士應加強對監督員的重視,適當開放統籌權限,以提高舞臺表演的藝術功能。
2.強化職業規范,完善行業標準
舞臺監督的工作繁瑣,職能復雜。但在當今的舞臺表演行業,卻始終沒有規范、明確的行業標準,這是制約舞臺監督發揮藝術功能的重要因素。標準化管理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息息相關。行業標準是進行科學管理的前提,科學管理又是提高管理效率與質量的前提。強化職業規范,完善行業標準,是提高舞臺監督管理藝術效果的有效方法。
3.加強人才培養,規范培訓機制
我國目前的舞臺監督人才較少,專業人才較為稀缺。雖然舞臺監督員早已為眾人熟知,從古代的“大坐中”到舊時的“成班人”“領班人”均是這一行業的別稱。但我國的藝術教育院校始終未將這一行業設為專業進行系統化的培養。直至近些年,中國戲曲學院才開設“戲曲舞臺監督”專業,試圖為京劇表演輸送全方位的管理人才。我國的藝術類院校應該更加重視對人才的培養,通過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聘請高水平的教師、發揮老年藝術家的余熱、開展多樣化的培養、加設專業研修班等方式,為舞臺監督員開拓更多學習渠道,提供更多成長機會,以豐富我國舞臺監督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增強實踐水平能力。
綜上所述,舞臺監督作為綜合性的職業,看似工作內容煩瑣普通,實則十分重要,關乎整個表演能否順利完成。監督員應熟悉表演規律、掌控舞臺的每個角落,做到對各個細節心中有數,如此才能抓住每場表演的關鍵點,制定出能完美展現舞臺效果的方案,使觀眾獲得最佳的觀賞體驗。我國目前對舞臺監督的研究結論相對匱乏,相關業內人士應更新業內觀念,強化職業規范,加強人才輸送,為舞臺表演帶來更多可能。
(作者單位:海安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