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地域范圍在歷史上主要是指以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為核心的“八府一州”。這里環湖通江達海、交通便利。江南人的精益求精是超越平庸的極致追求,從古代高超的鑄劍到遠銷海外的刺繡,無不體現江南人對技術的執著追求。江南文化自古便有尚德務實的優良傳統,如以張謇等為代表的實業家致力于“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等。
錫劇——《雪宧繡譜》正是以江南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刺繡為背景創作的一部藝術作品,劇中的主人公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蘇繡名人——沈壽。
作為地地道道的江南人,更是從事戲劇工作的專技人員,一直想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觸碰發生于江南本土的這些歷史和探究這些江南本土的歷史名人。因為,在祖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孕育了無數多姿多彩的故事,記錄和謳歌這些故事既是時代的召喚、人民的期待,也是文藝創作者施展所長、攀登高峰的機會。所以,當我深入了解關于蘇繡,并發現還有一段歷史傳說:相傳周太王古公稟賦的兒子太伯、仲雍,來到今天的蘇州一帶,發現當地有斷發紋身的習俗,仲雍想破除這種陋習。在與眾長老商議時,被正在縫衣服的孫女女紅聽見了,她邊縫邊聽,一不留神手被針扎出了血,一小滴鮮紅的血浸染到衣料上,漸漸暈開成小花。于是女紅有了靈感:把蛟龍的圖案繡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為了紀念刺繡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活動稱為“女紅”。隨后我又在蘇州名人館的眾多名人中發現了享有“繡神”之稱的沈壽的事跡,便更加堅信,這個題材可以做成一部很有戲劇舞臺表現力的錫劇作品,而且是一部非常能體現江南韻味的舞臺作品。因為,其具備了非常優秀的藝術氣質,我想把舞臺當成是一個繃架,我們的演員就是絲線,絲線在剪子、金針等各個部門的配合下,共同呈現一幅幅精美的繡品。所以,這部劇將與刺繡一樣,并能與刺繡相媲美,線條靈動,栩栩如生,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并且地方特色極其清晰濃郁。
同時,我也更希望該劇通過努力能與蘇繡共同成為全新的江南名片伴侶,代表中國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讓更多的人喜歡我們美麗的江南。所以,這是一次美麗的選擇,也是在履行戲劇工作者向世界說明和推介中國江南文化的使命。那如何進行準確的藝術表達,編劇已經鋪墊了一方舞臺,亟須我們二度智慧的呈現:
一、關于主題
主人公沈壽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形態處在變革的過渡期,因此刺繡的命運與其他傳統技藝的處境是一致的。但沈壽似乎是個特殊案例,其中有張謇(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大名鼎鼎的清末狀元,毛澤東稱他是中國近代輕工業的開路先鋒;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贊揚他為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的相助,有民族實業發展的背景,但近代化的要務并非要刺繡這樣的手工藝來支撐,因此反觀沈壽本身的原因與近代中國女紅藝術的發展是耐人尋味的。
她的藝術活動主要在清末民初,五四運動之前,整個社會女性的獨立意識在此時還未成氣候,而此時沈壽以她的創作與工作態度所獲得的聲名,贏得了當時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官僚階層的尊重;不僅如此,沈壽還通過技藝的傳授,使一般平民女性獲取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女紅”不再是傳統社會的閨中之德,不再是所謂“賢淑”名義下的一種必需修養,而是一種女性可以從事的工作,一種謀生的手段。這種通過勞動、產品交換而獲得在經濟狀況上的自立,是女性自覺意識最初的開端與主要的基礎。
所以,中國故事因她們的執著而更加精彩,在沈壽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的仍然是刺繡,《雪宧繡譜圖說》的問世,成為中國刺繡史上的第一本刺繡專著。這里張謇對沈壽的支持,有對沈壽藝術獨具慧眼的欣賞成分,更有將刺繡作為民族工商業的一種補充,沈壽是中國傳統技藝在近代轉折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重新解讀沈壽,我們還可以從這項傳統的女紅藝術中重新發現自我價值,進而“以繡自立于世”“以繡自強于志”。這是沈壽在傳習所留下的刺繡新理念,是中國女性性別自覺意識的萌芽。更是《雪宧繡譜》的主題,也就是立志要讓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關于風格
打造這部江南錫劇《雪宧繡譜》,對于我們主創來說是一次歷練,對于隊伍建設也是一次檢驗,對于這段歷史更是一次銘刻,綜上,無論在表演還是舞美、服裝造型等方面,它都將具備一部富有文化特色和江南氣息的作品應有的質地。
錫劇表演帶有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并具有較高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價值。怎樣確定《雪宧繡譜》的風格,是需要找到那一線神韻的。首次讀到劇本后我便和編劇說,要像繡花一樣來創排該劇,我想在“繡”字上做文章。《雪宧繡譜圖說》有繡備、繡引、針法、繡要、繡品、繡德、繡節、繡通等八個主題。《繡備》中介紹的是刺繡用的繃、架、剪、針等工具。《繡引》講述關于刺繡的基本功夫,如劈線、剪針之類。在《針法》里,一共總結了十八種難易不同的針法。《繡要》講述的是審視、求光、配色、肖神、妙用、縝性等刺繡表現的精髓。《繡品》中說明刺繡的正確姿勢。《繡德》是提醒刺繡時須留心的整潔事項。《繡節》主要叮嚀刺繡時千萬勿忽略身體的保健。最后一章《繡通》,講述的是繡理與畫理相通的關系。《雪宧繡譜》的精華所在,主要集中在《針法》與《繡要》兩章。那我們的風格也要隨著針線走,繡愈稀,線愈細,色愈淡;由稀而細,而淡,而至于無,使與地等,所謂虛也。如:繡獅形之貓犬、風中之棲鳥、平地之絲毛雞,其毛細而蓬松者,宜相畫稿之勢,膚露者用套針,外毛用旋針,豪用施針……“以新意運舊法”,針線在配色的舞動中無拘無束,可以是行走,可以是思慮,可以是奔跑,可以是停止,所以我把此戲的風格定位在“民族、田園”上,每一場根據劇情的推進進行風格的標簽更換。從“繡品”“繡德”“繡節”“繡通”上延伸,用戲曲的程式藝術地表達細心、潛心、舒心,時而香氣滿園,時而群繡沸騰,時而寧靜孤單,每一場都在結尾給出不同的繡要心境,以實現風格的意象感。
基于上述,我認為《雪宧繡譜》在風格上注重民族風和田園風,一切從主人公出發,“幽雅、幽美、幽芳、幽咽”是《雪宧繡譜》風格的分解體現。
三、關于舞美
面光者色淺,背光者色深,側者酌深淺之中以取和,劇中沈壽以《意大利皇后像》與《耶穌臨難像》為例,做了進一步的深化,借由線色的運用規律,她提到在刺繡創作上既要注意“有定”“有常”,遵循一定的規律,又要做到“無定”“無常”,達到出神入化的妙境,辯證地解釋了藝術創作中的客觀規律與美學法則。
劇中每個繡品都有它的意象,那舞美也是如此。有的側重于年代感,有的側重于環境感,有的側重于交錯感等。關于《雪宧繡譜》的舞美,我的思考是:一幅繡品包羅萬象,那怎樣才能做到面面俱到呢?一個大膽的嘗試:簡單,一切從簡。繡地之行,將是夢中之行,觀眾進場時,紗幕上便有若隱若現的繡品畫風,國畫濃郁,兩側透過無縫紗,很遠的深處是心中之繡品——不僅僅屬于它那個時代,更屬于后來一代又一代能夠感悟并能與其共享共感的繡娘。這樣處理,能讓觀眾一進場就感受到歷史的“深情鐫刻”,并產生尋覓、欣賞到那段歷史舊影和記憶的迫切希望。
誠然,生活中的歷史已經走遠,我們可以在舞臺上的簡單間探尋、簡約中思緒、簡潔里追隨,江南窗格、亭臺院落是整部戲的舞美雙支點,其基調黑白相間、錯位凝望,霞光映照時、清香縹緲間、鄉音吟唱處,時隱時現主人公沈壽和其學生的影子,她們的妙手、她們的智慧,夾雜著當年的鄉間傳聞,在那里意味深長地流淌。
燈光時現霞光,時現晨曦,時現夕輝,就像不停照耀的剪、針,向世人講述著刺繡的神奇。
服裝和道具是舞臺上的重要筆墨,充滿江南氣息的井臺、流水、繡備,清末民初韻味的服飾、書籍,是主與次、內與外在舞臺上的律動,也是主人公傳承尋夢的焦點。
關于舞美、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們二度創作班子需要以繡為基點、以人物為中心,集中發力去探尋、思索、體現的。
四、關于音樂
戲曲作品的音樂制作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唱腔設計,也就是演員唱詞的音樂設計,二是配器設計,也就是烘托整個音樂環境的部分,因此音樂基調的選擇要有助于表現演員情緒、反映地域特色。雖然,具有百年歷史的錫劇有自己的一整套傳統唱腔,但每部舞臺戲劇都應該有獨特的味道,這就要求音樂設計做足功夫,既能保持錫劇的原汁原味,又能凸顯劇情需要,也就是說音樂的設計要注意錫劇特點,考慮劇種特色,在創新中不失戲曲本真,保留精華,為我所用,在傳統中尋找標新立異的節奏和旋律,特別需要闡明的是:
(1)音樂節奏能對舞臺節奏產生重要影響,戲曲劇情起伏需要通過節奏變化才能較好展現出來,貫穿全劇的線索也不能離開節奏。所以,音樂節奏需要從微觀到宏觀精心布局。
(2)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具有特殊表現力,能夠將輕重緩急恰到好處地演繹出來,群體繡娘及江南民謠就可用此類型不同風格充分地展示。特別是江南小調吟唱可充分運用江南本土的大九連環,將會有更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風情風貌。
(3)節奏的布局,起伏、曲線需要具有邏輯性及流暢性,整體風格、地方風格、民族風格,舊曲沿用與創新等,這幾點將涉及民謠、勞作唱腔、評彈等的音樂形象。
節奏感作為音樂中最重要的元素,必須吸收借鑒多種藝術精華,從而使作品更加充實并使其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所以,關于音樂我們需要的是堅守與挖掘,因為主人公沈壽有愿望、有夢想。
五、關于表演
戲劇演出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它是發生在觀眾眼前的活人表演,看得見,伸手可及。一部戲成不成功除了其他各個方面的因素以外,最關鍵的就是劇場里能不能形成一個可以把觀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氣場,而這個“氣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演員來營造的。所以,作為演員,每一個人要時刻告訴自己——我才是這部作品真正的上帝,觀眾的所有感受都是我“賜予”的。具體到表演,重點是:
(1)韻律化的臺詞。仔細研讀劇本,掌握臺詞的韻律,把握好人物內心的情緒路線,特別是大段的臺詞,要讓它富有感情,要有溫度、有呼吸,所念或唱的每一個字都擁有生命,才符合整個劇的內涵。
(2)程式化的戲曲美。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或者展示一種內心獨白,或者表達一種情感釋放,所以作為演員就要在舞臺表演中充分展現四功五法,每一個動作都要融合,不要特意為了做動作而做動作,注重表演節奏。這部劇將會大量依托“刺繡”“針法”而借鑒更多的“太極”“團扇”等助力人物塑造,增強群體的表現力。
(3)不能為了調度而調度。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所有的調度都是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化。演員要為自己的每一個調度、每一個動作甚至眼神尋找到足夠的心理依據,千萬不可本末倒置,忘記表演的初衷。
六、關于人物
沈壽原名叫沈云芝,生于蘇州閶門外一個古董商之家,5歲弄針,6歲學繡,慈禧太后過七十大壽,她的兩幅繡品被推薦為壽禮進貢清廷,慈禧一見大加贊賞,稱之為絕世神品,賜給她一個“壽”字,沈云芝就此更名叫“沈壽”,雅號:繡神!慈禧在農工商部設立女子繡工科,也就是皇家刺繡學堂,任命沈壽為總教習,專門為國家培養刺繡人才。她所發明的仿真繡,為傳統的中國刺繡賦予了新的生命,更受到了國際上高度的關注。
可以推想,其中的人物豈是單純的繡,他們更是在繡自己心中的那個夢。沈壽繡的是心、繡的是情、繡的是人。每一個繡品都有她的命運走向,錫劇《雪宧繡譜》還重點表現了沈壽對刺繡藝術的深愛和付出,每一件刺繡作品對她——沈壽來說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愿意用生命去呵護。所以,沈壽的故事是經過歷史長河檢驗的,無論是對藝術還是對情感的追求,與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共鳴點,她是傳統女紅的先行者,她是江南文化的典型,她是中國文化的優雅象征。
這部劇目無疑是耐人尋味的,她讓我們覺得過去的一切并不遙遠,仿佛走進了繡品中,很清晰,很親近。這是人類對“原鄉”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記憶。今天,重新審視我們并不遙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創作完成好錫劇《雪宧繡譜》,我們必須懷著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呈現更具時代審美意識的舞臺形象,以經典之作致敬大師、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信,只要努力,我們一定能圓滿完成這部作品,并有望在這“繡品”中,清晰地看到主人公沈壽回望的那一刻,內心升騰而起的巨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