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它之所以為群眾所喜聞樂見,不僅僅因為其傳統悠久,更在于它所蘊含的積極因素。這些積極因素中既有表現中國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壓迫的民主精神、反對民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又有從自身周圍的生活矛盾入手,勇敢地控訴強暴、揭發邪奸、伸張正義、維護善良的精神品格,有慷慨的笑罵,有明智的辯論,有辛辣的諷刺,有幽默的解嘲,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表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堅持仗義執言的斗志以及頌揚舍己為人的美德。而對戲曲及其豐富內涵的傳承、對各類藝術表現形式的借鑒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正是戲曲改革和發展所涉及的三個重要方面。
一、傳承
傳承有兩種做法:一是先傳承后探討。所謂先傳承后探討是指不分好壞,先原樣地傳承下來之后,再進行分析、探討和取舍。如果真能照此進行,同樣有助于戲曲的不斷改進和發展,遺憾的是有些人只講傳承,不講存在合理性。于是,就長期地、普遍地存在著“老戲老演”的現象。“老演”就是按照老師教的原來的樣子演,無論它在內容和表演上有無問題,也不力求使它有所改進和提高,只是按照原來的樣子或自己所學會的樣子來演,沒有合理的分析探討,甚至認為只有自己的東西是“正宗門派”,要求自己的學生照葫蘆畫瓢地來學。在學承演藝流派上也是如此,只求學原,不圖超原等等。這顯然是為了傳承而傳承,而并不是真正的傳承,更不符合戲曲藝術發展的規律。這樣傳承的結果,一方面會導致傳承的藝術越來越少,因為總會丟掉一些或忘掉一些;另一方面會限制住戲曲的繼承發展,同時,也是對藝術和觀眾的不負責任。畢竟原來的東西不管是在內容或表演上,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
因此便有了第二種傳承之法,即對傳統劇目進行演出整理和加工,邊演出,邊深加研究,邊繼承發揚。戲曲創作者從演出內容、人物、思想、結構和表演等各個方面入手,正確處理好人物語言、個性、動作、念白、唱詞,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便更加合理地改進和提高。只有在演出中不斷分析、探討和改進,才能真正地傳承戲曲,才符合全面發展的規律,以此推動戲曲的快速發展。
縱觀古今,在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就拿京劇劇目來說,該有多少神話、傳奇、歷史的、現代的人物,被昨天和今天的戲曲演員搬上舞臺,創造出了如包拯、楊家將、楊貴妃、宋士杰、武松等形形色色的藝術形象(包括當代新編歷史古裝和現代戲中的人物)。這些栩栩如生、性格迵異的人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自我創造,而是經過歷代藝人不斷琢磨、口傳心授、不斷比較、不斷借鑒而成的藝術結晶。
如何讓古老的國粹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光芒、永葆生命力?這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的必修課題。藝術工作者必須以人為本,以戲為根,培養人才,重視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建立人才基地,以名家為主,青年為輔,“出人出戲”。除了以名師帶徒、口傳心授的傳統人才培養方式外,更要不斷拓寬思路,為年輕一代演員提供“實戰實練”的機會,讓青年演員在舞臺上的專業技巧得到穩步提升,院團形成后繼有人的老、中、青人才梯次結構。同時,還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加大對戲曲人才的培養力度,為青年演員提供更靈活、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學習平臺來充電交流,為青年人才的全面發展添磚加瓦。這是新時代交給每一位戲曲工作者的課題,也是每一位戲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借鑒
戲曲借鑒的范圍是極廣的,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從而豐富自身的表現手段,提高自身表現力,這是一切藝術求生存、圖發展和增強競爭力的一條可行之道。在編劇、導演、表演、舞美、音樂等方面都要借鑒也都可以向國內外傳統的或現代的話劇、歌劇、電影、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進行借鑒;各戲曲劇種之間也應相互學習、借鑒對方的表現手段、手法或形式等,有效地在創作和表演方法上融他人之長于自己機體之中,使其成為自己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不應丟失自身劇種獨特的表演內容、性質和形態,讓所借鑒之法為自身劇種、角色服務,形成融合型優勢,符合實際演出需要,不破壞原有的風格,服從于戲曲自身的特點和風格,又不喧賓奪主,給觀眾帶來既新鮮又合乎情理的體驗,既有所豐富和發展,又不失戲曲藝術性。
以我團新編歷史劇《進京》為例,開幕曲利用三維立體影視寫真技術,攜手著名歌手屠洪剛,以一首京歌“滔滔北上運河水,撞開冰封不復回”,演繹了徽班進京、京劇誕生的歷史,對京劇這一國粹進行追根溯源的探索。影幕以揚州運河為主題,加上特效音響播放,以合適的創作界限,如實反映了徽班進京的歷史背景。其念白尊重歷史、不離老戲,唱腔上融合了昆腔、四平調、高撥子、京韻大鼓的特點,以不同的聲腔曲調作為基礎,充分發揮了節拍、節奏變化的功能,以此推動旋律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條可以表現不同戲劇情節、內容、情感的板式唱腔。《進京》用各種板腔對比組接來表現不同的戲曲情節和人物情感,并且在不同的聲腔中,通過轉調產生反調,比如反二黃、反四平等。更值得注意的是,《進京》還借鑒了影視、話劇等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其內容,如加入“戲中戲”“畫外音”“山東快板”“揚州方言”等元素共同構造出豐富多彩的戲劇形式,以此展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弘歷八十壽辰,京師舉辦大型祝壽活動之景。戲中徽班借其他戲曲班社應召進京之際,廣收并蓄、諸腔雜用,使徽班的劇目得以文武兼備、豐富獨特、更能吸引觀眾。應該說,自徽班“進京”后,逐步與漢劇合流,才漸趨形成具有國粹內涵之京劇,京劇從而進入了作為一個獨立劇種的全盛期。
三、創新
戲曲改革的另一重點是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要求,不斷創新,事物才能不斷發展。“推陳出新”“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等表述,都是關于事物發展中創新的說法,戲曲藝術的改革和發展,也莫不如此。戲曲的創新或“推陳出新”,是其自身形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并非因我們強調才創新,不強調便不創新,而是始終處于不斷創新或“推陳出新”的過程中。若非如此,便不會有今天的戲曲藝術,更不會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成果。我們之所以強調創新,就是為了促進戲曲更加健康、更加快速地發展,助力戲曲早日擺脫當前的發展困境。
戲曲的創新,不能離開其傳統的基礎。所謂的“傳統”主要指戲曲“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以及戲曲所特有的時空自由、虛實結合、載歌載舞和行當劃分等特點。戲曲創新是要對原有程式進行改進完善,創新表演程式,而新的表演程式在特點、風格和規律上,雖同原有的表演程式一脈相承,卻能帶給觀眾一種新的體驗和享受。前年,我團在堅持“推陳出新”方面就狠下功夫,隆重推出了小劇場清代歷史劇《鑒證》,該劇以史學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歷史進行藝術化處理和加工,講述了光緒帝與慈禧、珍妃、隆裕皇后、袁世凱、李蓮英等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生動再現了這段廣為人關注的清廷風云。該劇從演員11人至舞美樂隊,無不做到了去繁就簡,沒有大群體、大制作,體現“簡美”之意,“一桌二椅”的模式在舞臺上變幻出豐富的內容布局,在保留京劇傳統審美、程式的同時,又融入西方的審美潮流元素,更為演出運輸提供了方便。“一景到底”的手法豐富了演員細膩的表演細節,也考驗了舞美巧思的設計。更值得觀賞的還有音樂方面精巧的編排,《愛的禮贊》一曲幾乎貫穿了全劇,而更絕的是“西皮圓舞曲”的創新也讓觀眾拍案叫絕,當西方的圓舞曲碰撞上東方的西皮二黃,在舞臺上竟發生了妙不可言的化學反應。如此表演手法,既在調和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使“西為中用”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領域中展現了多樣的應用,彰顯出保持自我文化自信同時也開放包容的態度,更是一種在維護自身文化主體的同時,積極借鑒外部有益元素的策略,有效地利用外部資源來提升、促進自身進步和發展,同時也保持了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文化藝術、科技設備、市場信息不斷更新,戲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戲曲的發展既是對舊規則的傳承、修改和揚棄,更是對新規則的探索修訂,敢于突破,善于創新,使創新符合實際需求,適應時代發展,順乎時代潮流。一方面對傳統的進行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斷創造新的程式,攀登新的高度,經過時代的淘汰和選擇,戲曲也必將積淀下多樣的藝術風格和優良的劇目成果。戲曲工作者要時刻牢記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堅持不懈推出精品創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傳統國粹走進更多百姓日常生活,讓戲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厚種深植,讓中華文化瑰寶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