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的傳奇之作,孔尚任歷時20年,于1699年創作完成,這部作品與洪昇創作的《長生殿》并稱為中國昆曲鼎盛期最后的兩座巔峰,代表了古代歷史劇作的最高成就之一。該劇作問世300余年來長盛不衰,已經被改編成黃梅戲、京劇、昆劇、話劇等多個劇種,頻頻上演。近年來最為大眾所熟知的要數2006年的昆劇版《1699·桃花扇》,該劇的主創團隊匯集了中、日、韓三地的藝術家,主演平均年齡僅17歲,當時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熱潮,迄今為止,仍是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的巡演保留劇目。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江蘇省演藝集團勇于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近十年來,致力于推動民族歌劇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功創排了歌劇《運之河》《鑒真東渡》《周恩來》《拉貝日記》,2023年又圍繞桃花扇這一經典IP打造品牌劇目。江蘇省演藝集團緊跟時代步伐,借鑒昆劇《1699·桃花扇》的成功經驗,傳承昆曲的精神內核,將這段傳奇故事首次以歌劇的形式呈現于舞臺之上,緊緊圍繞著“離合之情、興亡之感”這一主題,充分契合當代文明的思想導向,將男女主人公的命運融入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中,將一段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放置于政治斗爭的洪流中。該劇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可,并成功入選“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以及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
一、深厚的經典性
民族歌劇《桃花扇》非常注重對各類經典作品和原著的傳承。在排練初期,導演力求不僅“唱好”,還“演好”,自建組以后,就確立了歌劇演員們從手眼身法、場面歌舞等各方面向戲曲學習的基本思路。為了全方位展示李香君的才情,歌劇版《桃花扇》中甚至設計巧思,安排李香君原汁原味地演唱昆曲《牡丹亭》“游園”一段,為此專門邀請了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員徐思佳進駐劇組,對歌劇演員進行了身形和唱段的輔導。
此外,歌劇《桃花扇》忠于原著的悲情色彩,采用了明線和暗線相結合的敘事結構。明線是侯方域、李香君這對才子佳人相知相愛,在風雨飄搖的歲月悲情收場的情愛故事;暗線是歷經朝代更迭,南明王朝支離破碎走向滅亡的家國悲劇。故事發生于崇禎末年,侯方域與李香君這對有情人相識于媚香樓,本可以情定彼此、相守一生,然而閹黨余孽阮大鋮多次從中作梗、設計誣陷,侯方域為了躲避禍事,無奈只能遠走他鄉,致使一對有情人被拆離。再次重逢時,在國破家亡的境地下,李香君早已心灰意冷,決然墜樓了卻殘生……
二、鮮明的時代性
該劇主創團隊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大膽突破,參考西方設計理念;導演張曼君積極踐行“洋為中用,守本創新”的創作原則,進行了多維度、多元化的積極嘗試,運用西方舞臺隱喻和象征的表現手法,實現中西方文化的不斷碰撞和充分交融,使得該劇在藝術造詣上有了大幅提升,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民族歌劇《桃花扇》在對傳統文化深度傳承的基礎之上,從當下的審美視角和時代藝術觸角,對這個家喻戶曉的傳統故事進行了全新解讀和詮釋,對故事內容進行了新一輪錘煉。編劇羅周與青年編劇王靜怡,改寫了歌劇版的結局:從原著男女主人公各自出家,變為男主侯方域茍活于世,女主李香君墜樓而死。這種改寫的結局為該劇增添了另一抹悲涼的色彩,同時借助歌劇豐富且綜合的藝術特點,將《桃花扇》的離合之情、興亡之感進行了更宏闊的表達。歌劇《桃花扇》以愛情為載體來描寫更廣闊的世界,抒發人生感慨,編劇在主題的凝練上,更是把家國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國破、家敗、人亡、情散,“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落幕之處這個沉甸甸的問號,揭示出該劇將“南明興亡,系于桃花扇底”,并通過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和命運,對南明王朝的滅亡做了深刻的揭露和反思。
《桃花扇》的故事發生地為金陵,媚香樓坐落于秦淮勝地夫子廟,大量的珍貴史料和歷史遺跡為民族歌劇《桃花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該劇在音樂表現手法上,將戲曲音律融入歌劇創作中,使之成為歌劇“詠嘆”的源脈,每個人物都運用了不同的音樂素材,如串場人物蘇昆生由評彈演員扮演,吳儂軟語加上三弦琴的演繹,為該劇增色不少。創作者打破瓶頸、勇于創新,將劇中大量音樂融合了昆劇、蘇劇、錫劇等多種劇種的戲劇元素,可謂是獨辟蹊徑,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劇中的其他角色以及富有震撼力的群演場面,也是在充分挖掘江蘇民歌等音樂元素的基礎上,進行的全新嘗試和再度創作,昆曲、評彈、民間小調以及鑼鼓韻致,盡顯江蘇的特色韻味。琵琶對于李香君、笛子對于侯方域的托腔和跟奏,以及西洋交響樂隊與民族戲曲打擊樂交相輝映等。另外,在金陵差役們上門逼嫁李香君的舞臺呈現的唱段里,差役們的念白采用南京方言,如“來斯”“是哎”“乖乖”等詞匯,在凸顯地方特色的同時,增添了詼諧有趣的元素。
該劇的服裝設計師陽東霖,也曾擔任舞劇《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的服裝設計師,他多年深耕于舞臺服裝設計,致力于研究如何將中國傳統服飾的雅致感在舞臺藝術上進行現代表達。他曾經三度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合作,這次合作期間,他更是力求符合中國東方古典美學的藝術之美,大膽引用戲曲服裝的非遺元素,將昆曲服飾的色彩斑斕、絢麗多彩等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突出了該劇服飾的華貴感。
三、高度的思想性
這臺民族歌劇《桃花扇》濃墨重彩地渲染了家國情懷、興亡之感,充分顯示出劇創人員的立意境界。“若非阮大鋮之流,奸佞禍國,哪來這滿地狼煙?”劇中對南明王朝覆滅的歷史因果發出痛心疾首的詰問!“樂舞干戈幾時休?紅塵幾人共白頭?拼將鵑血染詩扇,濺作青史離亂愁。”劇中對造成愛情悲劇背后深層次原因的深刻反思,正是這部戲打動人、感染人、激勵人的戲核。南明王朝的腐敗、昏庸和荒淫無道,正是其自取滅亡的癥結所在,而堅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侯方域、李香君、史可法等劇中人物的命運又無不與這歷史的悲劇緊密相連;楊龍友、李貞麗、阮大鋮、崇禎皇帝……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與朝代興衰緊密相連,呈現了時代悲劇下的眾生相。
侯方域與李香君作為劇中的男女主角,他們的愛情故事萌發于媚香樓,終結于媚香樓,悲情的結局給人以道不盡的凄涼感。“人久離,情亦荒,生何歡,死何妨!不愿茍活人世上,啼血杜鵑血一腔!春去也、桃花碎、喪鐘響;國破也、殉河山、共存亡!”侯方域對愛情的渴望、對時局的失望及對身處復雜環境中的無奈,無不深深烙上國破家亡的印記。城墻轟塌,愛國名將史可法拒絕投降,英勇就義的場景,書寫了英雄末路的無助和回天無術的凄涼。其熾熱的家國情懷、鮮活的生命與愛都被改朝換代的洶涌洪流所毀滅,國之將破,英雄氣短,其鳴也哀。
“何處是我家?幾時能歸家?”無論是逃難百姓聲聲帶淚的呼喚,還是守城將士聲聲滴血的吶喊,無不叩擊著觀眾的心靈。第四場中,那交織一片、不絕于耳的歌舞之聲、哀號之聲、管弦之聲、鐵鏈之聲,那一隊白衣白甲如送葬般的隊伍,烘托出回腸蕩氣的悲劇意蘊,給人以情感上的強烈沖擊,唱不盡的悲歡離合之曲,展不盡的家國興亡畫卷。
歌劇《桃花扇》是深入挖掘江蘇元素、打造本土民族歌劇的一次全新嘗試,其厚重的歷史感和精彩的舞臺呈現讓觀眾為之震撼,演出是成功的,好評是如潮的,經過后期不斷地打磨,我們共同期待《桃花扇》成長為民族歌劇的新標桿。一曲桃花扇,曲終散盡,獨留傷悲。
(作者單位:江蘇省演藝集團藝術創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