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40年代,中國經歷重大社會變革和政治動蕩。1937年7月7日,日軍故意制造“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起全面侵華戰爭。隨后,中國社會各界奮起抗爭,并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延安,作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根據地的中心,吸引全國有識之士紛至沓來,并用自己的力量加入抗戰。基于此,為培養抗戰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從而更好地利用文藝開展宣傳活動、團結群眾力量等,193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人聯合發起成立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1941年2月,華中抗日根據地按照“魯藝”模式在鹽城創辦了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簡稱“華中魯藝”)。
華中魯藝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艱難起步,肩負著歷史使命,堅守文藝戰線。在此期間,開展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音樂創作與田野工作、音樂表演與傳播活動,是寶貴的歷史經驗。
一、華中魯藝及其音樂系概況
(一)華中魯藝籌建與成立
1940年10月,陳毅率領的新四軍在黃橋決戰中取得勝利,并與八路軍南下部隊成功會師,打開了華中地區抗戰的新局面。11月,劉少奇率領隊伍前往海安,與陳毅、粟裕等人一起開會研究如何建立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其中就提出要籌辦學校。會議決定,依照延安魯藝來創辦一所新學校,并將校名定為“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該會議還指定籌備委員會成員:丘東平(主任)、劉保羅、陳島、莫樸、孟波。隨后,劉少奇召開華中魯藝籌委會議,會上將學校學制定為6個月,設有4個系,分別是音樂系、美術系、文學系、戲劇系,并將校址設在當時的鹽城慈幼院(又稱貧兒院)。
1940年12月25日,華中魯藝籌委會在《江淮日報》上刊登招生啟事:“凡具有中等教育程度以上或同等學歷,年齡在17歲到30歲,身體健康,愿為民族解放服務,對藝術有興趣者,不分性別均可報考。”同時,籌委會還向各地印發華中魯藝的招生簡章,并在鹽城、東臺等地設立報名點。報考者需要進行兩輪考試,第一輪為政治素養考試,合格者方能進入第二輪的專業測試,兩輪均通過即確認錄取。這是華中魯藝第一期大規模對外招生,招到的學員數量在200人左右,這些學員主要是來自各地的知識分子、歸國華僑以及部隊軍人等。雖然沒有達到計劃招生人數400人,但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1941年1月初,蔣介石不顧當時一致抗日的統一戰線約定,蓄謀制造“皖南事變”,致使新四軍傷亡慘重,而原定的華中魯藝開學事宜也被迫暫停。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鹽城重建,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2月8日,華中魯藝成功召開了成立大會暨開學典禮。
(二)華中魯藝發展歷程
華中魯藝自成立后,就以“服務抗戰,服務人民”為宗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教學工作和文藝活動。期間,為了更好地開展文藝活動,華中魯藝還成立了戲劇協會和歌詠協會。1941年4月,因所定學制為6個月,在第一期學員即將完成學業之際,華中魯藝決定開啟第二期招生工作,計劃招收人數為200~300人。華中魯藝經過兩次招生后,師生員工總數約400人。此后,因日偽軍的持續掃蕩,新四軍全力進入反“掃蕩”戰斗,整體形勢非常緊張,華中魯藝包括招生在內的很多事情,也因此停滯。
1941年8月,新四軍軍部吸取北秦莊慘案的教訓,將華中魯藝進行了拆分改建,即先調離了一部分人員到部隊和地方各自開展文藝工作,再將余下的大部分人員分為兩組,一組為新四軍政治部魯迅文藝工作團(又稱軍魯工團),主要由文學系和音樂系師生組成的;另一組為新四軍第三師政治部魯迅文藝工作團(又稱三師魯工團),大多是由戲劇系和美術系師生組成的。
1942年12月下旬,新四軍為了防御敵偽的第二次大“掃蕩”,準備精兵簡政,并考慮到大型文藝工作開展的艱難,決定宣告解散這兩個魯迅文藝工作團,其中的文藝工作者則分別去到了其他根據地繼續開展文藝工作。至此,存在近兩年的華中魯藝徹底成為歷史。
(三)華中魯藝音樂系概況
華中魯藝直屬新四軍軍部領導,由劉少奇任院長,丘東平任教導主任。全院設有文學、戲劇、音樂、美術4個系,每個系配備一位主任和數名教師。其中,音樂系主任是何士德,教師有章枚、孟波(兼)、賀綠汀(后期加入)等。此后,因學員增多,以及為了更好地培養文藝人才,又增設一個普通班和一個少年隊。出于宣傳和演出的需要,學院還成立了合唱隊,以音樂系學員為主,并吸收其他系有音樂特長的學員,由何士德擔任總指揮。
音樂系的課程設置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政治課,這是每個系的學員都必須參加的課程,包括《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論持久戰》等。第二類是音樂專業課,主要有作曲、指揮、樂理、聲樂等課程。除了這些理論課程學習,學員還需要積極參與到抗戰宣傳和文藝展演等實踐活動中。
音樂系教室設在慈幼院內西邊的一座平房里。教學器具極為短缺,“僅有幾只口琴、一架舊風琴和一把自己動手用火油筒制作的低音二胡”,后來,劉少奇、陳毅來院檢查教學工作時知道這一情況,排除萬難專門派人隨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工作人員一起去上海,采購教學用具,其中就包括一臺留聲機和一些中外唱片。之后,賀綠汀因未能直接趕往延安,也加入華中魯藝的音樂教學工作,并帶來了一把小提琴。除此之外,學員們不管是上課還是演出,都要時刻防范敵人的侵襲,一有情況就需要馬上轉換場地。華中魯藝音樂系的師生們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積極投身文藝工作。
二、華中魯藝的音樂活動
華中魯藝的音樂活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音樂創作與田野工作、音樂表演與傳播活動。
(一)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
上文已述,華中魯藝音樂系在教學中主要設置兩類課程:第一類是政治課,主要講授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當下的形勢與政策以及抗戰思想等,授課教師包括劉少奇、陳毅等在內的黨政軍領導和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五分校(鹽城)的理論工作者,授課方式主要有集中講課、小組討論、主題講座、主題報告等。這類課程的目的是加強學員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以及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抗戰意識,使他們能夠成為“有革命理想的文藝戰士”。第二類是音樂專業課,主要包括音樂基本理論、視唱練耳、聲樂、合唱與指揮、音樂作品欣賞、和聲曲式理論、作曲技法等。其中,何士德教授指揮法和唱歌(歌詠隊),章枚教授發聲法、樂理和音樂系的合唱,賀綠汀負責給學員講授音樂基本理論、作曲技法等。此外,還有較為綜合的音樂理論課程,如孟波教授的文藝政策。由此可見,盡管當時教學條件十分艱苦,教師們依然堅持系統化教學、專業化指導與訓練。他們與學員一起克服種種困難,自制教學樂器、自編教材。
聽課的學員中,除了原先招收的學生,也包括從各部隊調過來的音樂工作者以及其他團體的文藝工作者。他們不僅要認真聽課,更要在教師嚴格的指導下做大量練習。據學員們回憶:“他(賀綠汀)治學嚴謹,要求嚴格,一絲不茍,對升、降半音、轉調,他反復要我們視唱練耳,一直唱到準確無誤、熟練掌握為止。”正因如此,學員們都學得十分扎實,也打下了牢固的音樂理論基礎。
(二)音樂創作與田野工作
隨著理論學習的深入,學員們已經基本掌握音樂基礎理論和音樂創作方法,也逐漸開始投身到音樂創作中。音樂系教師組織師生與文學系一起創作,音樂系作曲,文學系作詞,創作出《勝利之歌》《鹽阜之歌》《一條心》《歡迎戰友歌》等一系列作品,深受人們的歡迎。
為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同時也是響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音樂系教師分組帶領學員深入農村、工廠以及部隊,還有抗戰前線。去開展田野工作,與工農兵拉近距離;去體驗他們的日常,感受他們的內心。廣泛收集最鮮活的素材,包括民歌、民調、民間故事、群眾生活諸事、士兵抗戰事跡等。
正是由于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與深入一線的田野工作結合,華中魯藝音樂系師生創作的作品不僅形式多樣,而且題材豐富。例如,合唱作品《怒吼吧,長江》,群眾歌曲《亡國奴當不得》,體現軍民團結的《墾春泥》《黃橋燒餅歌》,歌頌新四軍的《新四軍萬歲》,鼓舞士氣的《中華民族好兒女》《新年之歌》,號召抗敵的《新世紀的前奏》等。這些歌曲不僅是艱苦歲月華中魯藝師生共同努力的優秀成果,更是這一時期強有力的文化支撐與精神動力。
(三)音樂表演與傳播活動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打磨和積累,音樂系師生首先以公開音樂會和節目表演為抓手,開展音樂表演與傳播活動。一是檢驗教學成果,二是將音樂創作傳播出去。隨著戰爭局勢的不斷變化,有些學員深入連隊,并聯合戲劇組文藝學員一起表演節目,豐富連隊生活,緩解抗戰的緊張情緒。學員們也會教士兵們唱歌、作曲,還會幫他們培養文藝骨干。在農忙時期,學員們會和士兵們一起幫助農民收割莊稼,他們也會充分把握勞動間隙傳播音樂作品、印發歌曲集、舉辦音樂會。雖然,演出場地不大,形式也很簡單,但是一唱眾和、眾人合唱的氛圍卻也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將大家凝聚在一起。與此同時,華中魯藝音樂工作者還會積極配合地方黨組織的需求,用音樂的形式宣傳抗日戰爭的思想,揭露敵人的惡行,激發群眾的抗日熱情,以動員社會各界群體主動加入抗戰。此時的音樂傳播作為文化戰線,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是華中魯藝音樂活動開展的基礎,音樂創作與田野工作是前提和保障,而音樂表演與傳播活動則是具體實踐,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這三個階段的銜接也體現了華中魯藝音樂活動的基本特點:理論體系專業化、形式內容大眾化、傳播群體普及化、工農兵一體化。誠然,這三個階段在實際發展中是同步、穿插進行的,不同階段的實踐成果也可以相互轉化與促進。
三、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
(一)歷史經驗
華中魯藝音樂工作者所堅持的音樂發展路徑是成功的。華中魯藝在何士德、賀綠汀、章枚等專業且優秀的音樂工作者的引領下,從理論學習到人才干部養成,從課堂音樂創作到貼近工農兵的田野工作,從豐富的音樂活動到促進統一戰線,可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為音樂活動的開展構建了很完整的體系。
此外,這一時期的音樂教材、音樂作品也被保留了下來,其中音樂教材(如《簡明樂理》)已成為后來培養文藝干部的有力抓手。而被流傳下來的抗戰歌曲在跨越多個時代后,依舊富有感染力,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這些歌曲,充分展現抗戰時期工農兵的思想感情,彰顯團結一致、勇于抗戰的精神面貌。
更重要的是,華中魯藝所培養出來的音樂工作者和文藝干部也成為投身抗戰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里,堅持以音樂為“武器”,不斷用音樂作品激發著群眾和戰士的抗戰終將勝利的決心。這些音樂工作者不僅成為文化戰線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而且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現實意義
華中魯藝音樂活動不僅是寶貴的歷史經驗,更是我們推進新時代音樂發展的重要借鑒。
首先,音樂創作要堅持“藝術為人民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本質要求,也應是音樂工作者的重要追求。音樂創作需要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更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音樂工作者應該深入人民生活、把握時代主旋律,創作出契合新時代的優秀作品。
其次,華中魯藝音樂活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音樂發展要結合時代背景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揭示音樂的本質和規律,明晰不同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點,提供音樂創作的條件和路徑,從而為音樂發展的全過程(創作、表演、鑒賞)提供支撐。豐富的音樂實踐積累,有助于音樂發展全過程的相互融合和促進,結合時代背景探索符合人民群眾需求和審美趣味的音樂作品。
最后,回歸音樂本身,其在抗戰時期是作為一種“武器”,為抗戰的勝利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在當下,音樂同樣可以化作各種力量,去感染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生活。新時代的音樂工作者應該充分把握音樂的社會功能,努力發揮音樂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積極作用。
四、結語
華中魯藝自1940年12月起開始籌建,至1942年12月宣告解散,存在時間僅兩年左右,卻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音樂工作者,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這些音樂工作者也不負眾望,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里,始終懷揣著堅定的愛國思想和保家衛國的目標,以音樂為“武器”,堅守著文化戰線,輔助軍事戰線,直至抗戰勝利。華中魯藝的音樂活動,不僅為當時的抗日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也對當下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有所啟示。新時代的音樂工作者應該以老一輩的音樂工作者為榜樣,不畏艱難,勇于承擔時代使命。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蘇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音樂史料輯錄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A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