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是用南京方言說唱的古老曲種,極具地方特色。2008年,南京白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是保護和傳承南京白局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而南京市博物總館下屬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是南京地區傳習白局的主要基地。本文分別對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曲藝團內的南京白局非遺傳承人以及白局主要傳習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進行解讀并提出運營建議。
一、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的成立及其功能
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正式成立于2014年,旨在保護傳承南京白局藝術,弘揚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白局傳承人,讓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可以代代相傳。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為非營利性文化傳承發展機構,也是富有特色及人性化的公益教學、演出團體,現有演出人員、樂師等50多人,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市級非遺傳承人2人,區級非遺傳承人5人,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館址甘熙宅第、秦淮區文化館為主要傳習基地。現階段,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的使命是整合資源,挖掘、整理、研究、傳承、推廣南京白局,以“一心耕耘,無私奉獻”為價值觀。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的業務活動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進行指導,同時得到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南京云錦研究所、秦淮區文化和旅游局、秦淮區文化館等文旅部門和相關機構的大力支持。
作為主推南京白局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始終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及傳承,近年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富有特色、亮點紛呈的南京白局社會教學活動,相關內容包括傳統白局表演、采訪實踐、教演結合、知行合一等。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創辦人黃玲玲及團內主要藝術指導教師在南京各類學校和機構長期設立白局興趣課、傳承課,如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南京紅太陽小學、南京中等專業學校、南師附中新城中學、南京市棲霞區攝山新城小學等,還面向社會開展多次公益培訓班活動,希冀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南京白局。
二、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內的非遺傳承人
黃玲玲,1946年10月生于江蘇南京,南京白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14歲時考入南京市工人白局實驗劇團并拜紀鑫山先生為師,開啟系統性學藝之路,其間學習刀馬旦、小生、老旦等角色,準確掌握紀老口傳的白局54個曲牌,練就了很扎實的基本功。她在彩唱劇目《上金山》中飾青蛇、《義民冊》中飾李紅云、《挑女婿》《借羅衣》中飾老旦一角、《真假崔三》中飾崔三等,唱腔圓潤,吐字清晰,鄉土氣息濃厚,抑揚頓挫處理到位;扮相俊秀、表演細膩、動作優美,將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刻畫入微。除了表演外,黃玲玲與劇團老師一起搶救、挖掘、創作、改編了100多個段子和劇目。1970年白局劇團被解散,黃玲玲就利用業余時間演白局,《機房苦》《王老頭配茶壺蓋兒》《南京新面貌》等均是那時經常演的段子。1985年參加南京市業余曲藝創作比賽,曲目《三分錢》獲演出獎;1988年因在編撰《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南京分卷》及研究南京白局藝術方面貢獻突出,被授予榮譽證書;1999年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演出白局《南京野菜甲天下》獲優秀演出獎。2003年應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邀請,半個月內參加演出30余場,社會反響頗佳,受到媒體關注和報道。2008年,以黃玲玲為代表的白局傳承人決心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扎根,開始了常駐演出活動。2014年,經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批準、南京市民政局同意,自籌資金創立了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這是南京市首家致力于保護傳承南京白局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十余年來,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了數百場演出,舉辦非遺夏令營、冬令營教學活動,培養南京白局“小小傳承人”,在館內接待海內外游客達到萬人以上。除了辦好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白局傳習活動外,黃玲玲不時赴社區、公園、敬老院、街道等各類場所從事公益性演出活動,并免費培訓學員,經其培訓過的學員目前仍在一線崗位從事白局傳播活動的有近千人;在南京眾多大、中、小學開設了白局傳習班,受指導的學生多次獲市級以上獎項,本人也榮獲市級以上輔導獎。
許茹,1969年11月生于江蘇南京,南京白局市級非遺傳承人。因父親許仁壽、母親黃玲玲均為南京白局傳承人,從小耳濡目染,立志投身南京白局傳承事業。近年一邊學唱、展演、宣傳南京白局,一邊在南京大、中、小學校協助母親授課,不斷提高自身白局演出技能,并跟隨曲藝團參加央視十三頻道、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湖北衛視《我愛我的祖國》、南京少兒頻道“中華長歌行重陽佳節”、英國BBC電視臺白局公益性宣傳片等節目展演南京白局,把南京白局視為自己的藝術生命,努力學習、堅持傳承。
三、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傳習基地運營建議
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應當充分利用好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作為南京白局傳習基地的資源稟賦和功能優勢,館團聯合實施系統性、一體化的傳統表演藝術保護與傳承戰略,共同開展南京白局非遺項目的調研、存檔、科研、保存、宣傳、應用和振興。
(一)催發白局內在藝術生命力
國家級非遺項目南京白局作為藝術價值很高的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保護、傳承及利用工作最佳的辦法就是催發其生命力,借助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影音設備展現它的“活態”,與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深度合作,做好曲藝團成員白局公益表演、媒體采訪、培訓教學等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財政對保持南京白局原貌以及特色基礎上的創新和結合時代需求的相應改良的經費和人員支持。通過與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白局各級非遺傳承人的配合,以資助等形式帶動南京白局的展演結合、專場演出、隨展演出,幫助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和白局各級非遺傳承人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礎上進行充分改良創新,進一步激發南京白局非遺項目的強大生命力。
(二)提升白局數字化服務功能
在“互聯網+”時代,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成果,不斷豐富非遺項目展覽展示的聲、光、影等各種呈現效果,模擬仿真、全面還原南京白局非遺項目,使博物館來訪者全方位、零距離地接觸和了解南京白局這門地方傳統表演藝術,激發其對傳統曲藝類非遺項目的濃厚興趣。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可為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設計研發南京白局數字展示傳播平臺,建議館方對標業界數字應用較為成熟的非遺場館,對本館在藏在展的南京白局非遺項目的檔案資料、影音數據、表演細節、道具器具進行數字化處理后,將其上傳至官網、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媒體平臺供公眾欣賞。此外,在調研、收集南京白局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白局檔案數據庫,為非遺數字化服務提供保障。
(三)加強白局文創研發與推廣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應當充分挖掘南京白局非遺項目的審美價值與旅游潛力,推動地方傳統表演藝術文創產業的做大做強。筆者以為,地方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承擔傳習南京白局的職能范疇可以外延,譬如與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聯合挖掘南京白局非遺項目中的演奏樂器、表演服飾等有形載體資源以及作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各類曲牌、劇目等,并借助表演藝術的核心元素搭載旅游產業項目。此舉有助于開拓傳統表演藝術潛在的受眾,非遺文創研發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將有力促進以南京白局為代表的地方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保護與利用工作的持續性開展。
(四)培育白局保護與傳承人才
南京金陵風白局曲藝團立足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傳習南京白局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博物館工作者、文博志愿者、社會興趣愛好者自覺學習地方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的理論知識、表演流程和相關技藝,培養他們整理、分析、歸納以及數字化處理涉及南京白局非遺項目的文字記錄(含傳承人信息)、音視頻資料、演出圖片等一系列技能,以增強其保護利用南京白局的專業素質。同時,要利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征集白局檔案、開展學術研究的先天優勢,制定南京白局人才培養實施計劃,鼓勵他們學習、演繹、傳承以南京白局為代表的地方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緊密結合文博發展事業,履行好高質量保護與傳承白局的光榮使命。
(作者單位:南京市博物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