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淘金熱時期澳大利亞華人地域認同探究

2024-03-07 03:39:50張榮蘇
大連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張榮蘇

(江蘇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1851年,新南威爾士附近的巴瑟斯特山谷發現了黃金,自此引發了澳大利亞的淘金熱。此后,淘金熱從新南威爾士先后蔓延至維多利亞、昆士蘭和西澳,并一直持續到19世紀70年代末才消退。澳大利亞淘金熱促發了一場包括華人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跨國人口流動,在這近30年的時間里,大批華人涌入澳大利亞淘金,澳大利亞華人數量急劇增加。他們在抵達澳大利亞后多在礦區聚居,從而促進澳大利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在關于早期澳大利亞華人認同的研究中,以羅素·沃德(Russell Ward)和查爾斯·普萊斯(Charles Price)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學者主要強調澳大利亞華人的族群認同與特性,極力論證華人不愿也無法融入澳大利亞主流社會,并以此為“白澳政策”的合法性辯護①Russell Ward, The Australian Legend,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5; Charles Price, The Great White Walls are Built:Restrictive Immigration to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asia, 1836-1888,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4; Andrew Markus, Fear and Hatred: Purifying Australia and California 1850-1901, Sydney: Hale & Iremonger, 1979.。隨著對澳大利亞華人研究的深入和細化,許多學者在考察早期澳大利亞華人社會時,關注到他們以地緣為紐帶而維系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②Paul Macgregor, "Chinese Political Values in Colonial Victoria: Lowe Kong Meng and the Legacy of the July 1880 Ele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2013, Vol.9, pp.135-175; Alister Bowen, "The Merchants: Chinese Social Organisation in Colonial Australia",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Vol.42, 2011, pp.24-44; Valerie Lovejoy, "Chinese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endigo Their Local and Translocal Lives in this Strangers Country",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Vol.42, 2011, pp.45-61.。澳大利亞華人學者楊進發(Yong Chin Fatt)就明確指出在淘金熱時期,由于華人多來自同一地區,相同的語言把他們團結在一起,他們的經濟和社會活動也是在來自共同的地域基礎上進行的[1]。邁克爾·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也認為這些來自珠三角地區華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他們對家鄉和方言有強烈的認同,他在研究中借助跨國主義的研究范式,考察華人在澳大利亞與華南僑鄉之間的聯系,從而展現早期澳大利亞華人榮歸故里和落葉歸根的地緣認同觀念③Michael Williams, Chinese Settlement in NSW, A Report for the NSW Heritage Office of NSW, 1999; Returning Home with Glory, Chinese Villager around the Pacific, 1849 to 1949,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8.。國內學界對淘金熱時期華人的研究有限,主要散見于一些澳大利亞華人通史類著作中,特別是在涉及華人地緣組織時會強調其地域認同①如張秋生:《澳大利亞華人社團的歷史考察》,《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林金枝:《澳大利亞的華人現狀及其社團一斑》,《南洋問題》1986年第1期。。本文通過考察早期赴澳華人的跨國遷移模式和經歷,分析同鄉會館在澳大利亞華人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和儒家思想在華人跨國往來中的影響,進一步探討澳大利亞早期華人地域認同的形成及發展。

一、華人跨國遷移與澳大利亞華人地域認同的形成

在歷史上,中國移民之間基于方言和地緣的親情,遠比身為中國人的國族情感更為恒久熾熱[2]24-25。從19世紀50年代第一代淘金華工開始,華人一般以方言、地域為基礎進行移民,他們都講同一種方言,雖然不同地區的方言有差異,但彼此能夠交流,每一種方言往往能使特定地區的移民保持忠誠和團結。在淘金熱時期,赴澳淘金的華人多是經香港抵達的粵籍華人。珠江三角洲的四邑和三邑地區②四邑指新會、臺山、開平和恩平,三邑指南海、番禺及順德。,以及東莞、增城、高要和香山(中山)是澳大利亞華人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臺山和新會的華人在赴澳華人中占據優勢。這些來自珠三角的淘金華人有相似的體型、思想和性格以及從儒教、道教和佛教教義中選擇出來的復雜的混合信仰[1]3。除此之外,珠三角地區華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他們對家鄉和方言有強烈的認同,在跨國遷徙和生活的過程中,共同的旅行經歷和生活空間進一步加強了華人地域上的認同感。

淘金熱時期的赴澳華人主要通過“賒單制”(Credit Ticket System)的方式進入澳大利亞。所謂賒單制,意即“賒欠船票制”,指出洋做工的中國人無錢購買船票,而由招工代理人墊付,到國外以工資加利抵還,直到還清為止。在債務未清之前,要聽從債權人的控制和驅使,不能自由行動[3]4。楊進發根據1857年維多利亞立法會議關于華人移民問題舉行的聽證會報告,認為在抵達維多利亞的華人中,有1/3的華人是自己支付船費,另外2/3是農民,他們把土地抵押給富有的銀行家、鄉里尊長或有錢的貸款人,借錢來買船票。那些用賒單方式來的人,一旦他們在澳大利亞殖民地湊足了錢,就得付還欠債[1]3。

來自珠三角地區的淘金華工要經過漫長的旅程才能抵達澳大利亞,旅程的第一段是從家鄉步行到廣州,因為華人要從那里登上開往香港的舢板船。由于離開香港去澳大利亞的船多半在每年11月初至次年3月初起航,一方面是東北季風對航行最為有利,另一方面是農村的收獲季節已經過去,人力閑散,比較容易募集[4]4,所以這些華工一般在深秋時節從家鄉出發。雖然各地生活和風俗不同,但啟程前的準備都非常相似,離別時的悲哀和對未來的焦慮甚至恐懼充滿了赴澳華人的心。這段旅程本身就是耐力的考驗,一般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抵達廣州。當他們踏上旅途后,所有人都身穿同樣寬松的藍布上衣、黑褲子,頭戴草帽,腳穿結實的草鞋。他們單行以縱隊行進,這樣行李才不會糾結在一起。每個人都挑著自己的擔子,由于重量和平衡的需要,隊列以穩定的半小跑似的速度迂回前行。這種走路的方式是中國淘金工特有的,使他們成了異鄉獨特的風景[5]2。

當赴澳淘金的華人抵達廣州后,他們會利用這個機會去看望一下省城內的親戚,但更多的人是去寺廟拜菩薩,祈求好運,希望將來的旅途平安。隨后,他們就涌進開往香港的大船,當船抵達香港后他們被安置在一些臨時搭建的隔離間、棚子間或圍墻里,在那里等待出發去澳大利亞。由于船上的乘客大多來自同一口岸,所以在船上相遇的移民便操同一方言。從廣州和香港出發的移民一般講廣府話,為了安全、娛樂和互助起見,操同一方言者便很自然地會和諧地聚集在一起[3]35。

從香港到澳大利亞是極其悲慘的旅程,船上條件異常艱苦,基本醫療和安全均無保障。一些殖民船長對華工百般凌辱和虐待。船只經常超載,有一艘英國船的載重量為4835噸,除貨物外,竟搭載了2666人,超出規定的載重量497噸。而且為了降低成本,運輸商一旦出發就不愿意中途停靠海港,全程所需物資都靠出發港補給。華人移民澳大利亞的航線雖短,可是乘客痛苦更深[6]。英國駐廈門領事的記錄檔案中記載:在英國船只“格林坦納號”上,很多人在空空的甲板上蜷縮著,擠作一團,吃自己帶的干糧,甚至就在旁邊解決大小便;英國的“黎明號”條件極其糟糕,幾乎船上所有的食物都不適合食用,航行中常常暴發疾病,而那些死掉的人“像狗一樣被扔到海里”。由于擁擠和幽閉,很多中國人在船上死掉,另一些人在到達目的地時也奄奄一息,出現了發燒、痢疾等病癥。有一艘船缺乏食物和水,幾天內導致70人死亡[5]5。

華人進入澳大利亞后,他們先在悉尼、墨爾本各口岸停靠,然后再成群結隊前往金礦區淘金。由于大量華人涌入,引起了當地白人的不安,他們促使維多利亞殖民當局于1855年通過限制華人入境法案,對在該處登陸上岸的每艘船上的中國人征收高額的人頭稅。于是,從1855年開始,許多中國人被迫選擇在位于南澳殖民地的桂珍灣登陸,在登陸之后,他們還得從那里再跋涉250多英里,才能到達維多利亞的金礦所在地。對于這段旅程,有學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他們下了船,陸續登陸。一律穿著藍色或黑色的衫褂,首先在阿德萊德城郊的草地搭營露宿。……他們由洛夫蒂山(Mount Lofty)向東南進發,一路上風餐露宿,經常受到土人、毒蛇、野獸的襲擊,苦不堪言,到了威靈頓(Wellington)后,他們便須渡墨累河(Murry River),沿著5年前南澳工人尋金的老路而行[7]30。

華工在金礦區落戶后,立即賣命勞動。他們頭戴尖頂的圓形大斗笠,肩挑著簡單的行囊和采金淘金用的鋤頭、鐵鏟、畚箕,成群結隊翻山越嶺,行進在崎嶇荒涼的深山路上,四處尋找金礦。一旦發現異色泥土,確認有礦藏,他們就駐扎下來,搭蓋簡陋棚屋(大多用碎石壘墻,樹皮蓋頂或用竹木搭架,樹皮做墻和蓋頂)。屋子很矮,人在里面無法伸直站立。華工們只好席地而臥,或用樹條編織成床鋪棲身,以避風霜雨雪[7]31。在陌生的環境中,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華人本能地聚集在一起,以增強他們適應地域環境和改善經濟不利條件的能力,而來自同一縣域的華人很容易就聚在一起。1857年,在維多利亞的華人中,臺山及新會的華人最多,這兩縣的移民占了維多利亞華人總數的88%[8]。

因此,本身就具有很親密的地緣關系的集體移民,在共同經歷了痛苦的旅程之后,大多數華人都是帶著強烈的地域認同到達移民目的地的,在陌生的環境中很容易把家鄉的生活模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移植到殖民地的生活中,在異國構建熟悉的社會空間。例如在維多利亞殖民地的吉爾福德鎮華人社區里,“有固定的戲院和馬戲表演,每條街上都有廟宇以祭拜偶像(意指華人塑造的中國神像),里面的所有藝術品都十分奢華,包括在外面貼上一層金箔,如同他們在家鄉之所為。從餐館,茶室,賭檔,鞋鋪到裁縫店,一應俱全,如同在廣州一般”[9]。

二、同鄉會館與澳大利亞華人地域認同的發展

隨著赴澳淘金華人數量的增多,在華人聚居區內很快就會出現以地緣為紐帶的同鄉會館,這種地緣關系可能是一個省、一個區、一個縣,也可能僅僅是一個鎮,共同的語言將他們凝聚在一起[2]40。在早期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中,同鄉會館既是華人內部的互助組織,也是聯系鄉梓的紐帶,更是華人在異國他鄉的精神慰藉和寄托,在早期華人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同鄉會館向所有認為他們來自同一地區的華人敞開大門,為新來的移民找工作和定居提供幫助。對于人生地不熟的新移民來說,加入同鄉會組織并接受統一安排,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是趨利避害的最好選擇。1854年,在墨爾本成立的岡州①岡州是新會的舊稱,1854年年初,來自新會的“四邑”人在墨爾本成立“岡州會”。在1854年年中,四邑會成立,與岡州會共享一個會址,直到獲得資金后才在墨爾本和巴拉瑞特建立了自己的會址。(新會)會館和當年創立的四邑(臺山、新會、開平、恩平)會館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最早成立的華人地緣性社團。它們以華人所認同自己的來源地為中心,在社團內實行互助。墨爾本的四邑會館在其章程中明確提到了這一點:本會館聯合僑居域省之新寧、新會、恩平、開平四邑同人組織而成,故定名為四邑會館。……本會館聯合四邑梓友以維持日益增進文明及辦理一切慈善事業為宗旨[1]328。在其會館章程文件中亦有對新移民提供生活和資金幫助的規定:“如住在同一帳篷的工友突然生病,同住者必須找到英國醫生看病買藥。……如果有人初到墨爾本,無錢支付去金礦區的費用,會館基金會將借給他們每人2—3鎊的旅行開支。借款人抵達金礦區一個月、兩個月或三個月后,須連本帶息全額歸還。除了新來者,商人和其他人不允許從中借款”[10]96。來自高要、高明的移民于1870年在新南威爾士阿恩克里夫(Arncliffe)成立了洪福堂(Hing Foon Tong),此后洪福堂會館規模不斷擴大,并在會館旁邊建立了洪圣廟。洪福堂將廟宇附近的房舍廉價租賃給初抵澳大利亞的同鄉,并照顧因體弱及各種原因不能回國的老人[11]121。

同鄉會館還對其成員的行為、責任以及解決爭端辦法都做了具體的規定。四邑會館在其章程的第十六條規定:“收取欠條、借錢以及償還借貸,均須遵守誠信,不能逃避義務。違規者的名字會在社團中張榜公告,他會被要求支付所有欠款,然后拿著行李坐船回國。”在處理華人與歐洲人的關系時,同鄉會館控制其成員,盡量將其與歐洲人之間的沖突降到最低。四邑會館的章程第十二條與第二十七條則對如何與歐洲人相處給予指導:“歐洲人很講究衣著,無論是工作時間還是周末,所有會員都不能光頭赤腳。光頭赤腳不僅會被歐洲人嘲笑,腳也易于被碎玻璃劃破,也就不能挖礦了。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歐洲人不喜歡華人的著裝,我們的親戚朋友在街上散步或工作時不允許穿中式長褲。違反本規定者,須將違規者名字呈報給本會,違規者將受12下鞭笞的處罰,并處以2英鎊罰金。如果卷入與歐洲人的爭吵,被歐洲人辱罵,那就需要找翻譯來調解”[10]96-97。

其次,同鄉會館是早期華人社會活動的中心,諸如祭神、祭祖等大型重要活動均在會館內舉行,這不僅為華人提供了精神的慰藉,而且起到了聯絡梓里的作用,增強了同鄉華人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和歸屬感。早期赴澳華人主要源于華南珠三角地區的農村,他們力圖盡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宗教規范和社會習俗,渴望參與宗教迎神和節日慶典這些在農村社會最激動人心的活動。因此,同鄉會館的一個重要職責是負責興建廟宇,為其成員提供一個社交集會的場所。墨爾本四邑會館的簡章中就表明:“本會館異日財政豐裕時,須設法建造廟宇一間,并修理等事宜,為崇祀先賢之用;本會館異日財政豐裕時,須設法建造義祠若干間,并設春秋二祭為紀念先友之用”[1]328。現在墨爾本仍可看到不少當年華人的會館、寺廟遺址,如在墨爾本附近的淘金小鎮戴爾斯福德(Daylesford)和卡索曼(Castlemaine),曾有大批華工來此淘金,并建立了自己的同鄉會館——“四邑公所”,以及祭祖敬神的“圣關帝廟”“致公堂”“列圣宮”“英烈宮”“協天宮”等廟宇[12]。

每逢農歷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或天地會五祖神誕等節令,華人均依照國內習俗,在會館內舉行儀式。同鄉會館組織的這些盛大的活動,不僅為他們帶來節日的氣氛,而且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與宗親和鄉親聚合的機會。在這里他們可以懷舊敘情,從而使他們如臨故土,忘卻去國之憂。同時,會館還組織成員定期祭拜會館廟宇中的神(或女神),有時則舉行類似在中國的宗教迎神活動。例如洪福堂修建的洪圣廟后來不僅成為高要、高明人聚集的地方,也是來自其他縣域華人燒香酬神的去處,該廟偶爾還會上演神功戲[11]122。對神祇的祭拜,為經常回國探親的華人增添了安全感,而且滿足了他們對好運的渴求。但這種祭祀難以克服其總有一日要客死異鄉的畏懼感,他們的靈魂將在異鄉游蕩而無人祭祀。因此,同鄉會館還會在清明節和中元節組織會員掃墓,祭奠亡靈[3]42。《悉尼先驅晨報》報道了悉尼華人掃墓的景象:

在此期間(清明節和中元節),去悉尼的任何一個墳場,都可以看到用火驅除鬼魂的情景。鞭炮轟鳴,墳上擺著紙錢、鮮花和水果。在早期簡樸的墓碑和后來有錢人修建得更為精致的墓碑前,繚繞著燃燒的信香。假如你去的是六福(Rookwood)墳場,你可能會看到一個人在墳場亭子旁熟練地揮動板斧,將烤豬劈成大塊,祭品被分給每一位當天參加祭奠的人。……相對歐洲人在墳場上的孤單而肅然的舉止,這一天是華人社交、聊天和宴飲的一天[13]。

第三,同鄉會館在安排梓里遺骸返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早期到海外謀生的華人絕少在異地終老,落葉歸根是海外華人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他們在海外經濟拮據的環境下猝然長逝,喪葬費用往往需要依靠鄉親籌措,先葬在當地公墓墳場,等待還在中國的家人親到迎骸,或委托同鄉遷骨。由香山隆都人在1880年成立的同善堂除了保護在悉尼巖石區(The Rocks)附近的華人外,還有幫助梓里遷移遺骸的職能,在1908年華文報刊上刊登的遺骸告示中就表明其成立的目的:“當謂福壽寧康,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瘍病,亦人所不能無,然未有痛于身離祖國,命喪遐荒者也。同人等感慨白骨之飄零,情關桑梓之親誼,欲妥先靈,苦綿力之不逮,感焉久之。爰立隆都同善堂于雪梨埠,彼時一倡百和,大局垂成。經營三載,厥功甫竣,諸凡善舉,莫不踴躍輸將。撿運仙骸,務達吾人目的”[14]。

高要人成立的洪福堂保留了會員名冊,里面記錄了其成員的名字和家鄉的村莊名,以便在運送遺骸的時候保證信息準確[15]17。后來隨著去世的華人越來越多,且墳冢散落在各處,遷骸規模變得越來越大。處理遺骸要經過系統的協調運作,因此衍生出專門的船運遺骸服務組織,如每5年便組織運送仙骸的東莞公義堂,其他還有香山隆都同善堂、香山東鄉安善堂、增城聯福堂等。這些同鄉會館都定期在報紙上刊登啟事,懇請散落各埠的梓里們告知同鄉先友遺骸所在、姓名、縣籍等。同鄉會館收集各方消息后,便向本州政府有關部門申請,然后才能在各埠的大小墳場里掘出鄉人骸骨,并知會中國國內本鄉其他善堂協助[11]118。從1911年公義堂登在《東華報》上的告知聲明,我們可以窺探澳大利亞同鄉會館收集同鄉遺骸的方法:

啟者,東邑公義堂是年屆當虔拾仙友遺骨之期。但凡坑上各埠系入鳥修威界內,如有本堂仙友山墳前屆未拾者,請貴處親友早日報名。附近若無親友,懇煩別邑貴梓友代查,祈將仙友姓名、某村人氏,并某年某月逝世,葬在何處地名,仔細注明,夾函報知[16]。

從上述可以看出,早期的地緣同鄉會館是澳大利亞華人生活的中心,它為初來乍到的鄉梓提供住宿和聚會的場所;組織各種節日慶典活動;在會館內設立祭壇供奉家鄉或地區的神靈;如果有人不幸亡故他鄉,他所在的會館會按家鄉儀式為其舉行葬禮,或者安排將其骸骨送回老家埋葬。同鄉會館為新移民進入當地社會提供幫助,有助于華人移民在澳大利亞保持華人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生活文化,從而維系甚至強化其對家鄉的地域認同。

三、宗族、儒家傳統與澳大利亞華人落葉歸根

梁啟超說:“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后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17]。在以家庭與家族為基礎的傳統中國社會結構中,人們安土重遷,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儒家的“孝悌忠信”是人們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這種傳統的中國社會秩序也影響了海外華人社會生活。在淘金時代,血緣關系和宗族觀念深刻地影響了華人赴澳模式和移民結構,這些赴澳淘金華人即使被迫遠離故土,赴海外謀生,仍舊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甚至從來就不認為自己在情感上或行動上完全割斷過與自己的故鄉、與故鄉的文化、與故鄉的親人之間的聯系,他們遠赴異國只為發家致富,在家鄉和移居地之間跨國往來頻繁,最終還是要落葉歸根。

在華人赴澳淘金的跨國遷移以及澳大利亞華人社會的形成過程中,早期定居在澳大利亞的華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亞發現黃金的消息能在第一時間傳入珠三角地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當時定居在墨爾本的廣東臺山人雷亞妹(Louey Ah Mouy)率先將消息轉告其在故鄉的兄弟,并動員鄉親前來澳大利亞掘金,從而使得珠三角地區的廣府人成為澳大利亞淘金熱的優先參與者。實際上,他們不僅動員和組織華人赴澳淘金,還通過血緣和宗族關系,深度參與到賒單制華工貿易中,據統計,殖民地中80%的華人身上背負著有親屬關系的債務[18]36。除此之外,華人也根據血緣關系聚居在金礦區。在一份1854至1882年生活在本迪戈的175名華人男子調查報告中可以得知,他們中有66人,即38%的人有親屬生活在本迪戈及其附近,即使那些在本迪戈沒有親戚的人,在維多利亞其他地區也有親屬[19]。

1875年,一位英國人關注到賒單制勞工貿易的具體流程:一名澳大利亞華商要800或1000名左右的苦力在金礦工作,他把這個勞工需求訂單發給在香港的商人朋友,請他去招募華工,包租商船,然后把人運過來。他會嚴格按照議會法案并在香港出入境官員的監督下安裝和配置該船,所有的移民也要經過官員的衛生檢查[20]。在這個過程中,在澳大利亞的華商會任命一個工頭,協助載有華工的船只出海,當船只入境澳大利亞港口時監督勞工的雇傭情況,并確保華商為航行支付的錢能夠按時償還。這些工頭大多在商人或者工人的親屬中選派。有些工頭本身就很有影響力,他們資助或者撫養年幼的親戚、鄰里以繼承他們的商業和移民網絡[21]。

因此,在早期赴澳華工中形成了一條以地緣、血緣為紐帶的“移民鏈”,成百上千的四邑人在淘金熱的吸引下,通過這種華工貿易網絡來到維多利亞殖民地。當他們抵達澳大利亞后,有些人被轉移到礦區淘金,而有些人則被分配到其他工作崗位上,諸如倉庫管理員、種植園工人、腌制廠工人、運輸工、屠夫、理發師、廚師、鴉片販子等。通過分配華人承擔不同的工作,在維多利亞殖民地建立了早期的華人社區。需要說明的是,淘金時期赴澳的華人并不是都在礦區從事淘金工作,還有一部分從事商業、種植業和運輸業。19世紀50年代中期之前的航運記錄顯示,有裝滿存儲食物和其他貨物的輪船定期從亞洲地區駛往澳大利亞。報紙和其他歷史檔案也證明從19世紀中期開始,維多利亞有從事蔬菜種植、魚類腌制、煙草種植和經營碾米廠、屠宰場、小旅館、公寓以及其提供其他必需品和服務的華人[15]20。華人從事這些職業主要是為了滿足礦區內華人群體自身的消費需求,他們彼此之間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進行商業往來。阿里斯特·博文(Alister Bowen)認為“從19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亞殖民地的華人一直維系著一個緊密聯系、自給自足的社會組織,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社會體系中,以商貿、血緣、地緣為節點而構成一個非常廣泛的社會網絡”[18]。

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觀念的影響,淘金熱時期赴澳華人移民幾乎全數是單身的男子。在1860年的人口統計中,新南威爾士華人中尚未有女性移民出現,1870年,華人女性在新南威爾士華人總人口中比例僅占0.2%,到了1880年,這一比例也僅增加到0.6%[22]41。雖然淘金時期入澳華人的年齡、婚姻狀況沒有具體的詳細記錄,但在1868年,威廉·揚(William Young)牧師在向維多利亞政府提交的一份報告中顯示,維多利亞本迪戈地區的3500名華人中,有三分之二都在中國國內結過婚,但他們在來澳大利亞時把妻子留在了國內。

將妻子留在家鄉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在中國的僑鄉仍然是華人家庭生活的中心,一方面,華人要定期回鄉探親,且隨著跨國航線的開通和航程時間的縮短,華人回國探親的頻率會更加頻繁。根據邁克爾·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的統計,從1871到1880年,共有11 535名華人進入新南威爾士,有8 003人在這一時期離開,結合當時新南威爾士境內華人總數來看,離開華人數量占新南威爾士華人總數的78%[22]41。表1顯示從1862至1881年,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殖民地華人經海路的出入境狀況,這表明華人在中澳之間的跨國流動非常頻繁,很多人在澳大利亞僅停留一段時間。

表1 1862—1881年華人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經海陸出入境狀況[4]10

另一方面,這些赴澳淘金的華人要將自己在澳大利亞辛苦勞作獲得的點滴酬勞,通過僑鄉與在殖民地之間的僑匯網絡匯回國內。早期從澳大利亞到中國的匯款是由移民的歸國親朋或移民自身攜帶回國,但隨著匯款量的增加,澳大利亞也出現了如其他地方一樣專門押運匯款的水客。與此同時,在金礦區產生了一種被稱為“宗族商店”和“宗族銀行”的新的貿易形式,它們是以宗親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百貨商店,向顧客提供信貸,為他們設立存款賬戶,并代為匯往中國。這些商店和銀行的經營者不僅為新到的華人提供熟悉的商品和必要的服務,引導他們逐漸適應當地社會,還派人到金礦幫不識字的華工寫信,收集他們的黃金,并安排他們通過一個在廣州設有總局的機構匯出收入。據說在1865年,這個機構已經投遞了1萬多封銀信[23]。在19世紀70年代,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淘金礦工平均每個月的工資分別為2英鎊和5英鎊。在1877年關于華人社區的報告中說華人“每年給親戚的黃金很難超過1鎊”。到了19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華人收入有所改善,其往家鄉的匯款金額也在提高。例如新南威爾士華人家具商平均每月收入可達8英鎊,1891年,在悉尼從事家具制造業的周坤(Chow Kun)說他每年給家鄉的妻子匯20英鎊[22]121。由此可見,在這種跨國生活模式中,華人不僅在中澳之間頻繁往返,而且通過書信僑匯保持著與家鄉的密切聯系。

在儒家思想和宗族觀念的影響下,大部分華人最終都會“落葉歸根”,至少到年老退休后也會回到家鄉,即使有人中途客死異鄉,也要保證他的遺骸可以回到故土。悉尼附近六福墳場遷骸記錄顯示,從1875年至20世紀30年代是該墓地中華人遷骸的高峰期,在這期間,55%至65%的華人墓地都被挖開過,最多的時候這一數字達到75%[15]17,這些被挖開的華人墓地中的遺骸被送回他們的故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落葉歸根”的觀念表現了華人對故土的熱愛,對自己歸屬之處的感情。

通過上述可以看出,血緣和宗族在華人跨國移民結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華人在澳大利亞殖民地上創建了一個依靠地緣、血緣維系的功能齊全、自給自足的華人社會。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社區內,華人在思想、社會與個人生活等各方面,依然保持著中國人的特點,尤其是傳統儒家思想和宗族觀念在華人的生活中占支配地位,許多人即使長期在澳大利亞工作,但仍保持著與故鄉的密切聯系,并有著強烈的故土情結,這種對故鄉的依戀一直延續到死后,體現了早期澳大利亞華人移民對故鄉的歸屬感和地域認同。

四、結語

在19世紀50至70年代末,澳大利亞各殖民區先后掀起了淘金熱,大批來自珠三角地區的華人涌入澳大利亞,并很快在金礦區及附近創建了華人聚居區。在華人的赴澳跨國遷移過程中,來自同一地區關系親密的移民,在共同經歷了痛苦的旅程后,在陌生的環境中很容易聚居在一起,并把家鄉的生活模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移植到殖民地的生活中,在異國重構了基于地域、語言和血緣、宗族關系的社會網絡。在方言和地緣基礎上創建的同鄉會館,既是海外華人地域認同的體現,又通過其在華人社會中的互助、社交職能,維系和加強了華人的這一認同。除此之外,傳統的儒家價值觀支配著中國社會,傳統的儒家思想籠罩著這些移民的故鄉——廣東珠三角地區的農村,宗族觀念更是滲透到當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儒家思想和宗族觀念的影響下,華人在中澳之間往來頻繁、通過僑批匯款進一步加強了移居地與家鄉的聯系,并且海外華人對故鄉抱有深深的眷戀,“落葉歸根”是大多數華人移民的普遍心態。然而,早期華人的地域認同帶有強烈的狹隘主義特性,隨著19世紀末澳大利亞華人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民族國家”觀念和中國民族主義的傳播和發展,澳大利亞華人的身份認同也將超越地域,轉向華人共同祖籍地——中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网视频|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日本在线国产|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无线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999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91蝌蚪窝|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亚洲91在线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日韩欧美91|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性爱网站| 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一区二区午夜|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国产成人91精品| 极品国产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天天操精品|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另类色|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一区|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午夜伦| 欧美中文一区|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综合五月天网|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