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土美食文化承載著豐富而悠久的地方歷史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鄉土美食文化意義重大。本文介紹了鄉土美食文化課程在農村學校開發及實施的背景、必要性以及實施策略,旨在激發學生對家鄉飲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文化自信,傳承鄉土文化。
[關鍵詞]鄉土美食文化,農村學校,開發及實施
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022年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突出強調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強調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食文化從來就是傳統文化的瑰寶,鄉土美食文化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通過傳承家鄉飲食文化,可以保持和弘揚地方文化特色,讓后代了解和繼承祖先的智慧和飲食傳統。
懷寧縣振寧第二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居多,這些留守孩子從小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在家鄉,能直接接觸到美食的原材料,甚至是原材料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這為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學校非常重視勞動教育,結合學校勞動基地和食堂,指導學生在種美食、做美食、品美食和傳美食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對家鄉飲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文化自信,通過語文、英語、音樂學科與鄉土美食文化整合的校本課程編寫,傳承、傳播鄉土文化,自覺爭當家鄉美食文化傳承人。
一、鄉土美食文化課程在農村學校開發的必要性
伴隨經濟發展,世界各種文化也在不斷進行融合發展,相互影響。新的時代,我們要傳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身邊的鄉土美食為切入點,了解自己本土文化,加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一)開發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認為:現在的孩子普遍傾向逃離鄉土,對鄉土有認識上的陌生感、情感上與心理上的疏離感,這就是“失根”,最終會導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這個層面上,鄉土教育不僅是愛家鄉的教育,也是人與土地關系的強調。只有認識、了解自己腳下的土地,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根。鄉土美食文化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僅傳承家鄉的傳統文化,還凝結著世世代代定居在此的人民的生活智慧。通過對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學生愛家、愛家人、愛家鄉、愛國的德育。
(二)開發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
2022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新方案提出:通過學校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培養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是傳承、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與創新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以教師為參與開發的主體,對學校向特色型和學生多樣性發展提供了發展的路子,為新型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機遇,也使追求多向性發展的學生得到滿足,培養了他們實踐、創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進而深入地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本課題的研究在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中,既突出了新課程改革理念,又表達了家鄉鄉土文化特色,使校本課程開發具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和“家鄉的味道”。
(三)開發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結合學校勞動課程開展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在勞動中了解鄉土美食食材的種植過程,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增進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俺浴钡膫鹘y文化博大精深,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載體。知道鄉土美食,更要知道這些鄉土美食從何而來,這是現代孩子最大的缺失,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缺少勞動的機會,難以體會勞動人民的辛苦。
(四)開發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增進學生的文化自信
鄉土文化是學生能夠自信成長的必要課程。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振寧第二學校是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不僅留守兒童多,而且留守兒童中很多來自單親家庭、重組家庭或問題家庭,家庭文化和親情滋養不足,加上離開家住校的日子多,學生普遍的對家、對家鄉有種陌生感和距離感,明顯缺乏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缺乏歸屬感和精神底色。通過發揮寄宿制學校的優勢,師生一起在食堂做美食、品美食的實踐,激發對家鄉美食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在此基礎上,師生共編共創多學科與鄉土美食整合的校本課程,傳承、傳播鄉土文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二、鄉土美食文化課程開發及實施策略
在鄉土美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懷寧縣振寧第二學校以教師為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在“訪”“種”“做”“品”“傳”實踐活動中,開發具有本校特點的鄉土美食文化課程(圖1)。為新型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平臺,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機遇,為學校向特色型發展提供了路徑,全面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一)“訪”美食——尋文化根脈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也就是說學校要將教育和生活連接起來,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技能要為生活服務,這樣的學才是活潑潑的,充滿生氣的,為生活而學。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就是教育”是杜威思想的繼承和延伸,都積極倡導“教與學相結合”的重要思想,這也是課題研究遵循的重要思想。
實驗初期,課題組教師帶著學生通過查找縣圖書館鄉土美食記載資料、訪談鄉里老人、舉行專業美食人士座談、問卷調查學生及家長、網上搜尋美食等多種“探訪”的方式,收集有關鄉土美食資料、歷史傳說與故事,讓學生了解家鄉美食的起源、發展以及蘊含的文化意義,學生在此過程中對家鄉美食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發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分析家鄉美食傳承現狀及其原因,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情,制定鄉土飲食文化教育實施方案。
在圖書館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很多有記載的家鄉傳統美食,如熬米糖、踏豆絲、碓臼碓米粉等在現代生活中都漸漸失傳了。訪談中年長的村里人還能一一說起這些傳統美食的原材料、制作過程以及承載的文化意義。由于原材料、烹飪條件等原因,雖然現在很少動手做那些傳統的家鄉美食了,但是,仍然能感受到老人們談話時的興奮和開心,也喚起了師生們對家鄉美食的熱愛之情、敬畏之心及探尋之趣。
(二)“種”美食——長知識才干
課題組充分利用農村孩子生活在土地邊上的便利條件,節假日鼓勵學生幫助爺爺奶奶下地干活,春播夏種秋收冬藏,讓學生在勞動中了解鄉土美食食材的種植技術、適應的氣候特點和防蟲害的注意事項等,培養勞動技能,增長勞動才干,感悟生命成長,增強對鄉土美食文化的真正理解和熱愛。
大蒜炒臘肉是家鄉婦孺皆知的一道菜,大蒜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有殺菌作用,這也是學校食堂每周必備的菜譜,尤其在春季。課題組充分利用學校勞動基地,九月上旬便組織學生播種大蒜。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指導下精細整地,將畦面刨得平整、松軟,小組間開展相互學習和交流,看哪一組畦面刨得最平滑,學生特別有耐心,掄著鋤頭一遍又一遍地整過來整過去。種子下地后,學生學著在土面上覆蓋一層草木灰。
勞動課或課余時間,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基地施肥、澆水、除草。有的學生從家里帶來小噴霧器,有的學生買來多菌靈殺蟲劑,他們對照包裝說明研究殺蟲劑和水的配比比例,嘗試給蒜苗除蟲害。當看到嫩綠的新芽探出小腦袋,學生們興奮地叫著、笑著、跳著。當在食堂里吃到他們自己種的大蒜炒臘肉,他們吃得格外香甜,一丁點也不剩下。學生在勞動中,經歷大蒜從播種到餐桌的漫長過程,他們將書本上學到的有關農業種植知識與勞動實踐結合起來,理論知識轉化成了“我會做”的行動,豐富了生活經驗和素材,練就了勞動技能,增長了知識才干,更加體驗到了勞動帶來的快樂。
(三)“做”美食——悟“前人”智慧
每一道美食都蘊含著獨特的當地文化精神與文化內涵,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傳承著家鄉當地特色文化。與老師、同伴、家人一起勞動做美食,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在勞動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以及與家人其樂融融的幸福感,這對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們來說格外珍惜。
山粉圓子燒肉是一道蘊含著濃濃鄉情的家鄉美食。十月前后山芋成熟,課題組便安排學生在家里幫助父母磨山芋粉,包括拔山芋藤、挖山芋、撿山芋、洗山芋、磨粉、曬芋粉等一系列過程,目的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了解山粉圓子的原料。課題組利用此契機,在學校食堂里特舉行了“歡樂校園,‘芋’樂無窮”的美食比賽活動。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比賽做山粉圓子,看哪組合作成功,做出可口的美食。一個學生說:“我學著奶奶在家里做山粉圓子的每一道工序,特別注意和粉的時候必須用沸水,一邊倒沸水一邊用力充分地攪拌均勻,水不能多放也不能少放,這樣燒熟的圓子里就不會夾有生粉。”
做美食的過程不僅僅是勞動的過程,也讓學生體會到烹飪技術、食材搭配和調味運用的精妙,不同的食材,經過巧妙的搭配和調味,能夠制作出意想不到的美味,感悟到家鄉人的智慧。一道家鄉美食,無不是前人足夠的耐心、細心和匠心合奏而成。
(四)“品”美食——念一份溫情
寄宿學校的孩子對美食更加渴望和熱愛,在經歷了探訪美食的來源、種植美食食材、動手做美食后,學生品嘗美食的時候,不僅在品美食的味道,更在品成功的體驗、收獲的喜悅和想家的滋味。
課題組組織了親子包餃子、師生做山粉圓子燒肉等多種實踐活動,活動中學生有分工有協作,有失敗有成功,但無論是哪種結果,他們都樂意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讓他們更加理解了父母、食堂工人做飯的辛苦。
品美食,培養了學生對美食的品鑒能力,激發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美食不僅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寄托。當我們品嘗美食時,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在感受一種文化的魅力和一種情感的溫暖。
(五)“傳”美食——做美食代言人
在動手做美食、品美食后,師生一起用文字記錄制作美食或者品嘗美食的過程與感受,增強了對家鄉飲食文化的探究與傳承。我們還結合英語學科和音樂學科,“用英語講好家鄉美食故事”和“用音樂唱誦家鄉美食”以及舉辦“舌尖上的文化傳承”主題講座等方式傳播飲食文化,爭做鄉土美食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
師生作文,如《舌尖上的年味·炸圓子》《家鄉的雞湯泡米》《舌尖上的年味·粉蒸肉》《我是雞湯泡米代言人》等十余篇鄉土特色美食文章在省級刊物發表,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家鄉美食文化的特點,增強了師生對家鄉美食文化的認知、認同、傳承和傳播。
一個學生在《美味的“乒乓球”》發表的習作中這樣寫道:“圓子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小胖墩’放入嘴里,頓時我整個人像飄浮在云朵上一般。咬下去,酥脆酥脆的,里面的肉新鮮飽滿。”一位實驗教師在發表文章《舌尖上的年味·炸圓子》中寫道:“家鄉的炸圓子是年夜飯中最靚麗的一道菜,也是整個年夜飯中的壓軸菜。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圓形象征著團圓和完整,而炸圓子正好符合這一象征。因此,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炸圓子,寓意團團圓圓。同時,炸圓子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征,人們相信吃了圓子,新的一年就會平安、吉利。家鄉的炸圓子,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文化的傳承,蘊含著深深的文化內涵和人情味?!睅熒沂謱懳倚?,同奏我是家鄉美食代言人的交響樂。
在“訪美食”“種美食”“做美食”“品美食”“傳美食”的實踐活動中,增強了師生對家鄉傳統美食的認識和了解,包括食材了解、烹飪技術、飲食文化理解,激發了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充分發揮了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發展了學生核心素養,增進了學生的文化自信,踐行做家鄉美食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但是,也還存在重要問題尚未解決,如何構建一套完整的家鄉美食特色課程體系,進而更廣泛地傳播、傳承家鄉美食文化,期待后續研究中繼續努力做出突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董倉金.地方鄉土文化“洮岷花兒”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3):117-119.
[3]李亞旺.依托校本課程開發,彰顯學校辦學特色[J].學周刊, 2014(12): 110.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