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對于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優化學校治理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中職學校“雙師型”團隊建設面臨教師實踐能力不足、培訓與考核機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等問題。通過探討深化產教融合、構建科學的教師培養與考核機制、打造校企共建培養基地等策略,提出了優化“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的路徑。實踐表明,完善的“雙師型”團隊建設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校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推動中職學校教育質量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未來,應繼續探索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實現中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產教融合;教師團隊建設;學校治理
一、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團隊建設的背景與意義
中等職業學校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扮演著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關鍵角色,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地區產業發展與經濟進步。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師資結構逐漸顯現出難以滿足新時代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局限性。為應對這一挑戰,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導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強“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以推動職業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雙師型”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具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能夠將最新的行業技術、操作流程融入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強,中等職業學校的“雙師型”團隊建設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深入推進校企合作,中等職業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使教師掌握最新的行業技能,從而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適用性。
盡管政策導向明確,部分中職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仍然面臨挑戰,如教師實踐能力不足、校企合作機制不夠健全、績效考核和激勵措施未能有效激發教師積極性等。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教師的職業發展,還影響了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動“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提升中等職業學校的整體教學能力,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議題。
產教融合被視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路徑,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不僅能夠為學校提供資源支持,還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職業素養。如某些中職學校在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已逐步建立起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的“企業工作站”,鼓勵教師參與企業掛職,從而推動“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升。在此過程中,借助“三評兩法”等動態評價機制,可以促使教師團隊建設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幫助學校構建高水平的教學團隊。
總體而言,加強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治理水平,也有助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一)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結構合理性有待提升
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在“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教師的實踐能力仍然不足。盡管部分學校通過招聘行業技術人員和企業專家來充實師資力量,但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頻率有限,教師在企業中進行實踐的機會較少,無法有效提升其實踐技能。文獻表明,許多中職學校在招聘“雙師型”教師時,往往更注重其學術背景而忽視實際操作經驗,這導致團隊中理論型教師多,實踐型教師少,整體結構不合理。此外,教師的學歷結構單一、技能水平差異大,使教學效果難以滿足當前產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際需求,阻礙了“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進程。
(二)培訓與考核機制不完善,教師積極性難以激發
中職學校在“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中,普遍存在培訓和考核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傳統的教師考核標準往往側重于教師的學術成果和學歷水平,對于教師在企業實踐中的實際表現缺乏科學的評價和激勵,這使許多教師在“雙師型”轉型過程中缺乏動力。基于“三評兩法”的評價體系提出了一種更為全面的考核思路,即通過評估教師在企業項目中的參與程度、專業課程中的創新教學,以及學生反饋的認可度,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提升整體團隊質量。然而,許多學校仍未建立有效的培訓和考核機制,導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難以得到全面提升。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在面對新的行業技術和工藝時無法及時更新知識,教學內容也難以與行業實際同步。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缺乏長效共建機制
校企合作是“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中職學校在這一方面的進展有限。雖然一些學校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大多僅停留在淺層的實習安排和講座交流上,未能形成深度的合作模式。有研究指出,只有通過持續且深入的合作,例如,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實訓基地,才能為“雙師型”教師提供真實的企業環境,從而幫助他們積累實踐經驗。目前,校企之間的合作缺乏長效機制和穩定的合作渠道,使教師在企業中的實踐學習流于形式。此外,企業在參與教師培養時,出于自身效益考慮,往往不愿投入過多資源,進一步限制了“雙師型”教師團隊的成長和發展。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學校在“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從教師實踐能力不足、培訓與考核機制不完善,到校企合作深度不夠,都制約了這一團隊的有效建設。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提升教師實踐技能、完善考核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入手,推動中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三、優化“雙師型”團隊建設的策略
(一)深化產教融合,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在推動“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中,深化產教融合是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關鍵策略。中等職業學校應積極與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聯合開發課程、共同建設實訓基地等形式,確保教師能夠深入企業實際操作場景中進行實踐學習。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師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和技術發展,還能提高他們在教學中運用實踐經驗的能力。例如,部分中職學校通過與本地龍頭企業合作,定期派遣教師到企業參與項目實施,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為學生提供更具有實踐性的教學內容。
學校還應鼓勵教師參與行業交流和技術研討會,學習行業先進技術和操作規范,并將這些知識應用于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中。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個人的職業發展,還能增強學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的競爭力。
(二)完善教師培養和考核機制
為了推動“雙師型”教師團隊的有效建設,中等職業學校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和考核機制。通過設立“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學校可以從理論教學能力、實踐操作技能、教學創新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確保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基于“三評兩法”的動態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激勵教師在企業實踐中提升自身技能,還能通過反饋機制幫助他們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從而持續改進。
同時,學校應優化績效考核制度,將教師在企業項目中的表現和實際教學成果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推動教師積極參與產教融合項目,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結合物質獎勵和職業晉升機會,學校能夠有效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
(三)拓寬人才引入渠道,構建多元化團隊
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還應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引入。學校可通過擴大招聘范圍,從企業引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或顧問,為學生的實訓課程提供真實的行業案例和實踐指導。在此基礎上,通過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建立“企業導師制”等機制,可以更好地促進校企雙方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學校的“雙師型”團隊注入新鮮血液。
學校應靈活調整人才引進政策,例如,適當降低學歷門檻,更應注重應聘者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實踐技能。通過這一方式,不僅能吸引更多有實踐背景的專業人士進入教學崗位,還能確保團隊的多樣性和專業性。
(四)促進團隊內部良性競爭,提升整體教育水平
在“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內部,學校應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推動團隊成員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我。通過設立明確的晉升通道和績效評估標準,鼓勵教師之間展開良性競爭,有助于團隊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教學成果展示活動,鼓勵教師分享教學創新和實踐經驗,并對表現優異的教師進行獎勵,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通過透明的管理流程和有效的溝通機制,學校可以營造一個積極進取的團隊氛圍,使教師在團隊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更加專注于個人和團隊的共同成長。
(五)建立激勵機制,增強教師發展動力
激勵機制在“雙師型”團隊建設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學校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為教師提供支持,比如,通過增加薪資待遇、提供進修機會和職稱評定的優先權等方式,吸引教師積極投入“雙師型”團隊的建設和自身技能的提升中。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設立“教學創新獎”“優秀實踐導師”等榮譽稱號,提升教師的成就感和職業認同感,從而增強教師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過一系列完善的培養、激勵和管理機制,學校可以不斷優化“雙師型”教師團隊的整體建設,使教師能夠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職業教育服務,從而提升學校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競爭力。
四、“雙師型”團隊建設對學校治理的積極影響
(一)提升整體教學質量,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中等職業學校的“雙師型”團隊建設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通過校企合作,讓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或技術培訓,不僅使教師熟悉最新行業標準和技術,還能將這些先進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這種“雙向交流”能有效彌補中職教育長期以來的實踐性教學不足,推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現,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
學校通過加強“雙師型”團隊的建設,能夠在教學資源配置方面實現更為合理的布局。一方面,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共享企業設備和技術資源,減少重復投資,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教師團隊的技能提升,有助于學校合理配置教學力量,將優勢資源引入職業教育中。
(二)優化教師發展路徑,促進學校治理現代化
“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也有助于優化教師的職業發展路徑,從而帶動學校整體治理水平的提升。通過完善的培訓和考核機制,如“‘三評兩法’管理體系”(包括實踐評估、教學評估、學生評價等綜合考核方法),學校可以激發教師主動提升自我技能,適應新時代教學需求。這種制度化的考核和激勵措施,不僅增強了教師團隊的專業化水平,還為教師的長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從而促進學校整體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三)加強校企合作,推動學校教育模式創新
通過“雙師型”教師的建設,中職學校可以進一步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比如,學校可以與本地龍頭企業共同開發實訓課程,設立聯合培訓基地,甚至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共同參與課程教學設計和實訓指導。這種深度合作不僅能提升教學的實踐性和專業性,還能強化學校與企業在技術交流和項目開發中的合作,為學生就業搭建更多實踐平臺。
同時,借助校企合作,學校也可以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更多創新嘗試,例如,通過項目式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使學校教學模式更加貼合產業需求,真正實現“產學融合”的教學目標。
(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促進學校社會影響力提升
“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實踐能力,還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教師在企業的掛職實踐和校內的教學融合,學生能夠更早地接觸到行業實際操作規范和前沿技術,提升其在未來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此外,學校通過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也能夠擴大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是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水平以及社會聲譽提升的重要路徑。通過創新團隊的不斷發展,學校不僅可以提高整體治理能力,還能夠在激烈的職業教育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為行業輸送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在中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已成為提升職業院校教育質量和優化學校治理的關鍵要素。通過分析當前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的現狀,可以發現,教師在實踐能力、校企合作深度、培訓與考核機制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有效應對這些問題,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師培養策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深度校企合作,建立聯合培訓和實訓基地,有助于教師在實際企業環境中強化實踐技能,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緊密銜接。
與此同時,完善的“雙師型”教師考核機制能夠推動教師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基于“三評兩法”框架的動態評價系統,不僅使教師的技能水平在實踐項目中得到客觀反饋,還能在教學、科研與校企合作多個維度上有效激勵教師。這些措施將促進教師從傳統的學術型向更加綜合的“雙師型”轉變,推動教師個人成長的同時,也為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陸超.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探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5(35):12-15.
[2].杜德筠.基于“雙高”背景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創新團隊建設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7):16-20.
[3].馬英,趙津,何亞環,等.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創新團隊建設實踐與研究[J].綜合論壇,2023(17):147-149.
[4].姚萬鵬.基于“三評兩法”的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團隊建設研究[J].前衛,2024(24):151-153.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