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輝,牛仁秀,任存霞
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中醫兒科學是中醫臨床專業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主干課程之一。由于小兒的特殊性,中醫兒科學是臨床醫學中極具人文關懷和人情溫暖的學科之一。專業課是思政教育實施的重要陣地,中醫兒科學目前面臨內容眾多、課堂教學學時有限等問題。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中醫兒科學教學過程,達到“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基于內蒙古醫科大學(以下簡稱“我?!保┲嗅t學專業定位,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對我校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中醫兒科學構建“思政+理論”“線下+線上”混合立體教學模式進行探索,以期突破傳統課堂時間及空間局限。
“課程思政”概念于2014年首次提出,目的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思政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相互割裂、實際育人效果有限等問題[1]。課程思政對解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實現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向行”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課程思政逐漸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問題[2],高校許多學科如人文、社科、理科、工科、醫科等進行了課程思政實踐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價值意蘊、多元關系、建設路徑、學科實踐、評價體系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仍有部分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僅在教育形式與教育方法上稍加改變,并未從教育思想上進行變革,使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流于形式[3]。
中醫兒科學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指導,具有獨特的理論系統和治療手段,對于兒童生長發育、生理病理以及各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獨特的認識和方法。課程內容較多,主要包括兒科學基礎、兒童保健、各個疾病相關知識等。其中兒科學基礎涉及小兒年齡分期、小兒生長發育、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及兒科四診特點等內容。如何針對學科特點更好地提高授課效果,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是指利用網絡技術開展線上教學,同時在課堂上開展線下教學,將兩者融合形成一個課程的整體教學模式[4]。通過2種教學組織形式有機結合,可將學習者循序漸進地引向深度學習[5]。混合式教學不但拓展了教學的空間和時間,而且促進理論知識的實時更新和網絡資源整合利用。加強課程思政線下與線上的整合,能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構建“課程思政”體系,使“課程思政”持續化。同時從整體上拓展了課程思政的資源,也給予學生多元化選擇。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實踐中,可借助信息平臺實現自主化學習,自主搜集及整合相關的課程內容可切實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6],并能使教師實時跟進、評估學生學習情況[7]。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構成教學過程的立體結構[8]。本課程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目標、方法和內容,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過程的耦合,將思政理念有效傳遞給學生,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9]。
課程目標是學生學習課程后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指導整個教學過程最為關鍵的準則[10]。根據我校專業定位及中醫兒科學培養方案要求,在現有的課程目標中加入課程思政目標。一是培養醫患溝通能力、共情能力,具有關愛兒童的醫者仁心。二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感。三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四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做到“古為今用,西為中用”。五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學習能力。
為將課程思政滲透中醫兒科學課程中,形成完整且系統化、持續化的育人體系,創設良好的育人情境[11],我校中醫兒科學一流課程采用“思政+理論”“線下+線上”混合立體教學模式。
3.2.1 線上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網絡平臺,中醫兒科學一流課程建設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課前預習包括相關章節的視頻和作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前錄制相關的課程視頻,并將其發布至學習平臺。視頻內容除專業重點、難點外,設計部分探究問題,以此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知識解答,切實提升自主學習成效。同時,加入了思政元素,如小兒傳染病視頻提及北宋時期山東名醫董汲,講述其對小兒傳染病的貢獻并用高尚人格影響同時代山東人從醫,讓學生體會“榜樣的力量”。除單元學習建設外,還開設“信息版塊”,該版塊由學生從網絡資源查找本節的研究動態。
課后復習包括相關章節的總結、課后作業、病史采集視頻版塊、創新版塊。課程總結,學生除了需提交專業課程內容總結外,還需表達對本節課情感感受。學生錄制病史采集小視頻上傳至中醫兒科學線上版塊,考查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創新版塊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信息如數據庫等,查找治療小兒疾病的中醫綠色療法,為申請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做準備。通過創新版塊作業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在資料查找過程,將教師課堂講解以過程性考核進行指揮,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中醫的博大精深,建立中醫自信心,培養學生專業素質和創新精神。
3.2.2 線下滲透思政思想
在“思政+理論”“線下+線上”混合立體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立足點,也是線下教學的重要平臺[11]。教師在深入挖掘專業課思政元素的同時,更要注意如何自然地融入專業課程,切忌“生搬硬套”。課程思政是一種隱形教學,宜做到“如雨后春筍,潤物細無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中醫自信應是中醫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標[12]。
由于認知局限,部分人認為中醫發揮藥效較慢。而小兒患病后病情發展快,容易出現危候。年齡小以及對口服中藥依從性差等原因導致部分人認為中醫治療小兒疾病不具優勢。為增強學生學習中醫兒科學的自信心,可從治療小兒腹部受寒引起腹瀉的常用兒臍貼講述中醫兒科常用藥臨床有效、安全、方便??杉顚W生多尋找、多創新,發現更多安全有效的中醫療法。如講中醫兒科之圣錢乙的貢獻,可從為人熟知的“六味地黃丸”入手講解,六味地黃丸為錢乙針對小兒生理特點創制,后被廣泛應用于腎陰虧虛證,從而讓學生體會其學術成就。講述中醫理論指導小兒疾病的預防,可從曾世榮《活幼口議》“要想小兒安,難得三分饑與寒”講述,指出小兒宜適當少吃、少穿,才能少生病。講扎實的醫療技術的重要性,可舉例如小兒痄腮治療不當,或可導致成年后男性不育的不良預后。
案例教學法對臨床專業課至關重要,傳統的案例式教學多采取課堂上教師讀取案例后分析的方式,案例中患者病情一次性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讓學生建立中醫臨床思維,可采取課堂情境模擬法教學,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進行病史采集及辨治思考,教師主要引導、解惑。學生作為“醫生”,切實體會家屬急切心情及醫者“仁愛之心”的重要性。
科學、客觀、適用、有效的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標準,對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有重要促進作用[13]。構建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全面實施課程思政的反饋機制,是推進課程思政實施過程的重要環節。將課程思政成績納入專業課總評成績中,是激發學生參與和學習課程思政的有效舉措[10]。
本課程為考試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考核包括日常表現、階段考核、技能考核,終結性考核包括期末考試。過程性考核成績占總分比例為40%,終結性考核成績占總分比例為60%(見表1)。日常表現包括考勤、網絡學習、課堂表現三部分;階段考核包含3次考核,通過超星學習通線上進行;技能考核包括問診、病歷書寫、查體考核??己藘热菀姳?。將每次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以評價促改進、促發展。引導學生關注自身進步和成長,激發獲得感、成就感。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施,既要關注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也要關注課堂互動的相關情況,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等,盡量全方位給予學生評價[8]。教師應作為引導者,發揮關鍵性的引導作用。

表1 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一流課程中醫兒科學課程考核方式

表2 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一流課程中醫兒科學課程考核內容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的目標是要使學生在接收“顯性”專業知識信息的同時,受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中醫兒科學線上、線下一流課程教學改革尚處于探索階段,經過前期的改革,對于思政融入本課程的模式也有了縱向研究。在今后的教學中,課程思政除融入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評價方式中,還可按照章節設立獨立的課程思政教案,更多關注課程思政的橫向、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