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永恒主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傳播優勢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優質的載體平臺和創新契機。運用新媒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傳播渠道廣泛高效、互動性和參與性強、個性化信息推送精準、資源匯聚與整合能力強等多方面優勢。不過,運用新媒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仍存在不足,比如內容創新、平臺整合、前沿科技推廣、教育隊伍提升等。
文章認為,通過深度挖掘新媒體新技術潛力,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形式、構建多元傳播體系、運用前沿科技手段、培養高素質愛國主義教育人才隊伍等策略,可進一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激發愛國情、強國志,促進行動自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文章從新媒體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優勢入手,進一步剖析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對策,旨在為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從而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關鍵詞:新媒體;愛國主義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優勢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3-0083-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培育項目)“虛擬仿真技術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PYO3;2022年度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中特專項科研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政治必須提高‘三種能力’的重要論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2022ZTB04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1]。
當下,新媒體蓬勃發展,憑借傳播速度快、獲取信息便捷、受眾互動性強等特點,迅速積累起廣泛的受眾基礎[2]。新媒體在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具有多重優勢,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內容呈現形式多樣
新媒體新技術能有效整合文字、視頻、圖片、音樂等多種元素,通過制作精良的視頻、生動的游戲、有趣的動漫等呈現出生動、形象、立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新媒體作品。例如,蘊含豐富愛國主義元素的短視頻,能以鮮活的畫面、激昂的配樂,繪聲繪色地講述歷史故事、展現英雄事跡,讓受眾仿若身臨其境。這種融合創新的方式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更具視覺沖擊力和聽覺感染力,讓受眾更直觀、深刻地感受愛國主義精神,厚植愛國情懷。
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及其他數字交互技術,為受眾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讓他們仿若置身于革命戰爭場景或歷史環境之中,切身體會戰爭的殘酷,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全方位提升受眾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二)傳播渠道廣泛高效
新媒體可打破時空限制,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方式更靈活多樣[3]。借助新媒體,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得以迅速傳播至全球各地。新媒體極大地拓展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受眾范圍,使不同年齡、地區、職業的人群,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青少年學生、成年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受益。
當前,新媒體平臺以其即時性與廣泛性的獨特優勢,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助推器。它能快速捕捉社會熱點和時事動態,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將現場情況第一時間呈現給用戶,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可信度[4]。這種高效傳播方式極大地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使其緊貼時代發展脈搏,與時俱進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
(三)互動性和參與性強
新媒體使互動交流更加便捷。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有互動性,且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5],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搭建起在線問答、直播互動、社交媒體評論等互動平臺。這種互動交流模式打破了時空限制,拉近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營造出良好的互動氛圍,極大地增強了受教育者的參與感與學習的積極性。
新媒體平臺鼓勵受眾生成內容并參與信息解讀,呈現出信息多樣性的傳播優勢[6]。受眾創作并分享愛國主義相關的文章、圖片、視頻等,使其以更加鮮活、生動的方式傳播,不僅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還使他們在此過程中更深入理解、表達愛國情感。同時,不同的內容也能為更多的受眾提供多元的視角、豐富的啟發。
(四)個性化精準推送
新媒體能夠進行精準畫像。通過新媒體新技術,可精準捕捉受眾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瀏覽歷史等,并形成受眾畫像,實現精準推送,這將極大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新媒體平臺具有定制化服務、個性化推薦功能[7],能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因材施教,制定個性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案。例如,針對學生,可結合其成長階段和實際需求,提供校園文化活動、線上課程等內容。
(五)資源匯聚與整合
新媒體為各類群體、各方力量提供了一個共同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實現了資源的匯聚,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例如,政府可發布權威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引導教育方向;學校可提供專業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社會組織和企業可通過舉辦各類活動、提供贊助等方式參與其中;個人可分享愛國故事、創作愛國作品等。
新媒體還能整合多元文化資源。例如,將分散在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進行系統整合,搭建起全面、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庫。
新媒體應用于愛國主義教育優勢明顯,但在實踐中不難發現,新媒體在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仍存在內容不夠新穎豐富,平臺引領度、融合度不夠,前沿科技手段運用不充分,教育人才隊伍有待提升等問題。
(一)內容不夠新穎豐富
雖然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很多,但在內容創作方面,大多是基于英雄烈士事跡、歷史事件等素材的常規再創作,缺乏新穎角度及題材挖掘,且對愛國主義精神內涵挖掘不夠充分,常常表現為形式大于內容;在內容互動方面,常見的互動游戲、線上問答等形式存在同質化現象,不能持續吸引受眾,導致受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同時這些互動形式也未能實現從表面參與到深度思想教育的轉化,導致互動與教育目的脫節。
(二)平臺亟需整合優化
當前主流媒體網絡矩陣不斷發力,但在引領度和融合度方面仍存在不足。
在引領度方面,主流媒體創新突破還不夠,不能很好契合新媒體時代特征,難以有效吸引年輕受眾,導致輿論引導競爭力不足。
在融合度方面,主流媒體應對輿情熱點機制不夠完善。主流媒體網絡矩陣中各平臺之間統籌協調欠缺,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影響主流媒體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作用。
(三)前沿科技尚待進一步推廣應用
當前,前沿科技手段運用于愛國主義教育,還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例如,一些學?;驉蹏髁x教育基地尚未設立關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教室或實驗室;有的雖設立,但日常并未全面開放;還有的關于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的App內容更新也不夠及時。
大數據分析可助力愛國主義教育精準定位受眾需求,優化內容創作與推送,但就當前情形來看,大數據對受眾的精準分析和有效推薦還不夠充分合理,導致推薦內容同質化明顯。
(四)教育師資隊伍新媒體素養有待提升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者是關鍵因素之一。教育師資隊伍的素養直接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關系到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教師往往是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8],他們掌握和運用新媒體的素養尤為重要。
當前,我國在培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網信專業人才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部分教師新媒體素養不夠,缺乏運用新媒體創新教學的能力,難以運用新穎形式和互動方式吸引學生。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繼續發揮新媒體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優勢,就要持續創新教育內容形式,構建多元傳播平臺,運用前沿科技手段,培養高素質愛國主義教育人才隊伍,不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能更好地發揮新媒體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
(一)創新教育內容形式
制作豐富的多媒體作品。通過運用短視頻、動漫、H5等形式,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生動呈現。例如,將英雄烈士的事跡制作成動畫短片,或用H5展示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并加入圖片、音頻、視頻等元素,增強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打造多樣互動形式。新媒體環境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渠道多樣化、受眾互動性強等特點,這使得信息傳播能夠更加迅速、高效地傳遞信息,同時也為受眾提供了更多參與和表達的機會[9]。因此,可通過開發互動游戲、線上問答等形式,增強受眾的積極性與參與感。例如,設計以紅色歷史為背景的冒險游戲,玩家在冒險過程中,沉浸式探索歷史場景,了解歷史知識;開展線上愛國主義知識問答競賽,激發受眾在互動中主動學習的熱情。
(二)構建多元傳播平臺
完善主流媒體網絡矩陣。主流媒體應充分發揮權威性高、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優勢。在網絡空間,在政治議題的選擇上要審時度勢,結合黨史國史、國情國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設置議題主題,從主題主線中挖掘愛國主義的核心內涵,讓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既有宏闊的歷史視野又有血有肉[10]。面對輿情熱點,主流媒體應迅速作出回應,憑借強大影響力匯聚主流思想輿論,引導大眾理性看待問題,推動網絡輿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廣泛運用社交媒體平臺。學校、社區等可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社交媒體賬號,定期發布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吸引受眾的關注和參與。同時,鼓勵受眾在社交媒體開展“我和國旗合個影”“我的愛國故事”等話題活動,引導廣大網民分享自身經歷和感悟。
(三)運用前沿科技手段
充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等前沿科技。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受眾沉浸式體驗歷史場景;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與現實場景相結合,如在參觀紀念館時,通過手機掃描文物,即可呈現出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及相關人物介紹。
充分運用大數據與算法推薦。通過微博、知乎、貼吧、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大數據獲取個體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真實想法及價值需求[11]?;谶@些精準數據,運用算法推薦機制,為不同受眾量身定制推送個性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例如,對老兵推薦革命故事以及如今祖國的偉大成就;對兒童家長推薦培養兒童愛國情懷的方法和故事等。以此有效契合受眾偏好,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向性與實效性。
(四)培養高素質愛國主義教育人才隊伍
提升教師新媒體素養。為提升愛國主義教育質量,要重視對教師的新媒體培訓,讓教師深度掌握新媒體使用方法及傳播規律,確保他們能熟練運用新媒體開展教學。例如,通過培訓,教師可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將愛國主義內容生動展現,還可錄制線上課程,豐富教學形式。
同時,還應培養網信專業人才,特別是高校應著眼愛國主義教育長遠發展,大力加強網信專業人才培養。例如,廣泛深入地推進“課程思政”,并通過開設網絡傳播、新媒體等相關專業課程,構建系統教學體系,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專業技術支持與人才保障。
新媒體時代,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義重大。運用新媒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傳播高效、互動性強等優勢,文章認為,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愛國主義教育可融合多種媒體形式,打造沉浸式體驗;能實時傳遞愛國信息,引發互動討論;能整合各類資源,以豐富的形式展現愛國內容,通過個性化推送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從而極大地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大眾心中,激發人們的對國之知、愛國之情和報國之行,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1).
[2] 周雨晨.經濟新常態下地方黨報做好經濟新聞的探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4(22):87-89.
[3] 劉建峰.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9):222-226.
[4] 韓冰.互補與競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記者搖籃,2025(1):93-95.
[5] 馬玲玲.縣級圖書館伴書香踏新途[J].文化產業,2025(1):10-12.
[6] 畢力根.舊枝新葉連線思維:互聯網思維下媒體融合的新視角[J].新聞文化建設,2024(20):70-72.
[7] 張碩.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策略探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4(20):130-132.
[8] 蘇周媛,王風圳.具身實踐賦能愛國主義教育的行動邏輯[J].科教文匯,2024(24):51-54.
[9] 商璐.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升國際傳播效能[J].采寫編,2024(12):190-192.
[10] 楊潔.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表達及引導策略[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1):42-45,75.
[11] 盧懷科.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個體認知及優化路徑[J].重慶社會科學,2024(9):75-89.
作者簡介 馬玉姣,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