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娜
(山西工程職業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時事政治,由“時事”和“政治”兩部分構成,其中,時事指近期內發生的大事,政治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時事政治,可理解為近期發生的大事及其治理情況[1]。時事政治簡稱為“時政”,通常指最近時間段內國內國際所發生的有影響力的事件,以及政府、政黨應對事件的舉措。時政內容往往作為社會熱點存在,以新聞熱點的形式傳播,在全社會引起廣泛的熱議,產生一定的輿論影響,同時,時政內容也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長期以來,時政內容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重要研究內容,也被列為升學考試中思想政治科目的考試內容。
對于時政內容,人們并不陌生,但大多數人僅限于將時政內容認定為熱議話題,卻對其缺乏全面的認知。
一般來說,時政內容由時政事件、時政背景、時政觀點、時政對策四個部分組成。第一,時政事件,通常是對近期內發生的國內國際大事的描述,包括事情的產生、事情的進展、事情的影響等,是對發生大事全面、客觀的認識;第二,時政背景,通常指時政事件的淵源,包括自然、歷史、社會等多個方面,了解時政背景,能夠更好地分析時政事件的產生、發展和影響;第三,時政觀點,通常指各方對時政事件的解讀,包括對事件背景的解讀、對事件原因的分析、對事件影響的評估等,是最具爭議的部分;第四,時政對策,通常指政府、政黨應對時政事件的具體舉措,來解決時政事件產生的問題,引導時政事件向有利于經濟社會的方向發展。
時政內容主要基于客觀大事的發展,具有如下四個特點:第一,真實性。時政內容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描述時政內容時,應尊重客觀事實;第二,動態性。時政內容是隨時發展的,應動態地看待時政內容,不輕易下結論,持續關注;第三,豐富性。時政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法治、民生、生態等多個方面,包羅萬象;第四,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時政觀點,因知識背景不同、所在立場不同、分析方法不同,各方對待時政事件的觀點也不同,有時也存在著對立和爭論。
目前來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時政內容,有如下三點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即使是信息化時代,高校依然具有一定封閉性,高校學生很多時候與社會處于“絕緣”狀態,其因此缺乏社會經驗,在看待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時顯得能力不足,這對大學生認識、了解并融入社會不利。時政內容是近期國內國際發生的大事,是社會的熱點,與一般的思政內容相比,其更貼近于現實社會,具有開放性特征。時政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可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入地認識、了解社會,為學生打開一扇觀察社會的“窗口”,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社會視野。
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理論性強、相對固定。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僅將理論知識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教學側重于學生的“學”,忽略了理論知識的“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時政內容來源于國內、國際真實的事件,且是當下發生,是理論內容在現實社會中的生動體現。通過分析時政內容,可展現理論內容的正確性和實用性,讓學生通過時政內容將理論知識和當下實際密切聯系,幫助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
枯燥、乏味,是目前高校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思政內容理論性強,屬于成熟的知識體系,可探索、互動、可展現的內容少,使得學生大多數時候只能死記硬背。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方法單一,在大多數情況下,依然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模式,教師是知識的持有者,學生則是接納知識的“容器”,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部分學生排斥思政課,甚至厭課、逃課,部分高校不得不將“到課率”作為重要教學評價指標。
時政內容作為豐富多元、動態發展的教學內容,可以為思政課教學提供鮮活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探索社會問題、參與熱點討論、表達自身觀點,增加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參與感[2]。同時,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時政內容,可以創新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更具情境性、互動性,增強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體驗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時政內容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來看,在思政課教學中,時政內容的運用依然不充分,也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思政課教師是運用時政內容的主體,若教師運用時政內容的意愿不強,思政教學中時政內容的運用效果自然不佳。在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未將時政內容列入教學計劃,未將時政內容融入具體教學,也未依據時政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方面,重視程度不夠,部分教師未認識到時政內容的重要性,也未認識到時政內容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忽略時政內容的運用。另一方面,實施能力不夠。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雖具有時政內容運用意識,但往往力不從心。思政課教師需提煉、整合時政素材,才能形成適用于思政課教學的時政內容,但部分教師出于畏難心理,或受困于精力所限,或是找不到提煉、整合時政內容的辦法,無法有效將時政內容運用于思政課教學。
目前來看,思政課中運用時政內容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思政課中開展時政教育的專門課程“形勢與政策”課;另一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理論課程。在這兩類課程中,均存在著時政內容融合程度不高的問題。一方面,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很多教師僅僅按照教育部下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以下簡稱為“要點”)實施教學,不做拓展與更新。但實際上“要點”內容往往是在學期前下發,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如果不按照國內國際大事的發展進行內容的調整、更新,教學內容失去時效,變得僵化[3]。另一方面,在理論課程中,部分教師認為時政內容僅由“形勢與政策”課負責,未主動、有計劃地將時政內容融入教學中。也有部分教師只是將時政內容與理論內容機械組合、簡單地舉例,時政內容與理論課程融合程度不高。
在思政課教學中,如果將時政內容作為單純的講述性內容,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呈現,和理論內容同等對待,往往難以發揮時政內容的優勢。事實上,時政內容有兩點優勢,可以幫助思政課教學提升實效性。一方面,時政內容是發生的客觀事實,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時政內容是很好的實踐教學素材,這也意味著,可以在思政課教學中以時政內容為載體增加實踐環節[4]。另一方面,時政內容作為社會熱點,往往在互聯網上引起熱議,從而形成豐富的互聯網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具有多媒體的特征,除了文字信息,還有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這些信息可以使時政內容多媒體化,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趣味性。
在思政課教學中有效運用時政內容,需要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能提升時政內容的運用水平,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加強思政課教師運用時政內容的意愿,是加強思政課中時政內容有效運用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強思政課教師時政內容的運用意識,讓思政課教師認識到時政內容對于思政課教學、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調動思政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思政課教師主動運用時政內容,將運用時政內容作為一種教學習慣。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政課教師運用時政內容的能力,可以對思政課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幫助思政課教師從時政信息中提煉、整合時政內容,并將其融入現有的教學內容中,同時,鼓勵思政課教師之間的交流、研討,分享時政內容的教學心得、積累時政內容的教學經驗。
提升思政課內容與時政內容的融合程度,要從內容改造、內容整合等方面入手,促進思政課內容與時政內容的有機融合。一方面,在“形勢與政策”課中,要以“要點”為指導,關注國內國際的時政事件、了解時政背景、分析時政觀點、介紹時政對策,及時更新時政內容,讓“形勢與政策”課中的時政內容動態調整,更具時效。另一方面,在理論課程中,要及時提煉、整合與理論知識點相關聯的時政內容,融合到理論課程中。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理論課程中融入時政內容,要把握靈活原則,時政內容除了作為案例內容之外,也可以作為導入內容、練習內容,要最大程度地發揮時政內容對理論內容的補充、拓展作用。
在思政課教學中,通過創新時政內容的呈現方式,使時政內容在思政課教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一方面,除了將時政內容作為講述性內容(如知識內容、案例內容)外,還可設計實踐環節,如討論環節、情景表演環節、辯論環節、演講環節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好時政內容這一鮮活的教學素材[5]。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獲取時政內容的多媒體素材,比如圖片、音頻、視頻等,用來豐富時政內容的表現形式,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趣味性。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有效運用時政內容,可讓思政課教學在時間上與社會發展同步,在空間上與社會發展聯通,在內容上與社會發展銜接,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幫助學生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