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AI訓練、“自動化寫作”與當代詩歌的現代性詩學知識

2024-03-12 04:40:48錢文亮
南方文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人類語言

一、AI程序、文學機器與詩歌的生產

人類的計算機科學家、工程師等設計人工智能(AI)程序“生產”(而非寫作)詩歌的實驗如今廣為人知。實際上,早在人工智能發明的100多年前,后來被奉為計算機程序創始人的英國詩人拜倫之女奧古斯塔·阿達·拜倫(Augusta Ada Byron)就曾經預言計算機將來“可能會應用于數字以外的其他事物……”,甚至可以生成任意復雜程度、精細程度的音樂作品。只不過,阿達也堅信,任何創造性的行為都取決于程序員(人),而非機器①。但從歷史的發展情況看,新一代的程序員顯然并不認同阿達的觀點,他們覺得“代碼”也能勝任創造性的工作。正因如此,自1956年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首的一批年輕科學家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I)”這一術語之后,讓人工智能去挑戰、代替人類作曲、寫詩等創造性工作的實驗就此伏彼起、一發不可收。僅以詩歌“生產”為例,——1959年,德國人盧茨(Theo Lutz)第一次制作出名為“隨機文本”的文本生成器并生產出迥異于人類理性的“組合詩”;該文本生成器運用詞語隨機組合的方法可以迅速生成大量文本。1960年,英國詩人吉辛和程序員薩默維爾將超現實主義技巧、達達主義方法和數碼算法結合在一起,創作了基于短語“我是我所是”所包含單詞的排列組合的置換異構體詩歌。在盧茨和吉辛的實驗之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有不少作家繼續采用由機器生成的方式發表“數碼詩歌”,相關實驗的價值主要在于利用計算機實現了碎片重組,“拼貼或切碎解構了語言與思想,創造了詞語和圖像之間的沖突”②。1962年,美國加州的沃西等人成功設計了名叫“埃比”(Auto-beatnik)的詩歌創作軟件,當年美國的藝術雜志《地平線》(Horizon)很快以《一個美國新詩人登上詩壇:埃比的創作》為題,第一次發表非人類“創作”的《玫瑰》《孩子們》《姑娘》《風箏》等詩作,其中題為“姑娘”的詩如下:

All girls sob like slow snows,

Near a couch,that girl wont weep

Rains are silly lovers,but I am not shy.

Stumble,moan,go,

this girl might sail on the desk.

No foppish,deaf,cool kisses are very humid

This girl is dumb and soft.

這里的“詩歌”文本純粹是機器基于一定的詞匯庫隨機組合搭配的結果。只要將偽隨機數發生器與語言的語法規則相結合,并運用到相當規模的機器詞典上,就能產生“美麗”的詩句③。

人工智能強大高效的文本生成能力使得“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人類詩歌創作恍如隔世。1964年,加拿大出版了由Jean Baudot開發的第一部計算機撰寫的自由體詩集;1973年,Richard W. Bailey在美國推出《計算機詩選》(Computer Poems);10年之后,美國人卡西又實驗出一種“全息”詩;而稍后的凱利,則根據一定的運算法則,制成一部詩歌發生器“言鐘”,當它運行時,能夠每時每刻自動生產語詞,按順序不同變化各種文本④。

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的計算機寫詩軟件,我國對于詩歌生成軟件的最早設計往往被追溯到1984年的全國首次青少年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在那一次的競賽中,上海育才中學年僅14歲的學生以一個“計算機詩詞創作”的程序,獲得初中組四等獎。自此之后,中文版的詩歌生成軟件如藏頭詩免費制作軟件、中國古代詩詞撰寫器、稻香老農作詩機、詩詞快車、詩歌超級助手、獵戶星免費詩歌自動制作機等陸續問世,廈門大學的周昌樂教授還在全面構建的全宋詞語料庫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個宋詞自動創作系統。

不過,直至2010年,國內的詩歌生成軟件大多只能自動生產具有固定格律、字數要求和詩體形式的程式化的“古典詩詞”,但對于充滿無限變化的自由的現代新詩往往無能為力。而不多的例外卻是后來成為中國科幻小說劃時代人物的作家劉慈欣,他在1989年發明的一款“電子詩人”軟件,直接進行現代新詩的生產,能夠以高達200行/秒(不押韻)的速度生成類似這樣的文本:“小行星被呼喚了!/在固體的周圍,只有膠狀的稻田/不,我不想飛翔!!/我思念//三角函數被觀看了!/在仙女座的周圍,只有活的巨川/不,我不想自我吞食!!/我沉淀//蜻蜓被捏住了!/在東方快車的周圍,只有哇哇叫的弓箭/不,我不想冒煙!!/我交談//禁閉室被警告了!/在劍的周圍,只有吱吱響的時間/不,我不想夢游!!/我腐爛。”⑤

據劉慈欣介紹,“電子詩人”的源代碼是DOS下的,“電子詩”的具體生產流程是從模板數據庫隨機提取模板,再用提取的模板從詞庫中隨機取詞⑥。

除了劉慈欣,另一個較早以計算機寫詩軟件直接挑戰現代新詩寫作的,是一個網絡ID為“獵戶”的自稱“半瓶水的開發人員”的程序員。這位曾經擔任過學校文學社社長的理工男卻又因為不喜歡“大多數現代詩歌”,情緒激動時偶然設計了一個名為“獵戶星自動寫詩機”(http://www.dopoem.com)的軟件,并頗為不屑地表示:“與朋友談及現代詩歌時,感嘆現在詩人和歌詞作者寫的詩不知所云,大多數現代詩歌都是瞎扯蛋(淡)和不知所云的呻吟。我總結出了一些現代詩歌的規律,那就是:1.主謂賓的亂搭配。2.形容詞、名詞、動詞的亂搭配……讀不懂就是現代詩的本質,胡亂搭配是現代詩的法寶。在沒有大師的年代,我們,讓所謂的詩人滾開!”⑦

“獵戶星自動寫詩機”自2006年9月25日0點59分開始工作,到2023年10月05日08點58分,共制作詩歌77660800首,平均每小時生成5209.5首。據上海《解放日報》的一位曾經在“獵戶星”嘗試“寫詩”的記者報道,“獵戶星”非注冊用戶可使用778種詩歌模板,注冊用戶使用973種,任選其中一種,按提示輸入對象、地點、形容詞等,就能生成一首現代派詩歌。網站顯示最受歡迎的是一首名為《安靜的海面》的短詩:寂靜籠罩著安靜的海面/那是個最美的夜晚/她沉思著從地平線升起/俯下那戴著蝴蝶結的前額/親吻她的孩子。而生成這首詩的關鍵詞只有三個“安靜、夜晚、蝴蝶結”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安靜的海面》這首“創作時間”標記為“2011-06-05 19:23”的詩歌,在筆者行文的2023年10月5日仍然被掛在“獵戶星詩歌自動制作機網站”(http://www.dopoem.com)的“近期最受歡迎的十首詩”欄下第7位,而且,包括“全部精選”在內的這個欄目在2011年8月以后再無更新。這個現象其實頗能說明一些問題。

實際上,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國內各種科技公司、機構開發的詩歌生成軟件在2010年以后大量出現,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2014年手機百度推出的“為你寫詩”App、2016年清華大學研發的作詩機器人“薇薇”、2017年的攜程“小詩機”……而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矣曉沅團隊開發的作詩機器人“九歌”甚至亮相央視黃金檔節目《機智過人》,在與三位大學生詩人比拼“古典詩詞”寫作時,成功“騙過”現場觀眾,成為不大不小的新聞。然而,若論當年引發廣泛震驚與爭論的詩歌事件,卻是微軟公司所開發的AI詩人微軟“小冰”在北京正式出版第一部現代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二、AI詩歌的“有句無篇”與現代詩的“結構”

AI詩人微軟“小冰”的現代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不啻是人工智能向人類詩人擲下的第一封戰書,其所具有的嚴重性與警示意義并不亞于谷歌公司的圍棋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阿爾法狗)第一次在最復雜的圍棋比賽中擊敗世界棋王李世石。對于中國數量龐大的詩歌從業人員來說,這一事件之所以令人震驚,是因為微軟“小冰”具有超人的詩歌“學習”能力和驚人的詩歌生產速度——開發于2014年的微軟“小冰”只用了3年的時間,便在對519位現代詩人、上千首詩反復學習10000次后生產了超7萬首詩歌。微軟“小冰”一次學習的時間大約是0.6分鐘,10000次需要100個小時,但人類個體卻需要100年左右。不僅如此,為了測試“小冰”的詩歌水平,微軟研究團隊還使用了“駱夢”“風的指尖”“一荷”“微笑的白”等27個化名,先后在天涯、豆瓣、貼吧、簡書四個平臺上發表“小冰”的詩歌作品,在此過程中,沒有人發現作者是個機器人。正因如此,有不少人輕易地相信微軟“小冰”的詩歌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人類詩歌創作水準的平均線。盡管如此,盡管微軟“小冰”在“學習”、生成詩歌文本的速度與數量上表現出了遠超人類百倍、千倍的能力,它的“產品”卻仍然不被多少中國詩人所看重和肯定。著名的“第三代詩人”于堅就直言“小冰”的“寫作”充其量就是個語言游戲:“寫得很差,令人生厭的油腔滑調。東一句西一句在表面打轉,缺乏內在的抒情邏輯。”馬鈴薯兄弟則認為:“把機器帶有隨機性的文字排列稱為詩,對缺乏詩歌素養的人們會形成誤導。”秦曉宇也指出,“計算機創作的文本固然花團錦簇,但任何來自作者情感、記憶、自我矛盾等都被切斷了”⑨。這些人類詩人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的確指出了微軟“小冰”詩歌的致命缺陷。如果借用結構語言學家索緒爾關于語言符號的能指/所指的概念,并將其運用于文化研究的視域之中,也可以說,微軟“小冰”詩歌的主要問題其實是在于語言能指與所指的斷裂,其詩歌語句只是能指符號隨機滑動、組合的結果,并且因為缺乏所指的連接和語境整合,僅有能指的語言符號也就喪失了具體的對象或意義,成為“缺乏內在的抒情邏輯”和“任何來自作者情感、記憶、自我矛盾等”的符號碎片的集合,它們也許看上去具有“陌生化”的語言組合所造成的奇異/奇怪的“詩意”,但讓人感到更多的卻是語言符號后面的空洞無物、無病呻吟。試舉微軟“小冰”的一首人們比較熟悉的詩歌《她嫁了人間許多的顏色》為證:“那繁星閃爍的幾天蒼色/那滿心的紅日/看萬里天使在世界/我就像夢//看那里閃爍的幾顆星/西山上的太陽/青蛙兒正在遠遠的淺水/她嫁了人間許多的顏色。”⑩

該詩的第1句、第3句明顯的邏輯不通,有詞語亂搭的語法毛病,第4句、第5句“我就像夢”/“看那里閃爍的幾顆星”,通暢的表達應該是“我就像是在夢中”/“看那里閃爍的幾顆星”,否則“那里”也就所指不明。而且篇幅10行不到的詩里,一會兒是“繁星閃爍”“閃爍的幾顆星”,同時又是“紅日”“太陽”,這種晝夜并置的時空感對于人類讀者來說未免也太混亂了些。另外,第6句、第7句與第8句的組合既沒有事理的線索,更沒有情理之中的必然聯系,至多能夠拿現代詩歌的跳躍性勉強搪塞;而作為全詩標題的結尾一句“她嫁了人間許多的顏色”,也是突如其來,恰如詩集的題目“陽光失了玻璃窗”一樣,“美麗”似乎有了那么一點,但卻像是脫離了海中冰山主體的浮冰碎片,明顯脫離了人類基本的意義結構與象征體系,喪失了整體性的生命存在感,令人無法定位與尋覓。至于人類詩歌創作不可或缺的創造主體、情感主體也因此難尋蹤影。

不過,雖然開啟挑戰人類詩歌創作序幕的AI詩人微軟“小冰”不被人類詩人所在乎,但這些仍然影響不了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及其進軍人類文藝創作領域的信心。2018年4月,四川成都的高科技公司“封面新聞”推出了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技術的寫詩應用——AI詩人“小封”。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通過24小時不間斷地學習,“小封”即能熟練掌握李白、杜甫、白居易、徐志摩、葉芝、惠特曼等幾百位詩人的寫作手法,在一分鐘的時間內制作出一首詩歌,而且從理論上看,它可以生成的字詞組合是無限的。2019年10月,AI詩人“小封”的首部詩集《萬物都相愛》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其中共收集AI詩人“小封”基于算法能力生成的詩作150首,按不同的主題分為10個篇章,每個篇章15首。與微軟“小冰”的《陽光失了玻璃窗》稍加比較就能看出,該詩集無論從題名到單篇詩歌,均有了長足的進步,愈發能夠與人類詩歌“以假亂真”,以至于有一種夸張的說法,AI詩人“小封”的藝術水準“秒殺”80%的人類詩人,雖然不足為信,但也不無根據。試看其中的一首題為《愛情》的短詩:“用一種意志把自己拿開/我將在靜默中得到你/你不能逃離我的凝視/來吧我給你看/嚼食沙漠的仙人掌/愛情深藏的枯地。”11

與微軟“小冰”的《她嫁了人間許多的顏色》一詩相比,該詩在邏輯上、語法上基本沒有毛病,后半段雖然略有跳躍,但卻緊扣愛情主題,甚至有所升華,在情理上是自洽的——中國讀者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前理解”,能夠腦補出具體的時空情境,并且可以把它與古典詩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境作類比,不難找到闡釋的線索。而與微軟“小冰”的詩集題目《陽光失了玻璃窗》相比,“萬物都相愛”在語言上也具有近些年人們感到熟悉的人味兒、“大師味”,令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穆旦、辛波斯卡等中外大詩人的詩句。而“小封”的另一首詩乍一看甚至更加有現代派的前衛與先鋒:“語言的小村莊/停留在上半部/那他們會怎么說呢/毛孩子的游戲/如果不懂/小小的煙告訴我/你的身體像鳥/一只瘦弱的鳥/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我要飛向春天。”12

這首題為《一只瘦弱的鳥》的短詩開頭兩句頗給人一點驚艷之感,明顯“學習”/模仿了艾呂雅等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常用抽象概念與具象事物搭配以生成詩意的表現手法,也很容易給人造成“大師味”的感覺。讀者可以對照艾呂雅的《廢墟》一詩,即可了然:“語言首先離去了/隨后是窗戶四周的一切//只有死亡盤據(踞)/在寂靜之上幽暗之上。”13

曾經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西班牙內戰的艾呂雅,其《廢墟》一詩實際上是以超現實手法表達切身的現實感受,詩歌的第一節即以寥寥兩句,簡練而又形象地寫出了戰爭對人類生命與物質財產造成的全面毀壞。據此而觀,“小封”的《一只瘦弱的鳥》的前兩句卻并沒有人類詩人生存語境的關聯和依托,其高仿的前衛與先鋒樣貌也保持不久,很快在后續的語符滑動中面目全非,出現“那他們會怎么說呢/毛孩子的游戲”這種過度日常俗白的口語化風格,完全喪失了與前文在語言風格上的連貫性與統一性,無論從風格、語調還是用詞上都有明顯的斷裂、錯亂之弊,的確是“前言不搭后語”,上下句之間不僅缺乏內在的邏輯關聯,全篇也缺失有機整體感。而“這基本是人工智能寫作現代詩的普遍狀況,即利用一些現代派詩作的詞語陌生化組合、意象跳躍性拼接、詩意朦朧晦澀等特點,掩飾其不同程度存在的詞不達意、生拉硬湊、條理不清等弊病”14,也非常不幸地印證了“胡亂搭配是現代詩的法寶”的誤解。而之所以說“獵戶”把“胡亂搭配”等同于“現代詩的法寶”是一種誤解,是因為這種針對“現代詩”的情緒化印象主義批評確實過于膚淺和一知半解,因為曾經被詩評家唐曉渡視為來自歐美文明系統內部而又目光深邃、能直探詩學精要的“第一手”高人的胡戈·弗里德里希早在60多年前即已這樣向“現代詩”的讀者闡釋過:

所以現代抒情詩即使在以最晦澀的方式言說或者以最隨意的方式行進時,也還是能以其結構被認識。在超離現實和常規的追求中的內部邏輯性,以及最大膽的語言改造中的自設法則都是一個抒情詩人和一首詩的質量證明。詩歌的古老法則,即具有明顯的藝術性,沒有被取消。只是這個法則從圖像和理念中退出,轉到了掙脫意義的語言折曲和張力曲線上。即使那些折曲是在晦暗的、可隨意解釋的材料上顯示自身的,它們還是能發揮強制性作用;如果它們確實如此,那這就是首好詩。人們將逐漸學會借助這樣的證明來區別時髦的先鋒派和超凡的天譴之才,區別招搖撞騙者和真正的詩人15。

然而,學會借助現代詩的“結構”和“詩歌的古老法則”來區別時髦的先鋒派和超凡的天譴之才,區別招搖撞騙者和真正的詩人,直至區別AI詩歌和人類真正/優秀的詩歌,并非很容易的事情。正因如此,像《一只瘦弱的鳥》這首存在明顯詩藝問題的AI詩歌,也才可能得到人類讀者很高的評價,有一種觀點就認為,“這首詩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有著典型的后現代性”,其“‘詩眼在于開篇的兩個字——‘語言”,小村莊、毛孩子、煙、瘦弱的鳥這些原本沒有邏輯關系的事物,正是通過語言建構聯系,“它具有元詩歌的氣息,以一種反證的形式說明語言本身的不確定性”16。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評價,除了對于現代詩“結構”和“詩歌的古老法則”的辨認與掌握非常困難、言人人殊,同時更與主導當代詩歌數十年的現代性詩學知識直接相關。這些現代性詩學知識深入建構了國內文壇學界不無片面、極端的美學“認識性裝置”和詩歌認知框架。

三、AI詩歌、漢字的音義同構

與現代性詩學知識

雖然說,AI詩人在“學習”、模仿人類既有詩歌作品方面表現出了遠超人類的能力與效率,其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生成詩歌文本的速度與數量已經達到令人恐怖的程度,但問題是這些文本對于人類來講,是否就是有意義的文本?換句話說,AI詩人能夠源源不斷的生成詩歌文本,并不等于這些文本中就有意義的生成。實際上,即使是那些經過人類計算機工程師、程序員挑選出來正式發表、出版的AI詩歌,其普遍的“有句無篇”、結構散亂以及詞句的胡拼亂湊、空洞無物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它們能夠在語言修辭或者說語言符號的搭配組合上具有無數的花樣與形式,時不時還會給人新奇、“朦朧”的彈性感覺,激發一些奇妙的想象,甚至具有一些基本的人類情理內涵,但是,AI詩人大多數的詩歌文本對于一般的人類讀者其實是莫名其妙、無法把握和深入的,其原因是在于這些文本普遍缺乏具體的生命存在的時空語境、情感線索和現實關懷,缺乏完整統一的思想、情感、意義結構和語言風格,讀者對它的解讀更多依靠的是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經年歷月所形成的關于人生、歷史、社會現實和文學審美、理想詩歌的知識譜系和思想觀念,或者說,依靠讀者個人詩歌審美意識中的“前結構”。面對AI詩人生產的大多數詩歌文本,讀者需要發揮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去猜測和附會,才能為其凌亂的詩句編織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邏輯關系和語法規則,勉強構建起一首詩歌必須的意義秩序和形式、情理的完整性。這就導致了轟動一時的“小冰”“小封”短暫吸睛之后,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人再感興趣。

不過,盡管AI詩人因為其致命缺陷而無法成功挑戰人類詩人的寫作,但問題是,為什么它們所生成的僅有華麗的語言修辭和新奇的詞句搭配的AI文本能夠輕易“詐騙”專業、非專業的詩歌編輯和讀者,被認為達到了人類詩歌的發表水準,或者說被認定為合格的“詩歌”而被大量發表與出版,甚至得到一些專業文學評論者的高度評價呢?進而言之,為什么人類科技界和人文領域的眾多知名人物也都普遍認為AI詩人的產品能夠與人類的詩歌“以假亂真”呢?在這些知名人物的詩歌認知和美學觀念中,人類的“真”詩歌是什么樣的詩歌呢?人類詩歌“真實”的所指與標準到底又是什么呢?這些問題其實相當復雜深奧,筆者在此只能根據自己的觀察與思考推論一下AI詩歌能夠成功“詐騙”或“忽悠”中國詩歌界內外眾人的主要原因。

一是作為一種從圖畫文字發展而來的“形象語言”,漢語、漢字本身就是一種詩性語言,具有強大的超語法超邏輯的暗示、聯想功能,能夠使讀者憑直覺就立即看見并感受一幅生動的畫面;只要將漢語、漢字適當組合,便能在讀者的心中激發強烈而悠久的詩意感受與審美啟迪。因為除了聯綿字、譯音字等記音字,漢字一般都是形音義的結合體17,或者如辜正坤在研究漢語言文字中潛在的音義同構現象時所指出的,大量詩歌用語的音與義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先天性的對應關系18。換句話說,與西方以字母組合為音節單位的“表音文字”不同,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因為漢語言文字可以直接通過“音節”上升轉入語義層而完成表達詞義的任務,所以它本身就是表意的。據此而言,如果我們按照索緒爾的界分,將語言文字的“音節”視為能指,而將語言文字的“意義”看作所指,西方的“拼音文字”當然容易出現語言能指與所指的斷裂,AI詩歌的語句只是能指符號隨機滑動、組合的結果,完全缺失所指的具體事物或意義,但是音義同構一體的漢語字詞卻“先天的”就是能指/所指同構一體不可分離,自帶一定的象征意義,否則,也就發展不出世界上所獨有的“書法”藝術/“寫字藝術”。“中國漢字是一種視覺符號,以象征性為最基本原則,既可讓人們直觀地把握,又給人以模糊的感受。”而且,“形象語言”注重“象”,缺乏對概念的精確界定,以意向性和象征性,類似寫意的手法,易導致概念意義的模糊性、多義性,給人以尋意的“想象空間”19。

而前文指出的AI詩歌“有句無篇”的問題,主要與意義結構相關,與人們建構意義領域的象征實踐有關,“如索緒爾所說,符號可以是任意的,然而象征有著感知上的根源”20。在這里,筆者要特別強調:本文所論及的AI詩歌主要是指以漢語、漢字呈現的AI詩歌,因為在中國談清楚這個問題不能脫離漢語言本身的獨特性。一般來講,西方的拼音文字注重修飾關系和時態、格及尾詞的變化,文法嚴謹。英語、俄語等要先把它的結構弄清才懂得它的意思。漢語則相反,要先把意思搞準才能分析它的結構。漢語不完全靠語法的制約,可在不同排列的詞序中從總體上把握語義,在語義成立的條件下,也可以通過詞序的變換而改變句子的意思21。由此看來,在語法上、結構上明顯存在各種毛病的AI詩歌之所以仍然能夠通過編輯審查得以發表并受好評,應該是由漢語言的這種獨特性及其文化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給它們頒發了通行證。

二是在西方現代主義美學和后現代主義美學影響下所構建并固化的當代中國現代性詩學知識及其價值標準與認知框架。

在西方哲學、美學從理性主義向非理性主義、人文主義向科學主義的轉型背景下,西方文學藝術中的審美現代性反思和否定了社會現代性對秩序的追求,提倡不確定性、反邏輯、非理性等現代性的詩學觀念,與在“啟蒙運動”中建立起來并貫穿于西方社會現代性之中的明晰的、確定的秩序和技術理性相對抗。正因如此,探索非理性的本能、潛意識的精神分析美學和致力于通過自動化寫作記錄夢幻、夢境的超現實主義風靡全球,主張“陌生化”審美的俄國形式主義對文學藝術的新奇、怪異和“震驚”效果的推崇也影響巨大……1980年代以降,“西風東漸”,在“現代化”敘事和“純文學”觀念的主導下,當代中國文藝界建構起以審美現代性為核心的先鋒詩學觀念譜系和美學立場,其中既包括俄國形式主義對于語言的陌生化功能的強調,推崇以蒙太奇、扭曲變形、悖謬反諷、意識流、拼貼等語言表現技巧增強語言的非邏輯性和多義性、模糊性,追求詩歌語義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有胡戈·弗里德里希所梳理、概括的現代性詩學譜系或關于現代詩歌的權威觀點,即認為現代詩歌的結構表現為:“中性的內心性取代了心緒、幻想取代了現實、世界碎片取代了世界統一體,異質物的混合、混亂、晦暗和語言魔術的魅力,還有可以與數學相類比的、讓熟悉者異化的冷靜操作”22。現代詩歌創作還具有一種攻擊性戲劇效果,關聯于一種不安定的風格鋪展,“這種風格鋪展盡可能地讓能指與所指相分離。但是這種戲劇效果也決定了詩歌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制造了一種驚嚇作用,讀者是其中的受害者”。總而言之,“現代詩歌離棄了傳統意義上的人文主義,離棄了‘體驗(Erlebnis),離棄了柔情,甚至往往離棄了詩人個人的自我。詩人不是作為私人化的人參與自己的構造物,而是作為進行詩歌創作的智慧、作為語言的操作者、作為藝術家來參與的,這樣的藝術家在任意一個其自身已有意味的材料上驗證著自己的改造力量,亦即專制性幻想或者超現實的觀看方式”23。胡戈·弗里德里希所歸納的專制性幻想或者超現實的觀看方式,實際上來自超現實主義將兩個或多個遙遠的事物或詞語并置以創造驚人意象與語言的策略,這種放棄主觀性也放棄邏輯的智力操練體現于20世紀風靡一時的達達主義的“文字游戲”與超現實主義的“自動寫作”實驗中,也對1980年代中國的先鋒詩人們影響至深。即使到現在,也有許多年輕的詩人還在繼承這種方法論遺產。

上面所羅列的現代性詩學知識實際上正是1980年代建構出來的“純文學”/“先鋒詩歌“觀念的基礎,其中隱含著一種中國/西方、“傳統”/“現代”乃至“舊”/“新”、文學/非文學的二元價值判斷框架,且具有“藝術革命”“審美革命”的時代光環,已經成為數十年來當代文學藝術的常識和體制性知識24。先鋒文學以其標示的“先鋒性”推動了新時期文學主體性的重構工程25。正如程光煒所言,“今天”的當代文學史,事實上被塑造成了一部以“先鋒趣味”“先鋒標準”為中心而在許多研究者那里不容置疑的文學史。它已經相當深入地滲透到目前的文學批評和文學史觀念之中,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支配著今天與明天的文學26。不難想象,在西方現代主義美學和后現代主義美學的主導下構建起的當代中國的現代性詩學知識譜系及其價值標準與認知框架,同樣主導著今日中國專業和非專業的詩歌讀者,使得他們能夠輕易地被AI詩歌所“欺騙”。那么,反過來說,1980年代所建構起來的現代性詩學知識譜系及其價值標準與認知框架也正因如此而到了必須做“歷史化”清理和反思的時刻。

四、結語:AI詩歌、“二手經驗”、

語言高級感及其他

因為得益于漢字形音義各種可能性的“碰撞”,AI詩歌看上去很美;但是這種“美”沒有人的生命沒有人的靈魂,——沒有人類的生物性與社會性兼備的鮮活生命,沒有人的七情六欲,它對人類詩歌創作的挑戰必然是失敗的,——除非科技的突變和“奇點”的到來,出現“混合智能生物”或者軀體上的“人機融合”,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那已經不是我們今天需要討論的問題了。

又因為借力于1980年代所建構起來的現代性詩學知識譜系及其價值標準與認知框架,AI詩歌一時間能夠“以假亂真”“瞞天過海”,在人類的領地大量發表、出版,但即使如此,即使是像AI詩人“小封”的詩集名字《萬物都相愛》,這種人類“大師味”十足的語言,仍然難免“拾人牙慧”的平庸,——因為人類早已有了穆旦的“春天的邀請,萬物都答應”,有了辛波斯卡的“萬物靜默如謎”。至少迄今如此,可以夸張一點說,AI詩歌的創造性、想象力是無從談起的,其最成功的作品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正如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所言,目前的AI系統,像是ChatGPT,都不具備人類水準的智慧,也沒比狗聰明,因為AI只接受語言的訓練,“那些系統仍然非常有局限性,對現實世界的基本現實沒什么理解,因為AI純粹是以文本來訓練,大量的文本”,“多數人類知識卻與語言無關,所以這部分的人類經驗不會被AI獲取”27。

不過,盡管人工智能對人類詩歌創作的挑戰實際上不足為慮,但其與時俱進的詩歌實驗及其缺陷,卻對人們反觀當下中國的詩歌寫作實踐及其問題大有參考價值。從AI詩歌的生產現象及其問題出發,人們將不難發現,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生產、傳播媒介的日益普及,全球化帶來的跨國跨語際的文化流通與開放性,理論上說幾乎每一個人類個體都能比較容易獲取并借鑒吸收人類優質的文化資源、詩歌經典,每個人也都可能通過自我學習、自我訓練的方式不斷習得并提高詩歌表達的技巧、方法與能力,越來越多的詩人受到了越來越優良的文本訓練、修辭訓練等,也有越來越多的詩歌語言越來越具有“高級感”(詩論家一行語)。這種現象或變化,無論如何都是可喜而值得肯定的“進步”。但是AI詩人的失敗警醒當下的人類詩歌寫作者,僅僅依靠對前人既有優秀詩歌文本的高強度學習、模仿或訓練是遠遠不夠的,而過多依賴通過智能手機和網絡平臺、短視頻等新媒介上現成的貌似唾手可得的“二手經驗”28更是死路一條。朝向未來的人類詩歌仍然需要超驗的、經驗的、直覺的和知性的生命維度,或者說,需要“天地人神”的詩性維度,需要現實感、歷史感、自然感和神圣感、神秘感的交通共振,綜合整全,需要植根于個體生命的切身遭遇與反應——需要作為海德格爾意義上的“此在”(dasein),有著自己的歷史、周圍世界和身體,承受并操勞著整體的世界,關注類似善與惡、罪與罰、生與死這樣的問題,體悟世間的情欲與人性,才可以真正地閱讀和創作。而以海德格爾的生命哲學推想AI詩人、AI詩歌的未來,大概會如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者所言,“當計算機成為大地的棲居者,它就真的可以寫詩了”29。

【注釋】

①馬庫斯·杜·索托伊:《天才與算法:人腦與AI的數學思維》,王曉燕、陳浩、程國建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第7頁。

②黃鳴奮:《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數碼編程的藝術潛能》,學林出版社,2011,第89-90頁。

③周昌樂、丁曉君、游維:《中外詩歌自動生成方法及其生成結果分析》,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編《中國人工智能進展(2007)》,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7,第895-896頁。

④⑤陳仲義:《人工智能的舞步,能跳多遠多久——詩歌文本的“機器生成”與“腦機融合”的挑戰》,《作家》2019年第12期。

⑥吳言:《從流浪地球到三體——劉慈欣星系》,中譯出版社,2020,第306頁。

⑦黃桂元:《詩人、“繆斯”與“自動寫詩機”》,《文藝報》2014年1月24日。

⑧施晨露:《評論:“寫詩軟件”流行提醒了誰》,《解放日報》2013年11月29日。

⑨彭曉玲:《微軟小冰寫詩引發詩人集體斥責,更值得思考的是人類未來的美好與可怕》,“第一財經”網站,2017年5月26日。

⑩小冰:《陽光失了玻璃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第196頁。

1112小封:《萬物都相愛》,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第76、179頁。

13彭燕郊主編《現代世界詩壇 1988(第一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125頁。

1416錢念孫:《就像一個登山者,身手矯健卻又天生恐高——我看人工智能文藝創作》,《光明日報》2021年1月9日。

152223胡戈·弗里德里希:《現代詩歌的結構: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抒情詩》,李雙志譯,譯林出版社,2010,第199-200、15、3頁。

17龔嘉鎮:《漢字的記詞方式與結構功能》(增訂本),巴蜀書社,2021,第9頁。

18辜正坤:《人類語言音義同構現象與人類文化模式——兼論漢詩音象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

1921魏博輝:《略論中西方語言文字的特性與差異》,《學術探索》2013年第4期。

20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詩歌、經驗與修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第9-10頁。

24賀桂梅:《歷史與現實之間》,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第118、120頁。

25吳翔宇:《重返九十年代與兒童文學的“后探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4期。

26程光煒:《如何理解“先鋒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2期。

27《Meta首席AI科學家:目前ChatGPT等AI系統還沒狗聰明》,界面新聞,2023年6月15日。

28狄青:《卡爾維諾年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第215頁。

29夏永紅:《微軟小冰寫詩:人工智能對這個世界“漠不關心”》,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7年5月24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2579。

(錢文亮,上海大學文學院。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重返八十年代學術活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9BZW138)

猜你喜歡
人類語言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图久久|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午夜片| 在线无码私拍| 99这里精品|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九色最新网址|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亚洲bt欧美bt精品|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成人福利在线看|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色色中文字幕|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色|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乱子| 久久福利网| www.日韩三级| 久久久噜噜噜|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福利|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日本久久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尤物国产在线|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一区第一页| 久久综合色88|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啪啪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h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免费无码网站|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日韩欧美中文|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色悠久久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99re经典视频在线|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日韩av手机在线|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色综合天天综合|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