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的音樂專業通常側重音樂基礎理論、音樂技能方面的培養,強調技巧訓練。英國高校的音樂專業更加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除了音樂理論和歷史,還強調創作、表演、技術應用等,實踐性課程較多,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類型的演出。這種區別是兩國的文化、學習習慣、培養理念和培養思維多方面的差異所致。兩國的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各有優勢,而通過分析兩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區別,汲取英國在音樂專業人才培養上的優點來豐富中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內容,可以幫助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多元化文化下中英大學音樂專業培養概況
中英兩國作為兩個歷史悠久、擁有各自獨特音樂傳統的國家,其在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獨特模式日益受到矚目[1]。
在中國,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本科教育頒發的學位為“文學學士”,所培養的人才主要服務于各類音樂創作和表演活動,為了增強學校的招生競爭力以及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國內的許多高等音樂院校在培養目標的設定上將音樂表演、音樂教育、音樂管理甚至音樂學的內容納入其中,以此來培養能夠全面發展的綜合型音樂人才[2]。
在英國,學生有機會通過選修不同模塊的課程,如音樂表演、音樂研究、音樂教育和音樂管理等,塑造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完成各個模塊的考核,獲得規定的學分方可畢業。培養周期為期3年,每學年分為春、夏、秋三個學期。英國綜合性大學的音樂專業在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其畢業生不僅在學術水平上表現出色,同時具備扎實的音樂表演技能,還展現出較強的藝術管理能力,使他們在就業市場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力[3]。
中英兩國的高等音樂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現出各自獨特的發展模式。中國注重將音樂表演、音樂教育、音樂學等多個領域融合,以培養綜合(一專多能)且全面發展的音樂人才為目標;而英國則強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培養了一批既具備音樂才華又具有藝術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不同的模式和經驗,無疑豐富了全球音樂教育的多樣性,也為培養更具全球視野的音樂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二、多元化文化下中英大學音樂專業培養區別
(一)傳統文化差異帶來的音樂風格差異
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在音樂風格塑造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平衡,體現著深厚的內涵。中國音樂更強調情感的表達,通過旋律和音調傳達情緒,使聽眾深陷于情感的境界。相對而言,英國音樂更強調個體表達和情感的深度。英國音樂通常用來反映作曲家或演奏者的內在情感世界[4]。
傳統文化的差異不僅體現在音樂創作中,還對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內容產生顯著影響。在中國的音樂文化傳承中,傳統音樂更多是作為基礎音樂教學的衍生課程存在,通過在基礎音樂教學上增加與傳統音樂相關的教學內容,實現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專業人才群體中的傳承和發揚。
英國的地方大學也積極踐行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研究。例如,蘇格蘭格拉斯哥市的格拉斯哥大學開設風笛專業和蘇格蘭音樂研究專業,致力于保留和傳承蘇格蘭音樂的獨特風采[5]。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是基于已有音樂專業人才已有的音樂基礎上融入與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內容,與中國音樂高校在傳統音樂上的傳承方式相比,英國大學在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上是將傳統音樂作為單獨的專業進行教學和人才培養,這種培養方式因為對音樂基礎并無過多要求,因此準入門檻更低,在不需要具備一定音樂基礎的情況下也能選擇相關專業進行學習和鉆研。
(二)社會文化差異帶來的學習實踐差異
中英兩國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以及音樂在社會中的地位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兩國學生在音樂學習實踐中的差異。具體而言,中國的高等音樂教育強調基礎訓練和集體合作,注重傳統技能的傳承;而英國的高等音樂教育則更注重個體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兩國不同的社會文化因素,也深刻地反映在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上。中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強調傳統技能的傳承與集體合作。中國的高等音樂教育較重視學生的各項基本功訓練,側重培養學生的耐心和毅力,以扎實的技能為基礎。
相比之下,英國的社會文化強調獨立思考和自主精神,這種“天人相分”的思想在音樂教育中體現為注重個體發展和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以約克大學為例,該院校的音樂專業名為“Ma in Music Education: Instrumental and Vocal Teaching”,要求學生實現對器樂教學理論的實際開發和實踐應用,通過實踐應用提升自身對器樂技能的應用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是直接從實踐入手,讓學生通過練習來幫助學生錘煉技巧和加速對理論知識的吸收。
(三)培養原則差異帶來的課程設置差異
中國高等音樂教育側重于基礎,強調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和音樂素養的塑造。在這個教育體系中,學生接受嚴格的音樂理論和技巧訓練,這有助于確立堅實的音樂基礎。然而,也由于這種教育理念,中國高校音樂課程在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方面可能會相對受限。
相對而言,英國的高等音樂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種教育理念使得英國高校音樂課程更具靈活性和多樣性。學生不僅有機會學習音樂理論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們被鼓勵表現出獨特的音樂才華,發展創作能力,并通過批判性思考來深化對音樂的理解。
這種培養原則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了兩國高校音樂專業課程的設計。在課程設置方面,中國的高校一般遵循“因需設課”的原則,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制定課程計劃。與之不同,英國的高校更傾向于采用“因人設課”的原則,在教師教學專長和研究方向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四)培養思維差異帶來的音樂專業培養差異
不同的培養思維,塑造了中國和英國高等音樂教育的顯著差異。中國的高等音樂教育強調傳統價值觀和規范,重點培養學生對經典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演繹能力。傳統的審美標準在音樂學習中占據主導地位,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古典音樂基礎。相比之下,英國的高等音樂教育更注重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創新實踐。學生在音樂創作和表達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度,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獨立音樂風格的表達能力[6]。
在音樂專業培養過程中,不同的教育思維方式顯著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成果。中國的音樂專業學生通常在音樂技術方面表現出色,但有時可能會缺乏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和個人表達。英國的音樂專業學生則更傾向于表現自己的個性,但也可能在技術方面有所不足。這凸顯了不同培養思維方式的優勢和局限性。
三、中英兩國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通過相互借鑒,兩國高等音樂教育可以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注重課程的文化多元性
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音樂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而是成為一門跨越國界、融匯多種元素的藝術形式。在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可以從英國經驗中汲取靈感,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擴展音樂課程,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跨文化交流能力[7]。
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音樂教育的主要趨勢之一。這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的同時,還能夠讓他們學習多樣化的音樂類型,從而更好地欣賞和參與全球音樂交流。盡管歐洲音樂擁有豐富的歷史和傳統,但世界各地的音樂同樣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我國的高等音樂院校應積極響應這一趨勢,拓展課程內容,涵蓋多個地區和風格的音樂,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在音樂課程的設計中,可以考慮引入多樣化的音樂類型,如美洲音樂、亞洲音樂和非洲音樂等。此外,亞洲地區擁有豐富多彩的音樂資源,如日本的傳統音樂和甘美蘭音樂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音樂課程的一部分。
(二)提高培養的實踐指向性
在英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中更注重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這一點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國內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可以更加注重實踐,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之外積極參與各種演出、創作和音樂產業等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適應音樂行業的需求。
在教學研究與傳統文化產業的結合方面,我國的高等音樂院??山梃b英國經驗,加強與社會單位的合作。這樣的合作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藝術實踐通道和平臺,也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美育服務,實現雙贏。
綜上所述,英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實踐和創新理念對我國的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加強與社會單位的合作,拓寬學生的藝術實踐平臺,有助于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也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美育服務,推動音樂行業的發展。
(三)增強課程的藝術思辨性
在當今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已成為一個日益受重視的目標。英國高等音樂教育一直以其卓越的藝術思辨能力培養而著稱,這一特質值得國內的音樂學院借鑒并在音樂課程中運用,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從而達到充實課程的目標。
音樂并非僅僅是音符的組合,它是一門富含情感、歷史和文化內涵的藝術課程。國內的高等音樂院校在音樂課程中應引導學生通過深度的批判性思考來剖析不同音樂風格、作曲家的創作動機,以及作品與社會背景的相互關系。通過提問、討論和深入分析,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敏銳洞察力,從而幫助學生塑造更為獨立深刻的音樂見解。
在音樂創作和表演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至關重要。除了學習傳統音樂作品,國內的高等音樂院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作實踐。例如,確定主題或情感,并將其作為學生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在任務確定后,與學生討論所選主題或情感的各個層面,引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主題的內涵和情感的表達方式。這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作潛能。
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在音樂領域形成獨立的藝術觀點。通過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實踐以及深度思考與反思,學生不僅僅習得音樂技能,更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鼓勵培養風格的獨立性
國內的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應該理論與實踐的并重。借鑒英國音樂的做法,國內的音樂專業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創作機會,鼓勵他們從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造力。通過實際的音樂創作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的本質,并獨立地將創新理念應用于實際作品中[8]。
此外,學習、借鑒英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經驗,可設計交叉式的音樂學習方式,從而創造出更具前瞻性的音樂作品。例如在大提琴教學中,在培養學生風格獨立性之前,了解學生的揉弦技巧水平至關重要,因此可以引入關于揉弦技巧的培養內容,將該培養內容和大提琴教學中原本的指法以及弓法訓練交叉開展,在教授學生基礎的大提琴指法技巧和弓法技巧之余,要求學生演奏不同難度的揉弦樂句,以評估其的技術水平,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揉弦練習。
最后,國內音樂專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演出機會,從小規模的內部表演到公開音樂會,讓學生在舞臺上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音樂能力與才華。通過實際演出的鍛煉,學生能夠提升舞臺表現能力,增強自信心,為未來的音樂職業道路做好準備。
多元文化視域下,中英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區別,這些區別不僅反映了兩國音樂傳統和文化差異,也為國內高等音樂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通過注重文化多元性、提高實踐指向性、增強藝術思辨性以及鼓勵風格獨立性,我國音樂教育可以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培養出更具創造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音樂人才。未來,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中英兩國音樂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也將更加深入,共同促進音樂領域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果:《中英高校學生實踐教學音樂會的比較與思考》,《黃河之聲》2018年第10期,第83-84頁。
[2]趙雅美:《上海音樂學院與瑪希隆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課程之比較研究》,上海音樂學院,2017年。
[3]王若曦:《中英鋼琴考級的比較與分析: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與上海三大社會鋼琴考級為例》,《喜劇世界(下半月)》2019年第7期,第64-65頁。
[4]張華麗:《21世紀以來英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22頁。
[5]裴璐璐:《中英現行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比較研究》河北大學,2022年。
[6]朱虹、鄭顏文:《中英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年第5期,第83-89頁。
[7]黃鶯、楊健、鄭煒珉等:《中英音樂考級體系比較與評價》,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2年第2期,第189-196頁。
[8]田莉:《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考》,《音樂生活》2020年第9期,第74-75頁。
方思喆 英國皇家伯明翰音樂學院博士在讀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