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了使學生在體育課上學到更多的身體素質訓練知識、技術和技能,在認真總結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該文積極探究了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加強對身體鍛煉目的和意義的教育。通過合理運用自選練習法、課內外結合法以及多種多樣的分層分組教學形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教學研究目的。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體育教學" 身體素質"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80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4)36-0076-05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UN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techniques, and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based on a careful summary of past teaching experiences, this article actively explores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main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emphasis is plac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and strengthens education on the goal and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self-selection\" exercise method, a combination of in-class and out-of-class methods, and diverse forms of layered and grouped teach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as been effectively stimulated, their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for learning have been mobilized, and the teaching research 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has been achieved.
[Keywords]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hysical fitness; Teaching methods
1" 普通高校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的現狀
學校體育教學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上,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主要衡量標準之一便是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因此,在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中,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主要目標,并據此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自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以來,從其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出,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水平呈下降趨勢,這促使各級各類學校更加重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教學[1]。然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教師對課上學生身體素質練習重視不夠,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著應付思想,具體表現為練習形式單一,練習方法一成不變。例如,耐力素質練習常常是“教師手握秒表,學生繞圈跑”,久而久之,學生便感到厭煩。二是教學方法簡單,常常是教師“一言堂”,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其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三是對身體素質訓練的目的意義教育、引導不足,相關理論知識和訓練方法講解內容偏少,導致學生對身體訓練的目的意義認識不足,個別學生參加練習僅僅是為了體育課考試和體能達標測試過關。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師主觀上重視不夠,受傳統教規影響,教學過程過于套路化、正規化,導致課堂氛圍略顯呆板,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揮。對此,自2017年起,筆者學校在體育課教學中貫徹和堅持身體素質“課課練”,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有了一定提升,其中及格率和優良率分別上漲了9.15%和3.72%,男女生優良率均有提高,男生優良率提高了1.11%,女生優良率提高幅度較大,達到了4.39%。整體及格率為82.87%。雖然目前大部分學生能夠取得及格以上的等級,但優秀率仍然非常低,男女生優秀率均低于1%。這表明仍需高度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應及時對以往教學進行總結,不斷改進提高,力求取得更好的成效。
2" 加強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要從提升身體素質水平入手
終身體育不僅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全民族體質、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重要需求。在高校階段,體育教育作為學校體育的終極環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培養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時期[2]。終身體育意識是學生步入社會后繼續堅持體育鍛煉的思想基礎。因此,教師的教學觀念應立足于現實,著眼于未來,在體育教學中需注重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融入教學方法之中。在終身體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應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制訂教學計劃,并精心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環節、教學步驟,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通過講解法向學生宣傳體育鍛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和意義,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增長學生的體育知識,開闊其眼界,提高其體育意識,并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加強課內外的輔導,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和鍛煉身體的方法、手段,逐步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提高體育鍛煉的自覺性。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練習。在選擇練習方法和手段時,應力求新穎多樣且行之有效。以學生主體意識提升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身體素質訓練時,必須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和思想認識,讓學生理解身體訓練在促進人體健康方面的作用,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參與訓練活動,提高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3]。通過課堂講授、與學生交流等多種方式,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有關身體素質訓練的相關知識,使其認識到加強身體素質訓練對于提高人體內臟器官(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機能,增強骨骼、肌肉、肌腱和韌帶等運動器官的功能,以及明顯改善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身體素質訓練還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改善學生的身體形態,發展運動素質,克服人體的生物惰性,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延長運動壽命等[4]。通過一些典型范例激勵學生主動自覺參與身體訓練。讓學生認識到,在當今社會充滿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他們面臨著社會、家庭、工作等各種壓力,除了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準備外,更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因此,要堅持進行身體訓練,使身體素質不斷提升,學習和掌握各項運動技術,不斷增強意志品質[5]。
3" 創新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3.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育興趣體現為人們對體育活動持有的積極認知與優先選擇的心理傾向,它是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聯系的意向活動。在體育課身體素質訓練中,教學效果的提升不僅依賴于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及教師的嚴格要求,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例如,在以提高速度素質為目標的練習中,可采用游戲、競賽和相互激勵等形式,如迎面接力跑、追捉跑以及兩人一組一人快速擊掌激勵另一人做原地快速高抬腿跑等練習。在開展耐力訓練時,則可變換速度、距離、時間等負荷因素。此外,還可選擇“定向和拓展游戲”中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的集體項目,如“百米定向”“校園定向”和“團隊過障礙求生”等作為練習內容。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由于練習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當學生對練習產生濃厚興趣時,便能積極參與,樂此不疲,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2" 通過體適能訓練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體適能訓練是指人體所具備的有充足精力從事日常工作(學習)而不感疲勞,并有余力享受休閑活動樂趣,以及適應突發狀況的能力。提高體能訓練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利用繩梯、小欄架等手段提高敏捷性,利用吊繩、瑞士球、半平衡球發展力量,利用藥球、戰繩等器材發展爆發力,也可以綜合不同練習方法,采用循環練習法強化耐力訓練。體適能訓練手段多樣,具有不同練習手段服務于相同練習目的的特點。這種多樣性豐富了體育課中的身體素質練習,有效提升了學生對原本枯燥的身體素質練習的學習興趣。自2018年以來,筆者學校在專項體育課的前半部分融入了體適能訓練手段,學生在多樣的練習下,身體素質顯著提升,同時課堂學習興趣也明顯提高,并掌握了多種新穎的體適能訓練手段,為今后的終身體育打下了基礎。
3.3" 自選練習法,培養學生自我體育鍛煉能力
在筆者學校體育課身體素質訓練中,創設了套餐式的自選練習法,旨在培養學生的自我體育鍛煉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練習內容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身體素質測試項目和體育課所選項目的專項素質內容,將多種訓練手段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發展力量類、速度類、耐力類、柔韌性和靈敏性素質的多組練習套餐(見表1至表5)。
以上列舉的身體素質套餐是筆者學校教學中的部分練習內容,套餐由A至D逐漸遞增難度,但D并非最終難度。力量訓練分為上下肢和軀干3個部位的設計,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組合。例如,若上肢力量薄弱,可選擇套餐A;若下肢力量較強,可選擇套餐C;軀干力量的選擇則根據實際情況,可選用套餐B。遵循此原則,其他各項身體素質訓練均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訓練套餐內容,并在實際教學中根據需要進行靈活變換。
教學實施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選擇訓練內容時,應注重一般力量與專項力量素質的結合,絕對速度與速度耐力的結合,一般耐力與專項耐力、柔韌素質練習的結合等。
第二,主要采用重復法、間歇法和循環練習法等方法進行訓練。
第三,練習的運動負荷應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的原則。教師應教會學生利用脈搏調控運動負荷,根據個人實際承受能力調整練習次數和組數。例如,在發展肌肉耐力時,練習負荷的強度應較小,練習持續時間應較長,重復次數應較多。
第四,課堂上可采用分層分組教學法,縱向按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學習動作質量以及心理情況等進行分層,橫向則按學生的性別、相互熟悉程度等進行分組,以增強教學和練習的針對性。
第五,通過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套餐。課上,教師應認真講解、示范每個練習動作的技術要領,提出要求并強調安全事項。在學生練習時,教師應細心觀察、進行指導,并鼓勵體育骨干積極發揮作用,協助教師教學。同時,應倡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和相互鼓勵的合作學習精神。通過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進一步鞏固課堂練習效果。可根據學院、專業或班級的不同,將學生組織成學習小組,并指定小組長負責引領組內成員開展課外練習活動。
第六,自選練習形式對教師組織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認真備課,周密設計每個教學細節,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問題。教學實踐證明,該練習方法對于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4" 采用分層分組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積極性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間在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7]。分層分組教學法依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學生知識、技能基礎差異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在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技術水平、個性特征及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班(組)進行教學。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和運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8]。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需要,將身體素質水平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進行練習,即同質分組,這種分組法便于教師統一指導。另外,如上文提到的自選練習法,由選擇相同練習內容的學生自行組成練習小組,即為異質分組。此分組法有助于體能較好的學生在練習中發揮個人優勢,并協助教師幫助體能較差的學生,同時他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能提升自己[9]。同時,體能較差的學生在同學的幫助下會更加努力練習,形成以優帶劣的合作學習氛圍。分層分組教學還能有效解決學生在練習中運動負荷量和強度“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確保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其現有水平上實現進一步提升。
3.5" 課外學生互助式教學延伸
通常,體育教學僅指體育課上教師安排任務的教學,這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體育課后的教學延伸。目前,普遍情況是只完成課上教學而忽視課后教學延伸,甚至根本沒有課后教學安排,這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增長是不完整的,效果也達不到預期。鑒于此,構建以體育課堂為中心,以課外互助式教學為拓展和延伸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筆者學校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為課內教學(占比80%)與課外教學(占比20%)設定了明確的分值比例,強調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中也需遵循既定的教學計劃,進行有組織和規劃的學習。這一模式不僅充分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還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課內的教學內容能夠無縫延伸至課外。更重要的是,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學生在課外體育鍛煉中面臨的無人輔導、缺乏監管、缺少器材的困境,將學生的整個體育參與過程納入了系統化的教學管理之中。通過構建一體化的課內外教學指導體系,該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還成功培養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熱愛與參與熱情[10]。
筆者學校在課后教學上采用幫導互助的教學方法,課后任意2名學生進行結隊,組成二人互助練習小組,練習內容為課上所學的練習套餐。這樣不僅鞏固了課上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還發揮了2名學生互相監督、指導和幫助的作用。任意2名學生組隊,提高了學生課后練習互助的靈活性,不受學業等因素的影響。
3.6" 課外利用網絡視頻教學輔助指導學生
網絡教學是一種基于特定教學理論和思想的教學模式,它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手段,通過教師、學生及媒體間的多方互動,以及對多媒體教學信息的搜集、傳遞、處理與共享,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自2017年起,筆者學校便利用網絡為載體,通過教學視頻來輔助教學,指導學生課外鍛煉。同時,筆者學校還出版了針對上課內容的教學內部教材,該教材分為文字講解和視頻講解兩種形式。教學視頻完全由筆者學校任課體育教師親自拍攝和講解,內容涵蓋課上所有教學內容。在視頻中,教師對技術動作和練習方法進行了詳細講解,對易出錯的技術動作進行了理論分析,并提出了糾正方法。同時,教師還就練習量與強度的安排提出了科學合理的建議,并描述了練習過程中技能與體能本體的感覺變化,給出了基于本體感覺后的練習建議。
筆者學校的教材和教學視頻對筆者學校體育課程具有良好的輔助性和針對性,教師的親身示范也極大地鼓舞和帶動了學生主動參加課余體育鍛煉[11]。學生可通過掃描對應課程教學內容的二維碼反復觀看視頻,這對課外復習與自我鍛煉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解決了此前課外鍛煉時學生缺乏正確標準動作講解的問題,使得課后自我鍛煉有了明確依據。同時,教學視頻還起到了課前預習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課堂上的教學效率。此外,筆者學校還利用微信群這一媒介,使師生在課外進行體育鍛煉的互動討論。總體而言,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延伸課外教學與鍛煉,對筆者學校體育課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與自我練習意識。
4 結語
人的健康狀況并非一成不變,身體訓練是維持人體機能與體能處于最優狀態的高效途徑。加強學生身體訓練,提高身體素質水平,對終身體育教育具有重要影響和長遠效益。尤其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高校體育課及系列體育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學生戶外活動減少,身體鍛煉受到一定條件限制,身體素質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今,高校體育課已恢復正常,加強對大學生身體素質訓練更為必要。因此,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扎扎實實做好學校體育工作,培養學生形成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夏越.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要性分析[J].參花(下),2018(2):126.
[2] 潘洋.論述大學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309-310.
[3] 姚莉.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要性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6):168-169.
[4] 王定瑜.高校體育教學應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訓練[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1,24(1):69-70.
[5] 岳驁.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8):1224-1225.
[6] 徐成波.高校體育情景融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評《高校體育教學創新方法論》[J].中國高校科技,2021(8):111.
[7] 潘紹偉.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闡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3):234-240.
[8] 聶方.“分層教學法”在高校網球教學中的設計與運用[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24(S2):78-80.
[9] 賀學敏.動態分層分組教學法在體育學院足球普修課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23.
[10]" 李征.普通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實施[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6):132-135.
[11]" 肖亮,王麗娜.基于“教會、勤練、常賽”策略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5):69-73.
作者簡介:孫峰(1981—),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