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急救援技術發展迅速極大推動和完善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同時也對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立足當前應急救援技術專業學生就業面臨的就業機遇與挑戰,分析了貴州省高職院校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需要突破的難點問題,提出探索具有貴州高職院校特色的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高質量就業;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
引言
我國在應急救援領域起步較晚,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設立國家應急管理部,同年31個省份應急管理廳(局)相繼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形成。2012年,高職專業目錄新增應急救援技術專業,2013年—2021年,開設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的院校由3所增長至43所,僅2021年就增長了25所,體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趨勢[1]。隨著貴州防災減災救災需求逐漸增加,迫切需要理論專業知識扎實和實戰經驗豐富的應急救援人才隊伍。如何探索出一條適應貴州特點的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路徑,是當前貴州高職院校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就業現狀
(一)應急救援技術行業適用范圍擴大
2022年7月份,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為主,干旱、臺風、地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692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90人,緊急轉移安置18.4萬人次[2]。在此背景下,構建適應我國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救援體系尤為重要,應急救援技術行業必須職業化、專業化,才能不斷適應和滿足我國當前防災減災救災需要。成熟的應急救援技術行業有完整的體系架構,需要不同環節和相關部門分工協作、高效銜接,既要有高效協同的應急管理部門,也要有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隨著社會應急救援領域的不斷拓展,應急救援技術行業適用的范圍也相應擴大,對高校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寬口徑就業特點凸顯
由于我國應急管理事業起步較晚,對該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還處在摸索的初級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本專科人才培養有效銜接的育人體系。應急救援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應對各類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能力的人才,包括對各類安全事件的風險評估測算、救援方案規劃以及實地救援技能等。突發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學生要熟悉各類突發事件的機理,這就決定了其就業的寬口徑特點[3]。
(三)應急救援技術人才面臨行業適配性挑戰
應急救援技術專業人才對于推動應急救援行業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我國應急救援人才產出大部分不是在專業領域中培養,大部分都是依托在軍隊和武裝警察部隊中學習相關技能為基礎,從應急救援行業與當前應急救援技術人才適配性上看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一方面,專業的應急救援人才應該具備相關領域救援的專業理論知識,如地震救援隊伍應該充分了解地震災害原理以及地震救援相關專業要求等,但是當前高校學生缺乏相關實戰經驗,消防隊伍和民間救援隊伍也相應缺乏有關專業知識,都是在實踐過程當中不斷積累的經驗。另一方面,目前國內應急救援隊伍的功能性質尚未實現專業化。往往是同一支隊伍奔赴不同的應急救援現場,盡管院校在培養專業救援人才時,要求畢業生掌握各項救援本領,但救援隊伍仍未能實現專業化與精準化。由此可見,只有不斷創新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與應急救援行業相適配,才能為我國應急救援事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二、當前存在問題
(一)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難以突破傳統高職人才培養方式
我國應急救援行業起步較晚,我省目前在高職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經驗不足。具體來說,目前我省高職院校缺乏應急救援技術專業師資力量,很多都是從其他相近專業調整過來的老師,沒有很好地聯系相關應急救援企業和社會團體組織,在專兼職教師配比結構上達不到基本要求。另外受限于應急救援專業實訓室設施不全不專業,目前我省開辦應急救援技術專業高職院校沒有很好凸顯該專業實操性、專業性和職業性特點。此外,出于學生管理安全性考慮,我省高職院校在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許多安全顧慮,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不敢大膽引入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救援實訓科目。最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都是確保畢業生順利實現就業,但應急救援技術專業有其專業特殊性,加之應急救援專業剛剛起步,很多企事業單位對該專業認可度不高、崗位性質不明確等問題導致畢業生短時間內無法實現順利就業,學生迫于就業壓力往往選擇轉專業進行就業,這就給我省高職院校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帶來一定挑戰。
(二)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與應急救援行業不適應矛盾突出
高水平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也是我國應急救援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礎。相對國外成熟的救援技術(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我國發展較晚,存在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數量不足、難以滿足企事業需求的問題[4]。一方面,貴州省開設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的中高職院校并不多,近兩年貴州開設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的職業院校有貴州職業技術學院、畢節市財貿學校、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等,目前在校生培養規模普遍較小,從數量上難以滿足我省應急救援行業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受限于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師資團隊、課程和教材開發建設、實訓條件和校企合作不成熟等因素影響,我省高職院校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質量難以適應和滿足應急救援行業的快速發展形勢,與我省應急救援行業存在明顯不適應的矛盾現象。
(三)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課堂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充分
從目前我省對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來看,普遍存在教學資源配置使用比較零散和不充分等現象。應急救援實踐教學的軟硬件支撐要求較高,教學投入成本較高,建立獨立的訓練設施體系并不現實[5]。一方面,我省開辦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一般沒有專門為該專業提供獨立的教學實訓條件,除日常進行專業理論課程教學外,受限于校內缺乏專業實訓條件而只注重對學生體能的訓練。部分高職院校擁有航空類緊急救援設施,醫學專科類院校設有現場急救等設施,但這些設施并未被充分利用,未能作為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的實訓設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單獨依靠校內教學實訓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積極依托社會專業救援機構和民間救援團體等資源,目前我省高職院校應急救援技術人才與消防救援、武警公安救援以及社會救援力量之間還未建立人才聯合培養和資源整合利用的機制,已經成為制約我省高職院校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三、探索具有貴州高職院校特色的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路徑
(一)構建具有貴州高職院校特色的應急救援人才培養體系
貴州高職院校應急救援人才培養必須立足于貴州省情實際,服務于我省應急救援行業人才需求、崗位技能需求和行業轉型發展,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崗課賽證”融通助推綜合育人新路徑。各高職院校要把應急救援專業建設成集“崗課賽證”有效融通的綜合育人功能的產教融合實訓場所,緊密結合我省省情地貌,因地制宜開設喀斯特自然災害救援、礦山救援、森林消防等實訓課程模塊,讓相關專業學生在學校就能接觸專業工作崗位知識和最新技能,對于提升學生實際崗位就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堅持以賽促建總體思路,充分發揮競賽對職業教育改革樹旗、導航、定標、催化的作用。依托實訓基地承辦各類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相關技能比賽,用職業技能大賽檢驗校企聯合培養人才質量,同時應急救援專業人才培養要抓好專業技能鑒定工作,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申報特種作業操作證、消防設施操作員、礦山救護員、安全評價師、消防和應急救援人員、消防員、森林消防員、應急救援員、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等行業培訓及考核鑒定發證,積極構建形成以崗定課、賽證融通的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二)做到與貴州應急救援行業和專業救援力量的無縫銜接
應急救援技術專業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貴州高職院校應急救援人才培養必須與我省應急救援行業和專業救援力量緊密接軌,才能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一方面,要結合高職辦學的定位和特點,落實用活新職教理念,深度開展行業合作、校企合作辦學,實現“對接行業辦好專業、辦好專業服務行業”的良性互動,嘗試合作辦學新模式,申請由應急管理廳牽頭對我省應急救援行業單位采用用人單位進校按需選擇、共同有針對性制定培養方案、多方面考核評價的模式開展訂單培養。另一方面,我省目前擁有貴州省志愿服務聯合會應急救援總隊、藍天救援隊等社會性專業救援力量,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先進的救援裝備和豐富的實戰救援經驗,但缺乏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能的支撐,因此我省開辦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應該建立與專業救援社會力量的廣泛深度合作,讓在校學生可以到社會救援一線提升實踐救援知識和技能,引入社會化救援專業力量服務于學校教學實訓,同時也為社會救援力量提供可靠的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能的保障。
(三)實現應急救援技術理論、實訓、網絡、社會“四堂聯動”
高職應急救援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應實現理論教學、專業實訓課堂、網絡課堂和社會課堂四維貫通,實現育人課堂“四堂聯動”。理論課堂方面,結合貴州應急救援行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救援技術職業認知》《應急法律法規》《應急體能訓練》《礦山與自然災害救援技術》《搶險救援指揮與技術》《風險防范與危險源辨識》《航空應急救援技術》《喀斯特自然災害救援技術》《公共危機管理》和《危化品處置救援技術》等理論課程,聘請校內外相關專業專家擔任理論授課教師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扎實理論基礎;實訓課堂方面,根據理論課堂課程設計,應該建立應急救援綜合實訓室,內設增強體感大屏模擬滅火體驗系統、火災滅火原理與實用滅火設備使用與管理科普系統、危化品泄漏應急實景演練系統、礦山與自然災害救援模擬系統、喀斯特自然災害救援模擬系統、破拆救援實訓系統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安全實訓系統等模擬實訓設備,讓學生在綜合實訓室內就能體驗真實救援環境;網絡課堂方面,要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資源構建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庫,社會課堂方面,要積極對接省應急管理廳和省內外應急救援專業機構和團隊,聘請有豐富應急管理經驗和救援實戰經驗的應急管理人員和救援隊員為高職院校外聘教師,合作共同開發適應貴州實際的應急救援課程體系并將之融入網絡教學資源庫中,實現應急救援社會課堂和網絡課堂雙向融通。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準確認識我省應急救援技術行業發展現狀,面臨新領域、新機遇和新挑戰,特別是要把握應急救援行業對應急救援人才高質量就業的新需求,積極推動應急救援人才與應急行業需求崗位相適應,當前應急救援技術人才培養還存在難以突破傳統高職人才培養方式、與應急救援行業不適應矛盾突出和人才培養課堂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因此,需要結合省情構建具有貴州高職院校特色的應急救援人才培養體系,做到與貴州應急救援行業和專業救援力量的無縫銜接,同時還需要實現應急救援技術理論、實訓、網絡、社會“四堂聯動”,方可提升貴州高職院校應急救援技術人才與應急救援行業的適配性,提高我省應急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甘黎嘉,黃輝,何淼,等.應急救援技術專業實訓室建設標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07):219-223.
[2]國家應急管理部.應急管理部發布2022年7月份全國自然災害情況[EB/OL].2022-08-18.
[3]王慧彥,遲寶明,唐彥東.依托行業優勢培養應用型高級應急管理人才——防災科技學院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中國應急管理,2011(05):41-45.
[4]李子彬,張麗珍.救援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挑戰與探索[J].科技風,2019(15):30.
[5]汪小林.建構“三位一體”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以四川警察學院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模式為例[J].文教資料,2015(16):168-169.
作者簡介:陳麗娟(1993— ),女,漢族,貴州納雍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王振宇(1992— ),男,苗族,貴州思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