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箏?劉洪權


【摘要】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出版業由數字化邁向數智化的步伐加快,智能出版或智慧出版將成為出版業的新常態。在此過程中,智能出版人才作為核心驅動力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培養一支實力過硬的智能出版人才隊伍迫在眉睫。基于智能出版人才應具備的各類素養,智能出版人才應由多方攜手共建:跨界合作,共創智能出版人才培養多元模式;立足高校,建立健全智能出版人才培養體系;政策支持,營造智能出版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關? 鍵? 詞】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出版人才;人才培養;數智化;能力解構
【作者單位】李雅箏,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系出版智庫,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劉洪權,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系出版智庫。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基于AIGC的新媒體內容生產:技術路徑、實踐策略與應用示范”(2023AH040006);2023年安徽省博士后科研活動經費資助項目“智能生成與智慧分發:AIGC賦能下的出版業內容產銷模式革新研究”(2023B672)資助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8【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2.004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帶來了不同于以往生產力系統的新質態發展[1]。其中,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與迭代升級,將深刻改變內容生產關系,推動知識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把人類生成知識推至人機協同生成知識的新層面[2],并進一步改變出版業內容生產范式和內容供給模式[3]。
在此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下的出版業范式與技術革新,將催生一系列智能出版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不斷涌現[4]。出版產業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勢必會由數字化邁向數智化的新階段。預計未來,智能出版或智慧出版將成為出版業的新常態。然而,要實現這一轉型并推動出版業的數智化創新發展,關鍵在于培養具備相應技能和能力的智能出版人才。在當前條件下,如何多路徑培養智能出版人才,重點培養出版人才的哪些創新能力,亟須各界深入探討和實踐,以盡快完善智能出版人才培養的機制和路徑。
一、加快推進智能出版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立足產業:由數字化邁向數智化發展的人才之需
技術是推動出版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出版機構積極擁抱數字技術,開拓數字化產品服務,對出版流程進行數字化再造。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日益成熟并不斷迭代更新,成為加速出版業由數字化轉型邁向數智化升維的重要驅動力。在數智化時代,出版業面臨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拓展新模式新業態的挑戰。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從技術底層、核心功能層和業務層實現生產的智能化轉型,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產品和服務創新。
智能化的核心在于利用智能技術實現科學決策的數據驅動、內容生成的高效智能和閱讀服務的個性精準。這意味著出版業需要對傳統出版業務流程和內容產銷模式進行創新升級,融入新的技術元素,提高知識生產與服務的整體效率。數智化時代的讀者,對更加個性化、智能化的閱讀體驗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出版業有望實現對讀者需求的精準把握,為讀者提供定制化的內容推薦和服務。然而,現實情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2023年爆發式涌現,讓各行各業都措手不及。因此,出版業并未來得及儲備或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智能出版人才。因此,加快培養智能出版人才,是當下出版業數智化升維之路迫在眉睫的任務之一。
2.接軌國際:參與全球出版合作與競爭的人才之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化,國際出版業的競爭與合作日趨激烈。當前,全球出版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智能技術革命。要在國際舞臺上鞏固并提升競爭力,我國出版業迫切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素養,并能駕馭最新科技的創新型出版人才。
國際出版業正在加速整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以提高出版實踐效率,擴大出版內容影響力,提升讀者閱讀體驗。這些技術在國際領域的應用成熟度顯著高于國內,使得國際出版業在新一輪技術革新浪潮中占據先機。我國出版業亟須實現智能化升級,避免因技術革新滯后而喪失競爭優勢。同時,我國正在積極參與市場需求更多元的全球出版合作,以期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華文明的文化魅力,推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為此,學界和業界需要加快培養能與國際出版接軌的智能出版人才,使其具備扎實的出版業務知識和技能、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能緊跟國際出版技術和人才發展的步伐,熟練運用國際流行的智能技術工具,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唯有如此,我國出版人才方能真正與國際同行接軌,在技術、人才等層面與國際出版業對齊,共同推動全球出版事業繁榮,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3.面向未來:Web3.0時代智能出版升維的人才之需
在未來的出版行業,我們可以預見,基于AIGC、Web3.0、區塊鏈、數字人等新興技術的融合出版將呈現多模態融合、數據驅動、跨界融合、社交化互動等Web3.0時代的鮮明特點。其中,多模態融合是指促進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模態內容的全方位聯通融合,以增強內容的表現力。數據驅動則強調利用數據技術精準挖掘、分析和推薦內容,以更好地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跨界融合則要求出版人才具備跨學科視野和對知識消費新模式的感知力,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和解讀市場變化。社交化互動要求智能出版實踐充分運用人機交互和社交媒介,實現內容傳播與用戶需求的精準匹配,優化用戶的閱讀體驗。
在邁向未來的征程中,Web3.0時代的智能出版是數智化的不斷升維,對相關出版人才的能力訴求亦會不斷升級。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能否幫助出版企業開發出更加符合讀者需求的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探索更多元的內容產銷新模式,將是智能出版人才即將面臨的新挑戰。為應對未來的發展變化,學界和業界應提前謀劃,積極探索如何培養具備創新思維、跨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未來出版人才。
二、智能出版人才創新型素養能力的解構
針對智能出版新業態對創新型出版人才的潛在能力需求,兼顧智能出版人才培養的未來可行性,本研究在參考相關研究[5]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學界和業界可從“智能出版認知”、“智能出版能力”和“智能出版態度”三個核心維度來解構智能出版人才的創新型素養能力(見圖1)。在該素養能力結構體系中,筆者著重關注的是面向智能出版場景的創新型素養,并未冗余地闡述涵蓋編輯出版實務相關的基礎素養能力。
1.認知層面:須具備智能出版相關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
在智能出版專業知識認知層面,服務于數智化出版場景的智能出版人才,需要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基本內涵、關鍵技術、應用領域、前沿趨勢,以及智能出版的基本概念和技術原理等本體知識和應用知識(見表1)有所了解。如此,才能深刻地理解智能出版的實質,明白用哪些前沿技術來推動出版業務場景的數智化創新。例如,通過深入了解,智能出版人才方能明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輔助文本實現自動分類、情感分析、實體識別等操作,以提升編輯和校對的工作效率,才能想象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來對圖片和視頻進行自動審核,以確保出版內容的合規性等。
在智能出版思維層面,創新意識、數據意識和讀者意識是智能出版人才應該具備的創新思維。其中,創新意識是創新型智能出版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主要指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能力。擁有這些能力,智能出版人才能夠緊跟行業和出版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及時預見未來市場的需求變化,創造性地設計智能出版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
數據意識反映了智能出版人才對數據價值的認識和利用能力。在數智化時代,數據已成為優化決策、提高經營效率的關鍵。具備數據意識的智能出版人才能夠理解和分析出版活動中產生的各類數據,如讀者行為數據、圖書銷售數據等,并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市場分析、預測和決策,從而提高內容和服務的市場適應性和經營效率。
在傳統出版模式中,讀者往往被動接受出版物。然而,數智化時代的智能出版需要出版人才擁有讀者意識,即能夠以讀者為中心,關注和重視讀者的需求和反饋,并創新性地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內容產品和閱讀服務。這種以讀者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將有助于促進個性化和多元化內容產品的創新,以拓展更多的出版新業態和新模式。
2.能力層面:要加強智能技術應用和數據分析應用能力
在人才能力維度,創新型智能出版人才需具備三大核心能力:智能技術應用能力、數據分析與應用能力及持續學習能力。這些能力是未來智能出版人才得以引領行業數智化轉型的重要基礎。
首先,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包括智能工具使用能力、人機耦合共創能力和智能編程應用能力。智能工具使用能力強調對各類主流智能工具的熟練掌握和自我效能感。人機耦合共創能力注重人機交互效率及協同共創內容質量,要求智能出版人才具備提出高質量問題與需求的能力,并通過人機交互指令引導智能工具高效生成優質內容,以創造性完成特定需求的內容生成任務。此外,基礎編程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使得智能出版人才能夠利用AI編程助手開展簡易開發工作。
其次,在數據分析與應用方面,智能出版人才應具備數據采集、清洗、分析和可視化等技能,能獨立完成基礎數據分析任務。進一步說,他們應能深入分析和挖掘行業數據,發現出版的內容與市場趨勢之間的潛在聯系,為出版決策提供數據支持。這使得智能出版人才不僅能夠處理和分析數據,還能基于數據洞察完成創新和戰略規劃。
最后,智能出版人才需具備持續學習能力,主要體現在知識更新深化能力和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一方面,他們需要保持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敏感性,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提升技術水平并加強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他們應具備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尤其是能夠在ChatGPT等工具的輔助下理解并整合多學科知識,將其應用于出版實踐工作中。
3.態度層面:要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和防范倫理風險
智能出版的價值觀與倫理原則是推動出版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涉及技術創新與社會福祉。在智能出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界和業界應強化價值觀教育與倫理原則教育。
智能出版的價值觀構建應兼顧人文關懷,使智能出版人才理解人機協作的優勢與局限,確保技術以提升人類福祉為前提。智能出版人才應承擔責任,確保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既能提升出版內容的質量和多樣性,又能推動知識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有益于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此外,保持技術理性是智能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價值觀之一。智能出版人才需要批判性審視智能技術帶來的影響,明確人在出版過程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和價值,認識到智能工具生成能力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確保技術服務于人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考,而非取代人的獨特視角和深度見解。
在智能出版倫理素養方面,智能出版人才必須具備識別和規避倫理風險的能力,這些風險包括但不限于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版權尊重和避免意識形態偏差等。在人工智能訓練、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智能出版人才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數據濫用、個人隱私泄露和內容不公正偏見等問題的出現,確保技術應用既安全又公正。此外,智能出版人才應主動學習并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避免發生侵犯版權、欺詐等違法行為。除法律法規外,遵循行業內公認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亦是智能出版人才應承擔的職責,包括誠實守信、尊重版權、保護個人隱私及促進內容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等。總之,智能出版實踐應確保技術應用不會對社會和個人造成傷害。
三、推進智能出版人才培養實踐的路徑思考
在解構智能出版人才創新型素養能力的基礎上,我們仍要探討如何加快推進智能出版人才的培養進程。業界需要通過具體的舉措,鼓勵現有的出版從業人員積極擁抱新技術,加快提升從業者的數智素養和智能技術應用能力,使從業者盡早轉型為智能出版人才。高校應更加重視對智能出版人才的培養,整合產學研各方資源,注重智能技術應用實踐和倫理素養教育[6],逐步探索智能出版人才培養的高校模式。
1.跨界合作,共創智能出版人才培養多元模式
首先,多方協作開發智能出版相關課程內容。相關部門應鼓勵教育培訓機構或高校科研院所與出版企業、科技公司等相關方展開合作,共同開發契合出版業務場景的智能出版培訓課程。課程內容應涵蓋實際案例分析、項目實訓、實習等環節,讓學員在實踐中掌握和應用智能技術,提升數智能力。
其次,積極推行針對出版從業人員的專項培訓。在中國出版協會的指導下,各地出版行業協會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專題培訓活動,鼓勵引導出版從業人員積極參加。通過培訓,從業人員盡早熟練運用智能技術賦能圖書策劃、編輯、發行、營銷等工作。
最后,鼓勵設有相關學科專業的高校積極推動產教協同育人模式。相關部門應積極組建由高校、出版業界和人工智能科技企業組成的智能出版人才培養聯盟,共同發起智能出版相關的技能競賽、案例設計與智能創客營等育人實踐活動。
2.立足高校,建立健全智能出版人才培養體系
在智能化技術的驅動下,出版業將與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催生創新業態。未來,智能出版人才培養仍需立足高校。在中宣部、教育部積極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的政策背景下,政府部門、高校、企業等應共同推動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的智能化轉型,盡快完善、優化相關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和實習育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智能出版人才。同時,相關部門應鼓勵高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出版專業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此外,學界和業界應盡快完善智能出版相關教材及教學案例等課程資源的開發,加快推行現有師資力量相關技能的教育培訓,嘗試搭建開放式智能出版實踐課程學習平臺,鼓勵各方參與共建共享,引導從業人員和在校學生通過學習平臺自主學習與分享。政府、高校和出版企業應加強產學研合作,共同推動出版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通過設立產學研合作項目、搭建創新平臺等方式,促進智能出版人才的培養。
3.政策支持,營造智能出版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為推動我國出版產業數智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氛圍。
首先,政府在產業政策方面應對智能出版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出版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引導資金投入智能出版領域,從而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發企業活力,帶動智能出版人才的培養。
其次,政府應鼓勵出版企業與創新創業團隊開展合作,支持具備創新理念和實踐能力的出版人才創新創業。為此,政府需要提供政策、資金和市場支持,協助創新創業團隊解決實際問題,以創新創業推動高素質創新型智能出版人才成長。同時,企業應積極開展合作,為創新創業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共同推進出版業的數智化創新發展。
最后,出版企業要關注行業內青年人才的發展,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平臺。具體而言,出版企業可通過設立培訓課程、進修計劃等方式提升青年人才的業務能力和創新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智能出版領域的創新創業活動,為我國智能出版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四、結語
當前,智能革命的浪潮正以空前的速度推動出版產業的數智化進程。作為數智化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因素,智能出版人才的培養實踐或將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加快推進智能出版人才培養,對出版業實現數字化向數智化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及滿足讀者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業界應高度重視智能出版人才的培育,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力度,創新培養模式,為產業發展儲備一批高素質創新型智能出版人才。同時,政府、企業、高校及行業協會等應攜手共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為我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洋. 深刻理解和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J]. 紅旗文稿,2023(24):20-22.
[2]張新新. 生成式智能出版:知識生成原理、沿革與啟迪:從智慧驅動到數據驅動[J]. 編輯之友,2023(11):36-44.
[3]方卿,丁靖佳.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三個出版學議題[J]. 出版科學,2023(2):5-10.
[4]張新新,黃如花. 生成式智能出版的應用場景、風險挑戰與調治路徑[J]. 圖書情報知識,2023(5):77-86.
[5]董輝,劉許,周鑫玥,等. 教師智能教育素養的概念、框架與發展策略[J].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79-87.
[6]李雅箏,劉洪權. AIGC技術賦能高校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轉型機遇、能力重構與實踐策略[J/OL]. 科技與出版:1-6[2024-01-27]. https://doi.org/10.16510/j.cnki.kjycb.20240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