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放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近些年,各地職業院校教育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實現了教育管理制度的全面創新,同時,依托校企合作,搭建“雙主體”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如何對教學質量展開監控及評價,成了擺在職業院校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難題[1]。
A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包括三部分:目標決策系統、過程運行系統和評價監控系統。
目標決策系統由校黨委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思政小組組成,是整個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的中心,也是樞紐;過程運行系統也是職業院校的教學指揮部門,主要是向各個二級學院布置與教學、日常運行、改革建設相關的工作任務,并在實施過程中獲取建議,形成院校運行的調控指令,要求各二級學院貫徹落實;評價監控系統主要是針對各二級學院的運行過程進行質量評價、督導,并依托評教、評學、評管理,獲取教學質量改進意見。
質量管理參考的制度有:《A 職業院校教師課堂教學工作規定》《關于進一步規范本科課程過程性考核工作實施的意見》及課程教學標準和大綱。
質量要求要點:①介紹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關系;②按課程教學大綱教學,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翻轉課堂等多種方式,實現課程目標。③通過形成性評價評價課程目標的實現。
質量控制責任人及其工作內容:
①主講教師:考勤、課堂互動、課程評價(形成的文件和記錄性檔案:多媒體課件、教案、教學日歷、作業批閱記錄、答疑記錄、學生成績冊、試卷分析、課程評價分析)。
②系教學負責人:每學期聽課至少4 次,組織系室教研活動、組織期中教學檢查(形成的文件和記錄性檔案:聽課記錄本、系室教研活動記錄本)。
③教學督導:每周聽課至少2 次,參加期中教學檢查,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形成的文件和記錄性檔案:聽課記錄本、調查記錄、期中教學檢查反饋)。
④學院領導:每學期聽課至少2 次,主管教學副院長組織期中教學檢查(形成的文件和記錄性檔案:聽課記錄本)。
⑤教務處:課堂教學監控,聘請學生為教學信息員。(形成的文件和記錄性檔案:動態監控數據、網上評教記錄、反饋記錄)
為掌握A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的有效性,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法,搜集A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數據。首先,利用據李克特量表法設計三級指標,展開相應的賦值處理。在賦值時,秉承著從小到大的原則,將其劃分為差、及格、中等、良好、優秀五個不同等級,分值分別是1、2、3、4、5。從A 院校校級督導組和二級學院設計督導組中抽取十名督導員,針對A職業院校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問卷調查。在本次調查中,發放問卷數量共計20 份,回收數量20 份,有效率達100%[2]。
在進行A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評價問卷調查時,最終的評價結果分析本文使用的是加權均分法,將調查結果劃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等級,其分值分別是4~5 分、3~4 分、2~3 分、1~2 分。在統計分數時,使用的是STATA14.0,最終的評價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課程質量評價分數匯總
1.4.1 可信度分析
為對A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的可信度進行驗證分析,有效規避數據分析及使用過程的擾動性以及各種內外因素對其結果帶來的偶然性影響,本文在獲取課程專家評價分數之后,對各專家的評價分數進行全面統計,同時對數據標準度、分差、偏度進行分別計量,明確課程評價分數的變動趨勢,并對結果進行檢驗,明確其是否在合理范圍之內,對該評價結果的核心性進行驗證[3]。在評價過程中,數據標準差、峰度和偏度是對數據分布形態進行分別描述的三類統計量,其結果如圖1 所示。
圖1 課程質量專家評價分數統計分析
由圖1 可知,A 職業院校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數據未出現太大波動,其取值范圍最小為1.98,最大為4.3,代表評價結果有著較好的數據穩定性,數據峰值相對集中,最小為1.4,最大為3.7,整體的峰度值保持在集中狀態;峰度值較高的只有兩門課程,未對數據的整體穩定帶來負面影響;數據偏度值也相對集中,最小為0.3,最大為1.5。通過對該職業院校評價數據的分析可知,該校評價體系穩定性好,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可信度高,可對教學質量進行客觀監督及評價。
1.4.2 有效性分析
在對該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可信度進行分析的前提下,本文進一步驗證了該評價體系是否有效。將獲取數據的16 門課程評價結果和學院教委會課程質量評價分數展開比較,對該評價體系的有效性進行驗證,分析結果如圖1 所示,在被評價的11 門課程中,評價結果與教委會頒布的評價分數在數據形態上基本達成一致。波動變化走勢的一致性,代表著該院校課程質量監控評價體系有著較高的有效性[4]。
加強對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有效運用,搭建大數據管理平臺,對A 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進行狀態數據的全程采集,優化整體的智能化教學條件。并依托于課堂視頻的隨堂錄制,對教學質量進行有效評價。從各二級學院中選擇評價分值較高的教師在院校樹立典型,針對評價分值較低的教師進行指導,助力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依托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對學生課外研學活動進行全面分析,形成教學質量評價“自畫像”,為后續人才培養方向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構建學工部門、教務部門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督導和幫扶體系,實現傳統教學和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該平臺需要支持設計調查問卷、在線答卷系統、自動統計分析的調查工作全流程支持功能。
以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為重點,盡快出臺《質量建設實施辦法》,針對師資團隊建設、教學質量評價、師資能力發展、職業生涯規劃等多個方面做出系統性制度安排,并進一步創新教學模式,綜合職業院校各專業的基礎課程,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和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深入貫徹落實名師、名課、名教材“三名”工程建設,遴選優質后備教師、名教材、名課程,搭建名師工作室,推出在線精品課程,展現示范典型具有的帶頭作用和輻射作用。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想要真正讓其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抓手,一方面,需要方法合理、手段先進、措施落實;另一方面,需要領導重視,保障整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與時俱進。為此,需要全校上下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建立三級監控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三級監控主要是指針對校級、二級學院級和專業級進行分別監控。院校須將人才培養工作下沉到各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中,讓各專業成為教學質量評價的首要責任單位,要求教務處、質量管理辦公室、二級學院教育管理部門共同參與其中。各級監控都是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形成監控―評估―反饋―調控―監控的邏輯閉環,下級監控反饋給上級監控結果,上級監控為下級監控提供指導,實現三級監控的獨立運行,保障各環節上下貫通。
優化院系資源配置,實現對專業計劃的動態調整,形成專業評估認證和結構優化調整閉環管理機制。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實現專業的自我評價,將最終的評價結果作為專業撤并的參考依據。建立健全教師績效改革考核制度,始終秉承著質量第一的績效分配原則,以評價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績效考核的參考依據,讓教師更積極地投入育人活動中,傾心教學,研究教學。優化學生成績評價模式,始終秉承德智體美勞綜合性評價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管理辦法,并全方位推行累加式課程考核管理模式,在日常成績考核上適當加大比例。深入貫徹落實考教分離制度,依托第三方命題,改善考核水平,優化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模式,確定教學質量評價的綜合辦法,形成以學生評價為重點,教學督導、同行、專家以及其他管理工作人員共同參與作為輔助的綜合評價管理模式,形成評價―引導―反饋―提高的良性教學評價機制,改善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建立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時,需要做好現狀調查工作,從可信度和有效性兩個維度展開分析。并以信息化技術運用、課程建設、落實措施、考核評價等工作為重點,在已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優化。由于不同職業院校的教學任務、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差異,為此,各個院校應結合實際情況,對評價指標進行合理選擇,始終秉承因地制宜、因時而勢的原則,依托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搭建,展現出其評價、約束、監督、指導的作用,為職業院校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