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聆希 鄧錦文 喻志雪

摘要:網絡輿情是指網民以互聯網的傳播平臺為媒介,通過留言、評論及轉發,對自己關心、涉及自身利益或者影響力較大的社會事件發表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形成的傾向集合。區塊鏈、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新媒體、自媒體等的快速發展,高校網絡輿情已經不僅僅是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對各種校園、社會事件產生的態度、認知和行為傾向的集合,其吸引了更多社會人員的關注和參與,同時也引發了高校網絡輿情環境的變化。文章主要針對高校輿情環境,了解現階段高校輿情應對措施,從中發現問題,并結合風險管理機制提出解決辦法,形成新的應對機制。風險管理實現了從應對到管理的觀念轉變,從風險管理視角觀察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對于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乃至整個網絡輿論場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針對現有案例和調查進行分析研究,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進行籌劃和完善,將風險管理相關理論應用到高校輿情工作中,通過對高校輿情風險內容進行識別、評價和分析,探究高校輿情特點,從輿情預警、輿情研判、輿情引導到輿情總結,針對性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輿情風險規避預案,進而有效提升高校輿情應對能力。
關鍵詞:風險管理;網絡輿情;高校;輿情引導;輿論場
中圖分類號:G647;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06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校網絡輿情應對中的‘弱連接作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YBA011
高校網絡輿情是在一定的網絡環境下,師生群體圍繞相關話題所表達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傾向性的情緒、態度及言論[1]。新媒體時代,高校輿情傳播的重心也開始從傳統媒體轉移至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移動微媒體,傳播呈現出碎片化、個性化的特征,同時網絡輿論和社會輿論相互交織,進而產生較大社會反響[2]。從風險管理視角觀察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實現了從應對到管理的觀念轉變,對于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甚至整個網絡輿論場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分類
高校輿情事件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一是校園管理,高校管理類輿情事件集中在學生、教師和學校三者之間的矛盾,主要包含校園安全、信息安全、衛生安全等。2020年至2022年,校園防控類輿情占比逐年增加,例如疫情期間武漢某高校借用學生宿舍,因未能妥善處理學生物品引發社會公眾譴責。二是教學情況,在一定時間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公眾圍繞教育事件、教育現象、教育行為及教育政策等中介性教育事項,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各種情緒、態度和意見的總和[3]。一旦出現相關的負面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且在社會上容易引起強烈反響。三是其他事件,高校輿情主要關于管理以及高校建設方面,例如校園戀愛相關的事件、取消四六級學位證掛鉤、考研報名等事件,此類事件在網絡上通常會被廣泛討論。
(二)高校網絡輿情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的發生主體為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工作人員,是先在校園范圍內發生然后在校外擴散的一種特殊性輿論,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1.主體符號表達多元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在校學生往往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的引爆者。他們對于信息符號的了解和使用遠超于大眾傳媒時代的其他人,大量具有網絡特色的符號被他們廣泛運用到輿情傳播中,如網絡流行詞、表情包和動圖[4]。
2.信息傳播渠道廣泛
隨著互聯網普及而成長起來的學生群體,對新媒體運用嫻熟,傾向于在互聯網上進行意見表達[5]。學生善于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為輿論造勢,發布輿情事件時,借助多方平臺如微信、微博、QQ、抖音、貼吧等同步發布、跟帖轉發,引發集群行為。
3.群聚效應一觸即發
高校輿情事件引爆網絡之后,大多會在短時間內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話題,引得網民聚焦,繼而引發廣泛討論[6]。學生群體作為初代信息源,通過與身邊同學的交流進行人際傳播,即使初代信息源的發布對信息傳播并不造成直接影響,但社會媒體作為二代信息源的介入,一方面承擔了社會責任,做到信息跟隨,回應受眾需求,另一方面是借助事件熱度提升自身影響力。
4.網輿事件增長迅猛
復雜的輿論環境給高校管理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高校日漸成為輿情高發地帶[7]。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案例統計,近年來高校輿情事件呈爆發式增長,從高校輿情近五年的關注度來看,高校輿情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高校問題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高校處于網絡輿情的風口,輿情管控老方法面對著嚴峻的新挑戰,總會暴露一系列問題。
首先,高校話語權削弱,輿情管控難度較大。隨著新傳播媒介的普及,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力結構逐漸被分解,信息源更多來自學生個體,高校的話語權威和控制力被削弱。學生針對事件意見表達極為自由,難以把控,而從高校輿情應對現狀看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面臨著預警機制不完善、信息應對滯后、專業人員匱乏等問題[8]。其次,高校輿情應對觀念相對滯后。新媒體環境下,輿情應對早已由“黃金24小時”縮減為“黃金4小時”,部分高校輿情應對遲緩,錯過最佳時機,輿情后續引導更加困難。再者,高校輿情應對機制不完善。危機意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處理危機事件的應對方案和輿情引導機制,甚至未建立相應的工作小組,面對突如其來的輿論危機難以做到科學部署、積極引導[9]。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兩點。第一,預警機制不夠健全。輿情演變過程往往經歷萌芽、醞釀、爆發和平息階段,這一過程具有一定的時間間隔。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能夠通過實時監測信息,預先發布危機警告,實現輿情超前反饋,為校方及時處理輿情萌芽、遏制輿情進一步發酵提供支持。“放養”狀態下的輿情事件最終演變為高校輿情危機事件,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增加輿論引導難度[10]。第二,報送機制過于繁雜。高校設置的輿情信息報送制度為自下而上的多級通報制度,通常由一級部門校黨政辦進行管理,下級部門負責信息收集工作,并逐層向上匯報。煩瑣的多級通報工作經常存在下級部門瞞報漏報等情況,當重大輿情事件發生時,錯過輿情通報的黃金期,從而招致社會中更多的質疑。
(一)宣傳部門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高校應當對網絡輿情預警系統進行自我監管。大多數高校預警系統交由第三方平臺進行管理,一旦發生輿情,很難迅速進行有效處理。將輿情預警系統與高校宣傳部門關聯,由其牽頭將輿情預警納入高校日常行政工作范圍內,也是提高高校輿情引導能力的有效措施。輿情預警機制需要實現人機協調。新技術符合快速、海量的網絡信息特性,然而輿情事件多與“人”相關,技術力量無法實現精準有效識別,因此需要建立人機協調的輿情預警機制[11]。以“校—院—系—班”為結構,通過搭建師生骨干團體,對學生網絡發布信息進行網格化巡查,彌補技術缺陷。
(二)信息部門強化網絡輿情研判機制
輿情研判主要針對網絡信息進行分析,評判因素包括:事件重要程度、網民態度、信息曝光度、媒體關注度、輿論發酵時間等,利用輿情研判機制對上述各項因素進行分析,各項指標劃分分值,不同因素參考分值比例不同,特別突出的輿情因素予以重視,最終綜合識別,得出危機指數,確定輿情危機等級[12]。輿情研判機制需要組建一支專家隊伍進行分析,不同輿情事件評判因素不同,特殊情況不在少數,需要專家團隊對輿情進行不同角度分析,一旦輿情評判存在輿情風險,應立即做出警示,聯合各部門,準備采取應對措施。

輿情研判將輿情危機劃分為四個等級,其中Ⅳ級危險程度最低,一般為單一輿情事件,傳播范圍較小。Ⅲ級輿情危機在校內得到的關注度較高,為校內事件,涉及師生利益,對維護校園秩序具有一定影響,應盡快解決事件。Ⅱ級輿情危機為重要輿情事件,影響范圍廣,社會討論熱度高,這類輿情事件謹防引火燒身。Ⅰ級輿情危機是高危輿情事件,高校往往身處輿情事件中心[13](見圖1)。
(三)黨政辦主導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輿情預警系統研判出等級后,應立即通過行政管理工作著手協調,針對師生進行輿情引導,最大限度減少輿情帶來的風險危害。輿情爆發之后,高校應面向三方展開工作。一是事件本身,立即成立調查小組處理事件;二為輿情事件公開的個人或媒體,與其協商,展開合作;三是面對社會公眾及時回應。高校處于輿論旋渦中心,公眾迫切需要高校回應表態,碎片化和高頻率的網絡信息大大縮短了高校進行輿論引導的最佳時間,面對新型網絡傳播生態,高校應在“黃金4小時”內迅速對事件作出回應,發布相關通告[14]。
(四)網絡輿情總結復盤
輿情平息之后,高校輿情工作小組應當對輿情事件全過程進行細致分析,包括輿情產生的根本原因、輿情爆發的關鍵轉折點、輿情引導過程中的失誤等。校方要充分吸收輿情事件的經驗和教訓,針對輿情相關的重要因素,重新完善輿情引導預案中的漏洞[15]。同時做好后續事件處理,對當事人進行妥善安排,調整高校管理工作,避免類似輿情再次發生。輿情結束之后,隨著公眾關注度的不斷下降,校園形象重塑工作應有條不紊地展開。通過弱化集體記憶,若再次爆發輿情事件,高校方可減少因刻板印象而承受的輿論壓力。
在高校輿情呈高發態勢的環境下,師生群體的特殊性與高校管理模式的積弊都給高校輿情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形式多元、傳播渠道廣泛以及個體話語權的提升給高校輿情事件傳播營造了難以遏制的勢頭。在這樣的輿情環境下,高校仍存在風險意識不足、工作機制不健全、輿情應對滯緩等問題。建立高校網絡輿情風險規避預案,從輿情風險識別出發,將輿情風險評析工作常態化,建立完善的輿情引導方案,并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對于提升高校輿情危機應對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曾潤喜,徐曉林.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預警系統、指標與機制[J].情報雜志,2009(11):51-54.
[2] 徐福山,祝興平.微傳播時代高校輿情管控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18(12):56-58.
[3] 張小蕊.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及應對機制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2):28-30.
[4] 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2-25.
[5]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J].新民周刊,2023(33):35.
[6] 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M]. 2版.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89-90.
[7] 郝悅冰.高校網絡輿情演化機制及應對策略[J].新聞前哨,2023(12):69-70.
[8] 鄒振東.弱傳播:輿論社會的哲學[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8:56-57.
[9] 維森特·科多巴·加爾,李文遠.再談風險概念 風險概念有助于質量管理回歸到以預防為主[J].中國認證認可,2020(1):15-19.
[10] 黃卓曄.新常態下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對策研究[J].中國報業,2019(2):103-104.
[11] 伍明.高校輿情危機管理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3.
[12] 任莉星.危機管理理論在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管理中的應用[J].普洱學院學報,2020,36(5):5-7.
[13] 李明超.高校網絡輿情的類型、特征及引導措施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3):69-73.
[14] 樊琳,張生.高校網絡輿情的演化機理及其應對策略[J].當代青年研究,2020(4):90-95.
[15] 周升銘,王鵬.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傳播與引導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59-60,63.
作者簡介 陳聆希,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公益慈善。 鄧錦文,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公益慈善。 喻志雪,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