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對于思維處于直觀形象階段、認知能力較弱、識字量較少的低年級智障學生,可從有效運用課文插圖、巧妙運用繪本、繪制思維導圖等方面著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繪本閱讀;智障學生;生活語文
【中圖分類號】 G764
【作者簡介】 何佩軒,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特殊教育學校(無錫,214028)。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指出,閱讀教學可從借助圖片閱讀、繪本閱讀,再到生活中常用短語、短句的閱讀。低年級生活語文教材的內容呈現基本以圖片為主,圖文結合,能為學生學會讀圖、學會看圖以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筆者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制訂合適的閱讀計劃,從三個方面著手,有效培養低年級智障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閱讀能力。
一、有效使用課文插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生活語文教材編制時充分考慮了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圖片和文字有機結合起來,為每一篇課文都配了一幅幅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插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恰當運用這些插圖,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喜歡課文、理解課文。
教師可以直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分析插圖中的內容,在圖文相生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領閱讀教學走向深入。需要注意的是,一幅插圖中往往呈現的信息較多,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插圖中的關鍵信息。如,在生活語文新教材二年級上冊《秋天的校園》教學中,讓學生觀察插圖中樹葉的顏色并引導學生說出“樹葉黃了”,使之能通過圖片知道秋天的代表色是黃色,幫助學生了解大自然的季節變化。
教師也可以將插圖動畫化,從而更形象地呈現課文內容,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邏輯。如,在二年級上冊《中秋節》教學中,教師呈現月亮由缺至圓、日歷上日期遞進以及家人由分散到團圓的動畫,并使之最終定格在“八月十五”時家人在一起團圓吃月餅的畫面,在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明確農歷的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可以“賞月亮,吃月餅”。
二、巧妙運用繪本,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繪本是培智學校常見的閱讀材料。繪本通常以簡短、有趣的故事為主線,能吸引智障學生興趣,幫助智障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進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自信心。
首先,可以利用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角色,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開展角色扮演、模擬對話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說繪本”,更好地理解繪本內容。如,在閱讀《大衛,不可以》繪本時,可以提問“大衛這樣做對嗎”“你有沒有這樣做”,與學生進行提問互動,幫助學生理解繪本內容。
其次,在繪本閱讀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分享,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程度,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閱讀《好朋友》繪本后,可以提問“你會怎么做”,引導學生思考繪本內容,并說出“一起玩”。
此外,在繪本閱讀過程中,還可以將閱讀任務分解為多個小任務,采用闖關游戲的方式,及時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反饋和評價,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保證學生能更好地進行閱讀。在繪本閱讀時,要注重通過鼓勵性的評價激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增加他們對閱讀的積極情感,使閱讀走向持久和深入。
三、繪制思維導圖,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又名心智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通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優化知識結構、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智力障礙學生獲取文本信息的主要途徑是視覺,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利用清晰直觀的線條、鮮艷明亮的色彩等視覺要素,幫助學生將知識點進行分類、分層處理,從而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使其更符合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特點。在生活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可在教師的幫助下,用彩色畫筆畫出文本主題,再從中心內容出發,依次列出分支信息,形成樹狀圖;也可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通過繪制氣泡圖或流程圖,梳理內在邏輯和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比如,在《小花園》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起繪制思維導圖。先用大家熟悉的學校小花園的山石樹木圖片吸引學生關注,引發他們探究的興趣;然后讓學生對圖片進行分類,通過組合布局,最終繪制完成小花園的思維導圖。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周圍”“東側”“中間”等方位名詞的用法,也通過感受小花園的秀麗景色,得到美的熏陶,更是借助思維導圖,提高了觀察力、歸納總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等。
教師應多措并舉,在有效激發低年級智障學生閱讀興趣基礎上,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閱讀能力,并能感受閱讀的樂趣。
(責任編輯:趙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