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2022 年12 月27 日,時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陳子季司長在《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新聞發布會上提出:“職業教育功能定位由‘謀業’轉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1]。”受“工具論”思想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原有的定位過于偏重“謀業”,更多關注于學生就業技能的培養,而淡化了綜合素養的培育,從個體的發展來言,這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從職業教育培養的過程來看,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主要源于通識課程的教育與引導,而生命教育從屬于通識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受新冠疫情或突發自然災害影響,許多人失去了親人或朋友,在理性與情感互織下,喚起了公眾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思考,生命教育類課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和學生關注與重視。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起步較晚,目前高職院校對生命教育普遍存在認識不到位、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不實效和教學資源不完備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生命教育的開展。本文試圖通過研究生命教育的內涵,厘清生命教育3 個不同屬性之間的關聯與區別,同時基于高質量發展理念,分析出生命教育與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耦合的邏輯、價值,從而提出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4 個方面的實現路徑。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 最早是由美國詹姆斯·唐納德·華特士在《生命教育》一書提出的,他認為“教育的真諦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2]。”這個思想受到了學術界和教育界廣泛認同,并得到世界各國高校或組織機構系統的研究與發展。什么是生命教育呢?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推出的職業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提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3]。”
生命教育以認識生命、熱愛生命、關愛生命和發展生命為基本宗旨。學者們普遍認為個體生命包含自然、社會和精神3 個方面的屬性,其對應的屬性特征見表1。

表1 個體生命的屬性特征
生命三大屬性是逐層漸進的,自然屬性涉及生死與倫理,社會屬性涉及人道與人文,精神屬性涉及人性與人格。馮建軍[4]教授提出:“生命是教育的基礎。實現生命的和諧發展,應該立足于個體的自然生命,激發精神生命和發展社會生命。”故而,生命教育也包含3 個層面。
1) 自然生命教育。自然生命教育是對個體自然生命的產生、發展和死亡全周期及自然生命價值的認知和體會的教育,其教育內容涵蓋生理衛生知識、個體生命周期發展知識、生死學知識、安全防護知識等。通過自然生命教育,能讓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真實地認知生命歷程的階段及其特點,從而教育引導他們清晰地理解生命和把握生命,更好地規劃生命。
2) 社會生命教育。社會生命教育是一種意識形態教育,目的是通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為其成為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社會生命教育通常包括4 個方面:一是社會意識教育。主要教育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的組成和運轉方式,了解社會的各種角色和職責,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和公民意識。二是責任感教育。主要教育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責任意識。三是道德教育。主要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誠信意識。四是社會實踐教育。主要教育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社會現實,增強他們的社會體驗和實踐能力。
3) 精神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層次,這是一種旨在幫助人們認識、發掘和實現自己內在生命價值的教育方式。它通常涉及到個人的內在思想、情感、價值觀和生命體驗等方面。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人是精神,人之作為人的狀況乃是一種精神狀況[5]。”關于精神生命,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尼采、馬克思、黑格爾、康德、西塞羅、費爾巴哈、薩特等哲學家們都有共同的觀點,認為精神生命是一種重要的存在,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護養精神、豁達人生、追求真我以及涵養智慧應是精神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
精神生命教育通常由4 個部分組成:一是精神生命認知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和認知精神生命的內涵、價值與意義,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優點缺點等。二是情感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感,培養健康的情感生活和人際關系。三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和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正面、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認識事物的態度與方法。四是自我實現教育。幫助學生充分發掘和發揮精神潛能,促進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
新冠疫情期間,周邊許多鮮活的生命離人們遠去,但更多的生命共克堅難、守望相助、攜手同行,這種理性與情感互織,更會喚起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思考。因此,積極研究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能提升大學生對生命問題的理解,從而改善并提升生命質量[6]。
一是擴展生命認知的寬度。大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生命教育,增強大學生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識,引導他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認識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唯一和不可替代的,從而更加珍視生命、關愛生命、尊重生命,避免或減少校園自殺情況的產生。
二是強化生命安全的意識。開展生命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掌握生命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強化生命安全的意識。生命安全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大學生作為成年人,需要在面對各種危險和威脅時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如自然災害防護、疫情防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三是提升生命健康的質量。開展生命教育,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飲食、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等,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威脅,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四是增加生命抗壓的厚度。開展生命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素質,增加生命抗壓的厚度。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生需要面臨學業、就業、人際關系和情感等各種壓力,其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許多大學生因無法抵抗外界心理壓力,出現抑郁、自殺等現象。因此,大學生迫切需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素質,緩解心理壓力,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承擔公民責任和社會責任所需要的知識和綜合素養,而生命教育是以認知生命、理解生命和發展生命為宗旨,其目標是教會學生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兩者殊途同歸。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推進,生命教育必將成為高職院校通識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識課程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公共必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的知識體系,生命教育需要依托通識課程開展教育與引導,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類課程一般包括生命科學、健康與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素養習得與養成、婚姻與家庭教育、性教育等課程,這些課程需要成為公共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有機嵌入到通識課程體系中,實現全過程育人的目標。
通識課程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等方面,有一些主題與生命教育的主題密切相關,如生命科學、心理健康、健康與安全等。通過在通識課程中引入相關的生命教育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主題的內涵和意義,促進學生在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
生命教育不僅僅是關于生命和健康的知識和理念,更是一種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通過在通識課程中引入生命教育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命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都會不斷調整或變化,如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有些院校會設置生命體驗課程;新冠疫情期間,為了增強學生的防控意識與心理疏導,增設了疫情防控與心理健康等課程。而高職院校通識課程體系包容性很強,新設的生命教育課程都可以通過公共選修課形式進入通識課程體系,同時還可根據實際需要,機動靈活地安排專家講座、專題討論、報告會等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傳播生命教育知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總之,生命教育與通識課程耦合的邏輯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可以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定位更加強調服務人的全面發展。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提高學生對生命教育的認知與理解是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高職院校生命教育與通識課程耦合的實現路徑需要從完善生命教育課程和教學內容重構、建設生命體驗中心(館)、提升教師生命教育的綜合素養和改革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等多個方面入手,以實現生命教育與通識課程的協同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是應將生命教育課程列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公共任選課或專業任選課、公益性講座、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等方式,將生命教育深度融合到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增強學生對生命教育認知和理解同時,實現綜合素養全面培養與提高。
二是開發新的生命教育課程。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及現實教育需求,可系統開發新的生命教育課程,如生命科學、疫情防控與心理健康教育、生命體驗、毒品的危害、艾滋病的危害與防治、性教育等,以培養學生對生命和健康的關注和尊重,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健康素養。
三是重構教學內容。目前,大多生命教育課程內容都是按學科內容來設計,缺乏現實案例,靶向教育作用不明顯。各院校應積極鼓勵課程團隊主動走入社會,到醫院、社區、企業、農村等去廣泛收集各類鮮活的案例。例如,新冠疫情下醫護人員是如何不畏死亡沖鋒在抗疫一線的案例;面對各種突發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山體崩塌等情況時,國家、社會是如何幫助受困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展現人間大愛精神的案例;面對挫折與疾病,典型人物是如何克服困難、不畏好艱辛,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心態直面困難或死亡的案例。通過對課程的解構重構,將這些典型案例重新組合為新教學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生命體驗中心(館) 是一個集體驗、學習、交流、研究于一體的場所。生命體驗中心(館) 可通過多媒體、3D 虛擬仿真、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全過程實景化地提供各種形式的生命體驗活動,如生命周期體驗、毒品與性病危害警示、殘疾人或老齡生活體驗、安全防護體驗(地震、失火、溺水等)和死亡體驗等,來提升大學生對不同生命教育層次的認知、體驗、理解與反思,教育引導他們如何遠離危險、珍愛生命和強化家庭與社會責任感,倡導健康、快樂、積極和樂觀的生活方式。此外,生命體驗中心(館) 可隨時免費對社區開放,供社會公眾參觀體驗,成為人們周末文化休閑和開展生命教育知識學習的好地方。
由于生命教育在高職院校普及較晚,大多課程都是由相關專業教師兼任,任課教師自身對生命教育的認知與理解存在不足,課程的教學與開發能力較弱。高職院校應組建一只結構合理且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學團隊,來支撐生命教育的發展。一方面,應通過教師素質提升計劃、生命教育專項培訓、社區或醫院志愿者活動等,提升教師團隊認知水平,拓展生命教育的素養與知識領域;另一方面,通過共同備課、研課和磨課等方式,深入挖掘與開發課程教學內容,構建教學資源,探索和創新課程教育方法,全面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通識課程的教學始終未能跳出‘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而這種教學形式無疑剝奪了學生親身參與實踐的機會[7]。”生命教育更是如此,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必須創新教學模式,從教師、教材和教法3 個層面深化生命教育教學改革,一體化設計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綜合運用案例式教學、引導式教學、情景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多種手段,通過翻轉式課堂、小組分享、社團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學校還應加強與社區、醫院、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志愿活動和文化傳承基地,讓學生實地參與社區和街道各種志愿服務活動,深度感知社會生命教育的意義與作用,增加責任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生動性和真實性,推動生命教育的走深走實。
隨著自然災害頻發,個體生命變得越來越脆弱,許多學生由于缺乏及時的生命教育引導,產生了大量的心理問題,甚至放棄生命,這些情況的出現讓人感到惋惜。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將生命教育作為通識教育改革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完善生命教育課程和教學內容重構、建設生命體驗中心(館)、提升大學通識課程教師生命教育能力和改革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等方法全力推進生命教育走深走實,以實現生命教育與通識課程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