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超群,歐小麗
當下教師閱讀和專業成長出現了一種“躺平”現象。 四川大學劉莘教授在中小學教師閱讀現狀調查中發現,妨礙教師閱讀的首要外因是形式主義的職業環境,重要內因是教師群體學習和閱讀內驅力不夠。 治療教師躺平的藥方在哪里? 關鍵在于喚醒教師的生命覺醒。
教師生命覺醒取決于自助和共釀中的自我覺醒。自助與共釀,能讓教師遠離形式主義,真誠求知,煥發生命活力,提升發展內驅力。 學習、專業和工作耕耘的人,一路開啟和提升著生命境界——在喚起自我覺醒的同時照亮他人的覺醒。
本文以教師學習共同體——“桐下讀吧” 為例,闡釋教師以喚醒自我、照亮他人為目標,通過閱讀共同體的內動力喚醒,一路裹自我覺醒的力量、交互共釀的力量和向教育深處前行的覺醒力量。
緣于共同的志趣與覺醒訴求,我們自發成立“桐下讀吧”共讀團隊,命名源自我?!芭萃湫W”之“桐”,含義有二:匯聚在學校大樹下醉心閱讀;同心同力,共同發展。2014 年6 月,我們招募成員,以“自愿參與和共同推進”為目標,秉承“閱人悅己,修身養性,專業賦能”的共同愿景,堅持共讀共享“半月談”機制,走出了一條“自主共釀,構筑生命覺醒階梯”的專業發展之路。
“桐下讀吧”九年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興趣滿足階段。 起初兩年,我們兩人將11 位熱愛閱讀的老師聚集起來,雖帶有精神消遣性質,但也播下了教師專業成長的興趣種子。 本階段閱讀書目基本來自成員推介,多從閱讀興趣出發。單篇文章如林茶居先生的《雨中丟失的一本書》,整本書如《大數據時代》《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等,視聽閱讀如《叫我第一名》《放牛班的春天》等。 隨心隨性的分享給團隊注入了初步覺醒的力量。
讀用一體階段。 隨后4 年,讀吧人數增到近30人。本階段既解決自身精神成長的困惑、教育教學實踐的問題,又為學生成長尋找智慧的火種。如解決怎么讀的問題,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了解國外教育現狀,共讀《美國中小學課堂觀察》;解決學生寫作難題,共讀《我是一支愛寫作的鉛筆》;為學生找到個性化教育方法,共讀《學生個案診療》。 以讀促做,以做促讀,激活了讀用一體的持續性動力。
系統建構階段。 2019 年以來,著力培育閱讀再生性動力,尋求閱讀方式優化與提升共讀品質。圍繞一個主題系統設計,將興趣滿足、問題解決與教師生命質量提升融為一體,進行成果建構,促進了生命高質量發展:找到了生命覺醒的方向、路徑和力量;找到了基于崗位的教師工作維度、發展方向、路徑和力量;發掘了助力學生成長的智慧、精神和行動力量。
系統建構需要系統的閱讀策略, 我們逐步形成了讀前、讀中、讀后策略。
讀前策略:確定問題,梳理內容。以閱讀《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章為例,問題導讀,可抓住章節核心問題引領自讀:關于理解的六個側面,你能找到哪些詞語來豐富他的內涵? 可聯系實踐進行例證分享。 書中例子離我們太遠,閱讀比較困難,你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就每個側面舉一個例子嗎? 可用比較閱讀提升思維:這里的理解與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過程認知維度“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中的理解,有何聯系與區別? 可用可視化策略進行勾畫、批注、摘抄,也可用思維導圖將書籍主要內容、基本結構和自主讀懂的內容可視化。
讀中策略:聚焦問題,團隊共釀。展示自讀成果,圍繞讀前提出的問題進行研討, 如閱讀前述第二章后,有老師提出學科性問題:從數學學科角度思考,怎樣促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也有老師站在學生角度提問:教學中存在很多“不懂裝懂”的學生,而教師沒有意識到“理解”的真諦。怎樣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和教師理解“理解”呢? 圍繞問題我們進行探究式共讀,思維聚焦,智慧碰撞,有效提升了共讀的實踐運用效能。
讀后策略:遷移運用,深度反思。 一位老師讀完《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 第二章后寫道:“專家盲點”給我的啟示很多。 教師經常進行灌輸式教學, 并沒有理解“理解”本身。平時教學中只關注講清楚、說明白,只站在自己角度思考,學生是否真理解了知識本質,這并沒有進入我的視野。學生通常能夠完成低水平任務,但在進行知識遷移完成高層次任務時就很有難度。我將在平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從真正意義上理解知識本身的意義。 另一位成員閱讀完第七章“像評估員一樣思考”后運用書中所學,挑戰大概念教學設計,并這樣分享:這學期讀《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難度實在很大,在“桐下讀吧”助力下,我有了一些粗淺理解。 書中強調大概念對整個單元的統領作用,重視在大概念下進行逆向設計。這與數學課程理念不謀而合,數學也是首先需要確立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目標,然后設計體現結構化的課程內容,設計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最后設計融合“四基”“四能”所需的教學評價。 于是我將這樣的逆向設計模式應用于數學大單元整合: 首先確定單元核心素養和大概念,再設計核心問題和課時子問題,接著針對每個子問題設計更聚焦的問題串, 最后進行作業評價設計。
讀吧成員在實踐中運用書中所學、深度反思,形成了“確定主題—梳理內容—寫出啟示—提出問題—團隊共釀—實踐運用—凝練成果” 的經典書籍共讀模型。
“桐下讀吧”在自主覺醒與團隊共釀中逐步發展壯大。 這樣的閱讀共同體帶給了教師專業閱讀與發展啟發:注重自由選擇,弱化強制學習;強化職業認同,激活學習內驅力。我們找到了基于問題解決的閱讀核心智慧:在閱讀中找準教師成長、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的方向;在閱讀中找到解決實踐問題的路徑、方法和策略;在閱讀中提升精神質量。 具體說來,提升閱讀的智慧,需要實現四個統一。
閱讀興趣和閱讀價值的統一。興趣是淺表動力,只讀愉悅的書籍,忽略現實問題解決,動力難以持久,價值才是閱讀的長久動力。 只有興趣,讀書猶如逛花園,能帶走的東西不多;高價值閱讀猶如登山,經歷挑戰后風光盡攬。 理想的閱讀是將興趣與價值統一于精神提升與實踐歷練。 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和《教師閱讀地圖》,前者饒有趣味,后者涉及教師專業知識、能力、情意發展,需要專業啃讀、成果凝練、實踐轉化。
立足當下和引領未來的統一。 讀書的核心價值在于從解決問題出發,引導我們解決當下之困,找到開啟未來的鑰匙。 如共讀 《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就是回應“素養時代”的教育追求:教學目標由知識技能目標為本轉向素養發展;課程模型由二維轉向三維,突出概念性思考和理解,注重創造深層知識、可遷移性理解和高階思考;教學內容由單一零散的教材轉向學科內、跨學科、學科與生活融合的主題化、結構化內容體系;教學過程形態由灌輸式學習轉向追求理解的教學,在歸納演繹中建構,在生活情境中以有挑戰性、趣味性任務開展主題式、問題探究式學習;學習主體形態由無動力、被動接受、淺學習形態轉向有學習熱忱、主動學習、協同思考、深度理解形態;發展形態由單純的知識獲取轉向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和多維素養的融合發展。
個性成長與社會成長的統一。 教師要用社會性發展照亮個性發展的星空,通過讀書交友,形成智慧、情感、精神共同體,由此帶動學生社會化發展。教師的社會成長質量決定著學生社會發展質量, 教師情感天空遼闊、智慧星空閃爍,學生就會情懷敞亮。我們將個性成長與社會成長統一于教育生活中,通過讀書愛上寫作。 孩子們用分享本與我們分享“秘密”,我們給每位孩子寫信。 一位家長說:“讀您寫給孩子的信我很感動。 您是學生的靈魂導師,您一定是引導學生人生轉折的那位提燈之神。 ”
好教師應具備三只眼。一是飛鳥之眼:為生命發展找準方向、規律、態勢,即戰略之眼;二是蜻蜓之眼:以平等、多元、長程視角觀察學生成長,找到解決學生成長難題的解決辦法,即中觀之眼;三是螞蟻之眼:關注細節,解決學生當下的具體問題,即微觀之眼。 三眼融合才能喚醒學生的生命潛能。 練就三只眼,必須把讀書與生活、工作、專業發展統一起來,推動閱讀向實踐轉化。
一是反思轉化。讀后自主追問:一問從書中學到的了哪些觀點。 二問哪幾個知識點彌補了我的空缺或給了我新的啟發。 三問書中觀點與策略哪些能落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之中。 只讀書不反思,沒有轉化,難有發展的覺醒與自覺行為。
二是交流轉化。 通過交流轉化實現閱讀的內化強化和個性化表達,在交流中修正觀點、精準認知、擴展視野,實現情感共鳴和精神共享,讀吧成員實現了一種真實、 有意義和深度、 能創生價值的閱讀交流。
三是運用轉化。帶著工作、生活、專業問題,我們在書中找到關聯點、借鑒點、運用點、啟發點、突破點,尤其是探討解決教育熱難點問題的突破視角和方法。
四是研究轉化。 我們在閱讀后確立起推進教育教學和自身專業發展的主題,明確個性化發展方向,找準突破的重難點和策略。確立主題彰顯三個特性:先進性,揭示教育教學和生命成長的本質規律;獨特性,不走重復之路;可行性,確定研究主題和方向后尋找條件支持,開展真正的研究行動。
一切專業閱讀都指向“成長”。 教師讀書歸根結底是找到工作、生活的“源頭活水”,既保持職業不倦的活力,又不斷潤養和拔節靈魂,拓展生命的長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