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青 徐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新內涵、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必須學習運用好貫穿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增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切實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傳承好、弘揚好、踐行好,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價值追求和價值原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人民群眾是“楓橋經驗”的創造者,以人民為中心是“楓橋經驗”始終不變的根本立場,也是其創新發展的永恒追求。“楓橋經驗”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社會治安管理和基層治理中的貫徹執行,其本質和精髓是發動、依靠、組織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寶貴經驗。2019年5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打防結合、整體防控,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堅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政法干警下社區、進網格,聽民意、察民情、解民憂,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機制,及時回應群眾訴求,依法保障群眾權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實事求是的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唯物辯證法表明,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社會矛盾涉及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和改革發展穩定各領域,呈現主體多元化、類型多樣化等新特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楓橋經驗”堅持實事求是,不回避矛盾,不掩蓋矛盾,把預防化解矛盾、確保基層和諧穩定作為核心內容和價值追求,緊緊圍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努力把矛盾解決在當地、化解在初始、消弭在萌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問題導向,把預防化解矛盾糾紛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切實做到“四個立足”:立足預防,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立足調解,充分發揮調解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中的基礎性作用;立足法治,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立足基層,就地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各類矛盾問題。
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多元共治的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求領導干部努力學習掌握這一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秉持系統、整體、協同的思維和方法,形成了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開創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局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建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不斷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主動性,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創新基層民主協商平臺,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經營主體等作用,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切實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守正創新的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楓橋經驗”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創新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60年來,“楓橋經驗”在堅持中煥發生機,在發展中發揚光大,從“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從社會治安領域延伸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從“一地之計”上升為“一國之策”。新時代“楓橋經驗”更加強調黨的領導,更加彰顯法治思維,更加突出科技支撐,更加注重社會參與,已成為新時代預防化解社會風險、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安全穩定的“金字招牌”,展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規律,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努力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要善于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堅持人力和科技相統一,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法手段,著力構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提升化解矛盾糾紛的效率,增強預警預測預防的能力,使治理更智能、更高效。
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依法治理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有效應對挑戰、防范風險”“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加速,法治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最大創新發展,就是把各種矛盾糾紛化解方式納入法治軌道,更加彰顯法治思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讓群眾在法律框架下分清是非、在權利義務統一中判斷對錯,從根本上實現定分止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要推動各職能部門按照法定程序履職、按照法定環節配合,把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做到位;要構建“調解優先、訴訟斷后、全程服務、信訪兜底”解紛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公調、檢調、訴調、訪調對接等多元化解工作體系,規范各類解紛手段的銜接方式,增強矛盾糾紛化解整體效果;要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要將矛盾糾紛化解與普法宣傳結合起來,做到在矛盾糾紛化解中推動全民守法、在推動全民守法中化解矛盾糾紛。
(作者分別系江蘇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江蘇警官學院現代警務研究中心主任)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