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星,朱宏元,杜 濤
(1.山西工商學院 教務處,山西 太原 030006;2.黑龍江工業學院 黨委宣傳部,黑龍江 雞西 158100;3.山西工商學院 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數智化時代,各種各樣的新型科學技術不斷涌現,社會對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國家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發布一系列政策法規指導高校創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1]。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域,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積極響應社會需求是高校發揮社會服務基本職能的根本前提。創新型人才的實踐旨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生產創新,這一實踐需求對高校創新創業的改革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國家政策與企業行業變革的雙重影響下,高校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推動其與專業教育高度融合,與產業發展高度融合、與企業生產(經營)高度融合,不僅可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同時為高校深入推進內涵式建設提供關鍵突破口和切入口。
高校是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主要責任主體,承擔著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使命,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優秀人才輸出庫。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多元化的推進,高校想要充分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必須采取相應舉措應對市場變化,適應行業企業對專技人才創新能力的需求,強化專創融合、產教融合,強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1.國家政策為專創融合提供宏觀支撐與指導
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與起步比較晚,2010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和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引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2],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專創融合”的理念,強調高校應抓好專業教育,同時適當調整創新創業課程,探索融入性課程改革,從國家宏觀層面提出“專創融合”的重要價值。五年后,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會上總結五年來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設成果,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針,為接下來高校、社會大范圍大規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指導。2015年起,在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始走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3]。同一年,國務院辦公廳也針對高校印發了專門文件,《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這一文件中明確了高校在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根本地位,也將“雙創”教育整合進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對高校的教學改革提出全新的要求:“專創融合”,科學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不斷推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科學整合調整專業知識結構,不斷挖掘或加入“雙創”育人資源,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高等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強調,省級行政部門、高校、社會企業要共同參與,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可見,國家高度重視與支持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并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引導與保障。
2.專創融合是高校教學改革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
當今社會,人才供需矛盾是引起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難”的關鍵問題。提高高校育人質量,增強當代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是緩解就業難問題的有效手段。內涵式發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議題,而專創融合不僅是教學改革、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更是高校教學改革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在教學改革實踐的過程中,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現代化高等教育體制中,較大規模的高校致力于探索發展產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以提高自身社會服務能力,為智能化時代提供創新素養和能力更高的參與型人才[5]。“內涵式建設”是目前高等教育建設與發展的目標與導向,追究其源,“內涵式建設”的內核直指“質量”,教育改革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手段與工具,專創融合是高校育人模式變革的重要途徑。專創融合,具體而言,即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在課程、教育教學、教師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和銜接,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的方法、重心、目標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以達到拓寬當代大學生知識信息獲取途徑、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與創新能力的目標。
3.專創融合是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質量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應屆畢業生規模成倍擴大,盡管國家發布多條支持就業政策,但人才供需矛盾仍不可避免,來勢洶洶。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已經成為多數高校畢業生的最大心愿。然而,在就業競爭壓力愈加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成為提高高校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6]。專業教育是“源”,創新創業教育是“流”,后者無法脫離前者而單獨存在。只有將創新創業教育真正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近些年,在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快速發展的階段,高校專創融合育人成果顯著,比如在學校專門設置創新創業園區,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在大學生入學之際便開始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教育。專創融合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充分發揮專業技能的優勢,在專業實施運用的基礎上增強創新能力,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7]。畢業生就業率是高校育人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是提升高校社會聲譽最直接的方式。為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校在強化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認知,重視專創融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高質量人才,推動學生就業和創業。
近年來,全國高校都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獲得了顯著的突破和發展,但在專創融合的實踐過程中,仍然面對著諸多現實問題,比如學生對專創融合的認識與理解不足、教師的專創融合的實踐力度不足、兩者課程內容融合不足等。將創業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不斷推進專創融合,使得當代大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具備創新能力,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
1.學生對專創融合的認識與理解不足
盡管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已經展開了深且廣的推廣,但學生對創新創業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仍不高,且對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關系的認知水平不一[8]。其中,大部分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創新創業教育系列課程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有待提高。究其緣由,一方面,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可度還有待提升,多數高校的“雙創”課程屬于公共選修課,學生選課只為獲得相應學分,對授課內容的關注度和興趣并不高,而且在授課班級容量上采取中班或者大班授課的模式,導致教師在組織相關活動時,課堂組織較為吃勁,難以實現課堂互動,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另一方面,學生對專創融合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數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目的是引導學生創業,并且,有些高校將學生發表論文、自主創業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折算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學分,這樣導致學生忽略其課程學習對自身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更沒有將提到與專業課程的同等待遇,繼而對兩者融合的認識明顯不夠,出現了被動融合接納的不良傾向。
2.教師專創融合的實踐力度不足
專創融合教育的教學實踐完全不同于傳統專業教育的教學活動,比如課程教學模式和內容不同,從事教育教學的師資也完全不同,而且,教師的專創融合實踐力度的不足,嚴重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體而言,其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規模上無法支撐人才培養改革。目前,高校校內專職教師主要以具有經濟學類和管理學類背景的教師為主,專創融合的任務也落在他們身上,大多數教師可能具有理論層面的商業經驗,但他們缺乏創業的實戰經驗,也沒有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在展開實踐教學時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導致現有的教師隊伍尚無法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要求[9]。其二,“雙創”教師梯隊結構不合理。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高校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校企合作發展,不斷引入校企合作的兼職教師,但數量仍無法滿足教育教學活動,導致整體而言,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不足,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有待提高。其三,專業教師本身缺乏專創融合的意識。部分年輕教師在入職培訓或任教初期沒有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相關內容的培訓,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對創新創業教育如何有效地融入自己的專業課程教學時沒有頭緒或較為被動,即便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授課時也很難系統地將創新創業知識和意識有效融入專業教育教學中。
3.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融合度不足
首先,兩者之間的教學內容融合度低。專業教育往往有著自身相對獨立的培養體系,其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主要圍繞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和訓練,創新創業教育多是圍繞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能力和意識方面開展理論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實際結合度不高,這樣導致兩者在教學中往往處于分離狀態。其次,兩者的教材各成體系,也存在融合度低的問題。當前高校中使用的專業類教材大多缺乏啟發性、創新意識培養等內容,個別教材因版本更新過慢,還存在不能體現行業發展的前沿;創新創業類教材以學生的創新創業基礎能力培養為主,教材中缺乏與學生所學專業的銜接性訓練,不能體現專業教育的特色[10]。第三,教師課堂教學的創新動力不足。當前大部分專業課教師已經意識到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且能夠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自覺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但在尋求兩種教育的有效契合上還不夠自然、成熟。
基于當前專創融合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可知,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學生,高校、學生、政府的系列作用機理都必須以學生的培養為目標[11],對此,研究者嘗試去構建專創融合視閾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概念框架圖(如圖1),為其創新發展路徑提供理論借鑒。

圖1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概念框架圖
從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而言,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化內涵建設的必由之路,對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如何有效解決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弱、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不強、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意識和能力欠缺、專創融合的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12]。必須整體考慮理念、課程、師資、教學等重要影響因素。同時積極協調學生、學校、企業、政府等多元主體參與其中,協作配合,共同解決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1.政府主導,推進社會廣泛認知、融合
一方面,地方政府牽頭設立服務屬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的專門行政機構并建立相關科研成果與行業產業對接的長效機制,同時相關政府組成部門盡快出臺配套的詳細的規章制度和相應文件,進一步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和服務體系,即可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在行業企業的推廣應用,也可有效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協同育人的積極性[13]。另一方面,政府除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障外,還要持續加強校企、政企、校政等多方、多元合作平臺的建設,實現政府-企業-學校的無縫對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指導與服務。此外,政府應引導當地主流媒體進行正面宣傳,對優秀創新創業教育項目進行廣泛正面宣傳,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典型和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營造全社會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輿論氛圍
2.高校主推,促進全校上下貫通、深化
(1)強化高校“專創融合”的主體責任
深化“專創融合”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必然環節的重要認識,在頂層設計上,必須把專創融合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進一步完善學校層面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制度保障機制,積極構建“大創業”育人格局[14]。從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到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科研訓練都要貫穿“專創融合”的理念,在廣度上從學生到所有教師全面覆蓋,在深度上應滲透于課程內容的設計、教學環節的開展,以及課程考核方法當中,讓這種理念由上至下進行深度貫徹。同時要把“雙創”文化有機融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如通過完善系—院—校三級創新創業系列競賽體系,進一步擴大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覆蓋面,定期舉辦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文化節、大學生科技文化活動節、社團巡禮月等活動,有效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
(2)鍛造雙創“金課”,構建創新性融合課程生態
課程是高校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專創融合”這一系統工程中,課程體系的建設為兩者的有機融合提供重要支撐。課程設計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實際,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制定“金字塔”式課程體系。首先,高校在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時,針對公共必修類課程,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銜接,例如,注重考核的多樣性、開展沙盤模擬創業實踐等,不能使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局限于理論和有限的空間,應該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興趣意識[15];針對專業類課程,教師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教育元素,把行業發展的前沿理論、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等創新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其次,要打破原有教材體系,基于專創融合的理念從培養創新意識和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入手,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廣泛開展真實項目操作、角色沉浸體驗、企業沙盤推演等多元課堂教學方式[16],將創新創業意識自然有效地融入專業教學。第三,開展跨學校、跨學院、跨學科的交流討論,以優質課程為載體,注重發揮好虛擬教研室的作用,加強資源共享,鼓勵教師主動探索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使教學內容更具有創新性、開發性、實用性,開展基于“專創融合”課程的跨學科“微專業”建設。
(3)培養“金師”,建設優質融合型師資隊伍
首先,完善機制,校級層面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專職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配齊配優創新創業公共課程專職教師,打通其職稱晉升通道,研發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其次,在院(系)層面要開展對專業課教師的多樣化培養,注重對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的“充電”和本身創新思維和意識的培訓,鼓勵教師多頻次深入企業掛職鍛煉,把實驗教學課堂搬到企業去,帶領學生團隊以項目制的方式強化創新創業實戰能力,以此來帶動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建設。最后,考慮到專創融合的特殊性,要把校外兼職教師隊伍作為隊伍建設的重要補充,落實好國家產教融合機制,積極選聘企業優秀導師參與人才培養,同時高校還可以充分挖掘企業家校友資源,豐富創新創業教育兼職教師隊伍。
(4)科學評價,健全專創融合的多元質量評價體系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改革目標中明確要求建立多元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作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亟須制定科學客觀的、體現專創融合特點的多元的質量評價體系。首先,評價體系應基于“專創、產教”的雙融合來進行構建,脫離校企合作平臺載體,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將無法與專業教育有效銜接,出現“脫軌”現象[17]。其次,畢業生的創業能力,既要考慮學生、平臺、師資、成果等諸多校內顯性指標,還要借鑒專業認證的指標體系設計,對學生畢業后的創業指導教育以及后續發展能力的評價,對于此項工作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跟蹤,也可以安排學院專職就業指導人員開展跟蹤指導,作為衡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長期性、成長性的重要指標。再次,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設上,基于學生的實際狀況,傾向于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所以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突出以價值塑造為主要教育教學內容,除必要的理論知識講授外,要注重將企業文化引入創新創業教育課堂,通過認知實習、企業講堂等形式呈現。最后,要注重評價實施主體的多元性,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上,要積極引進企業資源對專創融合的成效進行評價,可以在專業實踐質量、校企合作平臺運行等方面進行科學量化指標的設置。
3.學生主動,激發個體創新潛能與主觀能動性
要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專業課程學習融合發展的積極性,需要通過正確地引導和激發。首先,就學生個體而言,要自覺關注不同層面的創新創業發展,積極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進取的價值觀,增強自信心,提升自我意識和情景意識。其次,就教學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注重對創新創業理論講解要素的同時,注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就業觀,注重對學生主觀能動意識、開拓精神、受挫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專業教學中注重體驗式、項目孵化式、探究式等多元教學模式的應用[18]。最后,就學校而言,要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及早培養,利用好新生入學教育,專業教育等“第一印象期”,廣泛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例如,專業實踐訓練、各種社會實踐和創業實踐、各類學科競賽、增加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實踐學分等,在全校營造敢闖、會拼的濃厚氛圍,引導學生享受創新創業的樂趣,激發創新創業的意愿。
當前,我國已步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我們要以新時代融合、發展理念所具有的科學性、前瞻性、辯證性來推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政府要積極“搭臺”“建樓”,打通校、政、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高校要加強對專業的優化布局和實踐創新,在專創融合過程中進行鏈條和功能的重組;學生要轉變認識,強化意識,積極融入。同時,隨著產業、材料、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高校的專創融合工作也要關注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四新”建設和交叉學科的發展,進行必要的創新評估和實踐檢驗,構建適應新時代高校專創融合的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