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穎 顏珂 卜金枝
【摘要】 目的 探討社會支持網絡干預對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心理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予以院外常規健康隨訪,觀察組予以社會支持網絡干預,均持續干預6個月。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采用幸福感指數、心肌梗死多維度量表(myoeardial infarction dimensional assessment scale,MIDAS)、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及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評估患者主觀幸福感、生活質量、社會支持度及對疾病的應對方式。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消極應對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幸福感指數、SSRS、積極應對及MIDA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社會支持網絡干預有利于改善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對疾病的應對方式,可提高患者主觀幸福感、生活質量和社會支持度。
【關鍵詞】 社會支持網絡;心肌梗死;心理狀態;主觀幸福感;生活質量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6-0128-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5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統常見病,是由于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急劇堵塞造成的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性疾病[1]。隨著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增加,心肌梗死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介入治療已成為治療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改善患者預后,促使患者恢復健康并快速回歸到工作崗位。研究顯示[2],心肌梗死患者術后的職業康復不僅可反映心臟是否康復完全,還可用于評估臨床療效。部分患者因心功能出現損傷障礙,導致重返崗位后易引發負性情緒,加之工作壓力及人際關系的影響,使患者工作不順利,幸福感降低,因此需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快速重返工作崗位。社會網絡支持通過多方面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逐漸適應環境,緩解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心理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3]。目前社會網絡支持在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中的應用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支持網絡干預對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心理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
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齡34~55歲,平均(44.56±2.48)歲;體質量指數19~22 kg/m2,平均(20.54±0.32)kg/m2;高中及以下學歷16例,高中以上14例。
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34~55歲,平均(44.68±2.33)歲;體質量指數19~22 kg/m2,平均(20.29±0.41)kg/m2;高中及以下學歷18例,高中以上12例。
2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及學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均為經介入治療后已出院的心肌梗死患者,且患者在出院后3~6個月重返工作崗位。
排除標準:存在溝通和認知障礙者;存在精神疾病史者;存在其他臟器病變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院外常規健康隨訪。出院時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心肌梗死的病因、臨床表現和介入治療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等,對患者給予心理、健康教育、飲食輔導和用藥指導,每2周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恢復和預后情況,再次叮囑相關注意事項。
觀察組予以社會支持網絡干預。(1)社會支持。家庭方面,護理人員叮囑患者家屬多陪伴、鼓勵并支持患者,關注其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讓患者感受到親人、朋友的關心與家庭的溫暖;對于出現負性情緒的患者,及時給予心理輔導,緩解負性情緒;每月舉行1次家庭護理交流會,邀請恢復較好的患者家屬分享相關經驗,介紹更好的干預措施。患者自身方面,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后,根據患者學歷水平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方法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引導患者講解自身內心感受,及時開導患者,幫助患者順利完成工作;告知患者負性情緒對疾病和生活的危害,改變患者錯誤認知,形成正確的觀念;為患者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指導完成正念訓練、冥想放松等,轉移注意力,緩解負性情緒,最大限度激發患者潛能,增強治療信心。情感方面,家屬或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安慰及鼓勵,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決定,幫助患者穩定情緒;每周讓家屬帶患者到公園散心,感受外界環境的美好,使患者身心得以放松,情緒得以緩解。(2)網絡干預。于患者出院前,建立病友微信交流群,并邀請患者加入群聊。護理人員每天在群里推送有關疾病知識,鼓勵患者在線留言、咨詢,分享經驗和交流心得等,安排1位護理人員解答患者的留言和咨詢,對于不能解答的問題邀請醫生幫助解答。邀請既往恢復良好的患者在群里分享經驗,講述自身經歷,以此激勵其他患者,使他們建立恢復的信心。
2組均持續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心理狀態
于干預前1 d和干預6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4]評估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SAS評分<50分為正常,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情況越嚴重;SDS評分<53分為正常,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
1.3.2 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度及應對方式
于干預前1 d和干預6個月后,采用幸福感指數[5]、SSRS量表[6]和SCSQ問卷[7]評估患者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度及對疾病的應對方式。幸福感指數包括總體情感指數量表(8個項目)和生活滿意度問卷(1個項目),總分為2.1(最不幸福)~14.7分(最幸福),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90。SSRS量表由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社會支持利用度(3條)3個方面共10個條目組成,總分12~66分,分數越高,社會支持度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96。SCSQ包括積極應對(12個條目)和消極應對(8個條目),采用0~3分計分法,0分、3分分別代表“不采用”“經常采用”,該量表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90、0.780。
1.3.3 生活質量
干預前1 d和干預6個月后采用MIDAS量表[8]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由軀體活動(12條)、安全性(9條)、情緒反應(4條)、依賴性(3條)、飲食(3條)、擔心用藥(2條)及藥物不良反應(2條)7項內容組成。采用1~5分計分法,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3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滿足正態分布、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度及應對方式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幸福感指數、SSRS、積極應對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MIDA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隨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并逐漸趨于年輕化。心肌梗死患者病后重返工作崗位成為臨床重點關注問題。馬驕娜等[9]研究結果顯示,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崗位后不僅提高了生活質量,還改善了社會功能,故重返工作崗位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遠期預后中發揮重要作用。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因心功能受損,回歸工作后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自感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敏感。因此,制定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對幫助患者術后順利回歸工作崗位有積極作用。本研究通過探討社會支持網絡干預對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心理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期為臨床選擇合適的干預方案提供經驗及指導。
社會支持網絡干預是指個體體驗到來自家庭、個人、親密伴侶、朋友等提供的支持及被重視程度,不僅可使患者感受到物質方面的支持,還可讓患者感受到心理及情感支持,進而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增強幸福感[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2組患者SAS、SDS、消極應對評分均降低,積極應對、SSR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SAS、SDS、消極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積極應對、SSR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社會支持網絡干預用于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中可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改變患者對疾病的應對方式,提高社會支持度。從社會支持和網絡支持2個方面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干預,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輔導等多種方式提高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改變患者錯誤觀念。患者主動與家人、領導、朋友等溝通,說明自身身體狀況,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以積極樂觀的方式面對疾病,可以增強治愈信心。播放輕柔舒緩音樂,指導患者完成正念訓練、冥想放松等,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其不良情緒,減輕心理負擔。舉行家庭護理交流會,邀請恢復較好的患者家屬分享相關經驗,幫助患者樹立恢復信心,引導正確面對疾病,有助于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治愈信心。
主觀幸福感是指人們對自己生活做出的各種正面、負面評價以及對其經歷的情感反應。心肌梗死患者術后重返工作崗位會出現工作能力下降、對軀體癥狀控制不佳、缺崗等一系列社會功能缺陷問題,導致患者心理負擔加重,主觀幸福感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
2組患者幸福感指數、MIDA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社會支持網絡干預有利于提高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主觀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究其原因,可能是社會支持網絡干預利用家庭、情感、自身及網絡方式,幫助患者獲得更多的家庭關懷和溫暖,滿足患者被關心、被理解和被支持的心理需求,增強安全感,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預后,有利于提高患者主觀幸福感及生活質量,從而使患者重返工作崗位后順利完成工作。
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引導患者講述自身內心感受,盡可能地尊重、鼓勵和支持患者,帶患者到公園散心,使得患者情緒得到緩解,提高主觀幸福指數,逐漸建立重返崗位工作的信心,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社會支持網絡干預在心肌梗死后重返工作崗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不僅有助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主觀幸福感、生活質量和社會支持度,還可改善患者對疾病的應對方式,使患者以積極的方式面對,提高患者社會功能,幫助患者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 孫秋.預見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滿意度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2):299-301.
[2] 武艷妮,王蓉,欒春紅,等.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臟康復護理[J].護理學雜志,2021,36(5):5-9,39.
[3] 陳馨,白忠良,陶生生,等.社會網絡對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8,27(11):1011-1015.
[4] 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9):676-679.
[5] 鄧建軍,盧希起,李慶安,等.主觀真實-持續幸福感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2):335-338,343.
[6] 劉繼文,李富業,連玉龍.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1):1-3.
[7] 朱宇航,郭繼志,羅盛,等.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在老年人群體中的修訂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衛生統計,2016,33(4):660-664.
[8] 王文茹,LOPEZ V,THOMPSON D R,等.心肌梗死多維度評估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7-11.
[9] 馬驕娜,孫桂芝,韓永奎.正念減壓訓練對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負性情緒知覺壓力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21):1921-1924,1933.
[10] 楊婷婷,趙振娟.社會支持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屬照顧能力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5):813-815,819.
[11] 溫元凱,宋洋洋,于婧.網絡支持干預在乳腺癌病人康復過程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9,33(5):824-827.
(編輯:郭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