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靜 羅佩蓉 李穎芳 周成 熊佳 張寧 徐琳 辛倩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 南昌 330038)
睡眠是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行為過程,對機體的思維活動、代謝、免疫、內分泌等機能都有深刻影響。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礎,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睡眠障礙發病率日益增高,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表現形式,患病群體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在一項關于失眠的流行病學調查中顯示,中國人群失眠的患病率為26.7%,有接近50%受調查對象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1/4 達到了失眠的診斷標準。失眠癥狀經常波動,50%的患者會由急性失眠演變為慢性失眠。失眠的所有癥狀中以睡眠維持困難最為常見,這部分人群達到61%,而早醒、入睡困難分列第2、3 位,占比分別為52%和38%。失眠中醫又稱“不寐”,常表現為睡眠始發障礙和睡眠維持障礙,長期處于失眠狀態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上治療失眠,常以苯二氮 類、非苯二氮 類、抗焦慮抑郁等藥物為主,長期服用是否會有耐藥性、成癮性或其他不良反應是患者選擇臨床用藥時考慮最多的因素[3]。中醫外治法治療失眠有獨特的療效,臨床研究發現,單純運用頭部循經推拿、熱敏灸腧穴等方法治療失眠有理論依據支持,也在臨床實際運用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4~5]。本研究探討頭部循經推拿聯合軀干體表的熱敏灸腧穴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10月就診于醫院的60 例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且在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女18 例,男12 例;年齡21~64 歲,平均年齡(47.53±10.93)歲。觀察組女16 例,男14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6.50±10.45)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南昌市洪都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批號:KYKS-2023026)。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CCMD-3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6]中的失眠診斷標準:患者出現失眠癥狀,并伴隨出現如入睡困難、睡而易醒、醒后不容易再次入睡、睡眠多夢、白天時精神疲乏、周身無力困倦等;患者每個星期至少出現3 次睡眠障礙及其伴隨的一系列癥狀,并且這種現象持續出現1個月以上;患者對于失眠障礙及其系列癥狀感覺到非常苦惱,甚至引起精神障礙的相關癥狀,或嚴重妨礙工作、交往等社會功能;患者僅僅出現睡眠障礙的癥狀,但是經過檢查并不是由其他疾病影響引起的。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失眠診斷標準:患者入睡時比較困難,出現輾轉反側的現象;患者不能正常進入熟睡階段,每天的睡眠時間大幅度減少;患者睡眠較輕,時常因為聲音等原因覺醒,一旦覺醒后則不能再次入睡;患者容易做夢,經常被噩夢驚醒,自我感覺整晚都在做夢;患者白天時精神狀態差,全天的睡眠時間不足5 h;患者一系列癥狀已經持續存在1 個月以上。
1.3 納入標準 具有明顯的失眠、多夢、易醒、精神疲憊等癥狀;符合有關失眠癥的中醫診斷標準和西醫診斷標準;血液生化指標、影像學結果等可排除系器質性病變引發的失眠。
1.4 排除標準 年齡處于18 歲以下或65 歲以上;處于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并發內臟疾病、造血系統功能障礙等重大疾??;有精神類病史;并發咳嗽發熱、身體疼痛、某些疾病術后等影響睡眠的病癥;存在聲音、光線、臥具等外界環境干擾睡眠的因素;不符合相關的納入標準,不能夠按照相關規定開展治療,無法準確評判治療效果。
1.5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用頭部循經推拿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囑患者仰臥位,放松肌肉,閉目安神,推“上星”,用拇指螺紋面自印堂穴到上星平推,力度、速度適中,速度均勻地做36 次;推“頭維”,從印堂至頭維,力度、速度適中,速度均勻地做36 次;抹眉,從攢竹至絲竹空,力度、速度適中,速度均勻地做36 次;揉太陽穴,兩手指端揉按太陽穴,順時針、逆時針各10 次;叩印堂,中指叩擊印堂36 次;叩百會,中指叩擊百會36 次;輕拍頭部3 分鐘;輕揉雙側風池穴10 次。(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熱敏灸腧穴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取患者俯臥位,依次為雙點溫和灸心俞穴、單點溫和灸至陽穴,然后取患者仰臥位,依次單點溫和灸神闕穴和雙點溫和灸涌泉穴。所有穴位都出現先有透熱,繼而熱感擴散、傳導,最后熱敏灸感消失的過程為宜。(3)兩組各自按照上述方法標準化操作,治療頻次和周期統一,均為每日治療1 次,連續5 d 為一個療程,期間不間斷,1 個療程后休息1~2 d 繼續治療,治療3 個療程,治療結束后1 個月對患者進行臨床隨訪,以評價后續療效。
1.6 觀察指標 (1)失眠臨床評分[8]:從失眠臨床指標角度對失眠狀況進行評判,總分范圍為0~27 分。對患者每晚的睡眠狀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填寫《失眠臨床指標積分表》,將表中各項癥狀的積分相加后判斷。輕度0~9 分,中度10~18 分,重度19~27 分。(2)中醫證候積分[8]:從中醫證候學指標角度對于失眠狀況進行評判,總分范圍為0~21 分。對患者每晚的睡眠狀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填寫《失眠中醫證候學指標積分表》,將表中各項癥狀的積分相加后判斷:輕度0~6 分,中度7~13 分,重度14~21 分。(3)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9]:該量表由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睡眠時間等7 個維度構成,每個維度0~3分,總分為0~21 分,睡眠情況越好評分越低。(4)療效:參照《不寐(非器質性失眠癥)中醫診療方案(試行)》[10]療效評定。臨床痊愈:患者睡眠基本恢復正常,睡醒后精力充沛;顯效:失眠癥狀明顯改善,睡眠時長≥6 h;有效:失眠癥狀有所好轉,睡眠時長為5~6 h;無效:失眠癥狀無改善??傆行?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失眠臨床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臨床評分均較前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失眠臨床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失眠臨床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19.60±3.40 19.70±3.55 0.111 0.912 13.40±3.68*10.63±3.94*2.814 0.007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前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更佳(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16.27±3.29 16.27±3.68 0.000 1.000 10.10±3.48*7.43±4.01*2.754 0.008
2.3 兩組PSQI 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PSQI 評分均較前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15.17±3.40 15.23±3.80 0.064 0.949 10.37±3.43*7.77±3.73*2.810 0.007
2.4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療效比較[例(%)]
有學者認為失眠可從身體、生理、心理、精神、藥理等五個方面追溯病因。現代神經生理學研究證實“睡眠-覺醒節律”是中樞特定結構主動活動的過程,受人體內生物鐘的調控影響,因此失眠日久可影響人體各項身體機能,如降低記憶力、計算力[11],擾亂人體糖脂代謝[12],引發偏頭痛[13]等。失眠在中醫學上歸屬“不寐、目不瞑”等范疇?!饵S帝內經》認為人稟天地之氣以化生,上焦之氣化為陽,下焦之氣化為陰。白日里人的言語勞作使陰陽之氣化皆有消耗,夜間入睡時上焦之陽氣下降潛藏與下焦之陰氣交感和合,則可實現“陰陽互根,生化有?!?。若人體陽氣浮躍,不能潛藏,陰陽失于和合,則夜寐不安,白日萎靡[14]。所以,失眠癥狀的出現根本病機在于“陽不入陰,陰陽失調”,其病位在心,與肝脾等臟腑密切相關,并指出治療當以“調和陰陽”為大法。而明代醫家張景岳則從“辨邪正”加以立論,提出“神不安則不寐”,“不安”的原因一為邪氣困擾,一為營氣不足,有邪不寐以邪去而神自安,無邪不寐以養營而神自安。當代諸位國醫大師對失眠的認識及遣方用藥也是各有所長:顏老立足“氣有余便是火”,一則火擾心神致失眠,一則郁火灼絡傷津耗氣,氣血不足而心神失養,也致失眠長年不愈,故治療上尋求氣血平衡之道,瀉有余補不足,使木郁達之,火郁發之[15]。路老認為素體虛弱衛外不固者一旦遭遇風寒入侵致營衛失和,則衛氣不能由陽入陰而見不寐[16]。朱老擅用對藥治失眠,尤喜用蜈蚣合雞血藤于頑固失眠屬脾腎陽衰者,取兩者一以溫壯元陽,一以活血補血之效[17]。
豐富的理論基礎及臨床經驗、副作用少、標本兼治等優勢特點長期以來一直是中醫內治法治療失眠的主要手段。但隨著當下社會快速發展,工作節奏的加快,失眠患者選擇使用傳統口服中成(草)藥治療時,常會出現漏服、少服或錯過時間服用藥物等問題,從而導致臨床療效欠佳。于是探索非藥物療法如:針灸、推拿、艾灸等中醫外治技術手段隨之興起,并收獲了不錯的臨床療效,且因具有可靠、安全、經濟等優勢,而逐漸被更多患者所選擇[18]。
本研究采取頭部循經推拿聯合軀干部的熱敏灸腧穴治療?!邦^為諸陽之會”,頭面部穴位比較密集,采用頭部循經推拿之法刺激頭部經絡、穴位可以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鎮靜安神作用。在操作時,患者向操作者反饋有酸、脹、痛等感受,說明循經推拿手法“得氣”?,F代機制研究證實,頭部按摩可刺激神經末梢機體反射弧,對大腦的興奮性進行調節,進而促進腦部血供恢復[4]。而且從人文關懷角度,不用頭面部的穴位針刺也可以消除患者對針刺行為的恐懼,讓患者平復心情,更好地配合治療過程。同時,頭面部不施灸,也是避免因艾條的煙氣刺激眼、鼻、口腔等器官,引起患者的不舒適感。陳日新[19]教授總結出熱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為艾熱,失眠是熱敏灸療法的優勢病種之一,熱敏灸法的高效性、可重復性、舒適性、低價性等優勢,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20]。熱敏灸屬于一種新型的灸法,根據其原理“灸之要,氣至而有效”,我們充分運用熱敏化腧穴透熱、擴熱、傳熱等特性進行實踐[21],以總結其對失眠的確切治療。相較于傳統灸法,熱敏灸可激發各個腧穴的傳感潛能,產生“小刺激大反應”的效果,從而促進經氣運行,使氣至病所,起到疏通經絡氣血、調理臟腑陰陽的作用。所選取的穴位中,心俞在軀體背部第5 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屬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一處穴位,是心臟脈氣轉輸之處;至陽穴在背部正中第7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為督脈陽氣最盛的五穴之一,故至陽穴具有激發陽氣、安神定志的作用;神闕位于臍中,屬任脈要穴,艾灸熱敏化該穴位可通調全身;涌泉有典型的定位方法,即蜷足時足底前部凹陷處,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上的井穴,有交通心腎、滋陰降火、內守心神的作用。對以上易熱敏化腧穴進行熱敏灸治療,使其在艾熱刺激下極易發生灸性感傳,實現氣至病所而奏效的目的[22~23],同時少而精的選穴也減輕了患者長期一種體位進行治療的不舒適感。艾是熱敏灸治療用材的主要原料,《黃帝內經》最早記載艾的使用方法,如水煎、煙熏、熏蒸等?,F代藥理研究從對艾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進行分析后證實艾具有增強免疫、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解熱鎮痛、安神等作用,特別是艾葉炭納米類成分經證實可以選擇性滅活革蘭陰性菌,發揮一定的抗菌作用[24]。而從艾灸治療的藥理效應和作用途徑的研究中,也找到了證據支持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輻射[25~26]、光輻射[27],經過表皮、結締組織、血管、神經系統的滲透和吸收,能為機體細胞活動提供能量,特別是在細胞免疫、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環等方面產生積極效果[28~29]。
本研究將頭部循經推拿與熱敏灸腧穴聯合用于對失眠癥的治療,經觀察分析認為兩者有機結合后的治療療效確切。從失眠臨床指標角度、中醫證候學指標角度及PSQI 評分角度對于失眠狀況進行評判,頭部循經推拿聯合熱敏灸腧穴治療失眠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單純頭部循經推拿法治療失眠(P<0.05)。說明頭部循經推拿聯合熱敏灸腧穴治療能明顯改善睡眠率、睡眠質量、睡眠進程及睡眠結構,提高臨床療效。綜上所述,頭部循經推拿聯合熱敏灸腧穴治療失眠療效確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緩解焦慮,減輕伴隨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