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培 李冰雪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兒童糖尿病是在兒童階段發生的血糖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因為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使兒童的血糖長期處于高水平,病情嚴重者會引起代謝性酸中毒,甚至糖尿病昏迷等,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需采取科學措施予以干預[1~2]。目前,糖尿病患兒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糖尿病疾病管理,包括科學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嚴格控制飲食、開展適量運動、不良事件預防等。但因疾病管理較為復雜且患兒自護能力較低,常規管理措施很容易加重患兒的心理壓力,降低其心理韌性水平,進而引起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血糖控制效果,大大增加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應用有一定局限。前饋控制是新興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基于病情嚴重程度、護理隱患、不良事件等建立相應的預防措施,從而改善護理工作過程中的細節,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已逐漸得到應用和推廣[3~4]。目前,前饋控制護理模式已在成人糖尿病、手術等臨床中開展率較高,但兒童糖尿病應用前饋控制護理的研究鮮有報道。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前饋控制護理對糖尿病患兒血糖水平、心理韌性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3 年3 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126 例糖尿病患兒,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3 例。兩組基線資料[年齡、病程、性別、疾病分型、體質量指數(BMI)]均衡可比(P>0.05)。見表1。本研究已獲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理字20190012045 號)。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s)
組別n年齡(歲)病程(年)性別[例(%)]男女疾病分型[例(%)]1 型2型BMI(kg/m2)對照組研究組t/χ2 P 63 63 10.24±3.26 10.08±3.41 0.269 0.788 3.26±0.52 3.24±0.55 0.210 0.834 30(47.62)32(50.79)0.127 0.722 33(52.38)31(49.21)35(55.56)33(52.38)0.128 0.721 28(44.44)30(47.62)22.09±0.52 22.06±0.53 0.321 0.749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認知功能、溝通能力與視聽覺正常;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5];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心、肝、腎功能正常;免疫功能正常;病情穩定,無相關并發癥。(2)排除標準:合并急慢性感染疾病、傳染性疾病;患有惡性腫瘤;合并間歇性精神病、躁郁癥、自閉癥等精神疾病。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1)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運用兒童心理學知識通過鼓勵、贊揚的話語來引導患兒消除其抑郁、焦慮、逆反心態。(2)宣教干預:以宣傳動畫、有獎競答、插圖漫畫等多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向患兒及家屬講解糖尿病發病原因、不良事件(包括并發癥、護理不當行為等)危害及預防措施、胰島素及胰島素泵使用方法及作用、飲食管理、運動療法、生活管理、血糖監測及控制目標等內容。(3)生活干預: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飲食、休息、運動方案,并聯合家屬監督患兒執行。
1.3.2 研究組 開展前饋控制護理干預。(1)成立小組:成員主要有護士長、責任護士、專科醫生、兒童保健師、營養師。全組成員商討后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對涉及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步驟以思維導圖形式逐一展開并進行詳述。(2)風險預防干預:小組討論并羅列出護理期間可能出現的影響血糖控制效果危險因素,如負性心理、并發癥、胰島素泵使用錯誤、飲食及運動不合理等,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并依據患兒臨床反饋方案予以完善。(3)飲食干預:發放本院自制的糖尿病患者飲食知識調查問卷給家屬及患兒填寫。由責任護士回收問卷并匯總信息,由責任護士宣教飲食原則及飲食治療意義。由營養師為患兒設計出每日需攝熱量總和、餐種組成、總量等,并要求家屬嚴格遵循糖尿病飲食處方喂養患兒。(4)運動干預:由保健師依據患兒愛好和體能為患兒制定運動方案,宣教運動干預對血糖控制的作用。以中、低運動強度交替開展慢速走、中速走、慢跑等運動項目,超過40 min/d。定期測定患兒血糖血脂、BMI 及腰臀比等指標,根據運動記錄實時調整運動方案,并進行運動指導。(5)并發癥預防:責任護士嚴格執行交接班及每日定點查房檢查制度,并詳細向患兒家屬說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其識別方法與緊急處理措施,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6)胰島素泵干預:責任護士每日清晨及晚上查房時均需核查泵電池量,指導家屬學習基礎胰島素率、餐前追加量等參數調節方法。指導家屬掌握胰島素泵安裝步驟、輸注注意事項。定時檢查胰島素泵管情況,避免折疊和脫出情況出現。責任護士定時測定患兒血糖,記錄血糖監測日志,血糖異常時第一時間聯系主治醫生對胰島素用量進行調整。(7)心理干預:由主治醫師協同小組其他成員在問診或護理時以溫柔語言、輕柔動作給予患兒鼓勵與心理支持;并聯合家屬按照情志相勝法的核心思想(以思勝恐、以怒勝思、以喜勝憂、以悲勝怒),指導患兒維持平和的態,移情易性,抑制不良情緒;鼓勵患兒主動向責任護士表達自己真實想法,責任護士要及時通過音樂療法、情緒轉移法疏導患兒消極情緒;讓患兒家庭與其他患兒家庭組成互助群體,在家庭間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互相進步的良好氛圍。兩組均干預2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血糖情況。在干預前及干預2個月后,分別抽取患兒3 ml 晨起空腹靜脈血,離心得上層血清,采用URIT-81 型血糖分析儀(廠家: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以氧化電極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水平。于患兒用餐后2 h 采集指尖血,采用血糖分析儀測定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2)心理韌性水平。在干預前及干預2 個月后,采用心理韌性量表(CD-RISC)[6]評估患兒心理韌性,共3 個維度,分別為堅韌、力量、樂觀,共25 個條目,使用Likert5 級評分法分別賦予0、1、2、3、4 分。總分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韌性水平越好。(3)負性心理。干預前及干預2 個月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兒抑郁程度,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兒焦慮程度,上述量表均包括20 個條目,采用Likert5 級評分法(0~4 分),各條目相加得總粗分后×1.25=標準分,標準分分數范圍均為0~100 分[7]。抑郁及焦慮程度與分數成反比。(4)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電解質紊亂、低血糖、高血酮、胰島素泵滲漏、代謝性酸中毒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 干預前兩組FPG、2 h PG和HbA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個月后研究組FPG、2 h PG 和HbAlc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HbAlc(%)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FPG(mmol/L)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2 h PG(mmol/L)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63 63 t P 8.34±0.32 8.31±0.29 0.551 0.582 6.32±0.20*5.65±0.17*20.260 0.000 14.26±1.35 14.29±1.40 0.122 0.903 10.32±1.22*8.65±0.99*8.437 0.000 9.27±0.24 9.30±0.26 0.673 0.502 7.84±0.32*5.92±0.28*35.840 0.000
2.2 兩組心理韌性水平對比 干預前兩組CD-RIS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個月后研究組CD-RISC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CD-RISC 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CD-RISC 評分對比(分,±s)
組別n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tP對照組研究組63 63 3.985 9.647 0.000 0.000 t P 57.86±10.25 57.49±10.99 0.195 0.845 65.35±10.84 76.84±11.52 5.765 0.000
2.3 兩組負性心理對比 干預前兩組SAS、SD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個月后研究組SAS、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負性心理對比(分,±s)

表4 兩組負性心理對比(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SDS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SAS干預前 干預2個月后63 63 t P 61.02±5.32 60.32±4.28 0.814 0.417 41.32±6.52*33.65±4.65*7.602 0.000 58.26±5.32 58.19±5.95 0.070 0.945 50.32±5.25*40.65±4.98*10.607 0.000
2.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干預期間未出現不良事件,對照組出現6 例,研究組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例(%)]
糖尿病具有終生性及不易控制性等特點,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兒身心發育還不成熟,且文化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開展常規護理無法提供長期性、專業性及系統性的護理服務,往往存在患兒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及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較高等不足[8~9]。隨著全球對公共健康問題的重視不斷提高,如何有效改善糖尿病患兒的護理質量成為臨床研究重點。
前饋控制是一種在工作之前預測好工作期間可能出現的后果并提前進行預防處理,以避免偏差出現的質量控制方法[10]。前饋控制以預防性處理為準則,應用于醫療衛生領域內能夠有效避免危險因素對治療干預效果的影響,最大程度保證患者利益。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2 個月后FPG、2 h PG 和HbAlC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將前饋控制護理用于糖尿病患兒中,可更好地控制患兒血糖水平。推測原因可能在于:(1)前饋控制護理模式下組建專門的護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全方面、多角度、深層次剖析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利于保證護理措施實施的系統性及規范性[11~12]。其中由營養師管理患兒飲食方案,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制定需攝熱量總和、餐種組成、餐食總量,可有效保證患兒營養攝入及糖分攝入情況;由保健師管理患兒運動方案,根據患兒喜好及身體耐力為其制定針對性運動方案并提供相應的運動指導,可有效保證運動質量,利于增強患兒的身體素質,對控制血糖可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由專科護士管理患兒胰島素泵使用情況及血糖情況,可更好地使用胰島素泵,利于精準控制血糖水平。(2)前饋控制護理下將健康宣教劃入每個具體的護理單元中,在開展相應的護理措施時實施針對性宣教,如在進行飲食干預時集中宣教飲食原則及飲食治療意義;在進行運動護理時集中宣教運動干預對血糖控制的作用;在胰島素泵干預時著重宣教胰島素泵使用相關知識,可有效提升宣教效率,增強患兒及家屬對宣教知識的掌握程度,可幫助消除危險因素以提升血糖控制水平[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2 個月后CD-RISC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SDS 評分及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將前饋控制護理用于糖尿病患兒中,可更好地提升其心理韌性水平,減輕負性心理。分析其原因為,前饋控制護理下認識到負性心理對護理質量的不良影響,并積極采取措施予以干預。具體為醫護人員以溫柔語言、輕柔動作來進行問診及護理,可讓患兒感受到相應的心理支持與心理安慰;護理人員聯合家屬按照情志相勝法來幫助患兒緩解負性情緒,可有效消除患兒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其心理韌性水平;通過鼓勵患兒勇敢表露自身想法,醫護人員找準時機用音樂療法、情緒轉移法等方法可幫助患兒疏導不良情緒;通過引導患兒家庭間形成互助群體后可由此構建新的人際關系,獲取新的社會支持,以上措施均有利于提升患兒的心理韌性水平及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不斷恢復患兒的心理健康[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實施前饋控制護理后將不良事件發生率降為0 例,相比對照組6 例明顯降低,也可證明前饋控制護理效果更好,在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將前饋控制護理用于糖尿病患兒中,可更好地控制患兒血糖水平,提升心理韌性水平,減輕負性心理,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