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陳曉芬 巫曉芬 張穎
(廣東省惠州市皮膚病防治研究所 惠州 516001)
痤瘡是臨床皮膚科常見的以毛囊皮脂腺為單位的慢性炎癥疾病,病發對象無性別差異,且好發于青春期的男性或女性[1]。病發機制主要與皮脂腺脂質分泌過度、炎癥反應的發生等原因有關[2]。同時,遺傳、心理壓力等也是影響發病或病情加重的重要影響因素。雖部分患者病情會隨時間推移出現一定程度緩解,但有病程長、易反復,且有明顯損容性等特點,易引起容貌焦慮、自卑心理等而不被患者接受。此外,炎癥性痤瘡皮損還易形成如痤瘡紅斑等常見后遺癥。已有研究表明,83%的痤瘡瘢痕由痤瘡紅斑引起[3]。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患者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痤瘡皮損本身的改善。因此在中重度面部痤瘡的治療過程中,應重視對于痤瘡紅斑的早期干預,以縮短痤瘡及痤瘡紅斑整體治療周期,滿足患者對痤瘡治療的進一步需求。故療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并且能同時對痤瘡紅斑進行早期干預的治療方案是目前臨床治療痤瘡的關注重點。目前針對中重度痤瘡,臨床常規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異維A 酸口服治療,雖能針對痤瘡發病四個關鍵病理生理環節,但是對于痤瘡紅斑無治療效果[4]。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強脈沖光(Intense Pulse Light,IPL)在痤瘡治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且收到較好療效[5]。本研究基于過往研究基礎之上,利用雙波長(420 nm+560 nm)IPL 聯合異維A 酸治療中重度痤瘡,研究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同時通過對痤瘡紅斑進行早期干預,為優化中重度痤瘡治療,引入中重度痤瘡新的聯合治療方案,提供臨床研究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就診于廣東省惠州市皮膚病防治研究所皮膚科的面部中重度痤瘡患者共計8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 例。研究組男27 例,女13例;病程2~21 個月,平均(13.4±3.9)個月;年齡18~28 歲,平均(21.18±4.68)歲;Ⅱ級面部痤瘡18例,Ⅲ級面部痤瘡14 例,Ⅳ級面部痤瘡8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病程3~20 個月,平均(14.1±3.7)個月;年齡19~28 歲,平均(22.31±4.16)歲;Ⅱ級面部痤瘡16 例,Ⅲ級面部痤瘡11 例,Ⅳ級面部痤瘡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全部試驗過程均符合醫學倫理標準,并經廣東省惠州市皮膚病防治研究所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2022CZ010188)。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18~30 歲;符合《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9 修訂版)》[6]中關于痤瘡的相關診斷標準;參照全球痤瘡綜合分級系統(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7]評估為Ⅱ~Ⅳ級的面部痤瘡患者;入組前4 周內未接受其他痤瘡藥物治療;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知情本試驗全部內容,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瘢痕體質者、光敏感者、長期室外工作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未來1 年內有妊娠計劃者;面部合并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瘡、特應性皮炎等其他炎癥性皮膚病者;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糖尿病、高脂血癥者;既往有嚴重精神病史或治療從依性較差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異維A 酸藥物治療:口服異維A 酸軟膠囊(國藥準字H20055201),10 mg/ 次,2 次/d,共治療14 周;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注冊證號HC20150044),涂于患處,2 次/d,1 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1~2 個療程;阿達帕林凝膠(國藥準字H20065544)夜間點涂患處,1次/d,1 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8 個療程,醫師均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改善針對性調整外用藥劑量與療程。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雙波長(420 nm+560 nm)IPL 治療:雙波長IPL 治療時間為第2、5、8、11、14 周,治療設備采用飛頓二號光子工作站(美國飛頓激光公司),每次治療過程共分為兩個階段。第1 次采用560 nm 波長治療頭,參數設定為16~22 J/cm2、脈寬10 ms;第2 次采用420 nm 波長治療頭,參數設定為初始能量8~9 J/cm2,脈寬40 ms;治療參數根據患者面部具體情況(耐受程度、紅斑顏色、患者膚色)進行相應調整,光斑重疊不超過15%,每次能量可遞增1~2 J/cm2,IPL 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面部進行冷敷30 min。所有治療結束后,叮囑患者注意日常保濕與防曬,避免刺激性面部護理、美容等操作。
1.4 觀察指標
1.4.1 皮損情況 由非課題組的2 名資深皮膚科醫生在治療前、治療第2、5、8、11、14 周和隨訪第4 周利用數碼相機拍攝患者面部,獲取高分辨率面部圖像。盲態觀察和記錄患者皮損情況,包括病變計數、GAGS 評分。GAGS 評分[8]:將痤瘡易發部位分為前額、右頰部、左頰部、鼻部和下頜共五個區域,痤瘡病變的描述和評分為粉刺(1 分)、丘疹(2 分)、膿皰(3分)、結節(4 分),無痤瘡病變則視為0 分,各區域評分為該區域最嚴重病變的評分乘以面積因子(1~3),各區域評分之和即為總分。總分為0 則記為無;≤18分則提示痤瘡程度為輕度;19~30 分則提示痤瘡程度為中度;31~38 分則提示痤瘡程度為重度;>38 分則提示痤瘡程度為非常嚴重。
1.4.2 面部紅斑評分 由非課題組的2 名資深皮膚科醫生在室溫22 ℃~26 ℃、濕度40%~60%的環境下,采用VISIA 圖像分析儀(Canfield 科技公司,USA)在治療前、治療第2、5、8、11、14 周和隨訪第2周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紅色區指標并評分。紅色區可體現痤瘡紅斑的變化情況,VISIA 所生成分值的絕對數值越大,表明所選定區域的皮膚特征計數越強。
1.4.3 安全性及量表評價 (1)安全性評估:記錄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紅斑、水腫、脫屑。(2)量表評價:所有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即第14 周)完成皮膚科生活質量指數(DLQI)、視覺模擬量表(VAS)問卷。DLQI 評分[9]:該量表主涉及心理感受、日常生活、癥狀與軀干感受、社交娛樂、著衣選擇、體育鍛煉、性生活、工作、人際關系及治療等10 個維度,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從“完全不明顯”到“非常明顯”分別計分0~3 分,總分30 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差。VAS[10]評分:選用10 cm 長的直線,左右兩端分別代表“自覺無皮損”(0 分)和“自覺皮損程度嚴重”(10 分)。患者根據治療后自身面部情況進行評估,在直線相應部位標記,從“自覺無皮損”端至標記處之間的距離即為評分分數。
1.4.4 隨訪 治療結束后隨訪4 周,觀察并記錄患者皮損情況及面部紅斑情況,同時評估患者治療有效率及病變減少百分比。病變減少百分比=(治療前病變總數-治療后病變總數)/ 治療前病變總數×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療效判定:療效指數=(治療前分值-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療效指數<20%為無效;20%~60%為有效;60%~90%為顯效;≥90%為治愈[1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8.0 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歸納及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皮損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第2、5 周病變計數、GAGS 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第8、11、14 周及隨訪第4 周病變計數、GAG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時段皮損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各時段皮損情況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病變計數(個)治療前治療第2 周治療第5 周治療第8 周 治療第11 周 治療第14 周 隨訪第4 周研究組對照組12.38±3.40*22.59±4.18*11.984 0.000組別nGAGS 評分(分)治療前治療第2 周治療第5 周治療第8 周 治療第11 周 治療第14 周 隨訪第4 周研究組對照組40 40 t P 54.83±5.48 54.59±5.06 0.204 0.839 54.23±5.13 53.89±5.38 0.289 0.773 53.31±5.23 53.00±5.17 0.267 0.791 42.18±4.67*45.53±4.92*3.123 0.002 29.13±4.28*35.33±4.64*6.212 0.000 11.31±3.33*22.23±4.17*12.942 0.000 40 40 t P 28.13±3.48 28.59±3.86 0.560 0.577 27.89±3.20 27.93±3.37 0.054 0.957 27.31±3.11 27.23±3.29 0.112 0.911 22.36±3.64*25.53±3.14*4.171 0.000 16.15±3.22*19.60±3.38*4.674 0.000 8.01±2.06*12.83±3.17*8.064 0.000 8.59±3.64*13.03±3.72*5.394 0.000
2.2 兩組面部紅斑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第2、5 周面部紅斑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第8、11、14 周及隨訪第2 周面部紅斑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第8、11、14 周及隨訪第2 周面部紅斑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時段面部紅斑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各時段面部紅斑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治療前治療第2 周治療第5 周治療第8 周 治療第11 周 治療第14 周 隨訪第2 周研究組對照組40 40 t P 38.38±7.48 37.89±8.16 0.280 0.780 36.13±7.22 35.98±7.38 0.092 0.927 36.00±6.08 35.26±7.17 0.498 0.620 24.28±5.64*30.53±5.72*4.921 0.000 9.13±4.22*16.46±4.38*7.622 0.000 8.31±4.06*14.23±4.17*6.433 0.000 8.46±4.14*15.53±4.72*7.122 0.000
2.3 兩組病變減少百分比及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結束后隨訪4 周,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病變減少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變減少百分比及治療有效率比較(±s)

表3 兩組病變減少百分比及治療有效率比較(±s)
組別n病變減少百分比(%)療效[例(%)]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研究組對照組χ2/t P 40 40 75.13±5.36 48.20±8.13 17.491 0.000 20(50.00)8(20.00)13(32.50)7(17.50)4(10.00)15(37.50)3(7.50)10(25.00)33(82.50)15(37.50)16.875 0.000
2.4 兩組DLQI 及VAS 評分對比 治療結束時, 研究組DLQI 評分及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DLQI 評分及VAS 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DLQI 評分及VA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nDLQI 評分VAS 評分研究組對照組40 40 t P 7.13±1.48 10.59±2.86 6.795 0.000 1.23±1.01 3.38±2.01 6.045 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為紅斑2 例、脫屑1 例;對照組出現水腫2 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7.50%、5.0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0.05)。
痤瘡是臨床常見毛囊皮脂腺慢性炎性疾病,易發于青春期男女。其具體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但多數研究表明遺傳背景下激素誘導的皮脂腺過度分泌脂質、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和免疫反應等均與痤瘡發病及病情發展聯系緊密。面部中重度痤瘡由于炎性丘疹、膿皰等皮損,具有明顯的損容性,且痤瘡皮損消退后常遺留痤瘡紅斑、色素沉著及瘢痕形成,給患者的心理狀態、社會功能等多方面造成嚴重障礙。痤瘡紅斑是痤瘡炎癥的常見后遺癥,痤瘡紅斑包括毛細血管擴張與無粉刺表現的紅斑丘疹,均發生于炎癥性痤瘡皮損。其發生機制與炎癥急性期的痤瘡皮損及周圍組織炎癥狀態導致微毛細血管的紅細胞數量及血容量增加有關。同時有研究表明痤瘡紅斑并非單純的局部血管擴張和增生,而是血管和周圍組織發生了一種類似瘢痕樣的改變[12]。目前,維A 酸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針對治療痤瘡發病的唯一口服藥物,但對于痤瘡紅斑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口服或外用藥物,且有研究報道了IPL 在痤瘡治療中的成功應用[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第8、11、14周、隨訪第4 周病變計數、GAGS 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第8、11、14 周及隨訪第2 周面部紅斑評分相較于治療前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痤瘡紅斑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主觀評價方面,研究組的DLQI 評分、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隨訪4 周,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病變減少百分比仍明顯高于對照組。此外,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均可耐受,且在對癥處理后均有緩解。提示雙波長(420 nm+560 nm)IPL 聯合異維A 酸治療能有效改善中重度痤瘡患者癥狀,減少面部痤瘡皮損,緩解痤瘡紅斑,具備較高安全性。IPL治療痤瘡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光化學作用及選擇性光熱作用。其中,420 nm IPL 的作用原理在于其光毒性,當IPL 光源照射痤瘡皮損時,能通過光化學作用產生單線態氧和氧自由基等活性分子,而這些活性分子對痤瘡桿菌具有毒性作用,可使痤瘡丙酸桿菌凝固壞死[14]。同時,IPL 對于痤瘡紅斑治療也具備較好效果。560 nm IPL 與氧合血紅蛋白的吸收峰(542 nm)的波長匹配度極高,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能與之充分結合,并利用所產生光熱效應,封閉或破壞痤瘡后紅斑中出現擴張和增生的血管[15]。以上結論結合本研究結論進一步說明,雙波長(420 nm+560 nm)IPL 聯合異維A 酸治療,能促進患者面部痤瘡丙酸桿菌凝固壞死,抑制面部血管擴張和增生,從而緩解患者痤瘡皮損及痤瘡紅斑癥狀。
綜上所述,雙波長(420 nm+560 nm)IPL 聯合異維A 酸治療中重度痤瘡起效快,治療效果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皮損癥狀,同時對痤瘡紅斑有明顯改善,無明顯不良反應,聯合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