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 王文靜 杜麗萍#
(1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 鄭州 450000;2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 鄭州 450000)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作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能夠幫助冠狀動脈開設新的血液流通途徑,可達到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功能的目的[1~3]。而患者常會因疾病癥狀、對手術缺乏認知等因素,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手術療效;加之手術雖能暫時緩解患者癥狀、控制病情,但由于冠心病為慢性病,術后患者在生活中若不注重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其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率較高,不利于預后[4~5]。因此,積極開展圍術期護理對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保障患者遠期康復療效十分關鍵。常規護理僅注重基礎護理,且針對性不強,難以幫助患者培養健康行為;同時該護理方式對患者心理需求關注度不高,導致最終護理效果不佳。而應用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的分層護理模式,會在早期針對患者自身綜合素質及病情進行評價,并根據手術風險及存在問題匹配不同級別的護理人員,可保障護理服務的針對性;此外,該護理模式能夠充分考慮患者的身心需求,注重健康宣教,有助于患者養成健康行為,保障康復效果[6~7]。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的分層護理模式在CABG 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鄭州人民醫院行CABG 治療的患者68 例,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55~70 歲,平均(62.48±5.37)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Ⅱ級17 例,Ⅲ級10 例,Ⅳ級7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3 例;年齡52~70 歲,平均(61.13±5.26)歲;NYHA 分級:Ⅱ級18 例,Ⅲ級7 例,Ⅳ級9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已獲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鄭州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理字20190012086 號)。
1.2 入組標準 (1)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8]中冠心病診斷標準,且經冠脈造影確診。(2)納入標準:入院時伴有胸悶痛等典型疾病癥狀;首次接受CABG治療,且符合手術指征;凝血功能正常;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視力、聽力障礙;血壓、血糖控制效果差;肺、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患有其他惡性腫瘤、心臟疾病、精神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存在手術禁忌證;中途退出。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CABG 圍術期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術前護理人員為患者科普健康知識;術中監測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術后為患者做好飲食、用藥、康復鍛煉等指導。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的分層護理模式干預。(1)量化評估。收集并仔細查看患者相關資料(病歷、術前檢查結果、有無基礎疾病等內容)評估病情。通過與患者的交談,進一步評估、分析其自我管理能力、疾病/手術認知度、負面情緒、配合度等內容,并采用1~3 級評分法進一步明確其護理風險,患者高風險≥12 分,9 分≥中等風險<12 分,低風險<9 分。(2)分層護理。根據上述量化評估結果匹配護理人員并實施相應措施,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患者分別對應三級護理人員、二級護理人員、一級護理人員。(3)護理實施。術前: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多與患者交流,掌握其心理狀態及不良情緒源頭,及時給予患者安慰與鼓勵,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可為患者分享手術治療成功案例,幫助患者以樂觀心態面對手術;同時囑咐患者家屬做好陪伴角色,給予患者情感支持,使其感受到溫暖。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科普文章、分發宣傳手冊、短視頻、一對一講解等形式為患者科普病因、手術治療目的、配合注意事項、術后自我管理內容、預后情況等,同時應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認知水平調整宣教內容、頻率等。術中:保持手術室溫度及濕度適宜,營造良好手術室環境。幫助患者調整合適的體位,若發現患者過于緊張或恐懼,及時溫柔安撫。術中護理人員配合醫生操作,仔細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若有異常及時處理。給予患者暖風機或電熱毯保暖,以免發生低體溫現象。術后:及時向患者、家屬反饋手術情況及結果,并評估患者術后需求,明確康復目標。患者情況穩定后,按照流質、半流質、普通飲食的順序過渡。患者處于無意識狀態,給予被動運動,且每2 小時協助翻身1 次;護理人員輔助患者進行手腕、手指、踝等關節運動;患者意識清醒、病情穩定后可逐步開展上臂、肩及下肢鍛煉等,當患者能夠床邊站立,可逐漸過渡到下床活動。護理人員每天利用15 min 對患者展開健康宣教,包括術后注意事項、自我管理措施等內容;實施健康行為指導,告知患者不可隨意調整用藥方案,并遠離煙酒等。若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可添加患者或家屬微信,告知其通過視頻、圖片或文字等形式打卡相關健康行為,護理人員負責記錄、匯總;若患者打卡頻率較低,應及時聯系了解原因,督促患者盡快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術后應積極開展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康復信心;護理人員可通過播放優美音樂、愉快的話題交流、呼吸訓練等方法給予心理疏導。給予出院指導,包括自我管理、康復鍛煉、飲食及用藥等,告知患者培養健康行為。兩組均護理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各量表總分均為100 分,且SAS 評分>50 分,SDS 評分>53 分,表明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分數越高則表示相關情緒越嚴重。(2)自我管理能力。分別于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SMS)評價患者自我管理情況,單條目1~5 分,總分最低分為27 分,最高分為135 分,最終得分越高說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強。(3)心功能。分別于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采用心臟彩超機(徐州凱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KR-E80)測定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4)MACE 發生情況。護理結束后電話隨訪6 個月,統計患者是否發生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復發性心絞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上述兩項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分,±s)

表1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分,±s)
注:與同組同指標護理前比較,*P<0.05。
SDS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nSAS護理前護理后34 34 t P 61.21±5.42 61.35±5.73 0.104 0.918 41.25±4.85*50.89±4.12*8.833 0.000 60.78±5.24 60.11±5.53 0.513 0.610 42.08±3.79*51.23±3.01*11.024 0.000
2.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兩組CSM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CSM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分,±s)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分,±s)
組別n護理前護理后tP觀察組對照組34 34 19.529 12.953 0.000 0.000 t P 65.62±5.59 65.13±5.06 0.379 0.706 92.24±5.65 81.36±5.27 8.211 0.000
2.3 兩組心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LVEF、LVEDd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LVEF 高于對照組,LVEDd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心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同指標護理前比較,*P<0.05。
LVEDd(mm)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nLVEF(%)護理前護理后34 34 t P 42.81±4.37 42.69±4.48 0.112 0.911 56.15±3.05*50.26±3.47*7.434 0.000 51.21±5.34 50.89±5.26 0.250 0.804 44.15±3.87*46.23±3.39*2.357 0.021
2.4 兩組MACE 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MACE 發生率(2.94%)低于對照組(23.53%)(P<0.05)。見表4。

表4 兩組MACE 發生情況比較[例(%)]
CABG 手術是冠心病治療的首選方式,但存在一定創傷性,而大多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缺乏了解,術前常會對手術結果過分擔憂引起焦慮,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心理障礙,阻礙術后恢復;此外,由于患者普遍年齡較大,其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術后疾病復發風險較高,影響預后[9~11]。故需盡快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的分層護理模式在準確評估患者病情、自我管理能力后,通過量化分級分配不同等級護理人員,可最大限度保障護理服務的高效性及針對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量化評估的分層護理模式可減少圍術期CABG 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有助于調節患者心理狀態。究其原因是因為術前通過對患者進行量化評估,能夠明確風險等級,有助于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由此也能夠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使其友好配合手術,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手術全程護理人員都會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如案例介紹、積極愉快的話題交流等,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也能夠直接有效幫助其減輕不安、焦慮等情緒,進而改善心理狀態;此外,護理人員還會告知家屬多鼓勵、陪伴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溫暖,這對消除不良情緒同樣具有積極作用[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SMS 評分、LVEDd、MACE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LVEF 高于對照組,提示該護理模式能夠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減少MACE 發生。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的分層護理模式會根據患者病情、需求及自護能力等內容作為分級原則,根據結果為患者匹配對應級別的護理人員,可確保每一位患者獲得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術前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可使患者對疾病發生原因有充分的了解,使其認識到手術目的,有助于提高疾病及手術認知度,引起更多重視,進而促使患者在術后加強自我管理;同時,術后護理人員會通過開展打卡活動督促患者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強化患者的健康行為能力,可進一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2)護理人員會幫助患者進行關節、肢體等活動,有助于靜脈向心回流和淋巴回流,可改善心肌缺血、強化相關細胞微循環,并能夠減少其耗氧量,進而改善冠脈彈性、提高血管舒張功能,這對改善患者心功能有很大幫助[14~15]。(3)MACE 主要是由于術后患者飲食不健康、缺乏鍛煉、吸煙及飲酒過量等原因所致,而通過護理能夠促使患者養成健康的行為,使其在出院后也能夠自主避免不利于身體恢復的危險因素,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因而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MACE 發生率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的分層護理模式干預應用于圍術期CABG 患者中,可改善其心臟功能,減少負面情緒產生,同時能夠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MACE 發生率,因而該護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