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慧平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 安陽 455000)
腦卒中是引起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其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所造成的殘疾和健康損失仍然居高不下[1]。平衡功能是站立和行走的前提,而在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中以平衡障礙居首位[2]。常規康復訓練模式側重點在于患側肢體的主動參與,但由于患者肢體功能較差,無法積極配合進行康復訓練,且部分患者存在本體感覺障礙,故康復訓練配合度較差,短期內無法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3]。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康復治療方法,主張采用口令、語言、視覺傳遞等進行訓練,以促進神經肌肉反應,增強大腦皮質活躍,促進病灶處血管新生,對于恢復損傷的功能區具有重要意義[4~5]。本研究探討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應用PNF的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 年6 月至2023 年1 月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104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2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5 例;年齡50~75 歲,平均(58.12±3.45)歲;疾病類型:腦梗死42 例,腦出血10 例;病程2~6 個月,平均(3.45±0.53)個月;其中左側偏癱28 例,右側偏癱24 例;體質量指數18.7~29.6 kg/m2,平均(23.45±1.37)kg/m2。觀察組男29 例,女23 例;年齡51~78歲,平均(58.23±3.40)歲;疾病類型:腦梗死40 例,腦出血12 例;病程2~6 個月,平均(3.50±0.49)個月;其中左側偏癱30 例,右側偏癱22 例;體質量指數18.5~29.5 kg/m2,平均(23.57±1.40)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210514KT)。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6],且經頭顱CT 或MRI 證實;病程≤6 個月;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初次發病;病情穩定;均為單側肢體偏癱。排除標準:合并運行性疾病、下肢感覺障礙、糖尿病、外傷和周圍神經病者;有嚴重感覺性失語和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老年癡呆者;合并嚴重心肺并發癥者;嚴重骨關節畸形者;小腦病變或前庭功能嚴重受損者。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1)床上活動、坐起、站立訓練:做偏癱肢體被動運動、翻身等定量運動。起初由康復治療師協助患者坐起、站立,而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調整站立角度,讓患者獨立完成坐起、站立練習。(2)行走訓練:利用行走訓練車協助患者行走,直至患者可獨立行走。(3)四肢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前臂、肩關節的伸展運動,協助其進行對指、外展及手指的屈伸運動,并進行下肢屈伸運動。(4)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協助患者進行吃飯、洗澡、如廁、系鞋帶、畫圖、穿脫衣服等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PNF:(1)軀干訓練。坐位軀干屈曲:康復治療師雙手于患者肩前方予以適當壓力,囑患者將一側肩部向對側髂前上棘方向靠近。軀干穩定性反轉:康復治療師于患者側前方,囑患者將一側肩部向對側髂前上棘方向靠近,收縮至一定強度后囑患者軀干向后伸展,期間康復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肩前方施以適當阻力,如此循環多次。坐位軀干伸展:讓患者軀干屈曲,當到達最大限度后,囑患者伸展軀干,期間由康復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肩后方施以適當阻力。(2)肩胛訓練。患者側臥位,患側肩關節中立位,屈肘90°,康復治療師雙手分別阻抗肩胛骨向下壓、肘部,在肩胛活動末端用穩定收縮將肩胛“鎖住”。(3)骨盆訓練。患者端坐位,康復治療師雙膝支撐患者患膝,雙手放于患側髂嵴引導患者進行骨盆做前上、后下移動及抬臀站起、壓臀坐下。兩組均連續干預12 周。
1.4 觀察指標 (1)靜態平衡功能和動態平衡功能:于干預前、干預12 周后采用重心平衡測定儀檢測患者閉眼、睜眼模式下的軌跡總面積(A)、軌跡長度(L);同時采用起立-行走計時試驗(TUGT)測試患者動態平衡,囑患者背靠座椅,從座椅上站起后向前走3 m,然后轉身回到座位再次坐下,記錄整個過程所需時間,重復測試2 次取平均值,用時越少表示動態平衡功能越好。(2)平衡功能和軀干控制能力:于干預前、干預12 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Sheikh 軀干控制能力評估,BBS 共14 項,每項計0~4 分,總分值0~56 分,平衡能力與評分呈正相關;Sheikh 軀干控制能力評分分值0~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軀干控制能力越好。(3)穩定性和日常生活能力:于干預前、干預12 周后采用穩定性指數(ST)和Barthel 指數(Bl)評估,ST 采用Tetrax 平衡測試系統評估,讓患者睜眼站在平衡儀上,對其左右足底前、后部分施加垂直壓力,最終參數值越低表示穩定性越好;Bl 包含10 項內容,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步行功能:于干預前、干預12 周后采用Holden 功能性步行分級(FAC)評估,按照不能步行或需要2 人以上協助、需要1 人連續不斷幫助才能行走、需要1 人在旁給予接觸身體的幫助方可行走、需1 人在旁監護或語言指導、在平地可獨立行走、在任何地方均能獨立行走分別納入0~5 級。(5)10 m 步行測試(10MWT):于干預前、干預12 周后記錄完成3 次10 m 步行的平均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靜態平衡功能和動態平衡功能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閉眼A、閉眼L、睜眼A、睜眼L 均小于對照組,TUGT 用時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靜態平衡功能和動態平衡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靜態平衡功能和動態平衡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睜眼A(mm2)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n閉眼A(mm2)干預前干預后閉眼L(mm)干預前干預后64.12±12.35*53.41±11.06*4.659 0.000組別n睜眼L(mm)干預前干預后52 52 t P 123.41±49.20 124.12±49.13 0.074 0.941 75.19±13.45*47.41±10.03*11.940 0.000 470.06±98.12 468.13±97.06 0.101 0.920 335.13±76.11*225.41±50.36*8.670 0.000 76.34±15.48 76.19±16.13 0.048 0.962 TUGT(s)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52 52 t P 280.43±55.84 279.85±56.13 0.053 0.958 249.27±61.03*220.13±50.34*2.656 0.009 28.61±0.92 28.23±1.26 1.756 0.082 19.34±0.80*13.42±0.72*39.664 0.000
2.2 兩組平衡功能和軀干控制能力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BBS 評分、Sheikh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平衡功能和軀干控制能力比較(±s)

表2 兩組平衡功能和軀干控制能力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Sheikh 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nBBS 評分干預前干預后52 52 t P 27.41±2.26 28.05±2.32 1.425 0.157 34.16±2.86*43.20±3.45*14.547 0.000 36.97±8.43 37.12±8.06 0.093 0.926 75.13±6.74*87.10±5.03*10.264 0.000
2.3 兩組穩定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B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ST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穩定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表3 兩組穩定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Bl 評分(分)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nST干預前干預后52 52 t P 43.23±2.54 43.74±3.16 0.907 0.367 31.06±2.63 21.09±3.51 16.392 0.000 52.46±6.51 51.91±6.39 0.435 0.665 67.23±6.03*73.84±8.16*4.698 0.000
2.4 兩組步行功能和10MWT 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FAC 分級高于對照組,10MWT 用時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步行功能和10MWT 比較(±s)

表4 兩組步行功能和10MWT 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10MWT(s)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nFAC 分級(級)干預前干預后52 52 t P 2.84±0.54 2.76±0.62 0.702 0.485 3.71±0.60*4.02±0.35*3.218 0.002 12.46±2.03 12.60±2.14 0.342 0.733 10.22±2.14*8.20±2.03*4.938 0.000
我國每年腦卒中發病率約為116~229/10 萬人,其中約有40%嚴重殘疾患者或75%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是一種高致殘疾病[7]。本病是由于腦卒中導致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使相關肌群以錯誤的時空關系被組織在一起,影響正常的運動模式建立,進而出現軀干控制障礙、平衡功能下降等,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不良預后[8]。
常規康復訓練仍然是當前腦卒中患者恢復期訓練的主要手段,但單純應用康復效果緩慢,短期內難以取得顯著的康復效果,且其難以調動患者積極性,易導致患者康復依從性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閉眼A、閉眼L、睜眼A、睜眼L 小于對照組,TUGT、10MWT 用時短于對照組,BBS 評分、Sheikh 評分、Bl 評分、FAC 分級高于對照組,ST 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應用PNF 可改善平衡、步行能力,提高軀干控制能力。辛玉甫等[9]研究顯示,與單純常規康復訓練相比,聯合PNF 治療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康復效果更佳,更利于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恢復日常生活狀態,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在出現殘疾的腦卒中患者中,平衡障礙患者占比最高。平衡是指人體不論處于何種位置,受外力推動或運動時,均能夠自動調整姿勢并維持所需要姿勢的過程,而一旦發生障礙則會增加跌倒的風險,由此使患者處于久坐、活動減少的生活狀態,加劇肢體功能障礙[10~11]。有研究表明,軀干功能與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存在密切關系[12]。究其原因,軀干是支撐四肢運動的基礎,穩定狀態下的軀干有利于形成穩定的運動中心,進行各種功能活動及姿勢的變化[13]。生物力學研究指出,良好的軀干功能能夠促進平衡、步態及轉移等各狀態的正常,且當人體重心發生變化時,軀干可作出相應抵消重心的變化[14]。本體感受器存在于皮膚、肌肉、關節囊等感覺沖動,經周圍神經傳入脊髓后索,最后到達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重組大腦功能,進而促進大腦功能恢復[15]。PNF 是以刺激關節和肌肉本體感受器為目標,通過施加阻力等本體感覺刺激以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和神經肌肉再控制的康復療法[16]。PNF 實際運用過程中,治療師通過口令、手法接觸等方式給予患者方向及運動誘導,可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全神貫注于治療師的各項指令,進而有效增強軀干肌的控制,強化平衡,提高治療康復效果。同時在軀干訓練過程中應用了穩定性反轉技術,能夠協同收縮拮抗肌與原動肌,對于增強軀干平衡與穩定性具有積極的作用[17]。此外,該療法使用螺旋對角運動模式,有利于增強軀干向各個方向的功能,強化軀干的穩定性,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下肢和步行功能[18]。在進行軀干訓練的同時,該療法還配合肩胛訓練和骨盆訓練,從而提高骨盆和髖部的控制力和穩定性,加強軀干的協調能力,有助于提高步行的穩定性。PNF 運用肩胛、軀干、骨盆模式相結合,可誘發并控制軀干上下肌群的主動活動,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其還強調整體運動,以日常生活運動為目標,保證了康復治療的實用意義,對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應用PNF 可改善平衡、步行能力,提高軀干控制能力,利于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