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敏 張柯賢 樊昱瓊 伍賽君
摘?要:新文科建設更強調文科專業的融通性,著力于培養專業素質高、綜合實力強、有創新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分析發現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一是結構性矛盾不斷加深;二是課程體系過于陳舊;三是當前完全具備改革條件。接著本文分析了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體系應當包括基于OBE理念確定培養目標與重構人才培養體系等內容;最后,從完善復合型會計課程體系、打造高水平的跨學科復合型教學團隊、促使教學方式從知識灌輸轉向實踐創新提升,以及持續加強教學監控等方面,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優化路徑。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44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與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更強調文科專業的融通性,著力于培養專業素質高、綜合實力強、有創新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從專業人才培養角度來看,會計學領域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點,與新興文科的創新融合和協同共享理念相契合。作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地方高校應該積極利用新興文科發展的機遇,對傳統的會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進行優化和改革,以推動會計高等教育的獨特發展,提升會計人才培養的質量,填補社會對多才多藝、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缺口。多數學者認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上存在模式陳舊、目標定位模糊等現實問題。如:常靜(2014)認為,現行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專業設置不靈活、雙師型教師人數不足等問題。李穎暢等(2014)認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存在人才培養模式陳舊、課程體系松散、專業理念模糊等問題。地方本科院校應及時轉變理念,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多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周杰等,2019)。因此,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結合高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的內容,最終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的政策建議。
1?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結構性矛盾正逐漸加深
傳統的財務會計人員面臨供給過剩的問題。早在2016年10月,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發布的《我國會計人才供求狀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約為1834萬人,但2015年底我國會計“持證人員”的人數就已達到2050萬人,會計人才供過于求。特別是隨著數字化發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能夠替代人力完成簡單重復工作,對傳統財務會計人員的需要會進一步縮小。在此背景下,大量傳統財務人員將面臨轉型或失業,能掌握和應用一定大數據技術的財會人才更是稀缺資源。因此,培養大數據+財經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成為最為緊迫的問題。
1.2?課程體系過于陳舊
多數學者都認為會計學課程的設置應該更寬泛,不是僅僅局限于會計專業知識。如:劉永澤(2010)指出要樹立“塑造國際化、高素質、應用性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的總體目標,認為會計課程的設置應該不只局限于會計學科知識,應該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與財務、金融等相近的學科進行知識整合。教學方式也需要從“教師”單一中心轉向“教師”“學生”雙中心(Trigwell等,2004)。也有部分學者強調了人工智能、新文科對會計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如:徐勤等(2019)從人工智能對傳統會計行業的沖擊入手,提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試行定制化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依據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會計教學體系。根據唐衍軍等(2020)的觀點,會計教育應該以跨界融合的理念為導向,旨在培養具備家國情懷、創新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國際化視野和整體性思維的新型文科人才。蔡顯軍等(2022)提出智能會計人才的培養要堅持會計根本、強化智能會計實踐訓練、環抱行業與產業以及推進標準與規范建設。
1.3?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足
培養會計學學生綜合能力至關重要。這是由于:第一,會計專業人士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編制財務報表、稅務管理、成本控制、財務分析、風險管理等。他們必須具備多方面的技能,以勝任這些任務。第二,現代會計已經深受技術的影響,學生需要掌握會計軟件和數字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第三,會計領域不斷發展和變化,學生需要具備持續學習的習慣,以跟隨行業趨勢和法規的變化。
綜合能力培養可以通過綜合性的課程設計、實踐項目、案例分析、模擬演練等多種教育方法來實現。此外,行業實習和專業認證也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實際經驗和提升綜合能力。最終,具備綜合能力的會計專業人士更容易適應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并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
2?基于OBE理念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的內容分析
2.1?基于OBE理念確定培養目標
在省內外本科院校先進經驗的啟示下,以OBE教育理念(如圖1所示)為基礎,從課程設置、師資建設與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構建當今地方本科院校OBE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關建議。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即成果導向教育。我們需要結合新文科、國家社會教育需要、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學校辦學定位及培養目標與學生發展及家長期望等,提出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在OBE的整個框架中,涉及定義目標、實現目標、評價目標與使用改進四個過程,其中:定義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實現目標涉及如何培養人;評價目標涉及評價培養效果;使用改進涉及持續改進。
2.2?重構人才培養體系
根據培養目標,我們確定了實現目標的一個載體“課程體系”以及三個依托“師資隊伍”“教學方式”與“教材體系”,最后我們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即評價體系,并將評價反饋作為持續改進的依據。
3?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優化路徑
3.1?完善復合型會計課程體系
一是進行課程體系的數智化升級改造。為培養新文科背景下復合型會計人才,在已有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財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類課程。將通識模塊課程劃分為三個模塊,即基礎模塊、?財務大數據分析能力模塊和財務分析應用能力模塊(如圖3所示)。其中,基礎模塊由“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與“財務管理”等課程構成,主要講解會計學的專業知識;財務大數據分析能力模塊由“Python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財經數據挖掘”“Python網絡爬蟲與文本分析”等三門課程,分別講解財經大數據的獲取、處理與分析應用;財務分析應用能力由“大數據原理與財務應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課程構成,分別講解將大數據的原理與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在財務中的應用。
二是打造基于校企共建的會計課程體系。依托現代產業學院,與中德安普、網中網等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我們以培養擁有創新能力、數字智能技能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推動企業全面參與課程設計和開發。
三是構建全真模擬的綜合實訓平臺。通過校企合作開發“云上實訓”等全真模擬的綜合實訓平臺,運用于專業實踐教學;依托“校友邦”實施互聯網+實習模式,搭建“互聯網+”實踐教學管理平臺;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財務大數據應用能力競賽等學科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3.2?打造高水平的跨學科復合型教學團隊
一是從內培和外引兩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內培方面,秉持“大人才理念”,強化人才制度和政策革新,激發師資隊伍的創新活力,以滿足會計專業在數字智能化升級方面對師資隊伍的需求。外引方面,建立一種新型機制,促使教師和行業專業人才之間實現雙向交流,以實現全方位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師資隊伍建設。
二是依托虛擬教研室讓教研工作更加動態、開放。這是因為虛擬教研室可以填補原本以教研室為單位的教學和科研活動的不足之處,有效解決了高校跨學科師資配置和科研團隊知識結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三是建設校內導師和實務界導師組成的“雙導師”隊伍。當前,大多數高校教師缺乏實際會計工作經驗,這使得實踐教學的實用性無法得到保證。高校為提升教師技能創造了條件,支持教師到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掛職鍛煉,鼓勵他們通過國際培訓和交流等方式與會計領域的最新發展保持聯系。校內的專業課導師在獲聘后將經過至少一年的實際實踐鍛煉,并需要通過考核或鑒定來確認其資格。校外導師通常是來自實際會計領域,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學習和實踐,因此他們擁有豐富的實際會計操作經驗,對會計案例、教學素材等內容的講解會更加深入,也會更加有針對性。
3.3?促使教學方式從知識灌輸轉向實踐創新提升
一是推進教學方式改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灌輸式教學難以滿足信息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需,信息化教學環境能夠促進“知行創”的融合。利用“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實施精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積極響應教育部“雙萬”計劃,打造線上“金課”和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實現人才培養重心“從傳統財務到業財融合,從數字核算到數智治理,從單兵作戰到跨界協同的轉型。
二是設立教學問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立不同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邊思考邊學習基礎會計知識。通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問題導向型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是通過構建學習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進行應用型本科高校基礎會計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創造一個學習情境,并將相關教學內容融入其中,以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主性。
四是強調實際操作,培養學生自主實踐技能。基礎會計課程不僅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講授基礎會計課時,必須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能力。
3.4?以提高教學滿意度與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持續加強教學監控
以提高教學滿意度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模型,做好過程監控及相關數據收集工作,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完善教學評價制度,建立由教評中心、教學督導團、教研室組成的三級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建立課堂教學評價閉環管理體系,保證質量監控落實到位和教學信息及時反饋,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常靜,李曉輝.“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通信原理”教學改革與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4,(05):4347.
[2]李穎暢,李作偉,呂艷芳,等.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4,(30):1920.
[3]周杰,林偉川.地方院校新文科專業建設的掣肘及路徑[J].教育評論,2019,(08):6065.
[4]Trigwell?K?,Prosser?M?.Development?and?Use?of?the?Approaches?to?Teaching?Inventory[J].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2004,16(4):409424.
[5]徐勤,雷星暉,施騫,等.人工智能背景下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教育評論,2019,(06):7882+103.
[6]唐衍軍,蔣翠珍.跨界融合:新時代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新進路[J].當代教育科學,2020,(02):7174.
[7]蔡顯軍,陳清蓉,溫素彬,等.新文科背景下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J].會計之友,2022,(03):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