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雷 宋強輝
摘? 要:專業實踐課程在本科教學和本科人才培養中作用顯著。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能力是提高本科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诮處熥陨淼目鐚I知識累積需求,從教師教學素質要求的視角對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評估指標進行分析,并根據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實際要求對評估指標的權值進行設定,同時從當前課程思政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出發,分析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力,得出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的量化考核指標及其相應的權重,并構建基于課程思政融入度的本科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評估模型,通過對模型進行驗證和分析,認為所構建的模型可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進行有效量化評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的表現特征并可作為實踐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的評估標準,可進一步為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融入度;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教學能力評估;實踐教學能力;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7-0144-07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alents training.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wa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the cross-professional knowledge accumulation needs of teacher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se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of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btained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index of teachers' cross-specialty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and its corresponding weight, and constructed the undergraduate cross-specialty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degre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odel,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model could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tudy could be used a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of practical teachers, which can further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 degr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cross-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ability evaluation;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我國的交通運輸工程專業源于20世紀80年代,是伴隨我國公路運輸不斷發展并逐步壯大的專業。隨著學科專業的不斷發展,目前的交通運輸專業涵蓋了道路、鐵路、航空、水運和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研究,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型很強的工科專業。因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的專業特點,使得對本科階段的學生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嵌入實驗和實訓教學模塊成為了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的考慮重點。實踐課程的納入和合理化嵌入,對提升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意義重大。
國家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說推進課程思政[1]建設緣來已久。如從2005年起推進以“學科育德”為核心的課程改革;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通知[2],更是把課程思政建設提到了新的高度。根據《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
目前從CNKI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來看,課程思政研究已經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學者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理論課程中課程思政元素的引入[3]、對課程思政本身的價值點的分析[4]、對課程思政在人才培養切入點的分析等方面[5-7],但對實踐課程中課程思政的研究[8-9],還需繼續深入。
根據相關資料研究顯示,雖然當前課程思政研究較熱,但研究大多停留在公共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10-11]。根據文獻[12-13]研究的資料顯示: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發《關于公布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名單的通知》,名單共遴選了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99門,其中職業教育類課程100門。從遴選的數量和具體課程門數可以發現,涉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相對較少,且大都集中在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而專業核心課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更少。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核心課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較為薄弱,缺乏完備的考評體系,很難保障課程思政扎實開展。
一? 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定義
學界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并沒有較為專業和權威的定義,根據南京師范大學高玉壘等[14]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力的解讀,認為教師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各種教學情境中,有意識地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恰當的方式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為實現學生的價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識積累所呈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文獻[14]認為,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內涵包含了政治性、生成性、情境性和融合性四個特點。這一定義對于本項目研究的本科院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界定具有借鑒意義。根據文獻[15-16]對教學能力的定義,教學能力應包括教學準備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不同的教學階段,所需的教學能力側重點不同,是教師在特定教學情境中展現出來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其價值指向為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教育的要求是基于社會需求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的社會階段對所需的人才要求不一,對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也會隨之變化。不同時期對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的權重也不同,故在進行研究時,應基于研究的邊界條件進行概念界定。
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17-19]不僅僅包括教師對思想政治的自身理解能力,還包括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二次理解和傳播能力,以及基于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傳授時的共情能力和表達能力[20-22]。陳璟等[23]研究指出,目前工科教學在融入傳統文化思想政治元素時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專業課教師進行專業知識教學時極少談及思想政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個別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淡薄,缺失傳統道德和民族自豪感等;陸道坤[24]、董鳳等[25]提出在高等院校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26]建設過程中,應實現育人和育才相統一,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
二? 進行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研究重要性
經CNKI學術關注度數據顯示,關于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研究起源于1990年,而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則可以追述到更早,從CNKI發文的數量看,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數量遠高于同期的實踐教學能力的論文數量。可見國內對于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研究關注度低于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關于“跨專業的”本科實踐教學能力研究更少,在CNKI上幾乎搜索不到相關的學術論文,如圖1—圖4所示。
本科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大多涉及多學科和多專業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在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相關要求下,深入分析和研究進行基于課程思政融入度的本科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評估的相關研究,對提升擔任本科實驗和實訓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融入能力尤其重要。
三? 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量化評估研究的必要性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學習動機。筆者所在高校的教務管理部門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的結果如圖5—圖6所示。
問卷匿名調查了2 853名學生,其中針對:“您現在的學習動機是什么?”這一問題,有1 970人,即69.05%的學生的回答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2 371名同學,即83.11%的學生的選擇“完善自我,為今后工作、考研做準備”;227人,即占比7.96%的學生,明確不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是什么;其他的學生要么選擇“為父母而學習”,要么選擇“為應付考試”,即約91%的學生都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83.11%的學生都希望通過學習能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為日后工作和提升學歷做準備??梢?,本科專業學生絕大部分都具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提升愿望。針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知識與實際工程(案例)、熱點問題等結合,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90%的學生認同這一觀點。
通過對學生基于專業實踐課程對教學效果的調研發現,37.8%的學生非常認同實踐課程對知識掌握的積極作用;52.52%的學生比較認同實踐課程對知識掌握的積極作用;僅1.04%的學生不認為實踐課程對知識掌握的積極作用,即共有約90.32%的學生認同實踐課程對知識掌握的積極作用。
四? 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量化評估的指標分析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關系應該是同向共行,相互協同,達到協同效應。故在考慮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實踐課程的思政教學內容實,需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對課程體系進行有效分解,依據不同的課程作用單元,將適宜的思政內容進行有機嵌入。
(一)? 基于系統論思維的課程思政與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關系分析
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實際是將自身的專業背景知識進行內化融合后的再輸出過程,其本身就是一個基于系統論多學科的一個知識輸出和再創造過程。教師進行本科實踐教學按其過程分解就是教師圍繞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進行課程體系構建,并在此基礎上明確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并實施教學過程,所有這些過程又是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的一個閉環式過程,同時構成了實踐教學架構的內圍子系統,其外圍的課程思政基座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發展及家長和校友的期望、行業產業發展及職場的需求以及學校的發展定位及目標,外圍的課程思政基座可精煉為“四愛”即:愛國、愛家、愛校和愛崗,如圖7—圖8所示。
(二)? 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量化評估的指標及其權重
根據調研國內二本高校目前的實驗教學崗教師的學位構成發現,目前國內高校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博士研究生學歷和博士學位,并且本碩博的專業構成絕大部分都不是同一專業,即大部分都是跨專業。實驗教師的專業背景來源多樣,且隨著高校對畢業生學位考核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人才培養質量指標的不斷細化和量化,對所承擔本科實踐教學課程的教師的考核要求隨之水漲船高。具體來說實踐教學老師的學科結構及知識積累可細化分解為如圖9所示。
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量化評估的指標權重分析見表1。
(三)? 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量化評估計算模型
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量化評估主要是在充分考慮專業課程教師的教學能力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充分考慮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升及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Tp,以及教師對教學儀器設備掌握能力To和教師的有效師生溝通能力Te,這三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3、0.15和0.15。不同指標的具體權重是在充分參考實際實踐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確定的。
根據公式(3)得出的指標權值,可最終得出不同教師實踐課程的教學能力量化評價模型,即
式中:G表示不同教師實踐課程教學能力的量化評價分值,Z表示評價教師實際教學能力的總分值。
根據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評價方式分類及權重以及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度評估指標進行教師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的量化評估,并可根據量化計算后的分值進行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分級,同時也可根據不同的指標統計情況,評估教師的能力差異。
(五)? 模型合理性驗證及分析
為驗證考慮課程思政融入度的教學能力量化評價模型,若以總分值100進行模型驗證。此次進行各指標隨機打分,得指標分值表,具體分值見表4。
若Z取值為滿分100,則根據模型計算出的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分G為47.733 3,若三項權重取值和都為1,則G為100分。若將公式(6)—公式(8)的分值進行調整,具體如圖10所示。
從圖10可知,經過模型計算后的分值總體是趨于合理的,但對細分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五? 結論
本論文在分析教師實踐課程教學能力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將教師實踐課程教學能力的評價要素分為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教師跨專業實踐教學能力評價分類以及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度評估指標等三類,并分別分析了各自的子要素及其影響權重。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教師實踐課程的教學能力量化評價模型,并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通過對本科在校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發現,91%的學生都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僅7.96%的學生,明確不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是什么,83.11%的學生都希望通過學習能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為日后工作和提升學歷做準備,可見多途徑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學質量非常有必要。
通過對學生基于專業實踐課程對教學效果的調研發現,37.8%的學生非常同意實踐課程對知識掌握的積極作用;52.52%的學生比較同意實踐課程對知識掌握的積極作用的;僅1.04%的學生不同意實踐課程對知識掌握的積極作用,可見提升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專業實踐課程教師的教學能力非常有必要。
進行跨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研究,并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進行量化分析,可有效量化分析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短板,為教師有效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提供量化參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李波,于水.從“碎片化”到“整體性”: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4] 楊廷強.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核心素養及其提升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7):28-31.
[5] 李垚,紀德奎.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核心素養課堂培育[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8-92.
[6] 王熹.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探析——評《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7):2202.
[7] 董小梅,鈄利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金課”建設路徑研究——基于浙江社會實踐類國家一流課程認定樣本的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21(7):98-103.
[8] 邱偉光.論課程思政有內在規定與實施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8(8):62-65.
[9] 李波,于水.從“碎片化”到“整體性”: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10] 何旭娟,陽丹.新時代高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三重邏輯[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43(1):136-140.
[11] 鄭帥普.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1):67-70.
[12] 何旭娟,陽丹.新時代高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三重邏輯[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43(1):136-140.
[13] 位小龍,于方方.學校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價值、挑戰與優化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2):104-110.
[14] 高玉壘,張智義.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結構模型建構[J].外語電化學,2022(1):8-14,102.
[15] 王憲平.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6] 王憲平,唐玉光.課程改革視野下的教師教學能力結構[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06(1):27-32.
[17] 李建敏,彭愛輝.高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SWOT分析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1,44(4):93-100.
[18] 李麗輝.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反思與重構[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58-62.
[19] 柳建安,閔淑輝,廖凱.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1):26-27.
[20] 王翯華,姚雨辰.課程思政融入“RPC”三維能力教學改革研究——以物流運籌學課程為例[J].大學,2022(3):104-107.
[21] 溫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徑與保障機制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76-77.
[22] 陳潔瑾,江增光.基于計量可視分析的課程思政研究綜述[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0(1):14-23.
[23] 陳璟,蔣春生,馮丹丹,等.大數據背景下工科教師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實踐與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4):243-244.
[24] 陸道坤.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難點焦點及未來走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43-58.
[25] 董鳳,陳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遵循的基本原則[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1):49-51.
[26] 覃曉燕,江濤.高職院校廣播影視類專業“三平臺、六環節”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4):54-57.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重慶本科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比較研究”
(K22YD207083);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軍隊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數字化教學與學員數字素養培育的探索與實踐”(234145);2021年中國交通教育學會項目“‘智慧出行視域下交通工程專業‘個性化MOOC+SPOC+翻轉課堂耦合式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TYB20-158);2022年重慶交通大學“實驗實踐課程提升計劃”專項教改項目“智能交通運輸系統開發綜合實踐”(SJZX2203100)
第一作者簡介:李曉雷(1982-),女,漢族,四川蘆山人,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道路交通安全,實驗室建設及教學管理。
*通信作者:宋強輝(1981-),男,漢族,四川蘆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