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經濟責任綜述的基礎上,對經濟責任審計重點內容、經濟責任審計實施和經濟責任審計整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進行分析,通過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強化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國企;經濟責任;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志碼:A
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是加強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監督管理、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組織實施和審計整改等內容,以期通過經濟責任審計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1 經濟責任的含義
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修訂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第三條明確規定:“經濟責任,是指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對其管轄范圍內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推動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管理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防控重大經濟風險等經濟活動應當履行的職責。”《規定》貫徹了“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有利于領導干部開展經濟活動時履職盡責、奮發有為,同時強化對領導干部權力使用的監督,避免領導干部不作為、亂作為。
2 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內容
經濟責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的經濟體檢,要做到治已病、防未病[1]。審計內容主要包括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資產情況、重大經營情況、企業財務收支狀況、財務效益完成指標、經營成果和經營決策、經營合法合規性、企業及本人遵守國家財經法規和個人廉潔自律情況等。
2.1 財務收支狀況
重點關注財務收支管理的合法合規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性、會計核算的合規性以及財務管理的規范性。要重點關注往來賬款、應付工資、貨幣資金、固定資產、存貨等科目及費用支出等。
2.2 資產質量
查實企業資產的實際質量,重點關注資產質量和不良資產情況,確認各年不良資產總額、任期內新增和消化不良資產情況等。
2.3 經營成果
主要審計企業負責人任期內經營成果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確認各年利潤總額、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期間費用等財務定量評價指標。
2.4 重大經營活動和經營決策情況
主要審計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和經營決策過程是否合法合規、是否會產生不良結果等。
2.5 經營合法合規情況
主要審計經營和管理等行為的合規合法性,重點關注是否存在坐收坐支、公款私存、資金賬外循環,是否存在“小金庫”,是否存在出借、拆借賬戶,是否存在炒作期貨、股票等高風險金融品種,是否存在違規出借資金等情況。
2.6 經濟效益
重點關注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凈資產收益率和年均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等財務效益指標,不良資產比率、不良投資比率、三年以上應收賬款比率、積壓商品物資比率、固定資產閑置比率等資產營運指標,資產負債率等償債能力指標,任期年均總資產增長率、年均利潤增長率及年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等發展能力指標,醫療養老事業統籌資金繳納率、工資總額增長率等社會貢獻指標。
2.7 遵守財經法規和廉潔規定狀況
重點關注企業經營活動中有無以權謀私、有無違反與財務收支有關的廉潔規定,組織人事部門、紀檢監察機關、群眾反映需要查證事項等。
3 經濟責任審計實施
經濟責任審計實施階段是經濟責任審計最重要的環節,應從審計前期準備、現場審計實施、審計質量控制等方面下功夫。
3.1 審計前期準備
經濟責任審計準備階段要求審計部門根據審計指令,進行審計立項、發放審計通知、確定審計任務;由審計項目組編制審計計劃,明確審計工作安排;召開審計進點會,明確被審單位配合事項,開展審前調查,并進一步完善審計實施方案的過程。
3.2 審計現場實施
經濟責任審計實施階段要求審計組按照審計實施方案,對被審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對被審企業領導人員在經營活動中有無重大決策失誤、嚴重損失浪費以及可能存在侵占國有資產、違反領導人員廉潔規定和其他違法違紀等問題,進行檢查和初步評價,收集、判斷審計證據,為編制審計報告提供依據[2]。
實施審計時,審計組可通過文字表述法、流程圖法和測評表法等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有效性進行符合性測評,評價內部控制水平,識別關鍵控制點和風險點,設計實質性測試的程序和范圍;可采用檢查、監盤、觀察、查詢及函證、計算、分析性復核等方法,審查被審計單位銀行開戶、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查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檢查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和被審計單位運用信息手段管理財務收支的財務會計核算系統,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詢問、函證等程序取得審計證據。審計人員實施審計時,應當對審計實施方案中分工負責審計事項的審計過程、運用專業判斷得出的審計結論或者查出的問題及其依據進行記錄,編制審計記錄和審計工作底稿。審計結束前,由審計組長或其指定的審計人員對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證據等資料進行初步整理,檢查審計實施方案所列審計事項是否按要求已全部實施,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復核,對取得的審計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對審計事項進行初步評價,并與被審計企業領導人員及其所在企業初步交換審計意見,為編制審計報告提供依據。
3.3 審計質量控制
在審計實施過程中,做好質量控制至關重要。審計質量控制主要包括審計組質量控制、審計計劃質量控制、審計項目實施過程質量控制、審計結論和報告質量控制。
審計組質量控制要做到排除利害關系人,做好提供資料的書面承諾,建立嚴格的審計復核制度,難以把握的專業難題可請專家出具意見書,發現違紀或涉嫌違法問題及時移送等。審計計劃質量控制要事先評估審計項目風險程度,同時明確工作目標、工作順序、審計資源、后續審計安排等;定期檢查審計計劃執行情況,及時進行修改和補充,確保落到實
處[3]。審計質量控制要加強過程指導與監督,合理分配現場審計任務,關注重大財務欺詐、關聯方交易及非貨幣性交易等容易產生審計風險的重要事項;重點關注“三重一大”事項,重視審計取證和審計工作底稿編制,注重現場檢查與復核工作。審計結論和報告質量控制要以前期審計工作為基礎,以有效證據為依據,以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為標準,得出合理的審計和評價結論,層層復核,經與被審企業及其負責人交換意見后,形成經濟責任審計報告。
4 經濟責任審計整改存在的問題
目前,經濟責任審計整改工作被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雖然審計整改情況與考核、獎懲、民主生活會、述責述廉等掛鉤,但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仍然存在重審計、輕整改的問題,整改實際狀況不盡如人意。
4.1 新官不理舊賬,選擇性整改
從離任審計的程序性考慮,原則上應該是先進行離任審計,后進行崗位調整,但現實中往往是先崗位調整,后離任審計。程序的顛倒往往會導致新官不理舊賬,對審計問題進行選擇性整改,出現前任與現任責任的界定問題,后任認為問題不是自己任期內發生,不用心整改,在審計發現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落實整改上出現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審計發現問題已成事實,整改的必要性不大;避重就輕,消極整改,將整改任務、整改責任都放到審計部門;片面整改,整改只停留在發現問題表象,探查問題產生原因的力度不夠,源頭整改、舉一反三力度不足;只承諾今后加強管理、加強建章立制、加強培訓等,對發現的問題缺乏有效措施進行糾正,使整改停留在表面。
4.2 審計建議質量不高,對整改指導性不強
經濟責任審計意見和建議是審計問題整改的起點,是被審單位全面徹底整改的客觀條件,要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可實現性,但實際中審計建議的重大作用往往被忽視。有些現場審計只重視查問題,而沒有從本質上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難以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根本問題的審計建議。審計建議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區分缺乏經驗、先行先試的失誤錯誤與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錯誤與明令禁止后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與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要抓住本質、講求實際、深入剖析,對整改問題進行分類,科學判斷和合理認定問題,從制度、流程、執行等層面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歸類,針對不同類別審計整改問題,要提出接地氣、有針對性、高質量的審計建議,切實指導審計整改,使審計整改落到實處。
4.3 被審單位撤銷,整改落實難
按照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安排,從事經營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都改革為企業,經營效益好的事業單位2018年底前全部轉企,效益差的企業2020年底前也要全部實現轉企改制。轉企形式多樣,有一個事業單位轉為一個企業的,有幾個事業單位轉為一個企業的,也有不同事業單位相同或相似業務轉為一個企業的。因此,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整改很難落實到位,有些問題如沒有隨業務或項目帶入轉制企業,即使問題隨業務或項目帶入轉制企業,因原業務或項目承擔主體已不存在及問題形成的復雜性,整改難度非常大。例如,某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在改制前承擔著一個2011年的貨運樞紐建設項目,土地為劃撥用地,在未取得全部建設手續的情況下,在2013年前依據政府部門會議精神進行了部分建設,但在后續辦理規劃手續過程中,規劃部門提出土地性質及用途和項目功能定位不相符,暫停辦理規劃手續,造成項目停工。后期該土地又經歷了由土地部門收儲、進行招拍掛、土地變性等過程。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提出“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緩慢、未取得有關建設手續、建設管理費超概算、工程結算依據不足”等問題,問題確實存在,出現問題的客觀原因也存在,原項目承辦主體已撤銷,新承接主體已在該土地上另立新項目,整改很難落到實處[4]。
4.4 問題整改要求與實際有差距
存在被審單位想整改問題,但因條件所限短期無法整改的情況。如2020年山西省在國有企業中推行的“六定”改革,省國資運營公司對省屬企業定職數、定員額,省屬企業再給所屬的二級、三級企業定職數、定員額,因層層減額,出現了個別三級企業只核定兩個部門、十多名編制的情況。因此,審計發現被審單位未遵循崗位牽制原則,存在不相容、崗位由一人擔任的情況。在整改時因受人員編制的限制,被審計單位難以在短期內分設崗位,只能采用其他形式變通。有些問題具有行業特點,如招標代理業務需要大量使用現金用于支付專家的評審費等,審計提出未按規定使用現金問題,企業為了發展業務,保有市場份額等,仍然存在大量使用現金情況。
5 提高經濟責任審計整改質量對策
5.1 提高認識,落實好整改主體責任
目前開展的大部分是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審計時被審人員已經離任,審計整改時由被審單位新任領導主持。對此,要提高新任領導認識,改變多數人認為的離任審計是對個人的審計,審計整改應由被審人員完成而與單位無關的錯誤認識,切實落實企業法人的第一責任及涉及整改部門的具體責任,壓力要有效傳遞,確保整改落到實處[5]。
5.2 轉變形式,強化任中經濟責任審計
《規定》明確了經濟責任審計采取在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和離任后兩種方式開展,要以任職期間審計為主。目前,因離任經濟責任審計覆蓋面需達到100%,因此更多開展的是離任經濟責任審計,而不是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這就會出現審計整改中新官不理舊賬的情況,使審計整改大打折扣。對此,企業應多開展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實現“現官理現賬”,及時評價其經營目標等目標責任完成情況,對審計問題立整立改。
5.3 建章立制,實行整改銷號制度
建立審計整改銷號制度,以完善審計問題整改跟蹤機制,提升審計整改成效,確保審計整改面全覆蓋。通過審計整改銷號制度將外部審計及內部審計結果中反映的問題建立整改臺賬,推動被審計單位和有關部門對照問題清單逐項逐條進行整改,對審計整改情況進行動態管理,按照規定程序閉環銷號,確保審計問題應改盡改,未經整改不得銷號。
6 結語
經濟責任審計要緊跟國家治理的方向發展,要把握審計重點內容、審計實施過程和審計整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方面,通過對領導人員任期所承擔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審查、鑒證和總體評價等,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后小仙,趙中偉. 經濟責任審計與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制度耦合[J].中國行政管理,2016(3):26-30.
[2]蔣丹,張繪.建立和完善行政問責下經濟責任問責機制的探索[J].管理世界,2016(9):176-177.
[3]史永,魯清仿,許國藝.國家審計機關指導和監督內部審計路徑研究[J].財會月刊,2020(11):106-111.
[4]蔡春,朱榮,蔡利.國家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理論分析與實現路徑探討——基于受托經濟責任觀的視角[J].審計研究,2012(1):6-11.
[5]曹瑞娟. 國家治理角度下的經濟責任審計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8):166.
[作者簡介]張占斌,男,河北張北人,山西交通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中級審計師、中級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