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悅,董 怡,李珂心
(西南大學 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鹿邑位于河南省東部,地處豫皖交界處,是由豫至皖的重要門戶,歷來駐軍、過軍頻繁,戰事不斷,為古今軍事之要沖[1]。鹿邑當地歷來有制作虎頭帽、虎頭鞋的習俗,制作者希望憑借老虎兇猛的特征驅邪避兇、庇佑兒童,同時也希望兒童可以像老虎一樣健康強壯。制作一頂虎頭帽大約需要月余時間,其制作工藝主要分為縫制工藝和裝飾工藝。
刺繡,俗稱“扎花兒”,即以繡花針引彩色絲線在紡織品上繡制各種圖案,傳說起于唐虞之世。據考古者推測,該工藝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是河南民間流傳最古老、最普遍的女紅技藝之一[2]。鹿邑當地人稱刺繡工藝為“插花”,根據繡線的組織結構和構成特點,鹿邑虎頭帽中的刺繡針法可分為平繡、點繡、補繡、條紋繡、變體繡以及輔助繡。
1.1.1 平繡
平繡亦稱“細繡”,是在平面底料上運用齊針、搶針、套針、擻和針與施針等針法的一種刺繡。繡面細致入微,纖毫畢現,具有質感[3]。鹿邑虎頭帽中的平繡主要包括平針、長短針兩種針法,如圖1(a)所示。

圖1 刺繡針法種類
平針也叫“直針”“齊針”“出邊”,做法是將繡線平直排列,組成“留型”紋樣,每一針的起落都在紋樣的邊緣,主要依靠針腳的長短變化構成紋樣[3]。在鹿邑虎頭帽中,平針是使用較多的一種針法,常用于繡制蝴蝶、花卉、對頭虎等紋樣,整體表現豐富、繡面平整均勻。當地婦女尤其喜愛用不同顏色的繡線以小塊面組合的方式在圖案上繡制出漸變的效果,也善于通過不同繡線的色彩對比體現紋樣上的明暗變化。
長短針也叫“孱針”,又稱“摻針”“參針”或“擻和針”,做法是長短針參錯互用,后針由前針的中間參出,由里向外呈放射狀排列[3]。在鹿邑虎頭帽中,長短針通常用于花朵紋樣,使用比花本身底色深的繡線,采用長短針工藝使線跡從花心向四周發散,形成富有長短節奏變化的花蕊形態,寫實感較強。
1.1.2 點繡
鹿邑虎頭帽中的點繡主要有打子繡和珠繡兩種,如圖1(b)所示。
打子繡是點繡中最具代表性的針法,做法是引全線出地面后,用針芒在靠近地面的線端繞線一周,成一小環,然后在距離起針處兩根紗的地方下針,把小環釘住,即成一個“子”[3]。在鹿邑虎頭帽中,打子繡主要用于花朵紋樣中的花蕊造型,使用該針法形成的花蕊粒粒分明,有較強的質感。打子繡也會用于虎頭帽中動物紋樣的眼睛處,表現眼睛的形狀和立體效果。另外,在一些面積較小的紋樣或某些紋樣的局部也會使用打子繡,如小型花朵紋樣、蝴蝶紋樣中的前翅等,通常沿著圖案結構進行繡制,可起到強調造型輪廓的作用,也可增加繡面的肌理感。
珠繡是以珍珠、珊瑚珠、玻璃珠、寶石珠等珠子為材料的刺繡類型[3]。鹿邑虎頭帽中珠繡的材料主要有珠子、亮片等,通常用于表現虎眼的瞳孔或者在紋樣、造型中用來突出結構,由此可以呈現老虎瞳孔的圓潤和光澤,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本次樣本中,從虎鼻、虎嘴以及部分紋樣、造型中也可看到珠繡的使用效果。
1.1.3 條紋繡
鹿邑虎頭帽中的條紋繡包括釘線繡和圈金兩種,如圖1(c)所示。
釘線繡是將繡線釘固在地料上構成紋樣[3]。在鹿邑虎頭帽中,釘線繡常用于繡片、虎眉、虎眼、虎鼻山根、虎嘴等造型的邊緣位置,用來突出結構。在用線過程中,綜線一般由多股線并合或編織而成。釘線一般為單股線,兩種線的顏色通常為白色和銀色,與繡制部位的底色形成對比。釘固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用線纏繞釘固,兩針之間間隔一定的距離,釘固出的線跡排列均勻;另一種是使用鎖邊針法釘固。
圈金也叫釘金,方法與釘線繡基本相同,只是綜線一律用金線[3]。鹿邑虎頭帽中的綜線通常是用金色線編成辮子狀線條。本次樣品較少運用這種方式,僅有少量虎頭帽中的虎眼中間層邊緣以及虎嘴邊緣使用了圈金工藝,同樣可突出形狀輪廓,只是帶有金屬光澤后效果更加明顯。
1.1.4 補繡
補繡是豫西地區民間刺繡中運用較為廣泛、具有豐富表現力、有地方特色的一種針法,特點是能使繡品產生一種淺浮雕的效果[4]。鹿邑虎頭帽也運用了補繡工藝,主要為填補繡,如圖1(d)所示。
填補繡,也稱“包花繡”“堆花”“堆貼”“貼花”,其手法類似于疊繡,是采用布、綢或其他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繡牢,使圖案紋樣呈淺浮雕狀[4]。在鹿邑虎頭帽中虎鼻部位,該工藝的應用效果最明顯。填補繡的使用可充分呈現虎鼻的立體感。另外,在虎眉、虎嘴、護耳兩側的對頭虎紋樣、帽披位置的紋樣及繡片上的少量紋樣中還會用到一種介于填補繡和貼繡之間的工藝,這種工藝在紋樣面料和底料之間加入了袼褙,因此,其既不同于傳統貼繡的兩層結構,也不使用填補繡中的棉花作為填充料。這種類型的工藝雖不適合制作細節、煩瑣細小的紋樣,但其操作簡便,可表現裝飾紋樣的塊面感,并增加其形狀的穩定性。
1.1.5 變體繡
摘綾屬于變體繡的一種,是將布料折疊或縫制成形,再釘飾于繡地上的方法[5]。在鹿邑虎頭帽中,摘綾工藝主要用于帽頂的花冠造型和部分虎牙的牙齒造型處,運用部位較固定,如圖1(e)所示。
1.1.6 輔助繡
輔助繡也叫“輔助針”,特指在主體針法之外的局部點綴針法和為強化藝術效果而做的特殊處理[3]。在鹿邑虎頭帽中,常見的輔助針有三角針、松針等,如圖1(f)所示。
三角針是線跡呈“V”字形的樣式,講究針距均勻,“V”形大小基本一致。三角針通常用于虎嘴及虎頭帽邊緣裝飾上。
松針是呈放射狀散開繡直針的繡法,出針皆在同一點或同一條線上;落針處針腳隨圖形邊緣弧度而走,或隨圖形邊緣弧度出針,落針到同一點[6]。鹿邑虎頭帽中松針的運用較少,一般用于虎鼻鼻根的裝飾。
緣邊工藝是對服飾邊緣進行裝飾的一種工藝。鹿邑虎頭帽的緣邊工藝主要采用緄邊和鑲邊。
1.2.1 緄邊
在鹿邑虎頭帽中,緄邊工藝常用于帽尾邊緣、護耳邊緣與虎耳邊緣,不僅使該部位輪廓更加明顯,也可以增加該部位的耐磨性。
1.2.2 鑲邊
在鹿邑虎頭帽中,鑲邊工藝運用較多,根據縫制工藝技法的不同,可將其分為鑲縫和嵌縫兩種。鑲縫工藝一般用于帽披、護耳及虎耳的邊緣,且常與緄邊工藝搭配運用。鑲縫所用的絳子通常為花邊,寬度在2.0 cm左右。用于帽披和護耳時,從一側的護耳與虎嘴銜接處開始,沿緄邊的邊緣環繞,至另一側護耳與虎嘴銜接處結束,并用絎針縫合固定。嵌縫工藝一般用于虎耳和虎嘴部位,材料多為仿兔毛和花邊,具體方法還可分為夾嵌和蓋嵌。其中夾嵌法多用于虎耳的邊緣裝飾,材料大多是仿兔毛,有少量化纖類花邊。蓋嵌法多用于虎嘴的邊緣裝飾,材料大多是棉質的線穗或化纖類花邊,其寬度通常在2.5 cm左右。
在本次64例鹿邑虎頭帽樣本中,刺繡針法、施針紋樣及施針部位相對固定,顯示出當地婦女對刺繡針法和紋樣特點相關性的思考。
平針繡和填補繡是鹿邑虎頭帽中使用最頻繁的刺繡工藝,針法簡單易上手,通常用來表現紋樣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平針繡的線跡細膩,當地婦女擅長運用其表現紋樣中的小面積色塊組合,在繡面“平、齊、勻”的視覺效果基礎上,使紋樣在色彩、明暗上富于變化,呈現虎頭帽風格細膩和工藝精致之處;填補繡的工藝特點使其更加適用于面積較大且線條簡練的紋樣,不僅可以大幅度縮減制作時間,節約購置絲線的成本,還可以表現紋樣的整體性和立體感,為虎頭帽的裝飾增加幾分粗獷之感;長短針、打子繡、釘線繡等針法基本屬于小面積使用的針法,常用于刻畫紋樣細節或用于飾緣;釘線繡、圈金強調線跡的線條特點,常用異于底色的線,突出裝飾部位的輪廓;長短針呈放射狀,一般搭配不同繡線為繡面營造出漸變的感覺,用于花朵紋樣中,使其更加生動逼真。
在虎頭帽制作過程中,很多紋樣和造型通常不是由一種針法獨立完成,一般要搭配兩種及以上的針法。例如在虎嘴部分的制作中,制作者用圈金突出了虎嘴流暢柔和的外輪廓,而用三角針勾勒出虎牙尖銳的造型,與采用摘綾工藝的塊面狀虎牙呼應。3種針法的搭配使用使虎嘴的造型處理富有層次,既有圓潤和尖銳的對比,也有線形和塊面虎牙虛實相間的變化,生動而充滿趣味。
鹿邑虎頭帽中的緣邊工藝集實用功能與裝飾功能于一體。在64例樣本中,均采用了緣邊工藝,其中采用異色緄邊搭配鑲邊的有63例,僅有1例帽尾邊緣使用異色緄邊搭配“狗牙邊”刺繡的方式。
2.2.1 實用功能
通過采訪當地婦女發現,當地普遍存在同一家庭里年長孩子戴過的虎頭帽繼續給年幼孩子佩戴的情況,而緣邊工藝會將需要緣邊部位的邊緣用緄邊方式進行縫合處理,縫合里料、面料的同時,疊加了一層緄條后的帽子邊緣受到了多一層面料的保護,從而增加了虎頭帽的帽披、虎耳、護耳等部位邊緣的耐磨性,可延長帽子的使用時間。
2.2.2 裝飾功能
緣邊工藝可增加緣邊位置的硬挺度,使虎頭帽的整體廓形更加穩定、挺括。制作者通過材質、寬窄和顏色的變化強化緣邊位置的輪廓,例如帽披和護耳的邊緣位置用0.5 cm左右的緄邊裝飾后,再嵌縫2.5 cm左右的花邊,緄邊材料光潔,花邊材料自帶肌理,兩者在材質上形成差異,一寬一窄的兩條線形也使該位置的線條裝飾富有節奏感。除了材質和寬窄上的差異,黑色的緄邊和虎頭帽帽身顏色形成了強烈對比,進一步強化了帽子的外輪廓形態。
鹿邑虎頭帽體現了當地婦女的手工技藝和審美喜好,其裝飾工藝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征。在鹿邑虎頭帽制作過程中,刺繡針法簡單但實用,且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造型部位和裝飾紋樣的特征,是女紅技巧和審美的巧妙結合,其緣邊工藝不僅增加了虎頭帽邊緣位置的耐磨性,還使虎頭帽的整體輪廓更加穩定、挺括,強化了緣邊線條,豐富了虎頭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