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芬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目前重要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實現這一目標仍需要下大力氣加快經濟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更加微妙,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顯得日益緊張,需要深化人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高中地理學科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內容,地理教學以講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為主,融合了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綜合學習內容,是落實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徑[1]。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中,讓他們熟知生態文明知識、提升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和樹立人地和諧相處觀念,這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大力開展核心素養教育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生態文明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給高中學生是當前地理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這對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提升生態文明素養都有極大的益處。
一、地理教學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背景
地理學主要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門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區域性特征,同時又包含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高中地理課程是銜接初中義務教育階段自然地理學習和大學階段開展地理學研究的基礎學科,高中所有的地理教材中都包涵或體現著生態文明的基礎知識、思想理念,目的就是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高中地理學科所要求的核心素養[2],從地理視角分析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相處所面臨的問題,懂得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讓生態文明理念深植學生內心,提高其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伴隨著巨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工業的快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引起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層面。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全面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從學校教育的層面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通過開展教育宣傳活動,引導全社會共同提高生態環境意識,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有效的落地實施。尤其要發揮好高中教育,引導高中學生全面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需要在高中階段大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讓高中學生及時了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憂患意識,進而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二、生態文明教育滲透的意義與現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地理學科教育的功能定位,利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資源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3]。新課標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重點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通過學科教育讓高中生在基礎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社會觀和綜合能力,能夠集中體現學科教育的育人價值。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綜合思維能力、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這與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徑高度契合。因此,地理學科教育在培養高中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理念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課堂已經成為當前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戰場。
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滲透生態文明教育,落實黨和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能夠教會高中生正確看待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客觀、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存在的問題,能夠從深層次查找原因、并積極地想方法解決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思考能力和獨立的自我意識,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將生態文明理念更好地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并結合課堂教學所反饋的實際效果,實時開展多元化、多樣化的多媒體教學、案例學習以及課堂外部實踐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生態文明知識的興趣,陶冶生態文明情操,提高生態文明素養。此外,在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中多次涉及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能源綜合利用、生態問題防治、城市宜居環境建設等生態環境案例分析、原理應用、分析評價等題型和材料,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知識遷移應用能力,這些都是生態文明教育所涵蓋的重要知識點,需要教師和學生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理解。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開展,相較于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現有的地理學科教育方式方法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得到了極大的創新,借助于新媒體教學、案例教學、融合實踐教學讓學生真正在核心素養教育下學習,但是目前各地區、各區域的教學還未達到新課改要求,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是部分地理教師與時代脫節,因循守舊,知識更新不及時,跟不上生態文明發展的步伐,僅僅傳授基本的生態文明知識;二是缺乏結合實際的生態文明教學案例資源,加上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科教學任務擠占了教師的大部分時間,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深入研究與搜集素材,不能挑選出既緊扣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又符合學生認知基礎,并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生態文明教學案例;三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統一教學標準,再加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問題設置時對問題梯度和難度上把握程度各有不同,僅僅結合學生學習情況簡單的滲透部分生態知識概念,沒有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態文明教育情境,導致學生學習生態知識的興趣不高,無法將生態知識內化為生態文明意識。
三、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教育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支撐點和重要抓手[4]。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生態文明教育的契合點,探究式地滲透生態文明知識點。通過運用網絡、電視、新媒體等多種方式加大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和投入,主動了解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緊跟時代發展完善相關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模擬、動畫、視頻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向高中學生逐步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知識和理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通過課堂上開展問題式探究、互動式交流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同時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材必修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節中,教師根據課程大綱要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造成的不協調問題。通過了解歷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讓學生認識到全世界所面臨的嚴重生態危機挑戰,了解當前主要環境問題,轉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開展分組式討論活動,列舉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歸納出有效解決措施,從自身做起,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教師再結合我國工業發展過程中某個區域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將這個生態問題放到特定的區域內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和探究總結,討論自己對人地協調關系的看法和態度,了解學生的生態觀點和生態觀念,并做到適當的引導教育,對錯誤的觀點進行糾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列舉“何時藍天能夠常在”,引導學生認識大氣污染形成的過程、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危害,討論大氣污染的形成原因,了解發達國家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討論我國“藍天”常在的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思考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暖冬現象和霧霾問題,將生態文明基礎知識和生活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2.創設情境豐富生態意境
生動形象的生態意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所講授知識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通過搜集與生態文明知識相關的知識素材和案例,以圖片、視頻的形式融入課堂教學過程,通過新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營造出身臨其境的生態意境,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態情境中主動掌握生態知識、認知生態問題,根據生態意境所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例如,在教材必修二“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視頻、動畫等素材制作短視頻,植入教學課件中,讓學生通過觀看相關視頻了解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有哪些,激發學生學習本節知識點的積極性。然后再通過導入鄉土教學案例——牡丹種植特色產業,讓學生認識到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在農業區位中的優勢,結合文化、旅游形成的特色產業學習區域特色經濟對當地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并且分析存在的不足和瓶頸,結合區域特點思考農業區位因素造成的變化,討論思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并做好下一步的改進。通過上述的情景帶入學習,能夠讓學生很好地學習本節內容,認識到相關產業發展對保護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益處,并能夠根據鄉土案例了解家鄉的特色產業,激發他們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情感。
3.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教學
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是開展地理教學的有效手段。通過這兩種方式結合滲透生態文明知識,更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并能夠將這種能力運用到生活中,以實際行動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教師要通過實際的案例和具體的實踐活動開展教學,可以借助校內的現有資源、組織學生到校園內觀察具體的環境變化,或者利用地理教師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做實驗的過程。通過設計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把課堂中所學的生態文明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去,真正掌握應用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教材必修三“河流地貌”一節中,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模擬河流地貌實驗,讓學生直觀地觀察河流沖擊作用對地貌地形的影響。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控制不同的流水速度觀察其對河流特定部位所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通過實驗活動讓學生不僅知道生態文明理論知識框架,還能夠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對保護生態環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對河流地域的綜合治理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發現區域環境和自然資源利用過程所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能力,將生活實際與課堂實踐活動相聯系,增強學生分析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做出具體的實際行動,做到活學活用。
4.聚焦生態文明熱點時事
采用課堂教學與社會時事熱點相結合的形式,將生態環境變化滲透到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學習之中,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認知[5]。結合當前國際上和國家所發生的時事熱點話題新聞,讓學生結合生態文明理念對這些熱點事件進行討論,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知,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建議,教師根據討論情況適當加以正確的引導,將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滲透到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生態文明認知思維。
例如,在開展“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聚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事熱點,讓學生圍繞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展開課堂討論,學習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引入黨的二十大報告熱點解讀,明確國家對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激發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視頻案例,引發學生深刻思考。最后可以通過對高考試題及模擬題的分析研究,圍繞區域生態問題,構建思維導圖,實現相關知識的橫聯縱拓,提高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
四、結語
核心素養背景下,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能夠讓學生對生態文明觀念有正確的認識和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核心素養教育的目的和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深入的自我思考和分析,正確地理解地理學科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內化兩者的聯系和作用,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促使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生態問題,更有助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徐文杰.新時代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3] 劉巖,張皓迪.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地理課堂的教學實踐探究——以“合理利用城鄉空間”為例[J].地理教育,2023(S1):14-17.
[4] 楊瑜.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5] 周雋,李澤熙.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的教學案例分析——以人教版“植被”為例[J].地理教育,2023(S1):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