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苑 林榕



研學旅行是指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園,在旅行過程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的。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委頒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小學、初中、高中要根據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地理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1]。基于此,將研學旅行與地理學科相結合,能夠契合新課標、新教材中的地理實踐力培養目標,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城市研學資源是指城市中可供學生學習、體驗和參觀的各種資源類型,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博物館、科技館等其他教育場館,城市研學資源相較于其他研學資源,具有文化底蘊深厚、科技教育資源富集、本土資源熟知、出行時間短、研學易落實等優勢。將城市研學資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學,能夠更好地落實和開展研學旅行,培養學生地理思維,提高認識區域的能力,培育家國情懷和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具有諸多益性。
一、城市研學資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勢
1.城市研學考察活動強化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2]。基于城市研學資源的實地考察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學生參加城市研學考察活動過程中,通過一系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和探究實踐活動,實現“做中學”“做中思”,在真實的城市研學情境中提升地理實踐能力。
2.城市研學體驗活動提升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2]。通過城市研學體驗學習,讓學生對地理的空間認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了解家鄉的區位特征、自然環境與人文情況,讓學生在真實的區域背景下重新審視課堂所學知識與不同區域之間的現實聯系,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檢驗、解讀與重構,提升了區域認知水平和能力。
3.城市研學探究活動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2]。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所需的城市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城市博物展覽館、城市建設規劃館,或者對城市交通、城市人口、城市產業、城市建筑等進行考察,在參觀與考察過程中進行研學探究活動,通過從地理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概括、對比、抽象、論證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4.開放性地理課程內容培育人地協調觀
人地關系,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2]。將城市研學資源融入地理教學,突破了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向自然環境、生活領域、社會活動等領域延伸,體現開放性的特征,能夠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人地關系不協調的地理問題,如城市人口過多引發的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問題、工業區位不合理導致城市環境污染、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帶來的資源緊張等問題,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
二、融入城市研學資源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案例:閩南水城水循環
1.教學思路設計
案例情境立足家鄉的城市研學地理資源,以新課標為主要依據,融入“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挖掘漳州城市與水之間的發展演化為整堂課的情境線索,以漳州“五湖四海”海綿城市建設作為研學背景,選取“五湖”之一的西院湖作為學生研學的實踐點,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有用的地理,有效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并設計具體的教學思路(圖1)。
2.素養目標設計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涵蓋了地理學科課改理念、課程意識、評價意識、學科知識等諸多方面,是地理學科育人的風向標,培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新時代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3]。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應以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以核心素養培育基本導向,以立德樹人為基本任務,以“五育并舉”為基本理念,有效進行教學建構。文章選取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水循環”一課,依據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設置如下素養目標。
(1)區域認知
通過城市研學資源情境,認知三種不同類型的水循環環節、過程和空間位置,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2)綜合思維
通過城市研學系列探究活動,從綜合要素角度理解水循環各個環節的相互關系。
(3)人地協調觀
通過了解城市建設與水循環之間的關系,構建生態、穩定、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體系,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4)地理實踐力
通過海綿校園規劃活動,使學生形成實驗、考察、探究、創造、創新的思維和習慣,落實科學技術思想,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
3.教學過程設計
(1)鄉土情境——觀:水城古今
播放水城漳州古今對比研學視頻,展示漳州城市與水之間的發展演化歷程(表1)。
(2)探究原理——探:水城水體
播放水循環動畫,使用地理教具簡單地演示水循環,教師講解水循環過程(表2)。
(3)模擬實驗——思:水城內澇
展示閩南水城漳州的城市內澇情境,結合水循環原理思考造成城市內澇的原因(表3)。
[表3 思水城內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研學問題:
①從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地勢)、人文因素、水循環原理的角度,思考漳州城市內澇產生原因
②城市內澇影響了自然中水循環的哪些環節
模擬實驗:
①進行城市硬化路面模型的滲水性實驗,探究城市硬化路面對水循環的影響
②進行城市下凹路面的排水性實驗,探究城市內部地形、地勢對水循環的影響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提出的研學問題;通過自制教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對城市內澇現象進行深度學習 通過模擬實驗,落實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 ]
(4)研學實踐——訪:水城建設
“絕知此事要躬行”,展示學生閩南水城“五湖四海”海綿城市的研學過程(表4)。
(5)研學匯報——破:水城困境
展示學生閩南水城“五湖四海”海綿城市的研學匯報成果(表5)。
(6)總結升華——圓:生態文明夢
通過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海綿城市和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地理學科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育(表6)。
(7)學以致用——建:海綿示范校
基于地理學科特點,通過實踐活動作業,以研究性學習小組為單位,以“海綿校園建設”為主題,為學校海綿校園的改造獻計獻策(表7)。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對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精心設計,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追求。在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應重視校內外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嘗試將城市研學資源融入地理教學過程中,創新課堂教學,創新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19)[2023-8-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鐘曉曼,牛東風,鄂崇毅.基于鄉土地理資源開發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以湛江市為例[J].地理教育,2021(1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