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坤



一、引言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新版地理課程標準將地理核心素養凝練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2022年4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將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也概括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并指出地理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是一個有機整體,人地協調觀是地理課程內容蘊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學生建立人地協調觀所需要的重要思維方式和能力,地理實踐力則是學生秉持人地協調觀、運用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方法,在分析和解決地理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學科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地理學科性質,突出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時代新人。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視頻導入
播放《地球脈動》片段,請同學們觀看視頻并思考:世界為什么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此來引入本課學習主題:世界的氣候。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為“世界的氣候”學習做鋪墊。同時視頻中唯美畫面可以吸引學生眼球,引發學生思考:自然如此美麗,人類該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自然、利用自然從而造福人類,以此引出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
2.明確要素,理解實質
出示中國的地圖加景觀照片,讓學生觀看并提問學生:同樣是冬季,海南島天氣炎熱,黑龍江卻冰天雪地、銀裝素裹,原因是什么?中國從東到西的四地植被景觀差異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從而引出氣候的兩大要素:氣溫和降水。并讓學生先了解:氣溫+降水=氣候主要構成要素。
世界各地由于氣溫和降水條件的不同,導致復雜多樣的氣候,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觀。如何分析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征就是要分析該地的氣溫和降水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設計意圖】由景觀圖片引入,讓學生先對世界氣候的復雜多樣有感性的認識,通過思考得出不同地方的氣溫和降水有差異,導致世界不同地方的氣候也千差萬別。再進行學理分析,教給學生簡單的氣候公式讓學生由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領悟地理學科本質。
3.理解知識,掌握學理
在明確氣候的兩大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后,分析該地的氣候特征就是分析該地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兩者合在一起稱為氣候直方圖(圖1~圖3)。
這樣就可以對復雜的地理知識進行分解,把氣候特征分析分解為三步,第一步:讀氣溫曲線圖,分析某地的冷熱狀況,特別注意最熱月、最冷月、年較差、年均溫等;第二步:讀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某地的干濕狀況,特別強調最大值、最小值、年降水量、季節變化等;第三步:綜合分析某地的冷熱狀況和干濕狀況,概括出該地的氣候特征。
活動:根據以上方法,比較溫帶大陸西岸倫敦與大陸東岸北京的氣候差異。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理解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最后歸納總結氣候特征的表述方法,一般情況下,氣候特征的表述方法為:“時間” +“氣溫特征”+“降水特征”。在“時間”的表述上,可分為兩種情況:①季節變化不大:表述為“全年”或“終年”。②季節差異大:分為“夏季”和“冬季”兩個時段。
【設計意圖】復雜的知識學生難以理解,通過小步子原則對復雜知識進行分解,促進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氣候特征的描述,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更難以遷移運用,對氣候特征的描述方法進行分解,再加以練習,最后進行公式化總結,教授學生最一般的規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遷移運用,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發展,培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4.合作學習,培育素養
學生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教師:世界氣候類型主要有多少種?從氣候名稱和位置中找找規律,你認為世界氣候類型可以分為哪幾大類?
展示柯本和他的氣候分類法,讓學生了解地理學家面對如此復雜的氣候是如何認識的,理解“把世界組織為區域”的地理學思想。
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從緯度位置上尋找世界氣候分布的規律,找出主要分布在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氣候類型,并填入表1中。
讀教材圖3.27,分組對照書本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和學案資料,找出熱帶4種氣候、溫帶5種氣候(亞熱帶2種,溫帶3種)和寒帶1種氣候,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上描述其在全球的分布。探究結束后,每組派2個代表到講臺進行匯報(一個同學指圖,另一個同學說明其分布)。
(1)熱帶的氣候類型
熱帶的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圖4、表2)。
(2)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在地球上的五帶中,溫帶較低緯度的部分,既不像熱帶那樣炎熱,也不像溫帶其他地區那樣有漫長的冬季,所以被單獨劃分出來,成為亞熱帶。亞熱帶的東西兩岸,氣候分別為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圖5、表3)。
(3)溫帶的氣候類型
溫帶的氣候類型主要包括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圖6、表4)。
(4)寒帶和高原山地氣候類型
寒帶的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極圈內,高原山地氣候大致分布在海拔較高的高山、高原(圖7、表5)。
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找出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并填入表6。
【設計意圖】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重點掌握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遵循地理學家認識和總結地理分布規律知識的思想方法——“把世界組織為區域”的思想,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斷引導學生對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進行“整體掃描”和“局部聚焦”,分析、歸納和總結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教學過程中注重地理思想方法的滲透,注重地理邏輯思維的訓練和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5.總結升華,立德樹人
在對世界氣候分布規律有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后,同學們對世界氣候的分布規律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認識,如何把這些科學理性的認識轉化為規律性的知識,需要對世界氣候分布規律進行總結,歸納出規律性的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升華。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垂直分布等方面對世界氣候的分布規律進行總結,形成規律性認知,然后出示理想大陸氣候分布模式圖,讓學生根據對氣候分布規律的探究,進一步歸納總結,對地理規律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最后進行總結升華,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體現在秩序之美,如何發現自然的秩序之美,需要人類的智慧之美(圖8、圖9)。
【設計意圖】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地理要素復雜多樣,如何對地理分布進行科學的認知,需要學生的綜合思維,更需要對地理要素進行分類和總結,形成規律性認識。在課堂的最后出示理想大陸氣候分布模式圖,讓學生對氣候類型分布在探究的基礎上形成模式化的認識,便于知識的遷移運用,促進地理學科素養的形成。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策略
1.注重教學設計的進階性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應該遵循建構主義的原則,教學設計要由易到難,構建一個合理的教學設計梯度。教學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出發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宗旨,從學科核心素養出發進行教學設計。
2.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既受到學生自身知識水平的影響,又受到教師教學手段的影響。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既要考慮知識的內在邏輯,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既要運用學科專業術語,又要運用視頻、圖片、景觀照片、活動探究等手段,增強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3.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性
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資料只能構建出部分概念,此時教師應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如講授、讀圖、討論、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素養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習的體驗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養成理性思維習慣,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4.注重教學設計的整合性
教材的編寫、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知識內在邏輯結構等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對內容進行整合,從“大單元”“大概念”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整合單元、課時教學資源,從整體進行教學設計。教師要整合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為學生的學習構建整體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四、地理核心素養落地思路
1.依據課標和學情,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地理核心素養
課標是教學設計的根本依據,學情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在教學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課標要求和學情基礎,整合課程資源,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進行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從學情出發,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2.聯系生活實際,統整教材,確定教學內容
地理知識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在教學設計時搭建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橋梁,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使教學問題生活化,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原理的理解運用,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
3.創設真實情境,滲透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地理考察、地理觀測、地理調查和模擬實驗,逐步建立地理知識和生活實踐的聯系,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