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一、諸葛亮北伐過程概述
北伐曹魏,攘除奸兇,還于舊都,實現分久必合之國之大統,是諸葛亮構建的長期戰略規劃。但從當時的地理條件、人口數量、經濟條件等方面來看,要以蜀漢偏隅一己之力,消滅強大的曹魏,如同螻蟻撼樹,很難實現。但諸葛亮并未放棄北伐,而是盡量發揮其國內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以攻為守”的軍事戰略規劃,以至于幾百年以后,唐朝詩圣杜工部在追溯諸葛亮時作《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長期為后人所傳頌,被用來抒發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懷念和一個人未竟事業的惋惜之情。那么,從人文地理某些因素來看,諸葛亮的北伐是否達到了他自己的戰略目標?本文將從北伐曹魏的過程以及人文地理要素兩個角度進行探究,最后試評諸葛亮北伐得失。
二、諸葛亮北伐過程路線分析
從軍事地理的角度,諸葛亮出益州、漢中,攻擊魏國的“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四條古道可走,自西向東依次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其中子午道距離長安最近,在出發前,大將魏延獻策:自己領兵出子午直取長安,諸葛亮走褒斜道與其會師,這就是“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戰略是“以攻為守”,沒有接受魏延的方案,而是采取先圖甘肅南部,蠶食該區域,再徐圖東進(東進已有向東進兵的意思)長安的策略。在此戰略背景下,諸葛亮北伐開始(圖1)。
1.第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軍事地理戰略戰術概括:由趙云走褒斜道,出斜谷作為疑兵,自己率主力走陳倉道,西出祁山道奪取街亭。以扼住漢中通往關中的咽喉,而后徐徐推進長安。從地理位置上看,街亭是隴西高原和關中平原的“埡口”位置,占領它就打通了通往魏國陪都長安的大門。只可惜馬謖紙上談兵,街亭丟失,大門被魏軍關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2.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發生于東吳打敗魏國之后,諸葛亮借機第二次北伐。這一次,諸葛亮依然以“以攻代守”“穩扎穩打”作為戰略的總方針,因魏國新敗,向來處事謹慎的諸葛亮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戰術行動——自漢中出陳倉道,出兵散關,包圍陳倉。此次諸葛亮想趁機速戰速決,從陳倉打通通往關中的道路。從地理位置看,陳倉相比街亭埡口,位置更偏東,距離長安更近,若取之,則利于日后“以攻代守”軍事戰略思想的進一步實施。但由于陳倉防守嚴密,加之魏國援兵趕到,蜀國糧盡,諸葛亮撤軍。
3.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汲取了第一、二次北伐的經驗教訓,采取了更加謹慎的蠶食魏國隆右以便鞏固西蜀邊防的軍事行動。第三次北伐,諸葛亮依舊西進祁山道,與第一次北伐不同的是,西蜀過祁山后用兵向西攻拔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占領二郡,諸葛亮則率主力兵退漢中。第三次北伐的軍事地理意義是諸葛亮打開了祁山通道,蠶食了魏國隴右區域,擴大了西蜀的行政北界(邊防)。筆者認為是諸葛亮實施“以攻代守”戰略思想最成功的一次。
4.第四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路線相似,諸葛亮率主力大軍出兵祁山道,包圍祁山與曹魏對峙。諸葛亮想誘敵深入,但曹魏也很謹慎,扎營固守,也不追擊。此時,西蜀政治集團內部發生分歧,同時諸葛亮軍糧用盡,諸葛亮被迫撤軍。
5.第五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發生于第四次北伐的三年之后,此時西蜀已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軍需糧草。但是這一次諸葛亮所采取的戰術行動,與之前的戰略“以攻為守”相悖。他率主力大軍直插褒斜道,在渭河南岸的五丈原安營扎寨,在此囤積糧草并源源不斷運往前線,同時分兵屯田,準備與魏國打一場持久戰役。
論說此次的軍事行動,從地理位置上講,位置更加偏東,更加深入關中平原,算是一次軍事冒險。那么為何諸葛亮要如此冒險?筆者從人文地理角度分析,此時西蜀國力衰退,沒有多余的自然資源來支持西蜀繼續窮兵黷武,迫于西蜀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加之諸葛亮本身的政治訴求和身體原因,諸葛亮才做出了相對違背自己戰略的一次軍事冒險行動。當然,最終諸葛亮積勞成疾,不久與世長辭,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諸葛亮北伐過程人文地理因素分析
在我們常規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涉及古代軍事重鎮選址、某次重大軍事行動選線的歷史、地理問題上,往往一帶而過,沒有詳盡描述,但其實可考究和評析的內容并不少。
1.經濟地理因素
國內最古老的經濟地理文獻當屬戰國時代的《山海經》,書中記載了不同區域所蘊藏的自然賦存。在冷兵器時代,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封建統治集團在考慮軍事行動之時,必須首先考慮本國經濟地理的狀況。而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考慮最多的經濟地理狀況就是人口、土地、糧食。回到三國志,諸葛亮其實也是這么考慮的,所以有必要對三國時期魏、蜀、吳國的人口、土地做相關分析。
據《三國志》記載,魏國有66萬戶,人口443萬,東吳有53萬戶,總人口230萬,而蜀漢只有28萬戶,人口94萬。可以看出,從人口數量的角度來講,蜀漢的經濟實力最為薄弱。
根據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三國史話》,東漢末至三國時期為13州,曹魏占據兗、豫、徐、冀、青、幽、并、司隸、涼州等,九州東吳占據荊、交、揚州三州,而蜀漢只占據一州益州。
這十三州,有人可能要問,西蜀雖只占益州,但從地域范圍上看,土地面積也大。這里解釋一下,當時的南方,尤其云貴高原并未顯著開發,大多為荒地,而北方土地,即使每個州面積不是很大,但屬于開發成熟之土地,以西蜀已開發的土地面積來講,其實力遠不及曹魏。
綜上所述,可看出諸葛亮強行用兵的經濟地理原因是人口、蜀國當時土地面積小,所以糧草也少。若再不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以攻代守的話,再等若干年,魏國的實力可以碾壓式樣襲擊時,西蜀恐怕什么機會都沒有了。
2.政治地理因素
筆者上面已經敘述,蜀中大將魏延曾經提出子午谷奇謀,后人總以為諸葛亮一生謹慎,而錯過了攻伐魏國的大好良機。但從政治地理因素來看,筆者認為不能這樣評價諸葛亮未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從西蜀政治地理的角度考慮,做出了以攻代守、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軍事戰略規劃。
政治地理,是指從地理角度分析國家的產生、發展和其特點,并探討地理環境對國家制度與政治決策的影響。在冷兵器時代,決定前方軍事行動的戰略戰術,往往取決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即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諸葛亮所做出的以攻代守、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可以從其本人的作品《隆中對》《(前)出師表》《(后)出師表》出發來進行研究和分析。
先看《隆中對》的部分原文:劉備將軍是漢朝后裔,聲譽傳于四海,收攬英雄思賢若渴。如果有一天能夠擁有荊州和益州二州據險防守……局勢一旦有變化,就可令一名得力上將帶領荊州的軍隊向洛陽進攻。劉備將軍則自己率領益州的軍隊出秦川,進陜西南部,到那時,漢朝可以復興。
這一戰略規劃展示了當年年僅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他的規劃一旦北方有變,一路出荊州,一路出益州,北伐中原,實現統一。只可惜這個宏偉的戰略規劃,因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成了一紙空文。但《隆中對》是諸葛亮曾經要完成的國家意義上的政治抱負,所以他并沒有放棄北伐,而是盡量發揮西蜀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于是諸葛亮的以攻代守,北伐策略逐漸明晰并成熟。下面筆者以《(后)出師表》做分析。
先帝(劉備)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所以委任臣下來伐位,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去征討敵人是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但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滅亡的。
結合以上《(后)出師表》的文字已經充分說明,對比魏、蜀兩國的經濟地理條件、政治地理條件和諸葛亮本人的政治訴求,以攻代守策略是符合蜀漢當時歷史地理條件的。這樣就能夠擴充西蜀的地域范圍,使三足鼎立的持續時間更久,這也是諸葛亮當年依據西蜀只剩余益州一州的地理環境而被迫做出的選擇。基于以上的理由,就可以理解子午谷奇謀為什么沒被諸葛亮采納。
四、諸葛亮北伐過程成敗得失的探討
從人文地理因素上分析,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是基本成功的。北伐的戰略很好地團結了之前已經即將分崩離析的西蜀內部集團各大政治勢力,將這些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化解并一致對敵曹魏,實現了諸葛亮《(后)出師表》所言: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這兩句名言既體現了諸葛亮作為軍事家的軍事地理謀略——以攻為守,也體現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政治地理智慧——西蜀從地理位置上看不占優勢,必須團結一致對外開拓格局,方有出路。從具體的五次北伐戰術指揮上,雖然沒有獲得巨大的軍事成就,但是北擴了西蜀邊界,鞏固了漢中作為西蜀“緩沖地”的軍事位置要沖,使得曹魏在一段時間內不敢進攻西蜀,贏得了諸葛亮去世后長達29年的西蜀和平發展的時間。總體上看,諸葛亮的北伐是“成”大于“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