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娜



課堂教學要注重教學情境的真實性、問題設置的思維性、學生參與的主體性、教學過程的統合性、學習過程的探究性。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們更注重以學生的素養形成為指引、以學生的思維培養為導向、以學生的能力達標為目的,不斷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體現學生是課堂探究的主體,以達到對核心素養的落實,從而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思考、解決生活中各類地理問題的品格,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是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本文以“海水的性質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為例,探究如何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海水的性質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進而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理念、手段和模式,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參與教學、運用知識。
一、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教學目標設計
“海水的性質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內容的課標要求為: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的性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地理核心素養引領下,對本課時課標進行解讀,并設計教學目標為:具備一定的運用實驗、考察等方式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地理實踐力);通過圖表資料分析海水鹽度、溫度、密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點(區域認知);能夠運用海水性質規律,說明相關自然現象的變化過程(綜合思維);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人地協調觀)。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通過教學活動所期望達到的效果。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海水的性質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目標設計的表述突破傳統的三維目標的框架,注重對核心素養的整體培養。
二、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導學案設計
導學案的設計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目標的達成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海水的性質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課時的導學案具體設計如下。
【探究活動一】播放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第三部)》邗溝覆船案片段。
設置問題:劇中盱眙百姓為何因吃不上鹽而全身浮腫、渾身乏力?鹽是如何生產的?作為中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主要分布于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渤海沿岸的長蘆鹽場為何利于曬鹽?
【小組實驗一】設置問題:海水的鹽度是指什么?影響鹽度的因素有哪些?
①明確實驗器材: 鹽度計、燒杯、酒精燈、量筒、漏斗、三腳架、石棉網。
②設計實驗步驟:利用氯化鈉和純凈水配比好鹽度近似于海水的溶液,利用鹽度計測量其鹽度值為35.1‰(圖1)。將配比好的溶液倒入燒杯中加熱,30分鐘后再次測量其鹽度值為52‰,在溶液中加入純凈水第三次測量其鹽度值為13‰(圖2)。
③完成實驗小結:加熱的酒精燈模擬太陽輻射,燒杯中的氯化鈉溶液模擬海水,注入純凈水模擬降水量。當酒精燈加熱后,海水的溫度上升,蒸發旺盛,海水鹽度升高;向燒杯中加水后,海水的鹽度降低。
由此可知,表層海水的鹽度高低主要取決于降水量與蒸發量之差。
【探究活動二】觀察并對比全球海水鹽度分布圖與全球海水溫度分布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分析長江、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剛果河入海口附近海水鹽度與同緯度大洋中部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南北緯60°地區附近海域鹽度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探究活動三】通過對比紅海與波羅的海緯度位置、沿海氣候、海區形狀、淡水匯入情況(圖3~圖5),分析紅海成為世界鹽度最高海區,波羅的海成為世界鹽度最低海區的原因。據此歸納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圖6)。
【探究活動四】海水的鹽度是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的?對人類的不利影響有哪些?如何利用海水的鹽度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案例展示如圖7所示。
迪拜杰貝阿里海水淡化廠每天需要從波斯灣汲取100億升海水,而后將其轉化成純凈的飲用水。通過這樣一系列凈化過程,僅有9%的海水會成為飲用水(或被用于發電),其余海水因鹽分太高,無法利用,會被重新排入波斯灣中。僅2015年,這座工廠就排放了近5萬億升高濃度海水。
【小組實驗二】海水的性質除鹽度外,還包括溫度和密度。而溫度和鹽度是造成密度差異的因素。海水的溫度變化情況,學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可知,根據以下實驗探究海水鹽度和密度之間的關系。
①明確實驗器材: 鹽度計、溫度計、50 g砝碼、50 ml燒杯、250 ml燒杯、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
②設計實驗步驟:將兩個50 g的砝碼分別放到50 ml的燒杯中,再將兩個250 ml的燒杯中分別注入等量的鹽度為35‰的溶液和純凈水,注入鹽度為35‰的溶液的燒杯標記為A,注入純凈水的燒杯標記為B。將兩個50 ml的燒杯分別置入其中。觀察發現A燒杯中的50 ml的燒杯漂浮在水面上,B燒杯中50 ml的燒杯沉入水底。說明兩溶液存在密度差異,為排除溫度對密度的影響,用溫度計分別測量兩燒杯中的液體溫度,并將溫度較低的A燒杯中的溶液用酒精燈加熱至與B燒杯中的溶液相同的溫度,后發現B燒杯中的50 ml的燒杯未沉入水底(圖8、圖9)。
③完成實驗小結:本實驗中用50 g砝碼模擬輪船的載重量,用50 ml的燒杯模擬輪船。為比較輪船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選擇在實驗一中配比好的鹽度為35‰的溶液和純凈水分別作為海水和淡水。學生通過比較“輪船”在不同溶液中的浮沉情況,結合世界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分布圖,可以探究海水鹽度和密度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密度的分布規律。
【課堂小結】繪制表格說明海水的鹽度、溫度、密度分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程思政】展示視頻《如果海水突然消失》:海水消失的瞬間,地球上會多出一個達13億立方千米的真空區域。一分鐘后,在深海區域中航行的大型貨船會全部跌落到海洋底部,劇烈的撞擊會導致其完全粉碎。十分鐘后,在失去了海水重量的壓力以后,海底地殼開始回彈,進而對大陸板塊造成擠壓,世界各地開始發生劇烈的地震。一小時后,眾多海洋生物開始陸續死亡。一天后,由于大氣壓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全球范圍內的降水開始化為冰霜,整個地球陷入一片冰雪世界。一周后,整個海底結構發生空前改變,地殼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而海底存在的大量活火山開始接連噴發。一個月后,整個地球迎來極度干旱,眾多植物和糧食作物也會陸續死亡,江河湖泊的蓄水量開始急劇減少,世界上再也不會出現降雨。三個月后,由于地球上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高達88%是由海藻完成的,所以海藻的死亡意味著大氣含氧量急劇減少,二氧化碳含量隨之升高,80%以上的生物將徹底消失。半年后,接連的高溫最終點燃了枯死的植被與森林,全球的大規模火災會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導致地球平均溫度升高30 ℃。一年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達到80%以上,溫度更是高達100 ℃,99%以上的生物已全部滅絕,僅剩下一些細菌和微生物還勉強存活。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里,地球會變成如金星一般荒涼的黃色星球。
由此可見,海洋對生命的演化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孕育出生命,還是全球最強的溫度控制系統,它吸收了太陽輻射的大部分熱量,并通過洋流的作用,將其均勻地分布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以此來保證全球各地的溫度平衡。如果沒有海洋,地球上也就不可能孕育出生命。但可惜的是,如今的人類對海洋的破壞卻越來越嚴重,肆意地捕撈、無盡地開采,都在一步步對海洋造成巨大的威脅。據可靠數據,1970年至2012年,人類的活動已導致大部分珊瑚礁消失,超過50%以上的海洋生物種群滅絕。一旦海洋生態系統完全崩潰,人類很可能堅持不了多久。為了我們的未來,請用心保護好日漸脆弱的海洋。
設計導學案的意圖是依托其進行問題式教學,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層層深入的情境中完成思維發展過程。
三、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現實或潛在的價值進行評價,并為后續教學實施提供決策的依據。教學評價涉及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通過教師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兩方面構成。教師的自我評價主要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設計三個方面展開(表1)。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從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教態、板書、課堂氣氛、教學設備輔助教學效果六個方面展開(表2)。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后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測試,學生的優秀率達35.7%,及格率達97.6%,學生基本掌握了海水的性質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部分知識。
根據以上文章敘述,在高中地理課堂設計時,要注意滲透學科核心素養,使教學有魂;關注學生發展,使教學有效;創設真實情境,使教學有依;組織學生參與,使教學有趣;注重問題探究,使教學有理,使教學滿足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