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關曉 梅惠 王雁 吳玉婕 唐強 張宇豪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習的載體。地圖能呈現各個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聯系及變化規律。在地理教學中合理地使用地圖,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張璐璐為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提出了地圖疊加的教學方法[1]。
地圖疊加的方法是指將比例尺相同、且具有內在聯系的、不同類型的地圖進行疊加,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實現地理要素的疊加,從而提高空間思維能力的方法。目前,地圖疊加的教學方法主要聚焦于初中地理教學,且重點從理論層面展開分析,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使用地圖疊加方法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2-4]。為此,本文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一節為例,探析地圖疊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路徑。
一、背景分析
1.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本節內容的教學要求為: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新課標的建議是結合案例展開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實現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5]。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建議,教師應結合案例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角度系統地分析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2.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塔里木盆地、華北平原等多個案例來例證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引導學生理解有多個地理要素影響人口分布。這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但容易讓學生誤解某一區域的人口分布僅受單一的地理要素影響,難以理解人口分布是多種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此,教師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以本地的人口分布—湖北省人口分布為案例進行深度分析。這樣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引導學生探究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理解某一區域的人口分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3.學情分析
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學習了世界人口分布的現狀,八年級上冊掌握了中國人口分布,知道一些要素如地形、氣候會影響人口分布,為本節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但未能學會系統地分析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在能力上,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能和同學開展活動探究,解決地理問題。
基于此,本節課聯系現實生活,結合湖北省人口分布的現狀,運用地圖疊加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現象的方法,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學目標設計
①運用湖北省人口空間分布圖,說出湖北省人口分布的特點(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②疊加湖北省人口空間分布圖、地形圖等地圖,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系統地分析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理解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人口分布(綜合思維);③通過自主活動探究,分析中國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其成因,了解中國人口分布的基本國情(家國情懷)。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背景分析和教學目標,將本節課分為五個環節(圖1)。教師播放視頻,引入主題,引導學生讀圖、疊圖,分析湖北省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通過知識遷移,運用地圖疊加的方法分析中國人口分布的特點和成因;最后,通過表現性評價和思維結構評價檢測教學成效。
四、教學設計與實施
1.教學準備
教師從網絡上獲取制圖數據(表1),運用GIS進行制圖。制圖時教師需統一底圖和比例尺。制圖完成后,使用透明硫酸紙打印教學用圖,并發放給學生。
2.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如表2所示。
3.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比較,進行價值判斷,檢驗教學成效的過程。新課標要求教師重視“表現性評價”和“思維結構評價”。為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次教學評價從上述兩個維度出發?!坝绊懭丝诜植嫉囊蛩亍钡谋憩F性評價從“學習態度”和“問題解決能力”兩個方面展開,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思維結構評價結合“自主活動探究任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如表3所示。
五、地圖疊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思考
高中地理課程學習難度較大,對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要求較高,地圖疊加的方法能夠較好地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教師在運用地圖疊加的方法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案例選擇。運用地圖疊加的方法,需要結合案例展開教學。案例應當選取學生熟悉的案例,以便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習興趣。一般而言,優先以本地為案例,既能讓學生熟悉家鄉,又能增進家國情懷。
二是數據的獲取。人口密度、地形、河流等數據可以從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數據中心、國家統計局或各省份的統計局獲取,交通路線網可以從在線地圖獲取,如OSM地圖。
三是制圖步驟。獲取數據后將數據添加到GIS中。如果獲取的數據是全國范圍,則需要對數據進行裁剪。數據分為矢量數據和柵格數據,兩者裁剪的方法不相同。矢量數據裁剪步驟為:ArcToolbox—分析工具—提取分析—裁剪;柵格數據裁剪步驟為:ArcToolbox—數據管理工具—柵格—柵格處理—裁剪。裁剪完成后需要調整地圖的屬性,使其符合審美需求,步驟為:屬性—符號系統—色帶。制圖時還需統一底圖和比例尺,避免出現地圖不能重疊的問題。
四是地圖打印。打印地圖需采用透明的硫酸紙,便于學生疊加地圖后觀察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綜上所述,運用地圖疊加的教學方法對教學設施、場地的要求較低,不需要給學生配備電腦,亦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但對教師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教師獲取數據,并運用GIS制圖。因此,教師需不斷增強自身的地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璐璐. 地圖疊加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 地理教學, 2018(19): 32-34,46.
[2] 沈哲.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疊加方法的應用價值分析[J]. 教育界, 2021(34): 61-62.
[3] 王雨婷. 利用地圖疊加法創設問題情境——以“農業區位分布”教學為例[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5(20): 55-57.
[4] 孟照紅. 地圖疊加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 202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