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伴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傳統的知識教學存在學生學習主動性缺乏、機械思維訓練、知識固化等問題,已不符合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知識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進行傳授,而需要讓學習者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即知識的學習需要經過還原與下沉、體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的過程。也就是說由書本知識到個人知識的轉化過程不單單是講授、訓練的直線型模式,而應該是一個有體驗、探究、反思的曲線過程,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教師要將知識還原在真實情境中,“下沉”到具體且形象的生活中,學生通過體驗情境、探究問題,在一系列深度學習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加工,最后內化為個人素養和能力。筆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為例,探索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設計。設計環節主要包括情境構建、問題創設、合作探究、課后拓展(圖1)。
一、創設完整且真實的動態情境
為創設出更加貼近高一學生認知經驗和知識儲備的情境,筆者以兒童立場,用故事表達的形式將整個單元知識還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建立書本知識與學生個人經驗的聯系,增加情境的趣味性、親切感,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問題探究做準備。本章節的主要教學目標為探究不同時空角度下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
筆者共創設了五個情境材料,以主人公小志的求學之路為時間主線,從兒時的艱難求學路到村村想修路,最后迫于自然條件的阻礙只能修公路,三組情境連貫且與學生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欲望和興趣,為探索區域發展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這一學習目標做好情感鋪墊;承接前面的故事情境,在情境四和情境五中,十年后的貴州已形成綜合性交通網。與之前落后、閉塞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給學生一定的心理和視覺沖擊,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欲望,以達成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一目標。以時空為主線,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構建完整的情境(圖2),有助于增強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思路的完整性,對知識的形成過程更為深刻。
二、以提升高階思維為目的的問題鏈設置
根據布魯姆的學習能力金字塔,識記、理解、簡單應用為淺層學習,只能發揮學生的低階思維;而面對復雜情境的應用、分析、評估、創造能夠促進深層學習,提升高階思維。因此,問題鏈的設置必須按照學生的思維進階呈現梯度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以低階思維訓練為基礎,以高階思維培養為目標。圍繞這一核心,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鏈”,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考,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問題①:結合圖文材料,說說小志求學路為何異常艱辛。問題②:“要致富,先修路”口號響徹全省,制約其動工的因素有哪些?問題③:小志求學路主要以公路為主,簡述其原因。以上三個問題以貴州過去的區域發展為背景,學生可通過對圖文材料的理解、歸納以及聯想、回憶過去的知識來得到新知,得出結論,屬于基礎性的淺層學習。問題④:影響貴州天塹變通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問題⑤:說明貴州已經修建了陸上交通線,為何還要市市通機場?問題⑥:分析“縣縣通高速,市市通機場”對貴州的積極影響。問題⑦:隨著交通的發展,小志家鄉聚落的發展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一組問題鏈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需要學生把握情境、深入理解、分析歸納出具體的影響、表現,這是促進學生思維第一次進階的關鍵。
在學習完新知識之后,學生需要用新知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即反思與升華的過程,將知識真正內化。筆者利用鄉土地理資源創設了課后拓展:廣清一體化背景下清遠的交通發展現狀,并提出問題:“結合圖文材料及生活體驗,談談清遠構建綜合性交通網對加速廣清一體化的作用。”學生利用本單元的新知來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加強知識的遷移應用,完成思維的第二次進階。
三、以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過程
深度學習的課堂必須“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思維大膽表達出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達到信息相互反饋,成果輸出,那么教師首先要搭建一個輕松、平等的學習平臺促使復雜思維活動的發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是可操作性強、學習效率較高的方式之一。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深度對話,完成對知識的加工與轉化。其中與文本對話:能夠了解基本概念、知識、過程;與問題對話、與同伴對話:激發思維、交流探討、分享決策、整合成果;與老師對話:展示輸出、完善成果;與自我對話:整理、反思、內化為個人能力和知識儲備。
例如,學生合作探究問題“貴州已經修建了陸上交通線,為何還要市市通機場”,在小組分享決策中,學生通過加工圖文資料,利用人口分布圖,得出貴州人口分散,距離遠,機場更利于出行;結合旅游產業的發展,從客流量巨大,運輸需求大的角度分析出第二點。當發現學生的思維陷入瓶頸之后,教師又提問“在廣東省也市市通機場可行嗎”,以學生熟悉的情境舉例增加親切感、熟悉感,學生能夠快速響應,最終對比廣東與貴州的自然條件狀況,學生得出廣東省地勢起伏小,更適合陸上交通線的修建;以此逆向思考,學生又補充了第三點答案:貴州地勢起伏大,受自然條件限制,修建機場比陸上交通線難度更低、成本更小。從中學生總結出交通線路布局也遵循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探討交通發展對貴州的積極影響時,各小組能夠從人口的流動、資源開發、相關產業發展等角度闡述,分享決策環節基本達到了成果互補、完善,說明在激烈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讓思路更加開闊,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投入所收獲的成果遠大于任務本身,促進了深度學習、有效學習的發生。
四、歸納反芻,強化素養目標
在情境探究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傾聽者,觀察學生表現,對學生輸出的成果及時串聯、補充、總結和反芻,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強化知識脈絡,突出素養目標。以本單元設計為例,最后教師要突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區域發展與交通運輸布局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表格、圖表鞏固重點。
請將序號填寫到表1對應處。①交通點、線數量增加;②加強交流合作;③促進資源開發;④聚落規模擴大;⑤形成立體式、綜合性交通網;⑥城市化水平提升;⑦增加就業; ⑧時效性增強; ⑨運輸方式多樣化;⑩基礎設施改善; ?拉動相關產業;?聚落人口增加。
五、總結與反思
以真實情境為教學載體,以任務形式呈現問題,以活動形式完成任務,使教學過程“活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是有過程的,經過思維進階的,從而達到對知識由淺入深的理解和應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關鍵能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因學生學情適當調整任務探究的深度、成果分享形式等。總體來說,教師要善于把控課堂全局,適度干預,適當引導、補充、串聯,做好課堂輔助者的角色,讓學生充分參與,充分表達,突出學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