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童歡



2019 年,教育部考試中心明確高考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為“一核四層四翼”。其中,“一核”為考查目的, 回答了“為什么考”的問題,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即落實立德樹人是我國招生考試的根本任務;“四層”為考查內容, 回答了“考什么”的問題,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提煉;“四翼”為考查要求, 回答了“怎么考”的問題,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是素質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1]。由此可見,高考評價體系已經明確了高考的結構和功能,對一線教師實施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四層”視覺下高考試題評析思路
筆者通過分析高考評價體系“四層”的內涵,結合2023年高考地理(廣東卷)構建了試題評析思路(圖1)。該研究思路主要是基于“四層”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對地理高考試題的內容設置與編制進行分析,研究其落實高考評價體系“四層”的具體情況,以及是否通過“四層”達成 “一核”的目標,并且提出符合新高考的有效教學對策。
二、結果分析
1.試題統計結果
基于 “四層”研究框架對2023年高考地理廣東卷每道試題(大題的每道小問歸為一道題)進行統計分析,整份試卷選擇題16題及綜合題3題(17題3小問,18題3小問,19題2小問)共計24道題目。對涉及高考評價體系“四層”考查內容的題目進行詳細分析,得出“四層”考查內容在題目中有重疊情況的結論,因此該統計的百分比數值僅表示該維度在整份試題中的占比情況(表1)。
2023廣東卷(地理)對“四層”的考查都有涉及,其中學科素養類和必備知識類題目貫穿整張試卷。因此,此類題目的設置對后續的教學和備考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啟示教師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對必備知識的框架構建,形成綜合思維,對學科素養的培養落實到位。關鍵能力類題目的考查占比達到 66.7%,分值百分比為54%,可知此類題目是新高考命題的側重點,考查學生解決地理學科問題所具備的能力,體現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實現高考評價體系的服務選才目標。核心價值類題目占比37.5%,分值占比30%,此類題目結合生活真實情境,主要考查學生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培養人地協調觀,體現立德樹人的教學根本任務。考查學生核心價值方面內容的比例較往年試題有所上升。隨著當今全球人口、資源及環境問題愈來愈突出,預計今后高考對此類題目的考查比重將加大。因此,在教學中除了重視教室內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野外的實地考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研學活動等提升自身的地理素養。
2.試題特點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素質教育快速發展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重點研究對象,人地協調觀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重點研究的內容。通過高考地理滲透人地協調觀念,幫助學生理解人地關系的內涵,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2023高考地理廣東卷第14題,通過假設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引導學生思考將會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的現實情境,預示人類活動將會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提前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滲透了人地和諧的思想。不僅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核心功能,還體現出考試和評價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間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題型內容合理,服務人才選拔
2023年地理高考試題廣東卷采用了“16+3”的模式,即16個選擇題和3個綜合大題,其中選擇題第1~16題分為8個選擇題組,第17、18題兩個綜合大題分別有3個設問,第19題為10分,設問為兩個,其中1問還設置為開放性題目,主要考查海洋相關知識,相當于在2022年海洋地理和環境保護二選一的基礎上演變為海洋地理必答題。各題型的內容和分值更趨于平衡合理,較多題目均體現高考評價體系“四層”考查內容。如第12題和第16題,分別考查地理信息技術和城市化相關知識,既考查了必備知識、學科素養以及關鍵能力,又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該類知識的求知欲,給學生提供了鉆研的興趣點,較好的服務于高校人才選拔。
(3)注重課堂情境創設,引導學科教學
筆者對2023年高考地理廣東卷試題采用的情境材料及對應的相關知識點和分值進行了統計,發現幾乎在每道或每組題目中,都采用了真實的生活或生產情境,或來自學習探索的情境(表2)。由此可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當側重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教學,甚至開展“一境”到底、“情境”貫穿整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試題評析
2023年高考地理廣東卷是采用新課標和新教材后首次自主命題的試卷。本文基于“四層”視角,通過分析和研究2023高考地理廣東卷試題,發現該份試題不僅滲透了立德樹人的核心功能和根本目標,更為國家和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了科學合理的載體。側重考查地理學科素養和學生的關鍵能力,同時試題的設置也為中學地理教學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下面選取2023年高考地理廣東卷兩道試題,具體剖析該試卷體現“四層”的情況。
例1.(2023年廣東卷第2題)進入21世紀,長江下游跨江橋隧建設發展迅速。有研究統計,2000年長江下游公路跨江橋隧通道僅4條,2008年為9條,2016年增至17條。圖2示意這三個年份長江下游兩岸部分市縣距江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的車輛,到達對岸所需平均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由圖中信息可判斷,長江下游南岸市縣比北岸市縣
A.公路網更完善? ? ? ? B.車流量更大
C.人口更為稠密? ? ? ? D.河網更密集
該題是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考查關鍵能力的題型,考查學生從圖表資料中獲取、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讀圖獲取長江下游南岸2000年、2008年及2016年距江岸相同距離的平均跨江時間均比北岸略短的信息,可推知跨江耗時的影響因素為通行速度,公路網的完善有利于車輛的快速通行,從而縮短跨江通行時間。以此強化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符合高校人才選拔的要求。通過關鍵能力的考查,鞭策師生重視地理思維的培養,提高訓練解決地理學科問題能力的意識,今后將是地理教學的重點內容。
例2.(2023年廣東卷第18題第3小題)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風的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區。巴音河在宗務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積的沖洪積扇;2015年12月,當地對該區域巴音河出山口長約4 km的河道進行了硬化。圖3示意巴音河沖洪積扇及周邊地區地理環境特征;圖4示意圖3中P1、P2兩點之間的水文地質剖面。
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對其下游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并說明理由。
該題是常考的主觀題型,屬于學科素養的考查內容,側重考查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以及對地理知識的整合運用。關于河道硬化對其下游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主要從下滲作用的變化角度分析,需要調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相關知識回答問題。此題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征,并以此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素養。
三、教學啟示
1.聚焦新課標,創新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頒布,要求廣大地理教師在授課前研讀新課程標準,結合“四層”考查的重點進行教學,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地理教學模式[2]。在熟悉高考評價體系內涵的基礎上,地理教師要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嘗試運用主題式、問題式等教學模式,整合地理知識,避免知識碎片化。在地理必備知識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正確認識以及鍛煉學生讀圖析圖和動手實踐等關鍵能力,確保地理教學方向與地理新高考命題方向一致,把握命題趨勢,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注重教學情境創設,轉變教學觀念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明確指出:學習探索情境源于真實的研究過程或實際的探索過程,涵蓋學習探索與科學探究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1]。《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在學習地理過程中面臨的兩種典型的問題情境,即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這些情境是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理念在地理課堂教學、考試評價中落地生根的基本載體。
高考的“無情境不成題”引導一線教師在整個高三復習過程中遵循 “無情境不教學” 原則。在課堂中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思考,在真實的情境當中培養學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對于學術情境, 教師應多瀏覽重要的學科刊物,關注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利用這些資料結合高中地理知識進行情境創設。此過程要注意對復雜學術情境的再編輯,使其符合高三考生的理解和認知水平。而對于生活情境,教師可利用身邊的鄉土地理資源大膽地進行情境創設,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在生活中思考地理問題。一旦形成習慣,學生的地理思維將會有質的飛躍[3]。
3.實施大單元教學,構建知識體系
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高中教學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依據新教學結構重組各教學要素。由零散的、碎片化的學習走向任務驅動的、結構化整合的大單元學習。大單元學習目標要立足學生,著眼學生的持久理解,并能夠遷移應用到新情境中,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能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成個性化知識體系。
特別是高三復習備考要從傳統的知識點走向結構化設計,才能適應考試評價要求。復習課需要教師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地整合課程知識點、能力點; 整合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實施大單元教學,以鞏固、 梳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體系化,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
4. 收集學術類素材, 關注地理熱點問題
無情境不教學,無情境不成題。基于2023年廣東卷地理試題延續全國卷的一貫特點,以真實情境為素材,采用一題組一材料一情境的方式進行設問考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社會熱點,聯系生產生活,并將它們與相關的地理內容聯系起來,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實施情境化教學。尤其是廣東新考卷中的學術類成果素材,教師可參考閱讀《地理科學》《地理學報》《湖泊科學》《中國國家地理》《世界國家地理》等地理科學雜志,關注相關的電影、熱點問題等資源。平時的高考備考中,要收集整理這些雜志上一些與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結合較為緊密的內容,把這些內容轉換成考題素材,創設地理教學資源庫。亦可將真實的情境命題進行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和學科素養能力。
四、結語
綜上,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首先,應當關注課標并研讀高考評價體系,深入挖掘其內涵,將學科知識運用于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份教學設計,讓學生盡可能做到舉一反三、有效遷移與運用;其次,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精選案例進行情境教學,注重情境的選取與設問,構建問題鏈,注重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再次,在高三的復習備考中應當采用大單元設計進行教學,選取合適的主題,將關聯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學生的知識網絡。此外,教師在備考中應當有意識地收集學術類素材, 關注地理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實際,活學活用,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分析、解釋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吳永杰,盧遠,鄧綺琪.“四層”視覺下地理高考試題評析與教學啟示——以2021年高考地理廣東卷為例[J].地理教育,2021(8):168-169
[4] 李九彬,李佳穎,王勇,等. 大概念視角下“風沙活 動”的學科理解與考查解讀——以2000—2021年全國卷地 理試題為例[J].地理教育,2022(6):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