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亮 華利文 姜凱 陳健 王志根
一、研學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研學旅行設計基于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理念,以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時空觀念為導向,結合地理有關該理念的相關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和研學的具體情況,設計“保護深圳灣綠色長城——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主題研學課程(圖1)。
二、研學主題的選擇
地理學是涵蓋自然和社會兩大學科領域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新時代地理科學研究更是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研學旅行課程作為一門綜合實踐類課程,應力圖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國務院在2013年發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了“應逐漸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計劃”。2016年底,教育部等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在有關研學旅行相關政策的大量出臺下,研學旅行的研究也得到了國家前所未有的支持,給研究人員在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變革人類文明發展方式為方向,緊緊圍繞人的發展這一核心,培養全體社會公民的生態意識、生態倫理、生態審美與生態行為,進而促使其逐步成長為一個有益于促進“人—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生態人的教育實踐活動[3]。《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高中地理的核心素養是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其中人地協調觀強調人地之間的協調關系,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這與生態文明教育的觀念相契合;此外,其還增加了選擇性必修課程“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和選修課程“環境保護”,這也體現了高中地理學科對于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4]。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提道:“要圍繞地球未來的生存重構教育,到2050年教育目標要從人文主義轉向生態正義,所有的課程與教學要牢固建立在生態意識的基礎上[5]。此外,生態文明教育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地理學科有必要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在教學與實踐中的運用。
研學旅行十分重視實踐,在研學途中會遇到許多人文自然現象,而這些現象涉及許多地理知識,也涉及許多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其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拓展和知識遷移,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地理研學課程以生態自然環境為情境,要求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能力解決真實生態情境中的問題,并通過調研、考察、訪問等方法提高地理實踐力,學生通過真實情境的體會與實踐,最終理解因地制宜理念,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形成人地協調觀[6]。因此,基于生態文明教育的地理研學課程設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生態良好,動植物種類眾多,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且其位于深圳城市中心,極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圳福田紅樹林位于深圳灣畔,其在防災減災、生態等方面對深圳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主題定為“保護深圳灣綠色長城——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三、研學課程設計原則
1.生態文明原則
研學資源中往往包含了生態文明教育的思想,而生態文明思想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十分重要,其中也蘊含著許多知識運用遷移與實踐。因此,在研學課程設計中也要選擇符合生態文明觀念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與實踐,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2.安全性原則
地理研學課程的設計,必須把安全性貫穿在始終[7]。研學活動如果由于安全設施不完善、安全意識不高、宣傳不到位等因素產生安全事故,會讓師生及家長提及游學、研學、外出等詞匯就惶恐不已。因此,要揭除覆蓋在研學旅行上“危險”“不安全”的標簽,需要將研學旅行的安全性從頭貫徹到尾。在研學課程設計時,應對研學地點進行詳細周密的考察,例如,在涉及自然地理研學課程的設計時,路線選擇時應該要盡量避免地形崎嶇、地質災害多發的路段,盡量沿著主干道考察,避免遇到緊急情況時難以與外界取得聯系;在研學地點選擇的時候,應該盡量選擇基礎設施完善、安全設施、裝置充足并且危險系數小的自然公園、自然景區等。
3.學生主體性原則
研學旅行屬于由教師引導下的課外課程,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該牢牢把握住學生的主體地位[8]。在研學課程設計上,要聯系好學生的學情,對于學生對地理知識實際掌握情況做好調研,同時評估學生的大致水平,以確保學生能夠在研學地點將所學知識正確、充分應用于實踐當中[9],盡可能避免研學活動設計出現過難、過偏的情況,導致學生積極性受挫,從而影響到整個研學旅行的活動開展。同時,也要關注到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程設計中要關注到學生每一個核心素養和生態教育理念形成的達成程度。在評價上也要把多種評價形式和評價主體結合,做到評價更為真實客觀。
四、研學課程設計內容
1.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概況
福田自然保護區位于深圳灣東北部,東起新州河口,西至海濱生態公園,南達灘涂外海域和深圳河口,北至廣深高速公路,海岸線長約9 km,地處113°45'E,22°32'N,保護區建于1984年10月,1988年5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線面積為367.64 hm2,是全國唯一地處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0]。
2.研學活動主題選擇
南山公園位于深圳灣西南部,其主體是山地,與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隔深圳灣相望,可以在高處從整體的角度觀察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因此在此地的活動主題一命名為“初登南山眺林跡”。活動主題二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中進行深入探究活動,因此命名為“深探紅林揭其密”。活動主題三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展館進行其未來規劃和保護的探究,因此命名為“更入展館明之冀”。
3.研學線路確定
根據研學點所學知識內在邏輯性關系,結合研學點交通通達性和地理位置就近、節約時間和經費成本原則,研學路線為:南山公園—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展館(圖2)。
4.適用學段
本課程所涉及的知識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必修一、必修二和選擇性必修三,因此需要學生有相關的知識儲備。研學中涉及較多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地理實踐力,因此本研學課程適合高中二年級第二學期舉行。
5.適用學校
由于本研學活動地點集中在深圳南山區和福田區,研學開展時間較早,因此從便利性、安全性和可行性角度出發,僅建議深圳市及周邊的東莞市、惠州市、中山市進行開展。
6.研學旅行總目標擬定
學生能夠通過資料分析與景觀觀察,理解紅樹林的分布及原因、紅樹林的特征及其成因、與紅樹林生態息息相關的其他生物的現狀及保護措施,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體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體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訪談,了解紅樹林保護措施,體會保護工作的不易,體驗測量海水性質、標本制作與簡圖素描,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樹立人地協調觀,從而建立生態文明觀念[11]。
7.研學旅行方案設計
本次研學旅行方案設計涉及四個地點,分別是南山公園、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展館,這三個地點地理位置相近,交通通達性好,與主題緊密相關,因此計劃在上午選擇率先在南山公園進行紅樹林整體觀察,后乘坐大巴前往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進行紅樹林內部考察,在中午吃過午飯并稍做休整之后乘坐大巴前往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展館,體會深圳在城市規劃中與自然的協調,了解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其他紅樹林保護區未來的規劃。具體研學旅行方案設計如表1所示。
8.研學旅行具體實施過程
(1)前期準備工作
①班主任組織家長與學生參加研學旅行主題班會,詳細介紹此次研學旅行的行程路線、計劃安排、安全措施以及費用交納等工作,確定參與人員以便投保,填寫安全協議書,并把研學旅行個人記錄表發放給每位學生,告知學生和家長研學旅行需要攜帶口罩、身份證、簽字筆、移動通信設備等物品。②教師間安排好工作,每個班級需要一名主講教師和兩名輔助教師。③以6~7人為一組并推選出一名組長,并把研學旅行小組記錄表發放給組長。各組提前開會商議組名并明確各組員的任務。從班里選派兩名衛生知識豐富的同學作為安全委員,學習應急事件處理方式。④教師在開展前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講解與行程地點簡介,做好相關知識準備。⑤由于研學旅行活動人數較多,因此教師需要提前與研學地點進行聯系預約。
(2)研學旅行保障機制
①安全保障機制。籌備時確定好安全責任人、研學實施者、研學管理者和監管者,確定各方責任。開展研學前向學生和家長強調研學的安全出行要求并與家長簽訂安全承諾書,做好學生的投保工作,同時要求每一位家長填寫學生健康狀況表。提前對研學旅行目的地的天氣狀況進行監測,如遇惡劣天氣則改期,確保開展順利。聯系好運載學生的大巴車與當地救援部門,以防遇到突發情況援助不及時。研學中各級負責人做好對學生安全、學習、參與度的管理記錄工作。②經費管理機制。研學旅行中涉及學生和教師的交通、餐飲、保險等費用,在積極爭取學校和教育部門的經費補貼后,不足部分向家長進行說明并收取。經費要做到專人專管,經費使用要公開透明,及時向各方進行公布,保留好收據或發票,以供查驗。
(3)研學過程
①師生按時間集合,統一前往南山公園,在車上要求小組講解目的地相關情況。②按照研學旅行路線開展各項研學旅行活動。③要求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做好觀察記錄。
(4)標本采集、數據整理及記錄
①對涉及標本采集工作時,各組將在不同地點采集的標本放入標本袋。②對研學地拍攝到的景觀照片做好分類與標記。③對記錄內容及繪制的簡圖進行梳理及相應補充。
(5)研學結束小組交流總結
①小組對此次研學旅行內容做出總結,分享收獲,并進行有關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生態文明理念體現的主題匯報。②對于研學旅行中制作的植物標本、素描畫和照片進行整理,并通過專題展、公眾號等方式展示,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成就感。③小組對此次研學旅行內容自行擬定主題進行總結匯報。④每位學生上交一份關于本次研學主題的報告或小論文。
(6)研學旅行評價及成果展示
研學評價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進行,根據對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表現和報告中體現的地理核心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而評定。學生成果以主題班會、板報等方式進行展示,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頒發獎狀。同時對研學旅行過程、成果以學校公眾號新聞稿的方式向外宣傳。
五、研學成果評估
1.評價目的與方法
研學旅行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也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同時也能落實我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了更好、更客觀、更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本文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在過程性評價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觀察,了解每位學生的初始水平,能夠看到學生的進步和改進空間,關注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注重對學生生態文明觀念的評價。在終結性評價中,評價要與主題和課程目標相對應,評價主體多元,量化評價與描述性評價相結合。
2.評價記錄表
過程性評價記錄表如表2、表3所示。
終結性評價記錄表如表4、表5所示。
參考文獻:
[1] 周澤甬,宋艷齡.中學地理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設計——以寧波四明山紅楓產業發展為例[J].地理教育,2023(11):72-76.
[2] 李先躍.研學旅行研究綜述及探討[J].高教學刊,2018(24):191-193.
[3] 徐潔.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施[J].現代教育科學,2017(8):8-1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UNESCO.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EB/OL].(2020-11-24)[2022-11-26].https://en.unesco.org//futures of education/news / just-published-learning-becomeworld-education-future-survival.
[6] 靳學斌,劉傳寶,等.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雙碳”教育的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1):9-13.
[7] 黃雅婷,趙媛.中學研學旅行支持度調查及成因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地理教學, 2019(23):56-60,7.
[8] 孫兆俊.旅游體驗與審美教育:研學旅行的美學內涵與美育特質[J].美育學刊,2019,10(6):52-57.
[9] 謝宇松.項目化學習中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18(23):56-60.
[10] 李真,李瑜,昝啟,等.深圳福田與香港米埔紅樹林群落分布與景觀格局比較[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6(5):12-19.
[11] 紀文慧,梁美霞,盧彬彬.泉州灣河口濕地研學旅行課程設計[J].地理教育,2023(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