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馮麗霞 萬杰 錢浩然
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必修課程,并將研學旅行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范疇,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地理學是涵蓋自然和社會兩大學科領域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新時代地理科學研究更是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研學旅行課程作為一門綜合實踐類課程,應力圖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而在目前的研學課程設計中仍然存在研學目標不明確、核心素養生搬硬湊,研學內容單一、缺乏學科融合、沒有聯系教材等問題[1]。針對以上要求和問題,本文以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為例,探究基于鄉土情境的、多學科融合的研學課程的設計路徑,以此突破單一學科限制,促進鄉土情境下多學科融合的研學旅行課程的創設,從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選題背景
1.跨學科鄉土研學現狀
當前地理研學課程的設計多以單一的地理學科為主題,缺乏多學科交叉融合,即使涉及跨學科內容也存在“跨而不融”的情況,缺乏系統的、完整的課程內容,實際上屬于傳統的“多學科主題式學習”。在跨學科研學中更多的是利用鄉土課程資源開展相關研學活動,但如何將鄉土情境有效應用到研學課程中,仍缺乏系統的研究與實踐應用。
2.跨學科研學與鄉土情境融合的價值
新時代人才培養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跨學科綜合學習能夠培養復合型人才。將其融入到鄉土情境的研學中,實現跨學科知識、技能與運用情境的有效“融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整合多學科知識的能力,以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區域特征,真實感受當地的生態環境與發展,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從而培養良好的家國情懷;此外,還能提升教師的學習能力與挖掘鄉土資源、整合教學內容的能力,促使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提升與發展[2]。
二、鄉土情境創設原則
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指利用當地鄉土地理環境中有利于進行地理教學的素材,對其進行整合、加工、利用,變為地理課堂教學所需要的資源。基于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創設的跨學科研學實踐活動情境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以此來確保相關綜合實踐活動更具有針對性與價值性。
1.教育性原則
創設鄉土情境、處理跨學科知識問題應符合國家“五育并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相關要求,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品德能力等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真實性原則
鄉土情境及問題創設應基于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和本土的課程資源,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學生學情,因材施教。如此,鄉土情境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具有更高的教育價值,更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更好地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要求[3]。
3.整合性原則
鄉土情境融入跨學科研學,不能簡單地拼湊鄉土資源。在結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基礎上,除了要整合相關學科內容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挖掘區域鄉土資源特色以外,還需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系,強化科技、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以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三、研學課例設計
1.研學前:對標教材,緊扣區域
研學前需要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當地特有的鄉土資源,將相關內容梳理與整合, 充分融入各學科教材相關知識點內容中,進行有序的整理,注重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核心素養的養成。
(1)研學地點與研學線路選擇
研學地點與線路的選擇對于研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綜合型研學線路是多學科、多領域綜合的研學旅行線路。只有結合相應學科的課程標準、核心素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才能選擇出合適的研學地點和研學線路。在實際考察的基礎上,本文選擇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作為研學地點來開展相應的研學活動。由于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服務齊全,交通便利,便于開展以地理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歷史等多學科融合的研學旅行活動,并順應當下學科融合綜合教育的趨勢。
研學路線的選擇應具有典型性、教育性和安全性,能夠充分利用鄉土情境,便于研學活動安全有效地開展。在多次進行實地考察探究后,本文選取并實踐了地質博物館—化石迷宮—石海苗寨—天坑—紅軍巖—天泉洞這條研學路線。
(2)明確主題,整合課標與核心素養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應整合鄉土研學資源,以課標為導向,融入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將學科知識與學科核心素養融會貫通、充分整合融入到實踐研學活動之中,一個活動能夠充分滿足多個學科素養目標的培養與實現。這樣不僅能夠使教材知識生活化、理論知識的傳遞更有效,還能在實踐探究中促進學生相關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實現綜合育人的目標。基于此,本文結合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當地的民族文化(苗族)、紅色文化,設定了識別地質地貌、感知民族文化、傳承紅色文化三個基于鄉土情境的研學主題。研學目標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觀、地理實踐力為主線,融入了歷史學科中的家國情懷、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政治學科中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以及藝術學科中的藝術感知、文化理解核心素養。
(3)對標教材,助力學生儲備知識
研學旅行的開展與教學用書緊密結合,凸顯教學實際內容,使研學活動不脫離理論知識,讓學生不再只是去證實書本內容,而是通過自身與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結合相應學科教材,梳理相關學科教材知識內容,并且與研學基地的研學資源相銜接,利用鄉情結合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在研學活動開展前儲備知識,提升學生參與研學活動的有效性。具體來說,教師需要依據研學主題與教材內容,充分滲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前設置研學前置問題,讓學生在研學活動進行前對研學地點有一定的了解,以便針對涉及到的理論知識提前進行查閱與回顧整理,加強自身知識儲備。
(4)研學旅行前期準備
學校與教師在研學前需要對參與研學活動的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購買保險、做好安全預案,做好學生和家長的培訓工作,為學生準備好在研學過程中使用的工具:記錄本(表)、筆、興文石海地形地貌圖、地質構造圖和相應文獻資料、GPS、地質錘、大皮尺、望遠鏡、羅盤、放大鏡、相機、溫度計、相關藥品等。同時對出行的交通工具選擇要提前做好安排。學生可以上網查找資料,了解興文縣和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的現狀,并能夠結合所學完成研學前置問題。針對研學前置問題與自身思考,制作關于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旅游業發展狀況、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狀況和環境狀況的調查問卷。
2.研學中:滲透素養,實踐探析
在分析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的景觀分布特征及當地人文特色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實地探究和反復修改,制定出了具體的研學內容。本文將興文石海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質地貌景觀作為研學活動的基礎,有機融匯地理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培養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的多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參與,在問題探究中解決問題,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在每一個具體的活動中,本文緊扣教材知識,有針對性地設立了特定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方式,主要包括博物館參觀、考察探究、職業體驗、設計制作、黨團隊教育活動等,并考慮實地情況,針對不同的研學活動設定了不同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在明確活動內容和任務的前提下,在游中學、游中懂、游中悟,從而能夠真正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的。具體研學內容如表1所示。
3.研學后:整合評估,綜合評價
本次研學課程評價,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培養目標為依據,同時將對鄉土情境的運用和跨學科知識點的學習理解融入了評價指標體系(表2),以檢驗基于鄉土情境下跨學科研學所起到的效果或作用。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兩部分,設定了三個不同水平的評價等級,學生的自我評價、組內評價與教師評價共同展開,分別按照優秀、良好、一般為5、3、1進行賦分。
四、結語與展望
鄉土情境是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場景,將其作為研學活動的場地,可以增加學生對相關活動的參與度。同時,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相輔相成,是各學科課程內容的補充和延伸,是各學科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也是對各學科核心素養達成的實踐驗證。研學旅行課程應整合相關學科核心素養,突破學校課堂教學和分科教學的局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從而構建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型課外活動模式。多學科融合的研學課程活動對于教師能力要求較高,從前期的課程規劃到課程的實施都少不了親力親為,需要不同學科教師將學科素養與教材知識點整合滲透至課程中,從融合的角度設計并開展活動,在充分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理念與實施方式的基礎上,考慮各類學科特性與當地實際景觀的聯系,同時將活動開展設計的更有趣味性,將活動呈現的更具吸引力,這才能真正的實現跨學科融合的育人目標,實現學生全面的發展[4]。為此,需要教師不斷地實地調研與改進課程,在活動結束后進行系統梳理與存檔,為后期活動開展積累經驗,助推研學課程設計的多元化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實現。
參考文獻:
[1] 周澤甬,宋艷齡.中學地理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設計——以寧波四明山紅楓產業發展為例[J].地理教育,2023(11):72-76.
[2] 吳世嵩,陳亞顰,杜凡,等.基于跨學科主題學習視角的地理研學課程設計[J].地理教育,2023(3):66-71.
[3] 黃啟艷,何紅,黃興順.基于鄉土情境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以招堤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地理教學,2023(1):36-39.
[4] 劉杰,周興華,萬杰,等.基于跨學科融合的研學課程案例設計——以“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為例”[J].地理教學,2023(S2):141-145.
通信作者:馮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