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張杰 李栩 牟穎
基礎教育改革以來,我國教材編制由原來的“一綱一本”走向“一標多本”原則,教材也因此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盛景象[1]。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成為當前地理教育的新目標和新挑戰,教師需要參考不同版本地理教材作為自身教學資源來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倡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地理教材的運用中,要注意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優點,盡可能地使教材資源利用效果最大化,進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研究新教材是完善教材專業化建設,提升教育質量,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中圖版和滬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冊為例,對教材體例結構比較研究。本文的研究結果也將有助于豐富地理教科書研究分析的資料,為不同地區新教材的選用提供依據,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借鑒,從而進一步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發展。
一、編排模塊結構比較
各版本的教材編排模塊具有相似之處,也各有特色。五版教材都設置有目錄、圖例和后記,其余模塊各版本有所差異(表1)。目錄展現了教材中章與章、節與節之間的關系,同時具有較強的邏輯結構和知識結構,有助于學生能快速全面地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中各章節的內容,從而為學生學習教材內容提供了可靠的輔助。后記是對于教材編寫的補充,包括編寫者、審閱人以及編者的期許等,與其他編排模塊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材結構,使教材內容更加完整。湘教版將圖例放在首頁,其余版本將其放在“后記”前(人教版和魯教版)或者“后記”后(中圖版和滬教版),將常用地圖圖例放在教材首頁或末尾集中呈現,既減少了每章節教材圖像系統中圖例的編寫,也有利于學生讀圖查閱。
湘教版、魯教版和滬教版分別以“前言”“院士寄語”和“致同學們”為“導入”,人教版和中圖版則沒有設置“導入”模塊。湘教版在前言部分,介紹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以及給予學習本書的建議。這使學生對于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定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魯教版選取李吉均院士的《學好地理,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章作為“導入”,該文章首先闡述了地理學的含義,介紹了高中地理課程需要學習的內容,接著通過回顧歷史來展望未來,最后對青年學子提出期許。通過“院士寄語”不僅僅介紹高中地理的主要內容,也緊跟時代的步伐,為青年學子提供建議與學習方向。滬教版在“致同學們”這一板塊中具體闡述了本套教材的課程標準以及核心素養目標,介紹了每單元的知識框架及教材的特點。這使學生能夠對要學習的地理教材有整體了解與把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地理知識。除了湘教版以外,其他四個版本都有中英文地理詞匯對照表。中英文地理詞匯對照表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詞,也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章節體系結構比較
魯教版和滬教版使用“單元”對應其他三個版本的“章”,滬教版用“主題”對應其他版本“節”的內容。除湘教版和中圖版在每章結尾沒有內容編排外,其余版本均包含章(單元)首、各節(主題)內容以及章(單元)結尾三部分(表2)。
1.各版“章首語”設置對比
一般而言,教材在每章之首編排“章首語”,可作為學習目標,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又提示學習內容,引導學習方向[2]。五版教材均設計了圖文結合的“章首語”,但五版教材的設計存在差異。以必修一第一章為例,人教版中的章首語,首先通過一段文字來介紹本章的主題,并結合問題的形式展現了本章的重要內容。這種設計不僅為地理教師對本章的教學提供了幫助,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預習或復習本章的內容。此外,后面的背景圖是我國航天器的發射圖片,增強了學生對本章學習的知識的好奇心。魯教版教材則通過基于本單元內容提出疑問,最后向學生發起學習邀請,所配的圖片也具有科幻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湘教版教材通過具有感染力的文字以及“中國空間站”的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地理之美。而滬教版文字除了介紹本單元的主要內容以外,還增加了對學生保護地球的責任感,增強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中圖版教材除了文字的介紹以外,還增加了對問題的思考,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學習目標,同時還列出了本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能夠清晰直觀地了解本章的學習內容。
章首語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了解本章(或單元)的學習內容、整理章(或單元)內的地理知識內相互關系以及學習地理需要注意的問題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3]。因此,教材編寫者在編寫的同時要重視“章首語”的內容以及呈現方式,高中地理教師也應該對“章首語”這一部分的內容引起重視。
2.各版節(主題)設置比較
以各版本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為例,對各版本節(主題)進行對比分析。人教版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首先是思考題,其次為正文內容,最后為自學窗。魯教版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首先是問題,其次為正文內容,最后為活動。湘教版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首先為探究欄目,接著為正文內容,最后為活動。中圖版第一節“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先是探索欄目,接著為學習指南、正文內容、案例研究及作業題。滬教版主題一“地球的宇宙環境”學習導引包括問題導引、學習目標及核心術語三個欄目,接著是探究、正文內容及主題練習。
各版教材在節(主題)主要內容學習前都有導入環節,人教版和魯教版以思考題或問題導入,其余三版教材以探索或探究導入新課的學習。人教版、魯教版及湘教版每節所設置的欄目相較于其他兩個版本較為單一,因而可以參考中圖版和滬教版多增加幾個欄目。中圖版和滬教版在每節(主題)最后都設置了作業練習,這一設置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及時鞏固,同時這也是其他三個版本可以借鑒參考的。
3.各版章(單元)末的設置比較
人教版的每章結尾設置了 “本章要點”和“問題研究”,如第一章中的“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不僅提出了問題,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探究思路,增加了知識拓展和分工設計[4]。魯教版在每單元結尾設計了一個“單元活動”,第一單元末尾的“判別地理方向”,通過向學生介紹幾種簡單易行的判別方法,最后小組合作來解決地理問題。滬教版在每單元末尾設置了“復習指導”以及“實踐活動”這兩部分,“復習指導”分為知識圖譜、學業要求、復習思考這三個部分,這部分的設計對學生的復習以及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提供了幫助;“實踐活動”包括活動目標、過程、評價等環節,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實踐活動。
人教版和滬教版的“單元要點”和“復習指導”有利于學生對地理教材內容的掌握,“問題研究”和“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能夠結合相關資料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便于學生站在地理的角度來解決地理問題;魯教版的“單元活動”通過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來鍛煉學生的地理技能,凸顯了對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的培養。湘教版和中圖版雖然在章末未設置任何欄目,但湘教版在每節開頭設置了探究以及每節結束時設置了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及時通過活動鞏固每節所學的新知識,并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地理問題中。而中圖版在每章的開頭設置了課題,如第一章中的“制作太陽系等比例模型”,分為“課題目標”“課題準備”“檢查進度”“總結”這四部分,這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因而這要求教師需在學生完成過程中給予學生指導與幫助。各版本章(單元)末的設置雖然存在差異,但都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思路。高中地理教師因此可以在使用一個版本教材進行教學的基礎上,參考吸取其他版本中有益于教學的內容及方法,以利于高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內容結構比較
地理1側重從地球科學的角度選擇內容,幫助學生學習理解生活中自然地理現象的過程和原理,“新課標”地理1中的內容要求有12條,主要包括“地球知識”“自然地理要素/景觀”“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地理信息技術”四個方面[5]。新教材緊扣新課標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內容,但各版具體章節內容結構編排上各有特色。
五版教材都將“地球知識”的內容放在第一章(單元)進行學習,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圖版都以“宇宙中的地球”為章(單元)主題,魯教版和滬教版的章(單元)主題分別為“從宇宙看地球”和“行星地球”(表3)。課程標準中“地球知識”涉及內容及順序為地球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圈層結構和演化過程。人教版和湘教版均在第一章安排了四節內容,其余三版均將地球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合并為一節(主題)進行學習。湘教版、中圖版和滬教版在學習順序安排上與課程標準一致,人教版和魯教版編排順序均為地球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演化過程和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程標準中“自然地理要素/景觀”的內容可細分為五要素,其順序為“地貌”“大氣”“水”“土壤”和“植被”。湘教版和人教版用四章編排五要素的內容,均將“植被”“土壤”合并為一章,其余各要素分別為一章;滬教版用三個單元學習這五要素內容,其中“大氣”“水”各一個單元,其余三要素安排在“陸地環境”這一單元;魯教版用兩個單元學習該部分內容,其中將“大氣”“水”和“植被”要素安排在“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單元中進行學習,“地貌”和“土壤”則安排在“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單元;中圖版則將五要素安排在“自然地理要素及現象”這一個章中進行學習。各版本五要素編寫順序差異性較大。中圖版對五要素的學習與課標順序完全一致;湘教版僅在“植被”與“土壤”要素學習順序做了調整,其余要素學習順序與課標一致;人教版、魯教版和滬教版均先學習“大氣”和“水”要素,其余三要素的學習順序各不相同。
課程標準中“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內容要求各一條,內容相對較少,五版教材在這方面的內容安排差異性最大。中圖版分別用一章的內容學習自然災害和自然地理實踐的方法(野外實習和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人教版和魯教版均把“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和“地理信息技術”安排在最后一章進行學習;滬教版將“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穿插在自然地理要素各單元的最后一個主題進行學習,“地理信息技術”的內容則安排在最后一單元的實踐活動中進行學習;湘教版的目錄中沒有體現“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內容,這兩部分穿插在各個地理要素學習內容中,如第二章第一節流水地貌中安排了滑坡和泥石流自然災害的學習,第四章第二節海水的性質和運動中的活動要求思考:與傳統方式相比,應用衛星遙感技術觀測海水鹽度有哪些優勢?
各版教材在知識邏輯上均采用總分結構,以第一章(單元)為總起介紹了地球的基礎知識,后幾章(單元)再分別論述了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災害。五版教材在具體內容編排順序上差異性較大,中圖版內容編排順序與“課標”內容順序保持高度一致,人教版和魯教版都將“地理信息技術”編排在“自然災害”這一章(單元)中,滬教版和湘教版均將“地理信息技術”和“自然災害”穿插編排在其他各章進行學習,但湘教版從目錄中未能體現這兩部分內容。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應合理考慮“課標”內容,使教材的內容與課標相對應,同時應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將教材內容設置為恰當章數,從而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五版教材在內容編寫上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異,其內容編排體系上可以相互借鑒,從而發揮教材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師也可以在針對教材內容講解時,結合課標的內容,對未涉及的內容進行補充。
四、總結
教材編寫模塊除了“目錄”和“后記”外,可以考慮設置“導入”“主要地理詞匯中英文對照表”和“地理常用圖例”等模塊。恰當的“導入”形式可以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教材的內容和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主要地理詞匯中英文對照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詞匯,拓寬知識面;“地理常用圖例”有利于學生對常用地圖圖例進行全面系統地認知。
各版本高中必修一地理新教材在內容結構上有相似也有差異,這不僅為教材編寫者提供依據,也為高中地理教師教學提供方法。教材編寫者可以根據不同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點,取長補短,從而優化教材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作用,提升地理教學成效和質量。高中地理教師也可以參考各版本教材內容,深化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從而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事業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學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2] 赫興無.不同版本初中地理教材體例結構比較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8):19-21.
[3] 許芳.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的比較與整合使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4] 席維,陶建斌,郭麗,等.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舊教材內容變化分析及教學建議——以“地貌”章節為例[J].地理教育,2022(3):7-10.
[5] 韋志榕,朱翔.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通信作者: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