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丹 肖顯楊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直接依據,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進行教學活動的范例,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中介與橋梁,是教師調動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構建的手段。一本結構合理、體系完整的教材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地理基礎知識、掌握地理基本技能,除此之外還有利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基本觀點和方法進行認識,從而培養學生探索新知的精神,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1]。
江西省作為第四批實施新高考省份,將于2024年試行“3+1+2”高考新模式。為了加強與新高考的銜接,2018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1年秋季,江西省全面啟用高中地理新教材。
江西省目前使用的地理新教材版本主要是人教版和中圖版。兩個版本的新教材各有其特點,與舊教材相比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處。教師初次使用新教材時,會感到不適應,不知從哪些方面著手處理教材、處理新課程標準與教材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使用新教材提高教學質量,這是廣大一線高中地理教師的困惑。
基于教師在新教材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困惑,筆者對人教版和中圖版新舊教材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教材整合使用的相關教學建議,力求使高中地理教學達到最優化。
一、新舊人教版對比分析
1.框架結構的變化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冊為一個全新的模塊,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地球科學基礎、自然地理實踐、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圖1),本模塊內容寬而淺。原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基礎,安排在選擇性必修一。
2.內容編排的變化
相比舊教材,新教材增加了一整本全新內容的選擇性必修三“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人教版新教材的必修內容增加了地球的歷史、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海水的性質、地貌的觀察、植被和土壤、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和城鄉景觀、服務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減少了地球的運動、氣壓帶和風帶、常見天氣系統、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發育、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3.體例結構的變化
新人教版在欄目體例上,繼承了原版本中的“章首頁”“案例”“活動”和章末的“問題研究”,用“自學窗”取代了原“閱讀”欄目,在課前增設“問題導入”,在章末增設“本章要點”[2]以及藍色圓點標識。
4.“活動”欄目的變化
“活動”不是練習題,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平臺,承擔地理素養尤其是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舊教材的“活動”量多,難度大,存在學生做不了或做不完現象。
新教材做了以下調整:①減少“活動”欄目的數量。改變每個標題下都有“活動”的安排,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大大減少“活動”數量。例如,必修第二冊原有“活動”32個,現有24個,減少了四分之一。②降低“活動”中問題的難度。嚴格控制問題的思維量,尤其不出現需要綜合分析的單個問題。③減少“活動”設計的問題數。嚴格控制“活動”中的問題數,最多不超過4個問題[3]。
5.地理思想教育的變化
地理思想教育系統主要指全球意識,愛國情操,生存素養,環境倫理道德,資源、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觀念,地理科學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地理辯證思想,人文地理情愫,交往與理解情感和地理審美情趣等[4]。
新教材增加了對地理思政教育的滲透。重視對地理科學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培養,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新教材涉及國家政策、國家主權、國家海洋權益、生態文明建設、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國家安全等內容,嚴格把握政治方向,體現國家意志。此外,還重點選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發展成就的內容,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如選擇性必修一中介紹了我國二十四節氣制度、郭守敬與《授時歷》等閃耀東方智慧的內容,以及反映我國發展成就內容:嫦娥計劃、北斗導航、FAST、青藏鐵路攻克的難關、“同城效應”“互聯網+”等。
6.語言表述和圖表上的變化
新教材在語言表述上更為通俗精煉、準確。例如,在對概念的處理方面:基本概念,表述通俗且符合其內涵,如植被:“把自然界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稱為植被”。非基本概念的專業術語,巧妙解釋,如淋溶:“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為避免教學困難,減少專業概念的出現,選擇加腳注,如光年。
圖像數量和類型都趨于豐富。圖像數量多,密度大,比如,必修一共124頁,共6章,17節,各類圖像合計163幅,平均每章含有圖幅27幅;有些地方采取圖文結合、以圖代文、以圖釋文的教學方式,如必修一圖1.18“太陽活動現象舉例”。圖像類型不僅有傳統的地圖、統計圖,還有精美的景觀圖和利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制作的遙感圖。圖片的選用上緊跟時代步伐,注重時代性,所選用圖片和表格數據多為2000年之后的。如必修二圖1.3“各大洲和地區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2017年);必修一表6.2“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地震救援行動”(2001—2017年)。
二、兩種版本新教材比較與研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冊與新中圖版必修第一冊呈現方式的比較如表1所示。
1.插圖
新中圖版插圖數量遠多于人教版。將大量插圖編排在教材中并貫穿在各個欄目中,這是中圖版一貫的風格。兩個版本的插圖種類均豐富多樣、布局科學且清晰美觀,更加形象直觀。但兩本新教材的圖像系統都是采用平面圖的組合,缺乏與立體圖的組合,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5]。例如,地貌這一部分中的新月形沙丘,教材中都只有景觀圖,沒有側面的立體圖或是俯視圖,學生在理解“迎風坡緩,背風坡陡”時容易出現偏差。
2.表格
新人教版表格的數量多于中圖版。這些表格多分布在“活動”和“問題研究”中,用于記錄數據和觀察結果,這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探索的方法,特別是在地理實踐力培養方面。
3.章、節數及頁數
兩個版本由于編排的差異,人教版的章、節數均多于中圖版,頁數均在130頁左右。
4.欄目呈現
中圖版:“雙系列”呈現方式是其核心特色。雙系列結構包括:傳統的課文系列注重科學性;創新的探究系列注重實踐性。具體結構為——課文系列:章、節、標題、作業題;探究系列:課題、探究、案例研究、檢查進度等。兩者結合的方式:在每章的章首,結合內容設計一個“課題”,并貫徹在章內的相關節中,由各節的“檢查進度”來落實;章首頁呈現了本章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建立每章的知識框架。每節開頭設計“探索”活動,用以引入本節內容講授。各節內部有機貫穿閱讀、思考、實驗等其他探究活動。每節結尾處安排有“案例研究”,旨在讓學生將學會的探究技能應用到具體的案例中。每節的“作業題”給出真實材料,供學生進行分析。
人教版:在每章的章首頁,拋出本章重點探討的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每章的學習;每節開頭設置了“問題導入”相當于中圖版開頭的“探索”部分。但不同的是,人教版“問題導入”中的問題,在本節的課文內容中均有提及,難度設置更低,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每章末尾處安排了“問題研究”,包括了圖文材料、知識拓展、資料分析、問題探討、形成觀點并討論、對策和建議等部分,供學生合作探究,利于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本章要點”安排在每章末尾部分,起到對本章知識總結的作用。
新人教版必修Ⅰ與中圖版必修Ⅰ章節體系的比較如表2所示。
兩個版本的章節體系基本都是按照新課程標準進行結構化編排,人教版較中圖版分節更細致,每一節課程容量更小。中圖版完全按照課標內容順序,人教版稍有調整,但兩版新教材都沒有自然地理基礎的內容,內容編寫注重“寬而淺”。差異較大的地方是人教版將“地理信息技術”這一部分放在了“自然災害”這一章,主要側重地理信息技術在減災中的應用,而中圖版則是放在“自然地理實踐的基本方法”這一章,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也不局限于在減災中的作用。兩版本落實地理實踐力這一素養的方式存在不同:中圖版將“自然地理實踐的基本方法”單獨列為一章,通過第一節為“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法”體現;人教版則是通過第四章第二節“地貌的觀察”體現。
三、教材使用的教學建議
1.研讀教材
(1)研讀全套教材
教師要有戰略思維,全局觀念,要根據高中三年的整體教學目標來制定每個學期的教學計劃,確定每個學期,每本教材的教學重難點。
(2)研讀本學期上課的教材
明確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分析新教材的變化,制定教學計劃和目標。
(3)研讀其他版本的教材
“一標多本”是新教材的特點,各版本雖然在框架結構、內容編排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都突出了地理核心素養理念,遵循基礎性、科學性、思想性和時代性的基本原則。每本新教材都有豐富的材料、素材,教師在使用教材備課時,不要僅僅局限于本地區使用的教材版本,多研讀其他版本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素材進行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促進學生自重、合作、探究地學習,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情境中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4)研讀初中教材
筆者發現大部分高一學生初中知識基礎太薄弱,知識體系顯得較為混亂,難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過于依賴直觀感覺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判斷所表達的觀點缺乏實質性的思維含量。這表明對地理學科的認識還停留在初中階段,滿足于聽故事。研讀初中教材,有利于找到學生知識薄弱的地方,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養成地理學習習慣。
2.圖表
圖表系統是地理新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高中地理課程來說,利用含有豐富信息和知識的圖表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是一個主要的特點,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老師要有效地運用圖表來進行教學[6]。
在教學中可以發現,許多學生對地理圖表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無法熟練解讀地圖,這給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要想讓學生構建地理思維,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重視基礎理論,教學時應特別強調地理圖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養成經常看圖的習慣。
首先,教師要做到引導和表率作用。在教學中要重視圖表教學,認識到圖表的價值,在日常教學中做到圖文并茂,結合教材中的插畫進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另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圖表,并根據學習內容去分析地圖,提高從地理圖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概念、規律
學科觀念的形成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概念規律是學科觀念的基礎,學科觀念是對概念規律的提煉與升華。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和地理規律。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不重視概念、規律的理解,導致審題過程中出現審題不清、答題角度錯誤等。在教學中,教師要促進學生對概念規律的深度學習。
概念的學習包括概念的引入、方法、意義,概念的層次性與發展性、相似概念間聯系與區別的比較,特別是相似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的比較,常常是學生學習的盲區。規律的學習包括規律的分類,規律所描述的地理現象,規律的內容,地理規律的來龍去脈,規律的應用范圍及適用條件等,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的方面。
參考文獻:
[1] 許芳.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的比較與整合使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2] 周義欽.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冊內容體系與框架結構比較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9):4-8.
[3] 席維,陶建斌,郭麗,等.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舊教材內容變化分析及教學建議——以“地貌”章節為例[J].地理教育,2022(3):7-10.
[4] 夏至芳. 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教育出版社,2003.
[5] 章玉明. 淺議地理圖像及其在中學教學中的運用[J].池州師專學報,2006(3):118-120
[6] 李姿艷,張新主.新舊教材“問題研究”欄目對比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一為例[J].地理教育,2022(S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