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傳播學課程教學需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優秀文化屬性,貫穿對優秀地域文化的引導,發揮高校課程育人作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文章在深入分析遼寧地域文化融入傳播學實踐類課程教學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總結當下傳播學實踐課程教學出現的問題,并分析遼寧地域文化融入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現狀,提出相應的改善策略,最后對本次教學體系的重新修正進行了積極展望。遼寧地域文化與傳播學實踐課程相結合,是完成高校傳播學實踐課程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是深入挖掘傳播學專業課堂育人能力的全新嘗試,也是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向。將遼寧地域文化與傳播學實踐教學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改善教學中存在的作品文化屬性不高、創作內容空洞無物等現象,增強、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為高校同類課程找到改革發展的共性道路,推動傳播人才的培養。通過相關課程改革,能夠轉變學生創作思路,扭轉學生實踐創作誤區,擺正思想,端正態度,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優秀傳播作品。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與傳播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本土文化產生歸屬感與自豪感,培養具備地域特色的傳媒從業者。
關鍵詞:遼寧文化;實踐課程;傳播學;教學模式;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15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遼寧工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遼寧地域文化融入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g2022055;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遼寧地域文化融入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探索”成果,項目編號:JG21DB28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要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因此,高校要在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優秀文化屬性,貫穿對優秀地域文化的引導,發揮高校課程育人作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傳播學專業的實踐課程對本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實際工作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同時基于傳播學課程和就業的性質,決定了日后從業人員宣傳思想和宣傳手段的高度正確性,在課程中加入優秀地域文化內容,對于端正學生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3]。
傳播學專業的實踐課程是具有創作性的課程,是能說明當代新聞傳播類學生具有動手能力的重要體現。構建地域文化與傳播學專業相結合的模式,是當前優化傳播學實踐課程教學的迫切需要,同時也能對大學生進行實踐創作的價值判斷和對價值傾向提供正向引導,形成更加深遠持久的驅動力[4]。
(一)有利于豐富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理論體系
攝像、新聞攝影、報紙編輯等是高校傳播學專業中實踐性、創造性較強的課程,且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大多在電視臺、報社和傳媒公司等媒體部門,因此在本專業課程中結合遼寧地域文化開展教育工作,不僅關系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發展,也影響地方的社會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優秀的地域文化具有可貴的人文素質教育開發價值,通過分析地域文化與高校傳播學專業實踐課程結合的可能性,肯定了遼寧優秀地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與傳承相結合的教學路徑。將高校課程教育與優秀地域文化傳承相結合,在豐富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增加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深度,既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又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自身的認同感。
(二)有利于體現遼寧地域文化豐富多元的特點
對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與價值進行提煉的過程,同時也是對遼寧優秀地域文化進行系統梳理的過程。深入挖掘遼寧優秀地域文化資源,在育人的同時建構文化體系,拓寬遼寧地域文化的研究范疇,形成以文化開展教育、教育反哺文化的雙向效果,體現和豐富遼寧優秀地域文化的時代性內涵[5]。通過融入結合,能夠探索優秀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教學中融合與應用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地域文化在高校師生中的傳播,促進地方高校利用地域優勢,加強對地域文化資源的挖掘和研究,從而引領地域文化發展方向,推動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6]。
(一)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理念偏重技術,忽視文化教育引導
已有的傳播學實踐課程教學偏重對技術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踐作品主題無法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缺少思想內核,對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沒有起到作用。由于傳播學專業的屬性,所以教師在上課時對理論的闡述較多,引用已有的國外觀點也較多,缺少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引導。因此,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應加入地域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了解地方文化[7]。
(二)傳播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方式有待創新
目前的授課模式較為死板,理論授課和實踐練習明顯割裂,學生掌握較為不平衡。因此,應通過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切實可行、科學有效地將多種教學要素相結合,包括教學主體、教學設計和教學環境等因素的改革,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狀況采取不同措施,調整不同教學要素之間的協同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掌握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對行業的熱愛[8]。
(三)學生作品欠缺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
學生的創作思想過于自由,部分學生作品無法體現社會價值,文化屬性不高。整體來看,作品欠缺深度與廣度,集中在個人思想與感情層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應該通過正確引導,在學習和實踐中挖掘真實的遼寧地域文化素材,提高、豐富學生作品的質量和教育意義,使作品的傳播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9]。遼寧地域文化與傳播學實踐課程相結合,是實現高校傳播學實踐課程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是深入挖掘傳播學專業課堂育人能力的全新嘗試,也是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向[10]。通過相關課程改革,轉變學生創作思路,扭轉學生實踐創作誤區,擺正思想,端正態度,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優秀傳播作品[11]。
(一)實施過程
在本次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將通過以下三大方面進行。
1.遼寧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實踐類教學的必要性
對遼寧地域文化的特點和新文科背景下傳播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情況進行分析,從三個層面分析采用教學新形式的必要性,分別為:其一,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素養,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和價值觀的形成有不可忽視的基礎作用;其二,促進高校教育與地方文化結合,有利于地方和高校雙向的文化與文明建設;其三,能夠促進地域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與傳承。
2.遼寧地域文化在高校傳播學專業實踐類課程中運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調研高校對相關課程進行改革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找出并分析存在的問題與教學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形式、傳播特點、受眾特點等方面均給教學帶來一定變革。通過了解地域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效果、存在問題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從媒體本身、受眾、媒介傳播內容與質量、媒介技術與應用等方面,分析其在教學中的運用。
3.遼寧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傳播學專業實踐類課程的策略制定
根據傳播學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本專業實踐類課程的特點,結合遼寧地域文化,從授課到考核全環節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找到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的雙重出口,構建新型傳播學實踐課程教學體系。通過對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方法等進行改革,摒棄國外思想糟粕,融入遼寧優秀地域文化,使學生在獲得教學信息的同時,增強文化認同感[12]。
(二)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1.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
從實踐課程教學來看,教師對案例的選擇具有主觀傾向性,導致課堂上的教學案例只注重技術性的體現而忽略了思想價值。通過改革,學生作品以遼寧地域文化為核心,以遼寧地區的人、事、物、景等為基礎,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習的內容也更具有親近性,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為學生實踐作品的創作提供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方法方面來看
如在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堂法,使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利用教師給予的多媒體材料進行部分章節的自主性學習。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遼寧省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內容進行學習與思考,學生可以主動到講臺上對調研的內容和創作方案進行講解,使學生在掌握課堂理論知識的同時加深對地域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可采用項目驅動法。在實踐題目的下發中,需要教師進行多輪審核并反復確認,題目圍繞宣傳遼寧省地域文化進行內容布置,讓學生以其作為項目中心和宣傳重點,自主組織團隊,創作出體現當前時代價值觀的優秀作品[13]。
3.從考核方法方面來看
在已有的基礎內容講解之后,讓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分工,通過對團隊整體的考慮,分組完成作業。題目可將“家鄉”“文化”“傳承”等正能量主題滲透于每次實踐中,且題目盡量是實際中能夠運用到的,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感,為以后步入社會工作打好基礎。學生在完成團隊作業時能更好地體會現代社會團隊協作的重要作用,找到自身感興趣且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更好地理解我國媒體工作者的崇高職業精神[14]。
4.從創新評價方式來看
評價方式不局限于試卷分數,可包括考試、報告、小組討論、項目展示、文化創作等,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可促進學生交流與社會合作。鼓勵學生參與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與當地研究機構合作。與地方政府、文化機構、媒體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使學生可以參與真實的文化傳播項目[15]。
高校傳播學實踐課程將遼寧地域文化融入教學,能夠提供更豐富和深入的文化傳播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將遼寧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傳播學實踐教學是一項具有挑戰性且非常重要的任務,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與傳播之間的關系,培養具備地域特色的傳媒從業者。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J].青年記者,2018(25):35-36.
[2] 陳沫. BBC中國歷史文化題材作品分析與啟示[J].國際傳播,2020(4):47-56.
[3] 丁麗華.吉林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實踐教學路徑研究[J].才智,2023(25):175-178.
[4] 馬可,張艷霞.正確發揮考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理論學習,2008(5):30-31.
[5] 謝清果,李海文.地域文化傳播視角下文化自信的實現邏輯[J].中國文化與管理,2021(2):20-26,173-174.
[6] 李響.地方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
[7] 劉妍.短視頻平臺四川地域文化傳播不平衡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3.
[8] 張德林,王曉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創意產品課程探索:以海派文化之融入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12):136-137.
[9] 劉紅蕾.基于立德樹人探索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教學的有效路徑[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0):88-89.
[10] 俞娟.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英語電影賞析》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英語廣場,2020(12):65-67.
[11] 王永亮,薛麗娜,潘子文.高校外語課程融入地域文化的內容定位與路徑探索:以外語講好河南故事為例[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22(2):5,16-18.
[12] 教育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J].青海教育,2020(6):4
[13] 陳燁偉,韓瑋.微電影創作教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20(12):190-192.
[14] 延玥.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改革探索:以聊城大學為例[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23-128.
[15] 楊蕾,丁建鋒.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新聞課程項目化設計[J].中國報業,2022(13):94-95.
作者簡介 何淼,講師,傳播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