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 王濤 祁春春
摘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作為新興的信息傳播工具,傳播的內容、方式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帶來極大影響,也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強化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也是各大高校培養人才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學生由于心理問題而退學或作出不理智行為的案例并不少見,因此,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重要內容。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運用先進技術,拓寬教育途徑,創新課程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高校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為增強課程效果,高校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教學中積極融入新媒體,明確新形勢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的需求,并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促使學生受到更加科學、專業的心理健康指導。文章主要闡述新媒體語境下信息資源共享性、傳播交互性以及虛擬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提出更新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強化網絡監督等有效的發展策略,同時,指出創新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高校;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17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基于OBE理念下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難點與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zsszsx160
新媒體迅猛發展,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新媒體在心理健康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果,但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與時俱進,針對現狀提出有效的實施路徑并創新模式,從而為后續活動順利實施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知識保障,為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進步創造源源不斷的活力,同時促使學生處于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信息資源的共享性
傳統課堂知識講解中,教師主要作為課堂的組織人員,相關資料也通常由教師提供。但該種方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獲取知識的渠道較窄,教學效果也相對較差。而新媒體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改變,以移動端設備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各類信息齊全且傳播速度快,學生可依據自身的喜好獲取相關內容,能夠有效增強教育的最終效果[1]。
(二)信息傳播的交互性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無法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而在新媒體背景下,由于知識傳播過程中傳授雙方的身份弱化,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平等的交流環境中,因此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靈活性較強的平臺發布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多樣化的線上活動,使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渠道學習知識;還可在網絡平臺開展心理測試活動,根據測試結果有針對性地提供咨詢服務,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對心理輔導的抵觸心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三)信息傳播的虛擬性
信息傳播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和匿名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在新媒體背景下,教育者可通過發布特定的信息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其在后續的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同時,學生可依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課程,兩者保持平等的關系,以實現雙方良性交流互動,強化教育效果[2]。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科學性原則。課程內容應根據自身經驗以及教學目標來設計,確保所開設的課程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對教學資源要進行全方位的審查和評估,確保其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3]。
其次,針對性原則。應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特征以及心理需求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始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以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再次,互動性原則。應改變傳統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育模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開設相應的網絡平臺,并在平臺上開展交流和問答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4]。
最后,可持續性原則。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創新,以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5]。同時,多媒體環境下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學生反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明確后續教學中改進的目標,通過調整教育方式和學習資源,以強化培育效果,提高學生的滿意度。
(一)更新教育觀念
傳統課堂模式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課本資料以及課堂是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內容的主要形式。而各種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師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教師應確保課堂質量,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熟悉現代化的講解方式,在講解過程中,應注重對知識的適當延伸,突破教材的限制。將課程內容延伸至網絡中,充分運用線上資源。另一方面,可運用微信、微博等平臺開設相關話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以此增強教育效果[6]。
(二)創新教育模式
以往的課堂模式以線下講解為主,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才能獲取相關知識,該種方式雖然可以針對個體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但由于雙方需要面對面交流,部分學生擔心泄露自己的隱私,導致輔導工作無法深入開展[7]。而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充分利用新媒體交互性的優勢,將其融入日常教學、心理咨詢和測評活動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強化網絡監管
網絡的迅速發展,雖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復雜多樣的網絡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改進教學方式,首先,加強對各類網絡信息的篩查,從源頭抵制不良信息,阻斷虛假信息傳播。其次,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監管機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其明確不良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以此有意識地抵制不良信息[8]。最后,加強對學生心理情況的關注,定期組織學生感興趣以及參與積極性高的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加線上線下結合的實踐活動。同時,學校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員應全方位了解學生的狀況,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以便及時識別不良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
(四)完善考核機制
建立科學完善的考核機制能夠明確教育要求,以此有效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況。在考核內容設置方面,可將課堂的講解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情況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可運用多樣化的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可采取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針對性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應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整合學生學習方面的數據,明確其對各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以此在后續課程設置方面加以改進。要開展各項考核活動,不僅要明確學生的心理狀況,還應掌握教師的專業水平[9]。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深化學生對自身心理狀況的了解,以此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某一領域知識的學習。相關人員應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平臺,為其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源,使其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此外,為保證人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應建立激勵機制,可將獎學金、教師職稱晉升與活動的實施情況結合起來,以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提升其專業能力[10]。
(五)加強內容創新
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可運用多媒體創新內容形式,提供多樣化的內容,為避免學生對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產生抵觸心理,可運用簡潔明了的圖片或語言來講解[11]。同時,要保證所選擇內容的權威性和科學性,避免出現錯誤言論而造成負面影響。要創新教學內容,并注重對相關元素的創新,可通過調整色彩搭配、排版布局等方式,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可讀力,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在內容設計方面,應具有一定的互動性和參與性,通過設置提問、游戲環節等方式,強化教學效果。
(六)建立互動平臺
通過建立互動交流平臺,在校師生可以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經驗或傾訴自身遇到的問題,以尋求解決方法。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使自身的專業水平得到提升,同時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同時,平臺可以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學生在咨詢問題后,高校專業教師可為其提供專業的指導。通過組織線上講座,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交流經驗,分享身邊發生的故事,方便學生學習和借鑒經驗[12]。
(七)實現資源共享
為實現資源共享,第一,可建立共享平臺,以便各高校之間分享相關的經驗和資料,教師可共享教材、課件以及教學案例等內容。
第二,應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溝通交流,使教師和學生深入了解各門課程的知識。
第三,各高校之間應加強溝通交流,共同開設項目,共同參與項目的設計和實踐活動,通過共享彼此之間的經驗和資源,強化教學能力[13]。
第四,建立專業網絡資源庫,將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納入其中,通過在平臺分享教學經驗和成果,加強溝通交流,以提升教學水平[14]。
第五,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跨地區的資源共享。在教育過程中,可通過開設在線會議或遠程指導的方式,加強各地區專業機構與相關高校的合作,促使更多專業人士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在平臺上實現信息共享和跨校合作,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專業化水平,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第六,加強數據分析和評估。通過開展問卷調查、訪談等活動收集學生的信息,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以掌握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特征以及變化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方式,以保證教育活動開展效率。數據可視化也能直觀顯示教育的效果,幫助教育人員調整相關決策。建立數據評估和收集機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在新媒體語境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積極創新教育形式,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拓寬教育路徑,創設交流平臺,以此有針對性地提供心理服務。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實際需求靈活調整教育方案,設置多元化的課程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保持心理健康,為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 韓慶云.全媒體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31):37-40.
[2] 秦忠梅.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10):131-133.
[3] 李大偉,劉紅,王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研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的運用》[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2):1928.
[4] 李文欣.淺談高校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疏導的應用價值與實施策略[J].中外企業文化,2021(12):210-211.
[5] 謝旭婧.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的創新:評《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聞愛好者,2021(11):97-98.
[6] 黃國英.基于工作坊模式的高校基礎素質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J].教師博覽,2023(30):7-9.
[7] 薛會來,孫峰巖,孫怡青.“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調研報告[J].互聯網周刊,2023(20):30-33.
[8] 張茜.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J].三角洲,2023(19):141-143.
[9] 遲瑩瑩,閻曉軍.精·導·踐·悟: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案例設計[J].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2022(0):499-504.
[10] 王冬輝.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0):10-13.
[11] 薛紅霞.新媒體語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微[J].傳媒,2023(1):82-83,85.
[12] 季海菊.汲取、滲透與轉化: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中國文化與管理,2022(2):49-65,258.
[13] 江雅琴,劉莎.敘事療法應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2):137-140.
[14] 胡曉光.高校體育教育訓練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實踐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2):1924.
作者簡介 馮宇,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王濤,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祁春春,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