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迭代發展,新媒體蓬勃發展,紙刊的發行量日漸變少,其原有的輿論傳播陣地被不斷侵蝕。在這一背景下,期刊應加速深度融合的步伐,重視微信公眾號、官網等新媒體平臺、自有平臺的建設,融合現代化的傳播規律和技術。作者作為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伙伴》編輯部的一員,見證了“期刊+網、微、端”全媒體矩陣建設,也在不斷精進自身的編輯能力,力求借用互聯網語言和語態講好中國故事,擴大國際傳播的輿論陣地,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文章從期刊編輯的視角切入,采用文獻分析方法,覆蓋政治素養、國際傳播“五力”、融合出版經營三大范疇,并通過這三個維度深度分析編輯人才培養的基本范式。其中,政治素養的培養可以加深編輯人員的崗位認知,使其堅守期刊傳播的本心,守護期刊的權威,是期刊編輯人才培養之魂;國際傳播“五力”的培養又是期刊對外傳播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能,是期刊編輯人才培養之根;融合出版經營的能力培養可以讓期刊編輯更好地借助新媒體傳播中國聲音,擴展期刊傳播的傳播矩陣和業務范疇,是期刊編輯人才培養之軀。從以上三個維度為期刊編輯的能力培養提供專業建議,能輔助期刊編輯在融媒體環境下轉型。
關鍵詞:期刊出版;期刊編輯;人才培養;媒介素養;出版經營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228-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課題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高??蒲腥藛T科研數據共享意愿的質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EIA190501
新媒體更強的勢能不僅改變了傳媒產業布局,而且搶奪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輿論陣地,促使期刊媒體向融媒體轉型。期刊編輯作為期刊出版的主體,應該快速開啟轉型之路,在內容生產中堅守,在融合出版中創新。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崛起,新聞內容制作變得大眾化、平民化,虛假消息屢見不鮮,導致媒介公信力大大受損。為了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國記協2019年發布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明確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意識形態,為期刊出版編輯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思想基石[1]。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的原則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期刊編輯人員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傳達人民的心聲,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相結合,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相融合,堅定輿論傳播的立場,做主流價值的引導者,狠抓編輯作風,改變自上而下的文風,樹立互聯網下的用戶思維[2]。期刊編輯還要基于“四全媒體”的發展現狀,創新傳播理念和手段,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構建現代化的期刊出版體系。
(二)堅持新聞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帶動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快速興起,新聞信源不斷擴展,“短、平、快”逐漸成為新聞特色,但很多PGC受經濟利益的影響,過度追求時效性,導致假新聞屢屢出現[3]。期刊編輯要吸取虛假傳播的教訓,把真實性和客觀性當作新聞的生命,采取不偏不倚的公正態度,堅持深度研究調查,盡可能避免主觀情感和意見的干擾,堅持獨立的判斷和表達,使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維護期刊媒體的權威性。
(三)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
期刊媒體肩負輿論引導的責任和義務,在此過程中,期刊編輯應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抓住用戶的注意力,擴大期刊媒體的影響力[4]。一方面,期刊編輯要善用傳播手段,將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相結合,從黨和人民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引導人們轉變錯誤觀念。另一方面,期刊編輯應重視網絡輿論的正向引導,借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治理網絡亂象,并積極構建相關議題,引導網絡輿情走向“正軌”。
《伙伴》作為中國唯一具有中俄兩國刊號并公開發行的外宣期刊,持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增進中俄民間交往的重要渠道。2021年,國際傳播“五力”被提出,主流媒體需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把穩基調、主動作為,著力提升對外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5]。
(一)國際傳播:從引領力到影響力的提升
國際傳播不僅要追求講好故事,還要追求強化效果。引領力建設的關鍵是議程設置,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影響力建設的關鍵是全球認同,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更是全球尋找認同的過程[6]。2023年,《伙伴》雜志全年報道320余篇,總字數達30.2萬字。其中,對外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大議題報道106篇,為國際友人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二)中華文化:從吸引力到感召力的提升
國際傳播不僅要追求“走出去”,還要追求“走進去”。吸引力建設的關鍵是提高文化軟實力,傳播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感召力建設的關鍵是推動中華文化成果的人類共享,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7]。
(三)中國形象:從凝聚力到親和力的提升
國際傳播不僅要追求共同的價值認同,還要追求共鳴的人類情感。凝聚力建設的關鍵是向內以核心價值觀打造中國凝聚力,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新發展理念從不同維度、不同層次展示和提升國家形象,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親和力[8]。《伙伴》雜志積極打通網站、“兩微一端”之間的隔閡,利用短視頻、動圖、表情包、VR、AR、數據新聞等,創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微內容”,從而提高中國故事的易讀性。
(四)中國話語:從運用力到說服力的提升
國際傳播不僅要追求“有理說得出”,還要追求“說了傳得開”。運用力建設的關鍵是積極爭奪國際話語權,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說服力建設時期,要找準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平等坦誠地尊重和對待對方,響亮地傳播中國主張[9]?!痘锇椤冯s志經常使用“點贊”“給力”等網絡用語,同時利用成語、古語等表達官方思想。
(五)國際輿論:從傳播力到引導力的提升
國際傳播不僅要追求先發制人,還要追求生態構建。傳播力建設的關鍵是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和外宣旗艦媒體,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力建設的關鍵是積極構建“媒體+智庫+民間機構+智能技術”的立體化國際輿論傳播格局,全方位提高中國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中的“控場能力”[10]。2023年,《伙伴》雜志陸續發布中俄雙邊關系宣傳報道113篇、立足本土傳播龍江聲音報道99篇,為實現“多種聲音,一個世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一)建設平臺化傳播矩陣
隨著網絡媒體的聲量逐漸走高,期刊媒體需入駐網絡平臺,自建內容傳播平臺,搭建平臺化的傳播矩陣,從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伙伴》已形成“期刊+網、微、端、VK”矩陣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并面向在中國的俄羅斯讀者開通了“伙伴雜志”微信公眾號,面向俄羅斯本土讀者開通了“伙伴”VK賬號,積極參與、協辦多項中俄文化交流活動,共有近3萬俄羅斯友人共同參與響應,給予高度評價[11]。此外,《伙伴》雜志還積極聯合奮斗者APP、奮斗網等,開設“伙伴”頻道,擴大自身的融媒體平臺傳播陣地,通過建立有效觸及、影響用戶群體的方式和途徑,實現既有意識形態涵化機制在中俄受眾中的延續,不斷擴大傳播影響力[12]。
(二)打造品牌化傳播形象
期刊媒體的一大優勢在于自成品牌,可以通過品牌欄目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從而給受眾留下相對固定的品牌印象。
《伙伴》在承擔對俄宣傳任務時,以“講好中國故事,展現龍江形象,助推伙伴關系,深化交流互鑒”為辦刊宗旨,主動設置議題[13]。2023年,全新打造刊眼《伴你看中國》品牌欄目,圍繞中國新發展新理念新成就、中俄兩國多領域合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黑龍江對外開放等重點方向,每期集中推出一組“拳頭產品”。全年完成《動起來的龍江冬日,很燃很浪漫》《從一塊蛋糕看2023中俄經貿新趨勢》等大型主題策劃報道,廣受讀者好評。
(三)探索年輕化話語方式
網絡的普及使受眾呈現出年輕化趨勢,Z世代改變了原有的受眾分布。隨著Z世代對國際輿論的參與度逐年提升,期刊編輯抓住年輕化的話語傳播方式,積極探索網絡用語的使用場景,迎合受眾偏好[14]。例如,《伙伴》針對Z世代的行為偏好和興趣愛好,精細化、針對性設置欄目,進行采訪報道,通過《友好往來·Z世代》展現中俄青少年的交流互鑒,基于《人物·Z世代》講述青春成長故事,以《Z世代·伙伴麗人》突出展現年輕人蓬勃向上的青春風貌。
(四)擴展擬人化互動服務
實時互動是網絡媒體的又一魅力,期刊編輯在新聞生產過程中要重視互動性的應用,創新擴展互動服務,用擬人化IP打造期刊媒體的獨家形象[15]。例如,《伙伴》策劃推出涵蓋旅游、美食、電影、“非遺”等內容的《享生活》欄目,首次實現主持人化,以個人IP引領期刊多元化發展;并在封三增設《我愛<伙伴>》專欄,每期刊發一組俄羅斯讀者看《伙伴》的圖片,并配以文字抒發讀者心聲,搭建編讀往來橋梁,增強期刊的互動性;又在封底增設“中國國際性展會”內容,提升期刊信息量及服務性。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期刊媒體不得不在發行紙刊的同時,建設新媒體傳播矩陣,塑造自身的服務力和品牌力,在時代的浪潮中順勢而為,成為公信力、影響力兼具的新型主流媒體。因此,期刊媒體要在出版新業態下不斷探索編輯人才培養的基本范式,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國際傳播“五力”,加強出版經營的平臺建設,實現多元服務和品牌塑造,力求在新聞堅守和融合創新中尋求平衡,培養出新的復合型期刊編輯。
參考文獻:
[1] 楊小梅,侯春梅,劉蔚,等.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多維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期刊出版部為例[J].編輯學報,2023,35(5):587-590.
[2] 王妮,蔣永忠.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人才隊伍的建設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19):71-74.
[3] 張榕.新媒體背景下期刊編輯出版創新策略探索:評《新時代期刊編輯出版的理論與實踐》[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6):258.
[4] 陸雅玲.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與編輯的身份重構[J].新聞傳播,2023(15):76-78.
[5] 黃銘釗.融媒體時代期刊編輯“開放性思維”培養策略[J].今傳媒,2023,31(7):83-85.
[6] 祁麗娟. XML在線排版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應用實踐[J].科技與出版,2018(5):65-69.
[7] 王海娟,沈錫賓,趙巍,等.芻議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學術運營[J].編輯學報,2023,35(3):316-320.
[8] 宋俊鋒.智能媒體時代下數字出版的對外傳播力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23.
[9] 呂璐.外宣期刊“走出去”與國際傳播效能提升:以《北京周報》為例[J].對外傳播,2023(3):37-39.
[10] 王楠楠,李俠,邵濱.國際話語權視域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對外傳播[J].出版廣角,2021(10):46-48.
[11] 張書卿.從跨文化傳播視角探討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應注意的問題[J].新閱讀,2020(5):58-61.
[12] 彭智,桂敏,唐宗順,等.四位一體的青年編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為例[J].科技傳播,2023,15(14):36-39.
[13] 何淑琴.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策略探析:以《前沿》系列期刊和“中國學術前沿期刊網”為例[J].出版與印刷,2022(4):78-83.
[14] 池步云,王怡霖.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對外出版話語體系建構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基于共情傳播理論視角[J].科技與出版,2023(7):32-39.
[15] 張彩霞,楊永軍.新時代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2(11):86-90.
作者簡介 齊晶,編輯,研究方向:出版理論與實踐、期刊傳播質效。